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考大观园创作原型

(2014-08-18 20:16:21)
标签:

大观园

蕉园

女子诗社

康熙南巡

洪昇

分类: 土默热红学

 

重考大观园创作原型

土默热

内容提要:

1,         广义的大观园原型是明末清初杭州西溪的一组明代江南园林建筑。

2,         狭义的大观园原型是高士奇为接驾而修建的西溪山庄。

3,         西溪山庄的前身是柴氏之祖传园林“柴园”,蕉园诗社就结社于柴庄内之蕉园。

 

对于《红楼梦》来说,大观园实在是太重要了,它是接待元妃省亲的场所,也是宝玉、黛玉、宝钗等少男少女居住的场所,还是姐妹们结成海棠社、桃花社赛诗的场所,书中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的发生,都和大观园有关。大观园的规模有三里半大,各种建筑美仑美奂、金碧辉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天堂。

对《红楼梦》的考证研究,自然要把大观园作为一个主要课题。多年了,红学界考证的大观园原型,有十几个之多,什么随园说,恭王府说,水西庄说,圆明园说,等等。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思之,则又全都似是而非,无法自圆其说。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学界近年内又冒出了一个“大观园无原型说”,对于这个无须证据支持的揣测之说,似乎没有争辩的必要,因为它本身就是某些红学家头脑杜撰的产物。

《红楼梦》作者、姐妹的生活原型和故事素材,与大观园的创作原型,应该是个三位一体的问题。如果考证对了作者的真实身份,姐妹们以及大观园的原型自然就要浮出水面;反之,如果考证出了姐妹们以及大观园的创作原型,《红楼梦》作者也就呼之欲出了。笔者在《土默热红学》中考证的《红楼梦》初始作者洪、蕉园诗社十二钗以及他们居住的西溪湿地园林建筑,就是从三位一体的角度,解决的作者、姐妹、大观园问题。

在笔者考证大观园原型的系列文章中,一一还原了书中怡红院的原型洪园、潇湘馆的原型西溪山庄、蘅芜苑的原型花坞、稻香村的原型柴门,以及芦雪庵、藕香桥、凸碧堂、凹晶馆、蓼汀花溆的原型,它们都分布在杭州西部西湖北面法华山脚下,沿山河沿岸,是一组典型的明代江南园林建筑。对大观园原型的考证,是《土默热红学》三大支柱之一,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当今红学关于大观园的所有研究成果中,笔者的西溪说应该是最系统,也与作者及故事素材结合最紧密的学说。

在《土默热红学》体系中,对大观园原型的考证应该说已经完备,无须再另加考证。但是,这里面也有一定障碍,主要是:《红楼梦》书中的大观园,是一座相对封闭的园林建筑,而笔者考证的西溪园林,则是一组相对开放的园林建筑群。作者如何把一组园林浓缩在一座园林中,巧妙地布置园中的假山、池塘、建筑、道路、桥梁,创作中应该有所借鉴,不能完全凭空构思。这个可以借鉴的园林实体在哪里呢?是个应该解开的谜团。

杭州西溪文化研究会会长、著名诗人 钱明锵先生,曾为笔者提供了一幅明末清初时期杭州西溪山庄平面示意图(见图一),并详细考证了西溪山庄的由来和沿革。受钱先生启发,笔者以为,这幅图所示的西溪山庄,就是《红楼梦》作者洪昇,在书中构思大观园的具体参照物。

这座西溪山庄,就是洪昇的老朋友高士奇,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为接待康熙皇帝巡幸西溪而修建的。洪昇在《红楼梦》书中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的盛大场面,借鉴这个西溪山庄作为书中大观园的参照物,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名至实归。有关这方面的情况,笔者在《重新解读元妃省亲》一文中已作详细考证,这里不再重复。

图一:西溪山庄平面示意图

 

清孙之騄《南漳子·宸游》中,记载了高士奇在皇帝巡幸西溪山庄后为感恩撰写的《恭谢天恩表》,即《西溪山庄碑记》,全文如下:

康熙二十八年,岁在己巳二月十日,圣驾临西溪山庄。御制诗一章,复蒙书“竹窗”二字赐臣士奇。窃臣一介竖儒,累叨拔擢。备员紫禁,出入丹霄。异数 频仍,史册罕觏。乃者首春,时迈慎简,从官臣获厕鹓班,恭随豹尾。行帷严卫,宣对无时;御舸遄飞,瞻依在咫。至如蠲租赐复,察廉惩贪,讲武观文,赦过宥罪咸秩。逮于禹陵,展祀践于明垄,湛恩媺德,荡荡巍巍。臣恭扈从,沾荣珥笔,此真不世之宠,光千秋之旷典也。

臣去家二十七年,内直十有三载。每怀孙绰遂初之志,未赋陶潜归去之辞。旧业西溪,荒芜已久,况一椽容膝,半亩安身。即或临眺偶过,烟霞可赏,譬彼羹藜饭糗,莫喻大庖;刈蒯沤麻,讵方纂绣,岂敢冀至尊之垂盼,法驾之辱临哉!伏惟皇上,五教敷洽,时廑其咨,万邦怀和,尚殷清问。山光滴翠,不驻鸾车;湖水拖蓝,未乘凤艒。顾于观风问俗之余,不惮涉涧披榛之举止。七校于桥外,鼓一棹于溪头,临幸荒庄,真诚隆遇。梅含残雪,惊御飘香;竹幂深阴,当天忽霁。桑麻鸡犬,都被皇仁;水石林亭,均沾帝泽。登楼延赏,临沼清吟。睿藻缤纷,宸襟遐畅。宠颁二字,岩穴藉以增辉;恩沛五言,阑槛因而改色。惊花乱点,驯鸟平飞。村墅周回,父老欢闻;窃叹池台左右,风雪倍觉照人。翠虽旋,祥烟不散。自昔鉴湖一曲,尠奉巡游。西塞半湾,未瞻卤簿。具茨枉轩皇之驾,河上屈汉帝之车。以古方今,光荣悬隔,惟有感激彷徨,誓糜顶踵,仰答高厚于万一而已。

臣谨将御制诗章伐石恭镌,昭兹未许。复将皇上驻跸之亭,勒名“宸览”,以纪不世之遇云。

相对与《红楼梦》创作来说,这座西溪山庄的重要性,不仅是接待康熙皇帝南巡的地方,更是蕉园姐妹结诗社的地方,这就不是用偶然碰巧所能解释的了。《红楼梦》书中姐妹们在大观园起诗社,其人物原型及故事素材,就是按照洪与他的姐妹们当年在这里解诗社的实际过程创作的。

    据钱明锵先生考证:西溪山庄的前身为柴庄,明季柴云倩隐居于此。柴庄碧涧绕门、白云入室,周围种梅竹数亩,有竹楼花榭、月影泉声之美。柴云倩著有《梅花绝句》,其女柴静仪与同里闺秀冯娴、钱凤纶、林亚清、顾启姬等在这里结“蕉园诗社”,互相唱和,在清初传为美谈。

后柴家因因家道中落,就将柴庄卖给高士奇。高士奇购到之后,加以扩建修茸,将柴庄改名为“高庄”,并用于接驾。高士奇卒后,家业中衰,西溪山庄为张照所得,改称张庄。张照从孙张祥河在《关陇舆中偶忆编》中记载:“杭州西溪由秦望山而入至高庄。康熙朝高江村宫詹士奇请驾,幸赐‘竹窗’二字,令余姚吕吉文焕成绘《西溪图卷》。后为先文敏别业,因名张庄”。

清李卫、傅玉露所著《西湖志》详细记载了西溪山庄的地理位置、园林景色和建筑格局:“(西溪山庄)在东岳庙之西。由思过桥入径,古梅翠竹夹岸排立,外环河水澄澈可鉴。稍北有亭,曰花宇。度石桥,有六角亭,曰放鹇。过西则松梅藤竹益复奇古,有屋,曰竺西草堂。堂之南有亭,曰古香。又进,曰一枝巢。旁小石兀立,合形构宇,曰曳霞轩。又东,曰抱孙居。又北,曰临流草堂。门环曲水,贞木间之。旁有屋,曰独醒斋。又西南,曰捻花书屋。过一枝巢,曰自在窝。面清池,三四亩,两岸梅益蒙密,有屋,曰保丹斋。又东,木香十数架,与梅竹互植。进此曰筏喻,有小楼,曰云心。阁楼西下,梧竹环列,曰来凤轩。其上曰皆春阁,小屋曰啸月。啸月之西曰桐荫山房。山房西小墙内栽怪松数百本,有门曰北峙。度小石桥有亭,曰嘉植。亭极宏敞,远可四望,复饶桃杏之胜。沿地叠石,被以牡丹,有亭,曰鼻功德,外顔曰自得泉。又北,梅石池岛,更益前观。有木桥,曰西园。有门,曰柳暗花明又一村。墙内屋曰听松,曰和鸣书屋,计地广七十亩,池半之梅约五六百本。”

从以上记载中不难看出,西溪山庄,也就是原来的柴庄,其园林规模居然有七十亩之广,难怪《红楼梦》中要写大观园有“三里半大”。这里是蕉园诗社的诞生地,诗社之所以如此取名,是因为这些女诗人结社的地点就在柴庄内的“蕉园”。

从柴庄中一些园林建筑的名称看,蕉园姐妹们当年结社时,很可能也像《红楼梦》中描写的那样,每个姐妹各居住一处建筑,并以建筑名称为自己取雅号,出诗集。《红楼梦》大观园中怡红院的原型,应该就是柴庄的“啸月楼”,洪昇早期出版的诗集就名为《啸月楼集》,以自己为贾宝玉原型,为这里取名怡红院,事出有因。大观园潇湘馆的原型,应该是柴庄的“来凤轩”,所以《红楼梦》中要为这里题名有凤来仪。大观园蘅芜苑的原型,应该是柴园的花宇(古香楼),不仅蘅芜与花宇同义,而且薛宝钗原型钱凤纶的诗集,取名为《古香楼集》。大观园稻香村的原型,自然就是这个蕉园(抱孙居)了,李纨的原型柴静仪住在这里,应无疑问。

从钱明锵先生绘制的柴园平面示意图看,园内的格局与《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大观园格局相仿佛。我们不妨将柴园平面图与清代杨乃济所绘大观园平面图(图二),当代红学家徐恭时所绘大观园平面示意新图(图三),北京大观园图(图四)以及曾保权作大观园图(图五),加以比较,不难发现,四幅图中各建筑的相对位置虽然有所出入,但基本格局是大略一致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怡红院(啸月楼),潇湘馆(来凤轩),蘅芜苑(花宇、古香楼),稻香村(蕉园)以外,我们再把“竹窗”作为大观楼(省亲别墅)的原型,把“独醒斋”作为梨香院的原型,再比照它们的相对位置,便可一目了然了。再从柴园的假山、池塘以及自得泉的情况看,也同《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假山、池塘以及引泉情况相一致。所有这些,难道是偶然相合吗?

(图二)红楼梦大观园平面示意新图(已未冬徐恭时绘)

1.正门2.仪门3.翠嶂4.东角门5.西角门(聚锦门)6.该班房7.管事女人议事厅8.东内角门 9.西内角门10.体仁沐德厅11.补仁谕德厅12.沁芳亭桥13.翠烟桥14.滴翠亭15.怡红院 16.潇湘馆17.小山18.小山坡19.正甬路(行车辇道)20.横道21.秋爽斋、晓翠堂 22.荇(柳)叶渚23.柳堤24.芦雪广25.稻香村26.分畦列亩27.夹道、过街门28.暖香坞 29.蓼风轩30.竹桥31.藕香榭32.蜂腰桥33.通王夫人房角门34.通贾母房角门35.茶蘼架 36.木香棚37.牡丹亭38.芍药圃39.蔷薇院40.红香圃41.榆荫堂42.湘云眠芍43.梨香院 44.通后街门45.芭蕉坞46.缀锦楼47.紫菱洲48.萝港石洞49.花溆50.船坞51.云步石梯 52.山道53.朱栏折带板桥54.翠樾埭55.蘅芜院56.大主山57.省亲别墅玉石牌坊58.行宫 59.大观楼60.缀锦阁61.含芳阁62.沁芳闸63.沁芳闸桥64.葬花冢65.小山66.茅舍67.清堂 68.厨房69.值夜房70.后门71.从外河引水72.玉皇庙(丹房)73.达摩庵(佛寺) 74.栊翠庵75.凹晶溪馆76.凸碧山庄77.曲洞78.长廊79.圆亭80.方厦81.嘉荫堂 82.通宁国府角门83.引水84.老婆子值夜房85.青山斜阻

(图三)大观园平面图(清杨乃济绘)

1.大门2.曲径通幽3.沁芳亭4.怡红院5.潇湘馆6.秋爽斋7.稻香村8.暖香阁9.紫菱洲 10.蘅芜院11.大观楼12.含芳阁13.缀锦阁14.省亲别墅15.后门16.厨房17.佛寺 18.嘉荫堂19.凸碧堂20.凹晶馆21.栊翠庵22.角门23.班房24.议事厅25.滴翠亭 26.柳叶渚27.荇叶渚28.芦雪广29.藕香榭30.牡丹亭31.芭蕉坞32.红香圃33.榆荫堂 34.角门35.角门36.后角门37.朱栏折带板桥38.沁芳闸桥

(图四)北京大观园图

(图五)曾保泉作大观园图

 

这座柴园,也就是后来的西溪山庄,是洪昇与蕉园姐妹们昔日的乐园,也是高士奇接驾的园林,《红楼梦》把它作为大观园的原型来描绘,还有比这更充分的理由么!当然,柴园虽然有七十余亩的规模,但与《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大观园之巨大规模,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洪昇创作《红楼梦》时,以柴园的基本格局为蓝图,再按照故乡洪园、竹窗、花坞、芦雪庵等地的规模和形象去具体刻画,于是就创作出了基本写实、适度夸张的《红楼梦》大观园。

亲爱的朋友,请摘下主流红学的有色眼镜,仔细认真地对比一下柴园和大观园吧——便会相信余言不谬。

2006年11月于长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