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洲渚取义西溪湿地
(2015-01-02 12:54:21)
标签:
文化大观园洲渚汀溆湿地环境 |
分类: 文学解析 |
笔者在《沁芳溪与流香溪》一文中,论证了《红楼梦》大观园全部的主脉与灵魂,是一条蜿若游龙的沁芳溪。园内的亭、桥、泉、闸皆以“沁芳”为名,所有的园林建筑皆以沁芳溪为大脉络而盘旋布置。此沁芳溪的历史地理原型,便是源出法华山花坞汇入紫金港塘河的西溪支流流香溪。明末清初流香溪畔的一组贵族园林建筑,便是洪昇和蕉园姐妹们的故园,也是洪昇据以创作大观园的生活基础。
《红楼梦》大观园最大的特点乃是倚水为境,以水为魂。您只要仔细阅读书中的描写便会发现,园中的水既不是浩渺的大河大湖,也不是细流小池的涓滴之水,而是一种处处见水随水游处的潮湿陆地环境。这种环境用时下时髦的词汇来表达,那就是一块“湿地”,并且是一块“衔山抱水”、“山水横拖”的湿地,是城市边上“仙境别红尘”的湿地。这样的湿地在全国不会有第二块了,西溪湿地是唯一。
我们只要仔细看一看大观园中那些景点名称的特殊用字就明白了。迎春居住的地点叫“紫菱洲”,嗔莺斥燕的地点叫“柳叶渚”,贾母登船的地点叫“荇叶渚”。什么叫“洲渚”?据《说文》,“洲”是指水中的陆地,“渚,小洲也”。洲渚都是指湿地。宝玉所题的“蓼汀花溆”,水边之地曰“溆”,水岸平处曰“汀”。大观园中随处皆有水中的陆地“洲渚”,水边的地方“汀溆”,非湿地而何?
再从大观园中的植物名称来看,多为水生植物。藕香榭、藕香桥都与“藕”相关,也就是荷花莲藕吧。黛玉诗“菱荇鹅儿水”,“菱”指菱角,再与“紫菱洲”联系起来,说明是红菱角;“荇”也是一种水草,往往与菱并生,“荇叶渚”的“荇”就是这种水草。由此可见,大观园中随处都是水生植物,显然只有湿地环境方能呈现出这样的植物生态。
大观园内最突出的生态景观是芦苇。且不说姐妹们结诗社烤鹿肉的秋雪庵,“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说明此处芦苇遍地,芦花似雪。芦苇往往与蓼草伴生,书中探春居住的“蓼风轩”,宝玉题咏的“蓼汀花溆”,都与蓼草有关。芦苇和蓼草都是湿生植物,没有积水的地方是不长的。大面积生长芦苇蓼草的地方,只能是湿地。
大观园内各建筑之间往来有水路两途。从陆路走均要经过桥梁,如沁芳桥、藕香桥、蜂腰桥、翠烟桥等。从水路走要坐“船娘”划的船,园内随处都有登船的码头,如怡红院、潇湘馆附近的沁芳亭前有元妃上船的码头,秋爽斋附近的荇叶渚有贾母上船的码头,蘅芜苑附近有云步码头,等等。也只有湿地环境的交通,才能这样通行吧?
大观园内这些溪洲渚溆不仅仅是取义湿地环境,还必须是江南的湿地。湿地中的“菱荇”等指示性植物为江南特有,北方人没见过,当然也写不出来。譬如“荇叶渚”三个字,老土小时候第一次见到这个“渚”字,是在太湖岸边无锡的鼋头渚,并且还错读成了“者”;这个“荇”字,多年来读音也是含含糊糊,研究及此,方知正确读音为“杏”。
红学界那些专家,为了维护曹雪芹的著作权,把大观园的创作原型往什么北京圆明园、南京织造府花园、天津水西庄上胡乱附会。其实就是江南湿地环境这一条就足以证明其荒谬了,任何北方园林都不会洲渚环绕、汀溆曲折、芦蓼遍地、菱荇横生的;也不会码头林立、桥梁纵横、舟桥通行、船娘欸乃的。只有西溪湿地古今都是这般景象。
笔者曾对明清时期的西溪园林进行过详细考证,基本上与《红楼梦》中描写的大观园各景点都能对上号。其实根本就用不着逐一对号入座,现存的三处景点作证就足矣:书中的芦雪庵本名秋雪庵,秋雪奇景仍在;书中的藕香桥现名依旧,仍是位于花坞口流香溪上的竹桥;书中的蓼汀花溆,在旧《西溪志》中称作“芦汀沙溆”,今天的西溪湿地仍随处可见。
至于大观园中“溪洲渚溆”等水环境的用字,就更是西溪湿地的家常便饭了。西溪古称河“渚”, 至今仍有河渚街;康熙皇帝题咏这里“十里清‘溪’曲”;《西溪志》记载此地曲水弯环, 多芦“汀”沙“溆”;多少文人歌颂这里千顷蒹葭十里“洲”。“溪洲渚溆”都有了吧?本文尚未提及大观园中“翠樾埭”、“暖香坞”等西溪特有概念呢。
当然,笔者说的湿地环境不限于今天西溪湿地公园的范围,而是包括法华山下、沿山河畔的整个西溪。从明清易代到现在已经350多年了,西溪的湿地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的湿地公园仅限于余杭塘河河网地带,包括流香溪在内的沿山河畔,早已是高楼林立、路网纵横的繁华景象。但昔日大观园溪洲渚溆的湿地影子仍依稀在目,有据可循。
2015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