红楼诗词的离情别绪解析
(2015-03-21 20:50:25)
标签:
红楼梦诗词歌赋离情别绪文化解析 |
分类: 文学解析 |
红楼诗词的离情别绪解析
在中国传统诗坛词苑中,不乏擅写“离愁”的骚人墨客,笔者特别佩服其中两位,一是南唐后主李煜,一是《红楼梦》的作者“石兄”。这两位老兄描写“离愁”的作品,一样回肠荡气,一样缠绵婉约,一样刻骨铭心,一样流畅清丽。试看李后主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红楼梦》的“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李后主的“离愁”,是思念故国的愁:“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红楼梦》的“离愁”,表达的是什么愁呢?可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有思乡之愁,思家之愁,思亲之愁,思兄弟姊妹骨肉亲情之愁,还有痴男怨女互相思念之愁。这种离愁别绪不仅黛玉有,宝玉也有,书中多数姐妹们的诗词作品中,都透露出一股酸溜溜的无可名状的离愁情结。
可能有的朋友会怀疑:《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儿时便因“抄家”离开了南京,对祖籍东北又没有任何印象,一生大多数时间居住在北京,乡愁何来?“抄家”后是举家回到北京,亲人并未骨肉分离、天各一方,思亲思家之愁也没有来由。曹雪芹是遗腹子,无兄弟姐妹,也没听说有过什么缠绵的恋爱,思手足和情人就更是莫名其妙了。他没有大写特写“离愁”的理由啊!是不是你对《红楼梦》诗词所表达的离愁意蕴理解有误呢?那么,我们就对《红楼梦》书中的诗词、特别是男女主人公名下的诗词,做一番客观的分析,看一看作者笔下,写的究竟是不是“离愁”吧。
《红楼梦》书中写“离愁别怨”的经典之作,莫过于黛玉的《秋窗风雨夕》,这是一首在苦风凄雨中,洒泪泣血“闷制”的“风雨词”。“秋风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作者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凄苦断肠的画面:在那花谢草枯的深秋季节,一个苦风凄雨的黄昏,黛玉孤身一人,强忍着病痛的煎熬,耳听淅淅沥沥的秋雨,敲打着阴沉的潇湘院纱窗,加之满院深秋残竹,在风雨中发出的阵阵悲苦之音,“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这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的“风雨词”,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呢?“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灯前似伴离人泣,”“已教泪洒纱窗湿。”是因悲秋“牵愁照恨”,引发了“离人”悲戚的“离情”,凄凉的秋风秋雨,在助长了绵绵秋思的同时,更加深了游子思念故乡亲人的哀哀“离情”!
黛玉表现“离情”的诗作,在《红楼梦》中可谓俯拾皆是。那首脍炙人口的《葬花词》中,“游丝软系飘春榭,”“红消香断有谁怜?”“风刀霜剑严相逼,”“一朝飘泊难寻觅。”“愁绪满怀无释处,”“杜鹃无雨正黄昏。”都是表达的游子在漂泊中,无奈无助的哀思。“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他年葬侬知是谁?”“花落人亡两不知!”表达的也正是背井离乡、抛家别亲境况中,对自己前途渺茫感天动地的悲叹!在咏柳絮的《唐多令》中,黛玉表达的也是同一心情:“漂泊亦如人命薄,”“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这些句子同《葬花词》一样表达了沉痛的离愁。在《题帕三绝》中,表达“离愁”的情绪更加明显:“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离家已久,脑海中家乡的形象都已经模糊了,但思乡思亲的情绪如醇酒一样,随着时间加长而更浓烈了。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是黛玉表现“离愁”的又一力作。她在《咏菊》中写道:“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在《问菊》中写道:“孤标傲世偕谁隐,”“鸿归蛰病可相思?”在《菊梦》中写道:“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恐蛰鸣。”“雁断”、“鸿归”、“蛰病”、“蛰鸣”等句,都是古人寄托“乡思”的常用典故;不难看出,每首诗都浸透了“离人”的眼泪,每句话都寄托着无尽的“离愁”!
不仅黛玉如此,《红楼梦》中的“一干冤孽”、众多痴男怨女,诗词作品中都不同程度透露出“离愁别绪”。贾宝玉自不必说,他的《抛红豆》,应属曲中上品,字字血、声声泪,荡气回肠,充分表达了恋人远离久别、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刻骨铭心的两地相思之情。在“偶结海棠社”时,宝玉诗中“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表达的也是“离人恨重”的心情。在“夜拟菊花题”时,宝钗的《忆菊》诗说:“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探春的《残菊》诗说:“半床落月蛰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湘云的“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表达的都是“离情”。 “晚砧”是旧诗中形容丈夫远游、妇人思念的代名词,“晚砧”愈“急”愈“迟”,形容思念愈切愈深;“重阳”是家人团圆的节日,“黄花”是兄弟相聚的象征。在“偶填柳絮词”时,探春的“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宝琴的“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表达“离情”,明白如话,无须解释。
综上所述,《红楼梦》诗词多是表达“离情别绪”之作,应无疑问,问题在于“诗言志”,“言”的应是作者之“志”,诗是诗人心灵的窗口,是诗人情绪的忠实折射。曹雪芹没有离乡别亲的生活经历,没有如此强烈抒发“离情别绪”的理由,决写不出如此沉痛哀怨的“怨别离”诗。谓予不信,朋友们可以再读一遍王维、李清照等古代写“离愁”名家的“怨别离”诗,并想一想,不是其人、其时、其情、其景,能写得出那些千古绝唱么?书中批语说曹雪芹著此书,“有传诗之意”,这种说法恐怕有问题。曹雪芹没有“离愁”,至今也没发现他有一首、哪怕一句咏“离愁”的诗,《红楼梦》所传之诗,不该是曹雪芹的诗。合理的解释大概只有一个:《红楼梦》的原作者不是曹雪芹!
笔者经过精心考证,推断《红楼梦》的原创者是康熙朝的著名文人洪昇(见笔者的系列文章:《〈红楼梦〉创作背景分析》、《怀金悼玉诉情种,寂寥伤怀话石头》、《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等,可在“红楼艺苑”网站查询)。洪昇有充分的理由,借书中人物之口之手,去狂写痛吟自己的表达“离情别绪”的诗词。由于“家难”,洪昇夫妇被迫离开家乡杭州,长期寄居京师,过着寄人篱下、颠簸困顿的生活,他无时无刻不刻骨思念家乡的父母亲人,有许多表达思念骨肉亲情的泣血般诗作;洪升与兄弟姐妹感情极深,“家难”后手足离散、天各一方,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又不幸英年早逝,因此有大量表达手足深情、寄托锥心刺骨思念之情的诗作;洪昇与妻子黄蕙是表兄妹结连理,从小青梅竹马,婚前就多有缠绵相思之作;婚后由于生活困苦,屡遭磨难,夫妇间聚少离多,好多寄托相思的“两地书”,都记载了二人遥相思念的深情。洪昇在初创《红楼梦》时,把这些诗作写入书中人物身上,不是最合理的解释么?
不知读者朋友们注意到没有,《红楼梦》中好多表达“离情别绪”的诗作,用在某一书中人物身上,并不十分贴切。黛玉从小离家,父母双亡,思亲可以,思乡无由;宝玉家存亲在,暗恋黛玉,相思可以,思家思亲无由;宝钗、宝琴、湘云、探春诸人,思家思亲均无由,男女相思更显勉强。洪昇著书为传诗,如此写来,可以理解。因为作者急于把一生寄托“离情别绪”的诗作,压缩在大观园同一空间和书中人物青春年少同一时间段内,难免与书中所表现的时间、地点、人物出现差异,《红楼梦》毕竟是小说,作者把自己悲剧人生的一条时间线,在书中转换成“大观园”一个空间面,文学创作不得不如此。
笔者怀疑,《红楼梦》中好多透着脂粉气的诗词,就是黄蕙与洪昇的诸多亲、表姐妹们的作品,少年时,她们在洪家宅邸和后花园(南宋时皇家赐第,极为豪阔,应是“荣国府”和“大观园”的原型)中时相酬唱,成年后,又经常互寄表达思念深情的诗作,这些不是凭空猜测,在洪昇流传到今天的众多诗歌、辞赋、套曲中有记载,他曾经明确记载昔日姐妹们曾有过关于“柳絮”的酬唱。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洪昇初创《红楼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记录“当日所有之女子”的“行止见识”,表明自己家“闺阁中历历有人”,把她们的音容笑貌连同诗词曲赋“一并”写入书中,以“不使其泯灭”。《红楼梦》诗词的“离愁”情结,正是作者洪昇与姐妹们“离情别绪”在书中的折射和凝聚。
我们还应注意到,《红楼梦》的“别离诗”,都十分哀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无奈、无助、无告的浓烈情绪。这与洪昇夫妇一生遭际有关。洪昇的一生,完全是性格的悲剧,张爱玲先生考证出的《红楼梦》“第一个早本”,写的就是“性格的悲剧”。实际上今本《红楼梦》,书中人物也多为悲剧性的“自恋”性格:宝玉是自谦型自恋,黛玉是自怜型自恋,宝钗是自完型自恋,湘云是自爱型自恋,妙玉是自高型自恋,探春是自强型自恋,迎春是自卑型自恋,惜春是自僻型自恋。他们的悲剧人生,除了社会和家庭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是“自误”所致,显然是“性格悲剧”。只有这样同属悲剧性格的一群人,才能把“离情别绪”写得千姿百色、哀婉动人。从洪昇诗词中可知,洪家兄妹及表兄妹,多是这样悲剧性格的人,人生经历也确实多是哀婉的悲剧,故洪昇初创《红楼梦》的可能性最大。
《红楼梦》第28、37、38、48、49回中,都有大段姐妹们“论诗”的内容,这些诗歌创作理论,极显丘壑,极有见地,诚属难能可贵,在我国封建社会并不十分重视文艺理论的文坛中,不是谁都能够发此宏论的。洪昇一生对诗论颇有研究,年轻时,便写过一部诗论专著《诗骚韵注》,深得他的老师毛先舒、陆繁弨等国学大师的肯定和当时著名文人的称道。稍年长时,洪昇曾投到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祯(王渔洋)的门下,学习诗歌理论和诗词创作,与当时另一著名诗人赵秋谷(就是那个与洪昇一起因“聚演”《长生殿》而“断送功名到白头”的赵执信),还曾发生一场关于诗歌创作理论的论争,在赵秋谷的作品集中有记载。这应是《红楼梦》中,借姐妹之口,大写“诗论”的根由,也是洪昇把《红楼梦》诗歌,写得既优美感人,又无不符合赋诗者身份的重要基础。
洪昇一生,描写思乡、思家、思亲、男女相思的诗歌、词赋、套曲甚多,集中表达这种“离情”的作品集为《幽忧草》和《天涯泪》,可惜都失传了,今天只能见到关于题目和内容的笼统记载。但在今天流传下来的洪昇诗词集、如《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以及友人的众多作品集中,也残存下来洪昇大量表达“离愁别怨”的作品,下面开列一二,以飨读者,也供读者判断《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曹雪芹还是洪升时参考:
1、《啸月楼集》卷一《寄内》:
去冬子南还,饥渴慰心期。邂逅结大义,情好新相知。尔我非一身,安得无别离?念当赋归宁,琅琅叙我思。长叹卧空室,恍惚觑容辉。咫尺不可见,何况隔天涯。
另,《啸月楼集》卷七《七夕闺中作四首》有云:
忆昔同卺未有期,逢秋愁说渡河时。从今闺阁长携手,翻笑双星惯别离。(笔者注:《长生殿》写“真人”“大士”、牛女“双星”,《红楼梦》亦有“白首双星”。)
2、《啸月楼集》卷五《汴梁客夜》:
独携长铗到天涯,浊酒寒灯夜自嗟。断雁一声风忽起,啼鸟三匝月将斜。信陵门外惊哀柝,梁孝台边怅落花。此地由来传好客,不妨湖海暂为家。
3、《啸月楼集》卷二《留别沈橘声》:
冬十一月将远行,愁云不断悲风生。故人惜别饮我酒,当杯忍涕伤中情。落月沉沉天未曙,沙头橹鸣分手去。数声断雁叫寒霜,飞下烟汀最深处。
4、《啸月楼集》卷三《蒙山道上》:
乱石绕东蒙,崎岖古道通。一身千里外,匹马万山中。芳树遥遮日,春沙细逐风。思家还有泪,不独为途穷。
5、《稗畦集·一夜》:
海内半青犊,梦中双白头。江城起哀角,风雨宿危楼。新鬼哭愈痛,老乌啼不休。国殇与家难,一夜百端忧。(笔者注:“家难”可解,此处“国殇”,吊明亡耶?抑或感伤“三藩之乱”耶?读者思之。)
6、《稗畦集·送父》之三:
回思去年秋,我父入燕都。走谒萧寺中,膝下勤慰劬。间关触热来,水陆何崎岖。面目黧且黑,蒹蒹增白须。泣罢跪进酒,寒月照坐隅。天涯骨肉聚,愁中暂欢娱。倏忽经一载,归帆欲南犋。严霜既坠地,百卉皆凋枯。风景不殊昔,离散伤遗孤。
7、《枫江渔父图题词》之《北中吕粉蝶儿》:
《耍孩儿》:俺不能含香簪笔金门步,只落得穷途恸哭。山中尚少三间屋,待归休转又踌躇。不能做白鸥江上新渔父,只混着丹凤城中旧酒徒。几回把新图觑,生疏了半篙野水,冷落了十里寒芜。
8、《稗畦集·丁卯除日客舍作》:
江城腊雪换春风,旅鬓偏惊岁又中。涕泪两行孤烛暗,梦魂三处一宵通。白头堂上思游子,黄口天涯忆病翁。底事飘零久离别,每当除夕恨无穷。(笔者注:“梦魂三处”句勿泛泛看,故乡父母一处,蓟北妻儿一处,客舍游子一处,三地梦魂相通。写“离愁别怨”,无过于此。)
9、《稗畦集·逢恽南田感赠》:
伤心作客三千里,屈指依人二十秋。歧路忽惊逢故友,暂时欢笑复潸然。贫病参差成白首,交游强半入黄泉。人生七十由来少,一别谁禁二十年?
10、《稗畦集·北发有感》:
非商非宦两无营,底事飘蓬又北征?妻冻儿饥相促迫,猿惊鹤怨负平生。羞从幕下裾还曳,浪说门前屐倒迎。聚铁六州难铸错,白头终夜哭纵横。
11、《稗畦续集·己卯冬日代嗣子之益营葬仲弟昌及弟妇孙,事竣述哀四首》节录:
哭弟悲无已,重经两妹亡。糜躯归烈焰,暴骨在他乡。降罚天昏醉,招魂地渺茫。为兄年老大,叠稠遇悲伤。
(笔者注:洪昇一弟两妹均英年早逝,于此可证。洪昇歌颂弟妹们聪慧美丽的诗词很多,此不录。)
12、友人王锡《啸竹堂集 读稗畦集》:
西泠才子客幽燕,短剑悲歌二十年。乌鸟痛深寒雨夜,脊令音断白云天。关山暗洒思乡泪,花月都成恨别篇。无限声情幽咽处,灯窗一读一凄然。
(笔者注:可与脂砚斋批语对照看: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而作此闺阁庭帏之传。)
13、友人王蓍《挽洪昉思》:
世传艳曲调清新,我爱高吟意朴淳。怨艾自伤真孝子,性情不愧古风人。家从破后常为客,名到成时转累身。归老湖山思闭户,何期七尺付沉沦。
14、友人曹寅《读洪昉思稗畦行卷感赠一首,兼寄赵秋谷赞善》:
惆怅江关白发生,断云零雁各凄清。称心岁月荒唐过,垂老文章恐惧成。礼法谁尝轻阮籍,穷愁天亦厚虞卿。纵横摆阖人间世,只此能消万古情。
(笔者注:曹寅所读之洪昇“行卷”,似为《红楼梦》手稿,与“称心”、“垂老”二句对照看,可见所测不诬。)
15、友人朱彝尊《酬洪昇》:
金台酒坐挚红笺,云散星离又十年。海内诗家洪玉父,禁中乐府柳屯田。梧桐夜雨词凄绝,薏苡明珠谤偶然。白发相逢岂容易,津头且揽下河船。
(笔者注:“梧桐夜雨”当代指《长生殿》传奇,“薏苡明珠”句殊不可解,疑似代指一部写洪昇明珠暗投,因而遭“谤”的作品,联系到朱彝尊曾看过《洪上舍传奇》,耐人寻味。)
16、友人孙凤仪《牟山诗钞·和赠洪昉思原韵十首》节录:
怜才谁料妒娥眉,落拓疏狂竟放归。舞有枳枝歌有曲,独抛红豆教青衣。
风流遗事翻新曲,名擅词坛重一时。谱出几多断肠处,淋铃细雨滴梧枝。
(笔者注:此“抛红豆”与《红楼梦》之“抛红豆”联系起来看,耐人寻味。“淋铃细雨”代表《长生殿》无疑,“抛红豆”何指?影《红楼梦》耶?)
17、友人高士奇《独且集》卷四《过北墅和稗畦韵》:
草草林光春又夏,林间非是爱闲行。才看解择添阴密,静听鸣鸠破午声。当食最难忘举案,论交总是贵班荆。孤怀经岁谁能识,手把诗篇更沧情。
诗后附稗畦原诗如下:
匆匆花事都凋谢,重到名园步履行。芳草白云迷旧迹,绿阴黄鸟变新声。单居义重追摩诘,除服诗哀过子荆。一月柏堂来几度,非关林外寄闲情。
(笔者注:此为高江村悼亡诗。不由人不想起《红楼梦》中之“娇杏”。读者思之。)
洪昇思乡、思亲、思骨肉手足亲情的诗、词、曲,不胜枚举,不一一开列。读者倘有兴趣,可将现存洪昇诗集寻来详阅。最可惜的是,集洪昇“离情别绪”诗词的《幽忧草》和《天涯泪》失传了,如能重见,相信当可更清楚地发现《红楼梦》诗词的来踪去影。万幸哪位朋友如能发掘出来,千万勿吝告示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