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凹晶馆对不上”到“秋雪庵无山”——同杭州友人谈大观园与西溪园林比较研究

(2014-08-28 08:31:08)
标签:

红楼梦

凹晶馆

西溪水阁

芦雪庵

秋雪庵

分类: 西溪泛红

从“凹晶馆对不上”到“秋雪庵无山”

——同杭州友人谈大观园与西溪园林比较研究

土默热

前几天,在“《红楼梦》与杭州”研讨会上,曾亲耳聆听了杭州西溪文化研究会会长某先生关于《红楼梦》与西溪关系的发言。由于他满口浓重的杭州土话,我这个塞外老蒙古,当场十句话大概有九句没听明白——不仅是老土,与会者中除了地道的老杭州,听懂者似乎不多。事后中国红学会整理与会者的发言稿,刊登在今年《红楼梦学刊》第四期上,方得悉某先生发言的具体内容。

某先生的发言,总体上是从西溪园林与《红楼梦》大观园、杭州方言与书中语言两个方面的比对上,谈自己对《红楼梦》与杭州关系的认识。在研讨会现场诸多发言中,某先生的发言虽然篇幅不长,但所谈内容与老土的红学研究路数仿佛,并且旁征博引言之有物,特别是对“风炉儿”、“荇叶渚”、“芭蕉坞”的分析很有道理,还算是一篇不错的研讨性学术文章吧。

2006年西溪相识算起,某先生与土默热也算老朋友了,并且以其老杭州兼西溪通的身份,格外受土默热尊重。但他这次发言的某些内容,老土却不敢恭维。且不说某先生根据自己的论据,得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可能,洪昇也有可能”结论之莫名其妙——这倒没什么,人各有志嘛,西溪文化研究会会长也不一定就非得力挺老土的“洪昇说”——仅就某先生对大观园“凹晶馆”的认识,也令老土大跌眼镜。

某先生认为,土默热将《红楼梦》大观园诸园林建筑与西溪园林诸景点所做的比对研究,“有些地方的对不上”。哪些对不上呢?他举的例子是“凹晶馆对应西溪水阁”。为什么对不上呢?“因为凹晶馆是我们自己造的”,并非古迹,“所以有些地方就有点牵强附会了”。问题严重了——土默热居然拿现代人造的“凹晶馆”,去证实《红楼梦》中的“凹晶馆”,“牵强附会”的罪名令老土诚惶诚恐,这样的研究成果还是学问么?

老土真怀疑这位老朋友是否认真读过土默热红学中对“凹晶馆”的考证文章,也不知道这位西溪文化研究会会长在西溪湿地什么地方新造过一个“凹晶馆”?土默热从来就不曾说过西溪有过一个名为“凹晶馆”的建筑,而是认为:《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凸碧堂”和“凹晶馆”,其创作原型分别是“西溪山堂”和“西溪水阁”,二者一上一下,一高一低,一山一水,遥遥相对,与《红楼梦》书中关于“凸碧堂”、“凹晶馆”的描写相吻合。

“西溪山堂”乃是明末著名官僚文人冯梦桢的草堂,位置在西溪山上的永兴寺;“西溪水阁”是明末著名盐商汪然名的别业,位置在永兴寺山下的流香溪畔。冯梦桢和汪然名这两个人及其后人,与明末两个著名的文化女性、也是悲剧性情种人物柳如是和冯小青的关系相当复杂,她们的故事历来受文人骚客青睐,红楼人物身上某种程度也有着柳如是和冯小青的影子,作者据此创作“凸碧堂”和“凹晶馆”,不为无由的推测。

明末清初时的“西溪山堂”和“西溪水阁”早已化为历史云烟,在今天的西溪荡然无存。西溪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建设时,复建了这两处古建筑,但并没有在原址恢复,而是易地重建于余杭塘河河网中的高地上。某先生所说的“我们自己造的”,大概不是西溪的“凹晶馆”——西溪并没有什么新造的“凹晶馆”——而是你们易地重建的“西溪水阁”吧?如此根据这个西溪水阁去对照《红楼梦》中的“凹晶馆”,“对不上”就是当然的了,倘若“对上”反而麻烦了!所以,应是某先生刻舟求剑造成的“对不上”,并非土默热“牵强附会”指认错了“凹晶馆”。

由某先生的“凹晶馆对不上”,不由得联想起前几年杭州的另一位作家朋友,所谈的“秋雪庵无山”。这位朋友也是个老杭州,在学界还小有名气。他认为:土默热将大观园中的“芦雪庵”说成是“秋雪庵”,“但见其同,未见其异”。西溪景区重点在秋雪庵,而芦雪庵很荒凉,绝非大观园的核心。秋雪庵一庵独立,四水波生,芦雪庵却是盖在傍山临水之河滩上。西溪又是一片沼壖,没有山;大观园中则“主山处处连络不断”。

当时土默热便曾撰文回答这位朋友,也不知他看到没有,但至今在杭州朋友们的言谈中,仍可见到这位朋友当年观点的影响,似乎很有必要再重复辩解几句。说“西溪景区重点在秋雪庵”本不错,但那是今天西溪湿地公园的重点景区,土默热说的芦雪庵原型,却是三百年前的西溪园林建筑。明末清初的流香溪畔,洪园、高庄、陆庄等贵族园林林立,又有老东岳、法华寺、永兴寺等规模宏壮的寺院庵观,秋雪庵在当时虽然也有一定名气,文人雅士乐于光顾这里,但也不过就是僻处西溪水网中的一个庵堂罢了。

说“秋雪庵一庵独立,四水波生,”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不仅与《红楼梦》大观园中关于芦雪庵之描写不矛盾,反而恰与书中的写景状物相吻合。书中说芦雪庵建于河滩之上,推窗便可垂钓,四面临水,都是芦苇掩覆;宝玉应探春之约来此雅集,需要“棹雪而来”,即驾小舟“穿芦渡苇”而来。这不正是典型的“一庵独立,四水波生”的秋雪庵景致么?

至于说西溪一片沼壖,没有山,这位朋友观察西溪似乎只低头看水了,却忘了抬头观山。记得明末文人张岱《西湖梦寻》中写西溪,第一句话就是粟山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今天人们把这里不叫做粟山,而是称为秦亭山、法华山、老和山、小和山,诸山绵延相连,横拖于西溪南缘,恰形成了一道《红楼梦》中的“大主山”。不论是站在秋雪庵还是西溪的什么地方,抬头即可见衔山抱水之西溪形胜,这难道不正是大观园“主山处处连络不断”之景色么?

不过站在西溪看山,并非山在脚下,而是远观,即所谓“衔山”是也;看水却近在脚下,如入怀抱。所见之山水形势的最大特点,乃是水随山转,山水横拖。朋友们大概不会忘记红楼姐妹们诗中关于大观园山水形势的描绘吧:“衔山抱水建来精”(元妃诗),“山水横拖千里外”(惜春诗)——看!一句“衔山抱水”,一句“山水横拖”,还有比这更准确恰当的对西溪山水形势的刻画么?

土默热喋喋不休地争辩这些,倒不是试图说服杭州朋友一定要跟着老土跑,非得把杭州说成《红楼梦》的故乡。《红楼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怎么看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总是不断有一些“花柳繁华”的浙江朋友出面,以“诗礼簪缨”的杭州通口吻,来质疑《红楼梦》书中的杭州风景线,还需要满身风雪的塞外老土屡费唇舌,煞费苦心地为杭州的红楼情结清障,则颇令土默热感觉意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真的被千年前的坡翁不幸而言中了?抑或有其它什么不便明言的原因,就非土默热所知了。

                                  201110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