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三生石与补天石的杭州文化寓意强辩
(2014-12-28 18:17:43)
标签:
文化三生石补天石杭州文化 |
分类: 文学解析 |
《红楼梦》三生石与补天石的杭州文化寓意强辩
《红楼梦》交代女主人公林黛玉的来历,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交代男主人公贾宝玉的来历,是“赤霞宫神瑛侍者”和“无材补天”的女娲所炼补天石。作者在书中为什么要这样写?因为《红楼梦》(八十回本《石头记》)的作者“石兄”和评点者“脂砚斋”,乃是洪昇和他的爱妻黄蕙托名,作品中写的就是洪昇夫妇悲剧人生中亲历亲闻的故事,“三生石畔”和“赤霞宫”乃是交代洪昇夫妇身世来源的文化特指。
笔者的这些几乎无可辩驳的考证研究成果面世后,立即遭到了主流红学和草根红学的两面夹击。本来主流红学与草根红学并非一条道上跑的车,但没想到的是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却挤上了同一辆车,异口同声说《红楼梦》作者使用的“三生石”字样并非实指,乃是“缘结三生”的用典,并在曹寅、顾景星、吴梅村或其他什么人的著作中找到了几条“三生石”用典的证据,以此驳土默热学说的无稽,证明他们考证的《红楼梦》作者之可信。
这些所谓的辩驳其实都是不读书或读书不仔细之过。三生石缘结三生确实是古人习用的一个熟典,但《红楼梦》书中只是简单用了“三生石”三个字吗?事实绝非如此,作者用的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这样一个全称,在“三生石”前面加上“西方灵河岸上”,后面又加上了一个“畔”字,这就绝不是用“三生石”之典可以解释的了。“西方灵河岸上”特指古印度即天竺,古印度并没有什么“三生石”,那么《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把二者扯到一起呢?
把“西方灵河岸上”和“三生石”扯到一起,《红楼梦》作者并非始作俑者,而是杭州的传统文化使然。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三生石”只有一块,就位于杭州灵鹫峰下中天竺法镜寺内。灵鹫峰又称飞来峰,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此峰惊奇地说:“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此才把这里称为从西方灵河岸边飞来的飞来峰。没有杭州灵鹫峰(飞来峰)下的三生石文化,何来《红楼梦》中的“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
那么,《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的后面,再加上一个“畔”字,以说明绛珠草的出处呢?所谓“畔”,不论是河畔,湖畔,桥畔,都是边上的意思吧。洪昇的妻子黄蕙,其祖宗庐墓,就在 “三生石畔”的白乐桥,至今黄蕙祖父黄机的墓碑,仍矗立在灵鹫峰下三生石畔。黄蕙字兰次,名和字的意思都是一颗香草,也确实为表哥兼丈夫洪昇还了一辈子眼泪。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来形容黄蕙,再确切不过了吧?
《红楼梦》中那块遭女娲遗弃的“补天石”,确实是文化层面的用典,但典从何来,红学界中人却无人能说清楚。洪昇的祖宗庐墓,即南宋的忠宣公洪皓祠堂,位于葛岭宝石山的“赤霞”刻石之下,这应该是神瑛侍者出身的“赤霞宫”出处吧。杭州葛岭、宝石山、孤山一带,漫山遍野分布着一种赤红色的玛瑙石,历代文人多有题咏。宋代诗僧智圆有诗曰:“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看,这就是《红楼梦》“无材补天”女娲弃石的出处。
洪氏家族祖先的魏国忠宣公府,就是宝石山“赤霞宫”;宝石山的“假宝玉”玛瑙石,就是贾宝玉的象征。康熙二十八年(1689),洪昇夫妇遭遇《长生殿》文字狱案,从北京狼狈逃回故乡杭州后,在孤山玛瑙坡结稗畦草堂以为“吟啸之地”。这里既是释智圆歌咏女娲遗弃的玛瑙石“无材补天”之处,也是历代文人对苏小小、冯小青等文化名姝“怀金悼玉”之地。洪昇夫妇在这里慨叹自己“无材补天”,创作和评点“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不为无由吧?
笔者建议那些根本就不懂“三生石”、“补天石”为何物的红学家,携带一部《红楼梦》亲自到杭州孤山玛瑙坡一游。玛瑙坡就在孤山北坡西泠桥内,今称“空谷传声”处,对面就是葛岭和宝石流霞。您不妨暂时放下心中的曹雪芹或其他什么人,假设自己就是稗畦草堂中的洪昇,脚踏“无材补天”的女娲弃石,心藏“怀金悼玉”的闺阁之情,面对宝石流霞处国公府的祖宗庐墓,尽力“吟啸”一声,出脱心中的“忆昔感今”——相信“空谷传声”处会给您无尽回声的!
除了孤山稗畦草堂中忆昔感今的洪昇,没有任何人会这么写《红楼梦》三生石和补天石的,红楼文化的魅力就在于此!
请不要再固执地在曹家店或其它与红楼文化无关处猜笨谜了,离开《红楼梦》真实的文化底蕴,所有的猜谜式研究都是文化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