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土默热红学ABC

(2014-10-13 10:17:04)
标签:

完整体系

支柱论点

素材来源

文化源头

分类: 土默热红学

土默热红学ABC

逄冠卿

关键词:

一个完整体系;三个支柱论点;四个素材来源;五个文化源头。

我这里和朋友们谈一谈我对土默热红学的把握和体会。要想赞扬或者批判土默热红学,首先都必须全面正确把握土默热红学,否则都只能是无的放矢放空炮。土默热红学林林总总几百篇文章,怎样去把握其中的精要呢?土默热本人和他的弟子,都曾经对土默热红学进行过概括,将其全部内容归结为十论。如果让我来概括的话,其实无需搞成繁琐的十论,说到底归结为三个方面的支柱论点就足够了:一是作品背景研究,包括晚明气脉论、遗民思想论和浙西发源论。二是生活素材研究,包括洪昇著书论、蕉园素材论、西溪背景论和钗盒情缘论。三是作者版本研究,包括芹溪托名论、脂砚评点论和假语村言论。这三大方面研究涵盖的十个论点,构成了一个互相关联、互相支持的有机整体,对《红楼梦》的作者身世、创作缘起、创作素材、人物原型、时代特征、地理背景、思想来源、文化传承、评点传抄、流传评论诸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重新诠释,形成了一门完整的红学新说。从而认定《红楼梦》是创作于康熙年间的一部小说,是晚明文化气脉延续至清初的产物,是江南世族才子才女生活素材的客观提炼,是小说化的昆曲水磨腔和故事化的梅村歌行体这是一个自成体系、自圆其说、联系紧密、天衣无缝的文学新说,几乎是无懈可击的。

    土默热红学认为《红楼梦》的创作素材有四个来源,这是《红楼梦》研究之本:一是《红楼梦》作者为清初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洪昇,四大家族的创作原型为清初杭州的洪顾黄钱四大家族,贾府衰亡的故事取自洪氏家族家难的事迹。二是《红楼梦》闺阁昭传故事的基本创作素材,取自明末清初发生在杭州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蕉园诗社十二钗、冯小青、叶小鸾、吴吴山三妇以及柳如是等闺秀的事迹。三是《红楼梦》大观园的创作原型是清初康熙南巡时杭州接驾的孤山外行宫、吴山大观楼,以及秦亭山下、沿山河畔的以蕉园(竹窗)、洪园为主的一组贵族园林建筑和寺庙群。四是《红楼梦》与《长生殿》的渊源关系很深,是同一作家在前后半生,分别创作的两部专写钗盒情缘的剧本和小说,《红楼梦》中曲折反映了《长生殿》案件,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长生殿》是作者的红楼入梦,《红楼梦》是作者的红楼出梦,也就是红楼梦醒的产物。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四位一体涵盖并证实了《红楼梦》的创作素材来源,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几乎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完全符合文学创作必须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铁律。我们过去总强调自己相信文学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可是在《红楼梦》这面镜子中,无论如何也照不出曹雪芹和他的家族的影像,却正反两面都令人信服地照出土默热先生考证研究的四个方面内容,这决不是可以故意无视和随意否定的。

    土默热红学认为《红楼梦》文化现象的产生有五个源头,这是红学立学之基:一是《红楼梦》的思想并非什么异端邪说,乃是明末清初江南文人情本思潮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客观反映,受金批《水浒》《西厢》影响至深,与《聊斋志异》为同时代的姊妹花。二是《红楼梦》创作受南宋文化影响很深,特别是受香山玉局文化影响至大,与贾似道的故事有一定关联。作者芹溪与大观园建造者山子野的托名,均取自南宋隐士芹溪处士丘子野。三是脂砚斋批语中出现的评点、题署、传抄人物,乃是京东盘山的拙和尚(拙道人)以及清初文人梁清标(棠村)、王士祯(东鲁孔梅溪)、吴乔(吴玉峰)、赵执信、吴仪一夫妻以及洪昇的妻妾黄蕙、邓雪儿等一大批清初著名文人。四是《红楼梦》创作使用的语言就是清初的北京话,与今天的东北方言同源;书中也大量使用了属于吴语范畴的杭州方言词汇,这是由作者的生活经历决定的。五是《红楼梦》的创作地与红学的发祥地均在杭州。曹氏《红楼梦》即明义本《红楼梦》,不是脂本《石头记》和程高本《红楼梦》的“初稿本”,而是另一个久已失传的“披阅增删本”。百年红学混乱的根源在于混淆了两部《红楼梦》。这五个方面的源头,都指向清朝初年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学背景,涉及到能否正确解读《红楼梦》的根本问题。我们研究《红楼梦》的目的,是为了正确理解《红楼梦》,从中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的有益营养。只有正确判断《红楼梦》的背景,才能正确感悟《红楼梦》的思想文化。如果把《红楼梦》都读成了为证明曹雪芹天才超前而制造的光怪陆离的海市蜃楼,那真是本末倒置、取椟还珠的蠢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