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三艳聚京师

(2014-08-05 11:35:33)
标签:

林以宁

钱凤纶

顾启姬

京师

分类: 土默热红学新进展

红楼三艳聚京师

                      土默热

    笔者考证《红楼梦》大观园原型是杭州西溪的一组明代园林建筑,大观园诗社的女姓成员原型乃是明末清初杭州蕉园诗社的十二个才女。这并不等于说《红楼梦》中的故事背景全部在江南,也不等于说这些人物原型的生活足迹只局限于杭州西溪一隅。

红学界许多专家,早已发现《红楼梦》书中的很多故事背景,具有忽南忽北、亦南亦北的特点。大观园中的梅花、海棠、桃花、桂花,绝非北地景致,但贾府所住之炕也不是江南应该拥有的物事。缘此,红学界关于《红楼梦》故事背景在南在北的争论由来已久,迄今并未取得一致意见。

其实,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红楼梦》的作者洪昇出生并成长于杭州,晚年又回归故乡杭州隐居,但在他的整个青壮年时期,也就是他自己所说的“客燕台”、在京师国子监求取功名的二十六年,却一直生活于北京。洪昇所经历的《长生殿》案、纳妾邓雪儿、盘山逃禅以及诸多风月故事,都发生在北京,要想把这些故事写进书中,就无法回避故事的北京背景。

洪昇在北京生活期间,先期是寄居在外祖父兼妻祖父黄机家中,也就是舅父兼岳父黄彦博家中。《红楼梦》书中描写的黛玉进荣国府的场面,应该就是按照洪昇自己在母亲死后,投奔外祖父家的实际情况描写的。书中说外祖母搂着黛玉呜咽不已,说贾母最疼爱黛玉早逝的母亲,都应是洪昇的实情。

但洪昇投奔外祖父家的时候,舅父黄彦博已经去世。一个穷亲戚投奔到官居宰相之职的大家庭,所受到的冷遇就可想而知了,书中说黛玉的感觉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也是洪昇此时真实的内心感受。在洪昇的诗词中,多次以“犊鼻褌”典故来形容自己与岳家的关系,于此可见一斑。康熙二十二年(1683)黄机致仕回南,洪昇失去依靠,只好独立生活,饥寒交迫就是家常便饭了。

洪昇在北京国子监求取功名期间,昔日在故乡朝夕相处的蕉园姐妹也陆续出嫁成家。在当时那个时代,作为书香门第出身的女子,她们的丈夫也都是读书走科举道路的士子,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洪昇寄居北京期间,林以宁、钱凤纶、顾启姬三人,也分别随同自己的丈夫,先后来到北京,或在国子监求学,或参加科举考试。于是,红楼三艳聚京师的故事,就这样产生了。

林以宁字亚清,其夫钱肇修,乃是钱开宗与顾玉蕊之子,钱凤纶之弟。钱开宗因丁酉科场案被朝廷诛杀,全家被发卖旗人为奴一事,我们在前文中已经表述。后来,钱肇修经十年寒窗,终于在康熙三十年(1691)得中辛未科戴有祺榜二甲第二十八名进士,康熙三十五年任河南洛阳县令,康熙四十年后改任江南道监察御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钱肇修考取进士,占的是辽宁铁岭籍,乃清代辽北三十八进士之一。可见,钱家在丁酉科场案后,的确被全家发配东北的尚阳堡。

钱肇修在北京求取功名期间,林以宁曾经陪同丈夫在北京读书。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载:“淑则幼嗜学,长益博雅,林亚清倡蕉园吟社时,淑则未与。阅十余年,相遇京华,亚清曰:得子之诗,正复后来居上。” 恽珠所说的淑则,乃是当时杭州的另一个才女徐德音。徐德音,字淑则,浙江钱塘人。清献公菼女孙,进士歙县许迎年室,鸿博佩璜之母,晚年人称 许太夫人。其事迹在袁枚《随园诗话》中有详细记载。

徐德音的《出都留别林亚清夫人》诗中这样描写林以宁:“前身风格是林逋,筑室仍依西子湖。班左妍词才独妙,郝锺懿范世应无。扫除铅粉留真韵,点染溪山入画图。却忆当年同里闬,相寻翻似隔蓬壶。惊飙眯目边沙白,衰草黏天猎火红。长路关山如见忆,诗篇莫惜寄邮筒。” 徐德音与林亚清在京师的这段交往,可以证明康熙三十年(1691)前,林以宁确曾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生活在北京。

钱凤纶字云仪,其夫黄宏修(字式序)乃是顾若璞之孙。洪昇在北京国子监求学期间,黄式序也以贡生的身份在北京求学。洪昇的《稗畦集》中,有一首名为《黄式序出其祖母顾太君诗集见示》的诗:绛帏黄发太夫人,哲嗣传来苦调新,斑竹一枝千滴泪,湘江烟雨不知春。”这首诗写于北京,可见当时黄式序与洪昇在京师期间的交往。

钱凤纶家住在杭州西溪古荡,她的词《浣溪沙·偶题》中描写了家乡的旖旎风光:“渌水潆回石径斜。绕溪一带种梅花。万花深处是侬家。自写闲情依翠竹,爱看清影浣春纱。小庭风静稳栖鸦。”《红楼梦》书中以她为原型创作薛宝钗,让她住在蘅芜院,有“万花深处是侬家”可证。

在家乡西溪期间,蕉园姐妹经常在一起进行风雅活动,钱凤纶的《满庭芳·湖庄观游女》词生动地记载了这种生活:“绿染芭蕉,红催芍药,纷纷尽斗鲜妍。小楼妆罢,独坐悄无言。自汲流泉煮茗,香细细,清兴冷然。捲帘看,日高烟敛,一抹淡春山。堤边。游女伴,娟娟楚楚,弱柳风前。更澄波弄影,恍若飞仙。怪煞夕阳西坠,空目断远水长天。愿化作萋萋芳草,轻衬一双鸳。”

林以宁与钱凤纶原为表姐妹,后又为钱凤纶的弟妇,在蕉园姐妹中二人关系自然更近一层。钱凤纶词《眉峰碧·春日与亚清弈》记载了二人之间过从甚密的情形:“深院闲春昼。小篆喷金兽。一杯清茗一枰棋,正杏雨香飞候。鹦鹉新声溜。蓦地惊回首。无端输却玉搔头,倚屏笑撚花枝嗅。”

黄式序在北京求取功名期间,钱凤纶也陪同丈夫一起来到北京。这应当是钱凤纶第二次来到北京了。第一次是全家发配期间,北京是伤心之地,故地重游,内心之凄楚,不言可知。同洪昇一样,黄式序也是才学不售,功名不谐。长期的精神抑郁,损害了钱凤纶的健康,这个“诗比昌谷”的女才子,不幸英年早逝了。她究竟逝世于北京还是杭州,笔者无考,立此存疑。

顾姒字启姬,其夫鄂曾,字幼舆,为一诸生,生平事迹无考。顾启姬家在西溪蒹葭深处林以宁有《寄启姬云闲》诗可证:“泖上浮家小结庐,水轩竹槛称幽居。问人新借簪花帖,教婢闲钞相鹤书。蚁子避潮缘砚席,蠏奴沿月上阶除清闺事事堪题咏,刻玉镂冰恐不如。”

顾启姬的丈夫鄂幼舆长期在京师求取功名,顾启姬有《浪淘沙·忆夫子京师》记载此事:“生怕封银缸。月落昏黄。还钟摇断九回肠。除是日高眠未起,梦到伊行。古渡半斜阳。枫冷蘋香。数声柔橹泛孤航。遥望帝城还不见,依旧钱塘。

其间,顾启姬也曾随同丈夫北上京师,有柴静仪的《送顾启姬北上》可证:“一片桃花水,盈盈送客舟。春来万杨柳,叶叶是离愁。顾我途者,逢君意气投。烟虹时染翰,风月几登楼。只合熏香坐,谁堪鼓游。燕台一回首,云白古杭州。

顾启姬在北京期间,非常怀念杭州故乡,她在《摊破浣溪纱·月影》词中,表达了这种酸楚的心境:“穿过红楼透碧纱。半笼烟柳半笼花。薄命婵娥解人意,太亏他。幽梦几回迷枕畔,故园千里隔天涯。有限残更无限路,莫西斜。”在《菩萨蛮·夏日雨窗》中,也表达了自己盼望归期的心情:“烟云蔼蔼关山隔潇潇微雨长安陌。风暖燕辞巢残棋花外敲。 归期空自忆莫问天南北。身世总虚浮清才聊慰愁。

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六谈艺》载:“顾姒字启姬,杭州人,适鄂生某。康熙庚申,从其夫至京师。尝见所著《静御堂集》,小赋诗词颇婉丽。九日,予与同人饮宋子昭工部小园,限蟹字韵。翌日鄂诗先就,顾代作也。其末云:予本澹荡人,读书不求解,尔雅读不熟,蟛蜞误为蟹”。顾姒的才华着实让渔洋山人惊叹不已。

康熙庚申即康熙十九年(1680),可见此时顾启姬正随丈夫在北京求取功名。鄂幼舆的命运也没有钱肇修那么幸运,久考不中,无缘仕途,夫妻二人凄然南归。经淮阴时,顾启姬曾《满江红·泊淮示夫子》安慰丈夫:“一叶扁舟,轻帆下、停桡古岸。灯火外、几枝疏树,人家隐见。漂母祠前荒草合,韩侯台上寒云断。叹从来此地困英雄,江山惯。穷愁味,君尝遍,人情恶,君休叹。问前村有酒,金钗畀换。举案无辞今日醉,题桥好遂他年愿。听三更,怒浪起中流,鱼龙变。”

从以上考证分析中可以看出,至少在康熙十九年(1680)顾启姬客京师,到康熙三十年(1691)林以宁离京师,在这十多年时间内,蕉园姐妹中的林以宁、钱凤纶、顾启姬三人,都曾经在京师生活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恰恰是洪昇在北京国子监就学期间。洪昇与蕉园三姐妹聚会京师,就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

关于他们在京师聚会的记载,史料基本付之阙如,但我们不妨做一些推测。康熙二十二年(1683)前,洪昇的外祖父在北京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居家北京,洪昇在此期间就是依附于外祖父生活的。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间皆联络有亲,林以宁、钱凤纶、顾启姬三人来到北京,也投奔黄机家暂居,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洪昇据此在《红楼梦》中,描写了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先后投奔荣国府的情节,应属可信。

康熙二十二年,黄机致仕(退休)南归,举家回到杭州。此后,洪昇和林以宁、钱凤纶、顾启姬三个小家庭,就只能税宅另居了。他们的居所在哪里呢?史料没有记载。但我们根据当时的外地仕子赴京应考一般都居住在北京宣南地区来推测,他们的居住地最大的可能也在宣南。

历史上的北京宣南地区,大体上指今天宣武区的管辖范围。这里有悠久深厚的文化积淀,大批著名的诗人、学者、政治家、艺术家曾经在这里居住过、活动过,诚集粹京师文化之精华地区。清朝初年,吴梅村、龚鼎孳、王士祯、朱彝尊、陈维崧、陈敬廷、赵执信等都在宣南居住活动。吴梅村住在魏染胡同,王士祯住在报国寺和琉璃厂火神庙西夹道,龚鼎孳住善果寺和宣外海柏寺街,朱彝尊住海柏胡同顺德会馆内古藤书屋和保安寺街,赵执信住宣武门外。他们周围还有一大批诗人,宋琬、施闰章、毛奇龄、洪昇、孔尚任、阎若璩等等,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诗人群体。他们在宣南地区,结诗社、兴诗会,诗酒流连,分韵吟唱,留下了大量灿烂不朽的诗篇。

许多红学家认为,《红楼梦》的小说创作和传播、研究,与宣南有着密切联系。中国历史档案馆张书才研究员所作《〈红楼梦〉与宣南关系的历史考察》一文中,例述《红楼梦》书中某些具体描写,认为“已可证明《红楼梦》的某些生活素材是取之于宣南地区的,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宣南修建了大观园,成为研究普及红学的重要基地,绝非偶然。

但这些研究内容,一般都用曹寅与北京宣南地区的关系,来证明曹雪芹的《红楼梦》著作权,这是说不通的。曹寅去世时,曹雪芹尚未出生,乾隆中叶的曹雪芹,也写不出康熙前期宣南地区的风貌,毕竟是百年以前的宣南嘛。如果用洪昇和蕉园姐妹林以宁、钱凤纶、顾启姬聚集宣南,来解释《红楼梦》与宣南文化的关系,恐怕要顺理成章多了。根据现有的史料证明,最起码洪昇的《长生殿》首演地在宣南的生公园,顾启姬夫妇与王士祯一起赋诗的地点在宣南,林以宁与徐德音交往和分手之地也是宣南,《红楼梦》故事主人公与宣南文化的渊源关系,于此可见一斑。

如前所述,《红楼梦》书中所写的景物忽南忽北、亦南亦北,但也并非没有规律可寻。一般说来,一进入大观园,其景物基本上都是江南特色,而贾家东西二府的景物,则多为北方特色。这里面的原因除了洪昇自身先后生活在杭州和北京外,很大程度上也和林以宁、钱凤纶、顾启姬的生活轨迹有关。红楼三艳虽然曾相聚北京,给《红楼梦》抹上了一缕宣南特色,但蕉园姐妹当初结社作诗的地点毕竟在杭州西溪,所以《红楼梦》大观园中的景色决不涉及北地风光。

雍正八年(1730年)林以宁以七十六岁高龄,为另一位钱塘才女梁瑛(号梅君)的著作《字字香》作序时感叹说:“忆予从顾太君卧月轩时,六十年间,犹昨日事耳!徽音遥嗣,乃在梅君。”反推六十年前乃康熙九年(1670),时林以宁年方十六,尚待字闺中,便与诸姐妹追随“老祖宗”顾若璞,在西湖西溪结社作诗。晚年回忆这段风雅生活,如何能不感慨系之。

蕉园诗社的发起人是林以宁的婆母、钱凤纶的母亲、顾若璞的侄女顾玉蕊,林以宁在冯娴的《和鸣集》跋里记述了当时结交名媛的盛况。她说:“遂因诗启以得见于夫人(冯娴)。夫人忘其卑幼,而引与交。月必数会,会必拈韵分题,吟咏至夕。且又推其姻娅,若柴季娴、李端明、钱云仪、顾启姬,人订金兰,家绕雪絮,联吟卷帙,日益月增。”她们在每个成员的生日、送别、对弈、作画、听琴等时候,互相酬答唱和,风动一时。

《国朝闺秀正始集》卷四记载蕉园诗社的情况说:亚清与同里顾启姬姒、柴季娴静仪、冯又令娴、钱云仪凤纶、张槎云昊、毛安芳倡蕉园七子之社,艺林传为美谈。”《国朝杭郡诗辑》对当时蕉园诗社的活动的记载是:“是时,武林风俗繁侈,值春和景明,画船绣幕交映湖,争饰明翠羽、珠以相夸炫。季娴独漾小艇,偕冯又令、钱云仪、林亚清、顾启姬诸大家,练裙椎髻,授管分笺。邻舟游女望见,辄俯首徘徊,自愧弗及。”

柴静仪在《点绛唇 六桥舫集,同林亚清、钱云仪、顾重楣,啟姬、冯又令、李缟明诸闺友》中,也记载了当时的盛况:“堤柳依人,湘帘画舫明湖泛。桃花开遍。共试春衫练。雨丝风片,暗扑游人面。春方半。韶华荏苒。分付莺和燕。”林以宁的《秋暮宴集愿圃分韵》也有同类记载:“早起登临玉露瀼,画楼高处碧云凉。池边野鸟啼寒雨,篱外黄花媚晓妆。斜倚红阑同照影,閒挥绿绮坐焚香。溯洄他日重相访,一片蒹葭秋水长。”

顾启姬在《佳人醉》小引中说:“余与表妹林亚清、同社柴季娴,最称莫逆。早春晤亚清时,曾订春深访季娴于牡丹花下,今花期已届,而人事顿非。余以画眉人远,牢愁困顿,作此志感。”其词为“忆别春寒霄。细语叮咛曾记。拟月明花发,轻车同载,聊袂花底。忽地秦楼怨别,却恹恹、往事难重理。而今都已。遥想名花,玉人何处,一样如千里。空凝睇。瑶池春醉,那裹非琼独倚。

    

                  西溪二期工程复修的蕉园旧址

蕉园姐妹不仅生活风雅,以诗为命,其内心深处也自有一番别于常人的思想。毛媞字安芳,乃洪昇的老师、著名诗人毛先舒的女公子,丈夫徐邺。安芳年近四十无子。花下宴集,小姑折了一枝萱草奉献给她,建议嫂子借吟咏这‘宜男草’,以祈求上苍的赐予。毛媞的回答是:“诗乃我神明为之,即我子矣!”

毛媞以诗为子;张昊则在论诗中安然仙逝。张昊字玉琴,号槎云, 诸生胡大潆室。张槎云与丈夫经常在一起赋诗酬答,曾有“试将心事量杨柳,叶叶丝丝一样愁”的诗句。一天清晨,她刚起床,一边梳洗,一边与丈夫谈论唐代女诗人关盼盼的断肠绝句。待她梳妆打扮好后,依然凭窗凝望,若有所思。突然说道:“吾断肠矣!”等到侍儿将她扶到床上,已经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这就是曾经活跃在杭州和北京文坛上的蕉园姐妹,是《红楼梦》大观园诗社的创作原型。《红楼梦》的故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创作素材用其它任何时间地点人物,也是无法比附解释的。

注:

   .恽珠1771——1833),字星联,别字珍浦,晚号蓉湖道人,江苏阳湖人。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卒于宣宗道光十三年,年六十三岁。嫁完颜氏。十岁能诗。十三工铁绣,善绘事,闺中有之目。子麟庆,官至河南总督。恽珠著有《红香馆集》,纂有《兰闺实录》及《国朝闺秀正始集》,并传于世。

 .梁瑛(1707——1795),字英玉,号梅君,又号谷梁氏,浙江钱塘人。生于康熙四十六年,卒于乾隆六十年,年八十九岁。能诗。尝集古人咏梅句子成一帙,曰《字字香》,林以宁为其题跋。集诗纪之云:“年年寻句为花忙,几度寻檐费品量。句似梅花花似句,一番吟过一番香”。人目为女逋仙。嫁黄松石,生手小松,官司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