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那个“至孝纯仁”的皇帝究竟指谁
(2014-06-15 10:22:55)
标签:
文化皇帝至孝纯仁孝陵红楼梦 |
分类: 土默热红学 |
《红楼梦》中那个“至孝纯仁”的皇帝究竟指谁
《红楼梦》创作中不仅隐去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将故事本身的真实面目隐去,即所谓甄士隐也,代之以假语村言,亦所谓贾雨村也。作者在创作中故意这么一隐藏,必然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以后的读者能否真正读懂这本书,能否正确理解书中的思想内容?因此,作者在开卷第一回就不无担心地发问:“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所隐去的真人真事可谓多矣,其中最重要的人和事,大概莫过于元妃省亲,及其批准其省亲的那个皇帝了。《红楼梦》书中最先交待当今皇帝是在第十六回:凤姐道:“可是别误了正事,才刚老爷叫你作什么?”贾琏道:“就为省亲。”凤姐忙问道:“省亲的事竟准了不成?”贾琏笑道:“虽不十分准,也有八分准了。”凤姐笑道:“可见当今的隆恩。历来听书看戏,古时从未有的。”赵嬷嬷又接口道:“可是呢,我也老糊涂了。我听见上上下下吵嚷了这些日子,什么省亲不省亲,我也不理论他去,如今又说省亲,到底是怎么个原故?”贾琏道:“如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不是贵贱上分别的。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岂有不思想之理?在儿女思想父母,是分所应当。想父母在家,若只管思念女儿,竟不能见,倘因此成疾致病,甚至死亡,皆由朕躬禁锢,不能使其遂天伦之愿,亦大伤天和之事。故启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赞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因此二位老圣人又下旨意,说椒房眷属入宫,未免有国体仪制,母女尚不能惬怀。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外,不妨启请内廷鸾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此旨一下,谁不踊跃感戴?现今周贵人的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又有吴贵妃的父亲吴天祐家,也往城外踏看地方去了。这岂不有八九分了?”除此之外,《红楼梦》还在第五十五回交代说:“只因当今以孝治天下,日下宫中有一位老太妃欠安,故各嫔妃皆为之减膳谢妆”。
正确考证分析这个皇帝的真实身份,对于正确理解《红楼梦》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从《红楼梦》书中交待的内容看,这个皇帝应该有三个至为显著的特点:其一是当今皇帝的父母还在,也就是“太上皇、皇太后二位老圣人”仍在,皇帝准许妃嫔家属省亲,自己不能作主,还要启奏“二位老圣人”批准。其二是当今皇帝“以孝治天下”,认为“世上至大莫如孝字”,自己率先垂范,“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感到尚不能略尽孝意。其三是太上皇、皇太后两位老圣人,“深赞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这应当是对当今皇帝的总体评价。
我们不妨就从这三个基本特点出发,去推测这个“当今”皇帝究竟是谁。首先,必须搞清清朝哪一代皇帝的头上有太上皇和皇太后。查清宫十二朝,真正的太上皇只有一个,就是乾隆皇帝。乾隆晚期,倦于朝政,以居皇位时间不能超过其祖父圣祖仁皇帝为由,将皇帝宝座交给儿子嘉庆,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乾隆退居太上皇位子是乾隆六十的事情,其时《红楼梦》早已问世,所以书中描写的太上皇不可能是乾隆皇帝,只能是乾隆以前的某位皇帝。
乾隆以前除了尚未入关的努尔哈赤、皇太极不算,从顺治入关起,一共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三位皇帝。按理说这三位皇帝登极时父亲都已经去世,也不可能有什么太上皇,但其中顺治皇帝却是个例外。顺治是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登上皇帝宝座时年龄尚幼,不能秉政,真正的皇权掌握在孝庄皇太后和“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手里。从实际情况上说,这“二位老圣人”是可以称为事实上的“太上皇”和皇太后的。
摄政王多尔衮并未当过皇帝,孝庄皇太后与摄政王之间也并非夫妻,怎么能称他们二人为“太上皇、皇太后二位老圣人”呢?皇帝在大事小情上为什么要“启奏”这“二位老圣人”批准呢?实际上,多尔衮在世期间,虽无太上皇之名,却有太上皇之实, 顺治皇帝要尊称他为“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给他上的封号是“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义皇帝”,承认他是事实上的皇帝。既然顺治皇帝要称其为父亲,又承认其皇帝身份,事实上也是最高摄政者,当然可以视为太上皇了。
说到“太上皇、皇太后二位老圣人”,就不免要联想起孝庄皇太后和摄政王多尔衮之间的暧昧关系。这方面有很多民间传说,尤其是“太后下嫁摄政王”之说,在清初盛传于世。南明时期重要抗清将领兼著名诗人张煌言(字苍水)有《建州宫词》十首,其七云:“上寿称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迎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后世学者对于太后是否下嫁摄政王问题争议颇多,不能以此作为史学证据。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当时太后是否真的下嫁了摄政王,而在于《红楼梦》创作时民间是否真的有太后下嫁摄政王的传说。《红楼梦》是小说,不是史书,作者不要求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负责,只要有传说,就有了写入书中的创作素材,小说中的多数内容都是捕风捉影的产物,不独《红楼梦》如此。
其次是必须搞清楚清朝究竟哪个皇帝是“以孝治天下”的。顺治、康熙、雍正三个皇帝在位时都标榜一个孝字,但认为“世上至大莫如孝字”,自己率先垂范,“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感到尚不能“略尽孝意”的,只能是顺治皇帝。顺治这个皇帝,充其量只是一个儿皇帝,前期受“皇父摄政王”控制,后期受孝庄皇太后控制,有名无实,日夜看“太上皇、皇太后二位老圣人”脸色行事,欲想不孝,其可得乎?笔者在《“色健茂金萱”为什么是“颂圣”》一文中,曾考证顺治为了孝敬皇太后,曾亲撰“萱瑞诗”三十首上寿,亦是明证。
最典型的证据,就是清帝所有陵寝中,只有顺治皇帝的陵墓称为孝陵。因与南京明孝陵重名,所以后世一般称其为“孝东陵”。一个皇帝死后以一个“孝”字盖棺论定,可谓一生“以孝治天下”。该陵内埋葬的除了顺治皇帝外,还陪葬了28位皇后和妃嫔。其中有孝康章皇后(康熙帝生母)和人们议论颇多的孝献章皇后--董鄂氏。孝陵始建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1664年(康熙三年十一月)主体工程告竣。由于清代早期实行火化,所以孝陵地宫中只有这些人的骨灰。同时由于顺治出家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认为孝陵地宫内只有顺治皇帝用过的一把扇子和一只鞋。这也就成为孝陵在东陵诸陵中唯一没有被盗掘的原因。
再次是必须搞清楚清朝哪一代皇帝可称“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对一位皇帝的总体评价,最权威的莫过于死后被追諡的“庙号”了。清代十二帝的庙号一览如下:
后金时期:
1.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毅钦安弘文定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朝:
2.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
注:后金皇太极于天聪十年改国号为清,是为清太宗。
3.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4.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恭德大成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5.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6.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至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7.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爱新觉罗·顒琰。
8.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9.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爱新觉罗·奕詝。
10.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爱新觉罗·载淳。
11.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爱新觉罗·载湉。
12.爱新觉罗·溥仪。
考清朝十二帝的庙号,唯有顺治皇帝的庙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符合《红楼梦》书中所说的“二位老圣人”称赞当今皇帝“至孝纯仁,体天格物”的说法。“至仁纯孝”与“至孝纯仁”不过颠倒两个字而已,意思完全一样;那个“体天”二字,可是顺治庙号独有的,清朝十二帝庙号中都有一个“天”字,什么“承天”、“应天”、“合天”、“敬天”、“法天”等等,唯独顺治的庙号是“体天”。因此,《红楼梦》书中说太上皇、皇太后称赞当今皇帝“至孝纯仁、体天格物”,还真的不是随便说说而已,而是有可靠根据的。
顺治皇帝去世时,孝庄皇太后尚健在,顺治的庙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就是孝庄皇太后钦定的,这个庙号实际上就是孝庄皇太后对顺治皇帝一生的盖棺论定。因此,《红楼梦》书中说“太上皇、皇太后”称赞这个当今皇帝“至孝纯仁、体天格物”,也是有根据的。
由此,我们还能推断出一个结论,就是《红楼梦》的创作时间,必然在顺治皇帝去世以后,因为不论是庙号还是陵寝命名,都必然是皇帝身后之事。《红楼梦》作者既然能够根据顺治庙号和陵寝描写“当今皇帝”,其时间必然在“当今皇帝”驾崩之后。
《红楼梦》所写的“元妃省亲”,实际上是借省亲写皇帝南巡,这个南巡的皇帝不是顺治,而是他的儿子康熙。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既然说是这个“至孝纯仁”的皇帝批准宫中妃嫔省亲,省亲者元妃代表的又不是这个皇帝,而是他的儿子,这不是自相矛盾么?实际上,《红楼梦》作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个矛盾,在书中描写元春被封为贵妃,贾政进宫谢恩时,特意加了一笔,谢恩后贾政又往“东宫”去了,“东宫”就是指皇太子的居所。 刘心武先生根据这个“东宫”二字,推论出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其实哪有那么玄妙,作者不过是为了解开“当今”和“元妃”所代表之人物之扣,虚陪一笔罢了。
《红楼梦》书中元妃省亲的故事,实际上是按照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中,巡幸杭州西溪山庄的场面创作的。这在笔者的《土默热红学》及其续集中有详细论述,这里就不重复了。顺治年间和康熙早中期,正所谓清朝初期,也正是前明遗老遗少眼中的“末世”。《红楼梦》作者洪昇正是出生在“末世”、成长在“末世”、毁灭在“末世”的江南世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创作《红楼梦》的目的,就是抒发胸中郁结着的国殇家难“末世情结”。明确这一点,对于正确理解和欣赏《红楼梦》,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