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潇湘妃子与蓬莱玉妃

(2014-08-15 18:38:17)
标签:

潇湘妃子

蓬莱玉妃

林黛玉

杨贵妃

长生殿

分类: 文学解析

潇湘妃子与蓬莱玉妃

土默热

看了本文题目,人们不禁要问:潇湘妃子是贾宝玉钟爱的林妹妹,蓬莱玉妃是唐明皇宠爱的杨贵妃,虽然都有妃子之称,但一个是历史人物,一个是文学人物,又相隔千年,形象迥异,为什么要把她们放在一起研究?这是因为《红楼梦》书中林黛玉的文学形象,本是从《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借用来的,“潇湘妃子”和“蓬莱玉妃”,本是一条藤上结的瓜,一棵树上结的果,一个母亲孕育的的孪生姊妹。

前几天,某大学历史系有一位挺自负的博士生导师,信心满满地撰文批驳土默热红学。文中有一个问题就是谈“潇湘妃子”林黛玉同“蓬莱玉妃”的差异,认为林黛玉形象不可能来自杨贵妃。他振振有词地指出,历史上的杨贵妃号称“肥环”,是有名的胖美人,又是个淫荡的少妇,同《红楼梦》中弱不胜衣的清纯少女林黛玉形象,怎么也联系不到一起。因此,这位教授便给土默热戴上了“异想天开”的桂冠。

这位博导是历史系教授,可能文学知识有限,似乎业余也没读过几部文学作品,所以他只知道历史上的杨贵妃,不知道文学中的杨贵妃。说些昏话情有可原吧。但不该大象闯进瓷器店,用历史常识张冠李戴,强行解读文学作品中人物,将历史上泼在杨贵妃身上的那些污言秽语,强加在文学作品中清纯的“蓬莱玉妃”身上。这样解释只会把《红楼梦》说成“皮肤滥淫”之书,把“潇湘妃子”也搞得美感全无。

史籍中记载的杨贵妃,多为“红颜祸水”的形象,她本是唐明皇的儿媳妇寿王妃,后来又被公爹李隆基夺去,先掩人耳目充当太真道姑,后又不避嫌疑干脆成为皇贵妃,还同胡人叛将安禄山有些关系暧昧。这位历史教授对这个淫滥的“肥环”形象肯定烂熟于胸,但他也肯定没有读过洪昇的《长生殿》,不晓得《长生殿》创作时把这些史书中记载的淫滥事迹“概置不录”,按照昆曲的“意淫”理念塑造了一位“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清纯少女杨玉环。《红楼梦》中的潇湘妃子形象,是从这个清纯的蓬莱玉妃借用来的。

这位博导还从“环肥燕瘦”角度,强调二人之间的形体特征的区别,也说明他不晓得《长生殿》中,还有一位兼具“环肥燕瘦”之美的杨贵妃。这个杨贵妃形象被借到《红楼梦》中,则表现为太虚幻境警幻仙姑之妹“兼美”,就是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与之“卿卿我我、难解难分”的那位“兼美”:“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红楼梦》“钗黛合一”的文学构思,就体现在“兼美”的文学形象上。当然,作者把她形体之美交给了薛宝钗,把她的风流之美交给了林黛玉。

在《红楼梦》书中,作者经常用“飞燕泣残红”来形容林黛玉的纤弱袅娜,就是拿汉成帝那位身轻如燕、能做掌中舞的妃子赵飞燕,来形容其婀娜体态;而把“杨妃扑彩蝶”的肥胖形象赋予了薛宝钗,并刻意交代她是“体丰怯热”的胖美人。这一肥一瘦的两个形象怎么能合一呢?请看《长生殿》“舞盘”一出,作者就塑造了一个身轻如燕,飘飘欲仙,能站在擎起的玉盘中翩翩起舞的杨贵妃。“环肥燕瘦”就这样在《长生殿》作者的笔下“合一”于杨贵妃,随后又转化成了《红楼梦》中的“兼美”。

《红楼梦》书中黛玉一出场,作者就交代她乳名“黛玉”,并让宝玉以她“眉尖若蹙”的为由,为他取字“颦颦”。您知道这些描写都是从哪里来的吗?请看《长生殿》第十九出“絮阁”中对杨贵妃行为举止的描写:眉黛颦,啼痕渗,芳心恼。晨餐未进过清早,怎自将千金玉体轻伤了?”《长生殿》表现杨贵妃“眉黛颦”形象的三个字,把《红楼梦》“眉尖若蹙”、“乳名黛玉”、“取字颦颦”三层意思全涵盖了,对书中林黛玉名和字的由来作其它解释都说不通!

至于《长生殿》说杨贵妃“啼痕渗,芳心恼”,“晨餐未进过清早”,“千金玉体轻伤了”这些话,则是《红楼梦》书中林妹妹为巩固“木石前盟”之情,“整天淌眼抹泪的”,耍小性子“芳心恼”,不时拒绝进餐,不惜自伤千金玉体,以便讨得宝哥哥赔礼道歉,互相试探感情时的经常性行为。《长生殿》中的唐明皇,遇到这种情况时,也像《红楼梦》书中的宝哥哥一样:“总朕错,总朕错,请莫恼,请莫恼,见了你这颦眉泪眼,越样生娇。”低声下气赔小心,哄“颦眉泪眼”的杨贵妃回嗔作喜。

脂砚斋早就看出了《红楼梦》“以妒写情”的文学创作手法来自《长生殿》,在批语中就写下了“情深妒亦真”几个字。这句话本就取自《长生殿》,即所谓媚处娇何限,情深妒亦真。且将个中意,慰取眼前人是也。脂砚斋评价《红楼梦》书中林黛玉的性格,就用了“姣慧妒”字样,可谓准确;岂不知“姣慧妒”这三个字,就来自洪昇的文学挚友吴仪一评点《长生殿》时,针对剧本中杨贵妃性格所作的批语中。

《红楼梦》作者为林黛玉结诗社时取雅号“潇湘妃子”,黛玉自己选题赋诗时也以此号自居不疑。很多读者都有此疑问:一个十二三岁未出阁的小姑娘,凤姐说她“吃了我们家的茶”都会脸红发急,何以结社时坦然以“妃子”为号?其实这个雅号是作者为了与林黛玉的前身“绛珠仙子”相照应而取的。“潇湘妃子”的典故,本取自在九嶷山抛洒泪水、杜鹃啼血的舜帝妃子娥皇女英;“潇湘妃子”血泪浇灌出来的斑竹,全身殷红的斑点随风摇曳,岂非“绛珠草”和“绛珠仙子”的象征物?

关于林黛玉的这些描写又与杨贵妃有什么关系呢?须知,在《长生殿》中杨贵妃马嵬“埋玉”时,其景象就如同娥皇女英杜鹃啼血,“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合流”!杨贵妃以自己的“血泪”,酬报了与唐明皇的爱情“盟誓”,并将刻骨铭心的“盟誓”,变成了撕心裂肺的“前盟”。死后怨魂泣血,尸解成仙,终归月宫仙境,岂不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太虚幻境“绛珠仙子”?与“潇湘妃子”所代表的血泪意境完全符合。

《红楼梦》书中爱情故事的主线是“木石前盟”,您知道这个“前盟”的来历吗?《长生殿》书中写李杨二人,生之情用“盟誓”来表示,死之恋则用“前盟”来表达,唐明皇“生守前盟几变迁”,杨贵妃“死抱痴情犹太坚”, 终于感天动地,得到“双星证合”,在月宫仙境“证”了“前盟”。在中国文学史上,“前盟”的出处仅此一家,别无分店。其实,《红楼梦》与《长生殿》两部文学作品,都是在写“证前盟”的生死恋故事。

当您知道了“前盟”的出处,就会豁然开朗,知道《红楼梦》宝黛前身“绛珠仙子”、“神瑛侍者”,其实就仿自《长生殿》李杨前身“蓬莱仙子”、“孔昇真人”。书中“太虚幻境”、“警幻仙姑”,也昉自《长生殿》执掌“风情月债、女怨男痴”,负责“布散相思”、“填愁补恨”的“月宫仙境”、“天孙织女”。书中的“离恨天、灌愁海”、“风月司”、“白首双星”、“婚姻册子”、“坠落迷津”这些独特概念,都是作者从《长生殿》中直接搬来的!

何谓“双星证前盟”?《长生殿》中李杨二人生前“盟誓”,是对着牛女双星发出,请“双星作证”的;而李杨二人死后践行“前盟”,也是由“双星证合”,方月宫重圆的。这个通过“证合”来实现杨贵妃“使妾免白首之叹”愿望的双星,岂不正是“白首双星”?《红楼梦》中出现了“前盟”和“白首双星”字样,却没有写警幻仙姑如何去“证合”,但写了她委托“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屡次下凡来“证合”。其实“天孙”就是“大士”,“牛郎”就是“真人”,岂不正是“白首双星”?

归根到底,《红楼梦》“木石前盟”、“绛珠还泪”故事的艺术构思,就是《长生殿》旧瓶装新酒,就是《长生殿》旧谱填新词。《红楼梦》作者让绛珠仙子来到世间,发誓用“一辈子的眼泪”,来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何谓“甘露之惠”?就是唐明皇马嵬“埋玉”后,在甘露殿行宫用檀香木刻杨贵妃像,整日对着雕像流泪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引得“木人下泪”的故事。请朋友们看几段《长生殿·哭像》一折中那些感人肺腑的描写吧——

【朝天子】腾腾宝香,映荧荧烛光,猛逗着往事来心上。记当日长生殿里御炉傍,对牛女把深盟讲。又谁知信誓荒唐,存殁参商!空忆前盟不暂忘。今日呵,我在这厢,你在那厢,把着这断头香在手添凄怆。

【五煞】碧盈盈酒再陈,黑漫漫恨未央,天昏地暗人痴望。今朝庙宇留西蜀,何日山陵改北邙![丑又接杯献座科][生哭科]寡人呵,与你同穴葬,做一株冢边连理,化一对墓顶鸳鸯。

【四边静】把杯来擎掌,怎能够檀口还从我手内尝。按不住凄惶,叫一声妃子也亲陈上。泪珠儿溶溶满觞,][生看像惊科]呀,高力士,你看娘娘脸上,兀的不流出泪来了。[丑同宫女看科]呀,神像之上,果然满面泪痕。

【三煞】只见他垂垂的湿满颐,汪汪的含在眶,纷纷的点滴神台上。分明是牵衣请死愁容貌,回顾吞声惨面庞。这伤心真无两,休说是泥人堕泪,便教那铁汉也肠荒![哭科]妃子呵,只为你当日在昭阳殿里施恩遍,今日个锦水祠中遗爱长。悲风荡,肠断杀数声杜宇,半壁斜阳。怕添不下半滴葡萄酿。

【煞尾】出新祠泪未收,转行宫痛怎忘?对残霞落日空凝望!寡人今夜呵,把哭不尽的衷情,和你梦儿里再细讲。

唐明皇做了太上皇时的“行宫”便是甘露殿,甘露殿神台前唐明皇对玉妃神像倾诉的泪水,岂非“甘露之惠”?神台上木人像前哭诉的“空忆前盟不暂忘”,岂非“木石前盟”?前一段,某些根本就不懂文学为何物的主流红学家,竟以此为由抬高《红楼梦》,贬低《长生殿》的文学价值。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读过《长生殿》,或者根本就读不懂《长生殿》。请仔细读一读以上文字吧,这两个“为前盟而还泪”的故事比较起来,《长生殿》的真挚感人程度,似乎比《红楼梦》更胜一筹!

那么就剩最后一个问题了:《长生殿》中的杨贵妃是以“一辈子的眼泪”,偿还唐明皇的“甘露之惠”么?不要以为只有《红楼梦》中的林妹妹才爱哭、会哭,《长生殿》中杨玉环偿还“前盟”情债的婆娑眼泪,比起林妹妹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从长生殿密誓,到马嵬坡埋玉,再到月宫重圆,杨玉环生生死死的泪水,像断线的珍珠一样,贯穿《长生殿》全剧,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足以偿还唐明皇的“甘露之惠”。

首先是前盟之泪。在《长生殿》第八出“献发”,第九出“复召”,第十八出“夜怨”,第二十二出“盟誓”中,杨玉环以算只有愁泪千行,作珍珠乱滚,使得李隆基由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转而进入爱情专一,“六宫粉黛无颜色”,“三千宠爱在一身”。贵妃娘娘更以担心长门孤寂,魂销泪零,断肠枉泣红颜命为由,引得唐明皇与她在七夕之夜,对着天上的牛女双星,发出了愿生生世世永为夫妻的盟誓,引出了“此誓绵绵无绝期”的千古悲剧。

其次是埋玉之泪。由于唐明皇占了情场,弥了朝纲,引发了安史之乱。长安陷落,李隆基携爱妃杨玉环逃蜀途中,在马嵬坡被哗变军人胁迫,无奈之中下旨赐死了贵妃娘娘。在《长生殿》第二十五出“埋玉”中,杨贵妃肝肠寸断,与李三郎牵衣哭相抱哭顿足哭掩面哭,甚至哭倒在唐明皇怀里。最后在马嵬坡破庙前的一株梨树下,以一条白绫,结束了二人“盟誓”的生之情,又开始了“前盟”的死之恋。

最后是重圆之泪。在第二十八出“闻铃”,第三十出“情悔”,第三十二出“哭像”,第四十七出“补恨”,第四十八出“寄情”,第五十出“重圆”中,杨玉环始终以一个哭哭啼啼的怨鬼女仙形象,死死抱定生前与李三郎的前盟只见他垂垂的湿满颐,汪汪的含在眶,纷纷的点滴神台上。分明是牵衣请死愁容貌,回顾吞声惨面庞。这伤心真无两,休说是泥人堕泪,便教那铁汉也肠荒!最后感动了当初为之绾合的双星,使二人的爱情得以在月宫重圆。

杨玉环一生的泪水,都是为偿还盟誓(前盟)情债而流,林黛玉为“前盟”而“还泪”的故事意境,就是从杨贵妃文学形象延续来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红楼梦》“眼泪还债”还的是《长生殿》“前盟”情债,足证两部作品之间是同根同源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孪生姊妹。《红楼梦》的作者虽然托名石头,隐去了真实姓名,但《长生殿》的作者是清楚的,这两个“衔玉而生”女儿的共同父亲,只能是康熙年间那个言情圣手,大文学家、戏剧家、诗人洪昇。

钱塘洪昉思撰《长生殿》,为千百年来曲中巨擘。以绝好题目,作绝大文章。学子才人一齐俯首”(清梁廷柟语)。也是钱塘洪昉思,沿用《长生殿》文学建构,作《红楼梦》绝大文章,引得学子才人趋之若鹜,奠定了“百年红学”之基石。那些戴着曹雪芹牌有色眼镜,为抬高《红楼梦》而贬低《长生殿》的低俗学人有所不知,《长生殿》与《红楼梦》胎息相关,不读《长生殿》看不懂《红楼梦》,贬低《长生殿》其实就是贬低《红楼梦》!于曹雪芹无助,于洪昇无损,却有损于《红楼梦》解读,有损于红学正途。

您只要尊重文学规律,懂得文学建构,就应该懂得《长生殿》与《红楼梦》“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贬低《长生殿》就是贬低“衔玉而生”,贬低“木石前盟”,贬低“白首双星”,贬低“眼泪还债”,贬低太虚幻境“风月司”,贬低离恨天灌愁海“填愁补恨”……把两部作品中这些相同的文学意境都贬低了,《红楼梦》还有什么文学价值么?红学还能苟活于今世么?《长生殿》与《红楼梦》,都是正照红颜、反照白骨的“风月宝鉴”,贬低《长生殿》实乃红学界买椟还珠的愚蠢之举。

惟当今世界人心浮躁,物欲横流,有几人还能潜心文学?红学界抱残守缺,党同伐异,有几人还能懂得文学为何物?文学领域内李逵在李鬼面前望风而逃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些在曹家店抱残守缺拾荒者,在野史中乐此不疲猜笨谜者,反而联袂攻击对《红楼梦》的文学解析,令在文学百花园中惜花护花者腹背受敌、不胜寒心。算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土默热执笔至此百感交集、潸然泣下:惟愿今而后红学界多搞点有益的文学解析,少出点贾瑞那样正照风月鉴“烧镜子”的蠢人吧!

 

2013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