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土默热红学
土默热红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8,793
  • 关注人气:7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狭义红楼梦砧解(外一篇)

(2014-05-04 18:13:34)
标签:

红楼梦

长生殿

杨贵妃

文化

分类: 土默热红学新进展

狭义红楼梦砧解(外一篇)

     土默热

《红楼梦》一书有广义红楼梦和狭义红楼梦之分。广义红楼梦指《红楼梦》全书故事,狭义红楼梦则仅指书中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即宝玉在东府秦可卿那香艳的卧室所做的进入太虚幻境幽会兼美之梦。本文通过对狭义红楼梦的侧重解析,以求对《红楼梦》一书的创作真相和作品真谛的探求有所突破。

《红楼梦》一书之所以取名“红楼梦”,应该与第五回宝玉之梦有直接关系,因为不仅梦中有十二幅图画判词预示着全书十二金钗的命运,而且宝玉梦中所听之十二支曲子,作者就直接命名为“红楼梦曲子”。《红楼梦》书名来自于书中的“红楼梦曲子”应无异议,解析这狭义的红楼梦,应该是解析广义红楼梦的钥匙口。

《红楼梦》书中的多数故事都是采用写实手法创作而成,唯独对宝玉在东府秦可卿卧室所作这场“红楼梦”,作者笔下描写的则是虚无缥缈、扑朔迷离的故事。这也难怪,因为是梦境嘛,宜乎真真假假、亦真亦幻,梦幻交织。揭开作者通过梦境设置的红楼雾瘴,探求云遮雾隐背后隐藏的故事真相,应是红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过去,红学界的大师们,都是从宝玉处于青春萌动期这个角度,去研究这狭义红楼梦的。他们认为,宝玉很可能在情窦初开之际,与侄儿媳妇秦可卿发生了不正当性关系。这种解释不仅涉及下流的乱伦,而且与宝玉固有之“意淫”性格亦不合;对书中秦可卿即兼美的形象,也是一种严重的污损。《红楼梦》作者断不会出此下策。

红学大师们解不开狭义的红楼梦,根本原因在于找错了《红楼梦》作者,看错了《红楼梦》创作年代。在乾隆时期北京西山那个曹雪芹身上,您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狭义红楼梦来源的。只要您毅然摆脱 “胡家庄”,抛弃“曹家店”,回到《红楼梦》真正作者、康熙年间大文豪洪昇身上,寄托在狭义红楼梦中的红楼雾瘴立刻就云开雾散。

洪昇的文学生涯,成名作和代表作都是《长生殿》;洪昇的悲剧人生,成也《长生殿》,败也《长生殿》。《红楼梦》创作本身,其实就是《长生殿》的“旧瓶装新酒”,就是隐写洪昇自己的《长生殿》梦。通过对这狭义红楼梦若隐若现的巧妙铺陈,曲折反映《长生殿》文字狱案件,从而表现出《长生殿》曲终人散之际作者内心的隐痛。

让我们回到《红楼梦》书中,去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写宝玉在秦可卿卧室所作的红楼梦。表面上看,这个梦写的很香艳,甚至有些淫荡,但在这些旖旎文字的背后,却隐伏着险恶的“迷津”,无尽的悲凉。总括起来看,作者在这个狭义的红楼梦中共写了三件事,件件都有些古怪,但件件都与《长生殿》案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一,宝玉的入梦地点非得选择在秦可卿的卧室,从而香艳入梦。宝玉欲午睡,秦氏引至正房。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又有一幅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

秦氏遂又将宝玉又引至自己的卧室,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

宝玉为什么不喜欢挂着《燃藜图》的房间,偏偏喜欢挂着《海棠春睡图》的房间?这是因为作者洪昇从小就“厌恶仕途经济,耽搁花笺彩纸”。不要将秦氏卧房看做泛泛的香艳房间,其实作者的描写是有特指的:房间内的陈设都是后妃宫室所用之物,《海棠春睡图》和秦太虚对联,都是特指贵妃醉酒、海棠春睡等隐指《长生殿》故事之典故。

《红楼梦》戚序本、蒙府本、梦稿本第五回的开头均有诗云:“春困葳蕤拥绣衾,恍随仙子别红尘。问谁幻入华胥境,千古风流造孽人。这里的“春困葳蕤拥绣衾”只能是指《长生殿》第四出《春睡》的情节。该诗与贵妃醉酒、海棠春睡之典故奠定了同一文学指向,这就是《长生殿》的“千古风流造孽人”。如果说秦氏卧房象征着杨贵妃卧房,应该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推论。

其二,宝玉梦中看太虚幻境图画、判词,听红楼梦十二支曲子,“痴儿竟尚未悟”告醉求卧。于是,警幻仙姑便“送宝玉至一香闺绣阁中”,“早有一位仙姬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袅娜风流则又如黛玉”。警幻仙姑“秘授以云雨之事,推宝玉入房中”。“那宝玉恍恍惚惚,依着警幻所嘱,未免作起儿女之事来,也难以尽述。至次日,便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与可卿难解难分”。

这个“兼美“乃是个象征性人物,她象征着谁呢?“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袅娜风流则又如黛玉”。宝钗的特征是美貌,尤其是“体丰怯热”;黛玉的特征是风流,尤其是“姣慧妒”性格。兼具宝钗“鲜艳妩媚”之貌与黛玉“袅娜风流”之态的人,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只能是杨贵妃这个特殊美人形象。也正因为如此,作者在书中才要使“钗黛合一”,让宝钗、黛玉二人共用太虚幻境的判词、图画、曲子。

宝玉梦中的“兼美”,正是洪昇的代表作兼成名作《长生殿》的第一女主人公——杨贵妃杨玉环的象征!宝玉梦中与兼美“作起儿女之事来”,并非红学家猜测的皮肤滥淫,而是《红楼梦》作者“意淫”即文学创作的象征。宝玉与兼美“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也正象征着洪昇自己沉溺于以杨贵妃题材创作《长生殿》,以至于达到“难解难分”不能自拔的程度,可见用情之深。

其三,宝玉携手兼美游玩,被夜叉海鬼扯下迷津,红楼一梦大惊而醒。“二人携手出去游玩之时,忽然至一个所在,但见荆榛遍地,狼虎同行,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正在犹豫之间,忽见警幻从后追来,说道:‘快休前进,作速回头要紧’!话犹未了,只听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宝玉拖将下去。吓得宝玉汗下如雨,一面失声喊叫:‘可卿救我’!

“荆榛遍地,狼虎同行,黑溪阻路”,象征着当时创作这一皇宫兼美题材的作品险象环生。警幻仙姑劝阻宝玉“作速回头”,正所谓警劝世人也。宝玉还是执迷不悟,最终被“夜叉海鬼”扯下“迷津”,则是隐写《长生殿》文字狱案件,象征作者因创作杨贵妃题材作品而陷于娲皇遗弃境地。遭遇《长生殿》案件后,不仅“可卿”救不了你,谁也无可奈何,只能在《红楼梦》中自怨自艾,慨叹“无材补天”。

从狭义红楼梦故事开始,作者在书中还写了一系列与此有直接关联的故事,都是隐写的《长生殿》案件。如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秦可卿“大出殡”的故事,就是影射孝懿佟皇后“大出殡”一事。洪昇遭遇的《长生殿》案件,就是在康熙二十八年中秋,佟皇后“国丧”期间,以“聚演”《长生殿》大不敬罪名罗织而成的。佟皇后与杨贵妃都是皇贵妃,所以书中才有“可卿”与“兼美”不分的荒诞描写。

贾瑞“正照风月鉴”故事,乃是作者对清廷因《长生殿》案件而“烧镜子”的辛辣讽刺。《长生殿》作品本身,确实是一面正照红颜旖旎,反照白骨如山的镜子。贾瑞因正照镜子遗精而死,他的爷爷奶奶反而责怪宝鉴,架火焚烧;镜子哭道:“你们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 跛足道人及时赶来,“谁毁风月鉴?吾来救也”!抢到手里,飘然而去。这些象征性描写,都是对《长生殿》命运的形象讽喻。

当您了解了狭义红楼梦故事隐写《长生殿》案件后,对《红楼梦》书中出现的两个独特概念,即“意淫”和“第一淫人”,也都会有全新的正确理解。有些红学家解释这些独特概念,因陷于曹雪芹作者说不能自拔,当然也就不能理解“意淫”的真谛,而流于“淫”之一道的荒唐诡辩。其实,当您知道了《红楼梦》作者是天下古今第一情痴情种洪昇之后,这两个概念的真正涵义,就迎刃而解了。

在太虚幻境梦中,警幻仙姑对宝玉说:“尘世中多少富贵之家,那些绿窗风月,绣阁烟霞,皆被那些淫污纨绔与流荡女子玷辱了。更可恨者,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解,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此皆饰非掩丑之语耳。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

但这种知情的“淫”,与皮肤滥淫则有本质区别:“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滥淫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惟‘意淫’二字,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能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虽可为良友,却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其实警幻所言“意淫”没有什么玄妙,就是文学的“情”,干净的“淫”。历史上杨贵妃的故事素材多淫滥之事,洪昇创作《长生殿》,对“杨妃本传、外传、及《天宝遗事》诸书,既不便删削,概置不录焉”,只写一个纯情的杨贵妃,这种行为本是就是对“意淫”的最好诠释。这种意淫乃是作者的创作态度,只能“心会”、“神通”,无法为外人道也。古今中外所有的名作家,创作时心中激荡的那种情,谁说得清楚?

按照警幻仙姑的说法,持“意淫”生活态度者,在闺阁中固然可为“良友”,但在社会上又“未免迂阔怪诡”, 往往“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终不免“见弃于世道”。作者又借贾雨村之口,称其既非应运而生的“大仁”,亦非应劫而生的“大恶”,而是“奇娼名优”或“逸士高人”,如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柳耆卿,唐伯虎,李龟年,卓文君,薛涛,崔莺等。这正是《长生殿》作者洪昇的夫子自道。

“天下古今第一淫人”,确实是对《长生殿》作者洪昇最佳的调侃性评价。正如清梁廷枏《曲話》卷三所云:“錢塘洪昉思撰《長生殿》,爲千百年來曲中巨擘。以絕好題目,作絕大文章,學人、才人一齊俯首”。“自有此曲……,鐵撥銅琶,悲涼慷慨,字字傾珠玉而出,雖鐵石人不能爲之斷腸,爲之下淚!筆墨之妙,其感人一至於此,真觀止矣!”除了洪昇自己,谁还敢于自称“天下古今第一淫人”?

《红楼梦》书中的狭义红楼梦故事,既隐写了作者经历的《长生殿》案件,也通过十二支红楼梦曲子,为“闺阁昭传”拉开了故事大幕。过去红学家一直认为,“红楼富女,诗证香山”,即来自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这样解释固然不错,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来自《长生殿》的“人散曲终红楼静”。《红楼梦》借《长生殿》旧瓶装新酒,钗黛合一于“兼美”杨贵妃,乃是不争之事实。

《红楼梦》书中警幻仙姑一出场,便道:“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这里面的“离恨天、灌愁海”,“风月司”三个独特概念,别无出处,均出自《长生殿》。其它如“衔玉而生”、“木石前盟”、“白首双星”等支撑红楼故事的基础性大概念,也都来自《长生殿》。于此可知,不仅狭义红楼梦隐写《长生殿》案件,广义《红楼梦》也已《长生殿》为创作基础。

其实,对于洪昇来说,《长生殿》何尝不是一曲“红楼梦”?洪昇的文学生涯,因钟情兼美而入梦,伴随兼美而梦酣,携手兼美而坠入迷津。“曲终人散红楼静”,梦醒之后的洪昇,以《长生殿》旧瓶,装“闺阁昭传”新酒,以戏剧手法创作之,是为小说《红楼梦》。《长生殿》曲终人散之际,正是《红楼梦》开幕上演之时。《红楼梦》的创作真相,要在文学领域探寻;《红楼梦》作品主旨,要在文学园圃体味。如此而已,不必旁求。

 

201311

外一篇:

榴花开处照宫闱——元妃判词隐写杨贵妃

土默热

 

红楼十二钗之首是元春。元春是皇贵妃,是书中主人公宝玉的大姐。人间大观园是为迎接她“省亲”而建,天上太虚境中的“册子”也为她而设,“曲子”为她而唱。红学界都知道《红楼梦》“借省亲写南巡”,出脱作者胸中“忆昔感今”。显然书中这个人物及其事迹是作者从某处“借”来的,是从哪里借来的呢?作者没有说;作者通过描写她的故事忆什么“昔”,感什么“今”呢?作者也没有交代。

迄今为止红学界关于元妃省亲故事的考证,都是从曹雪芹出发,采用猜笨谜方法进行的:什么曹雪芹有个姑姑当了王妃,曹家曾经四次接待康熙南巡等等。其实这些都是说不通的。康熙南巡住的是设在织造府的皇家行宫,并非住在曹雪芹他爷爷家。王妃不是皇妃,身份地位差远着呢。皇贵妃是皇帝的小老婆,虽然身份尊贵,曹雪芹再有攀亲结贵之心,似乎也不该把他的姑姑送给皇上当小老婆啊?

红学家都知道《红楼梦》是小说,但他们对元妃省亲谜团的所谓考证,都不是按照文学作品来对待,研究小说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传承,只会红学家说的愈多,《红楼梦》便“愈显其坏”。其实《红楼梦》中的元春这个人物及其“省亲”的故事,都是从另一部文学作品即《长生殿》中“借”来的,作者所谓的“忆昔感今”,就是要出脱自己内心对《长生殿》作品人物和因此导致的文字狱案件的喟然长叹!

我们还是从《红楼梦》书中元春判词说起吧。书中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写宝玉在秦可卿香艳的卧室梦游太虚幻境,首先见到宫门上有一副对联:“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宝玉看了,心下自思道:“原来如此.但不知何为古今之情,何为风月之债?从今倒要领略领略。”显然,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要人们领略的乃是《长生殿》的“古今之情”,杨贵妃的“风月之债”。

宝玉进入太虚幻境后,在警幻仙姑引导下,品“千红一窟”茶,饮“万艳同杯”酒,翻阅“薄命司”中的册子,聆听《红楼梦十二支曲子》。“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乃是作者对古今女儿薄命的慨叹,元春的判词、图画和曲子,则句句都是作者对杨贵妃悲剧命运的隐写。下面,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思路,对《长生殿》“古今之情”,杨贵妃“风月之债”,逐一进行详细分析。

书中元春的图画和判词是: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二十年来辨是非”,这句判词历来是红学家们解析的难点。“二十年”代表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辩是非”?辩的又是什么是非?用曹雪芹解释根本说不清,用洪昇的视角解释则是清清楚楚的。《长生殿》所歌颂的李隆基与杨贵妃的帝妃爱情生活,从开元二十四年(736)起,一直持续到天宝十五载(756),前后经历了整整二十年时间。“二十年来”的确切含义就是代指李杨爱情。

“衔玉而生”的杨玉环,从“杨家有女初长成”的18岁入宫,到“生守前盟不暂忘”的长生盟誓,再到“宛转蛾眉马前死”的38岁“埋玉”,“二十年来”生死不渝的帝妃爱情,从唐代的《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到清初的《长生殿》“此誓绵绵无绝期”,惹出千百年来风流文人口中笔下多少“是非”?《红楼梦》作者所要“辩”的二十年“是非”,就是李杨爱情故事的是是非非。

他要通过《长生殿》创作,表现“占了情场、弥了朝纲”,“情悔”能改天地心的纯情主题,洗刷千百年来关于“杨妃淫滥”、“红颜祸水”的论调,展示出一对生生死死坚守“前盟”的帝妃鸳鸯情侣,并通过“天将离恨补,海把怨愁填”,在“风月司”里“补恨填愁”,直到“双星”作合、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以此去歌颂这一人类情爱史上的奇迹。“前盟”等特殊概念,也被作者“借”用到《红楼梦》中。

“二十年来辩是非”这个大前提已确立,其它三句判词的意思就都好解了,说的就是杨贵妃悲剧人生的三个阶段。“榴花开处照宫闱”,说的是杨贵妃初入宫闱时的情景。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李隆基陪同杨贵妃,年年都要到华清池来度蜜月。因杨贵妃喜吃石榴,喜赏石榴花,喜穿石榴裙,因此玄宗在华清池种了许多石榴树。石榴裙映石榴花,这就是“榴花开处照宫闱”的本意吧。

史载,一天唐玄宗在石榴树下指挥排练大唐迎使曲,李三郎要杨贵妃伴舞,杨贵妃要在场看的百官拜见方肯起舞,于是玄宗马上令百官齐齐跪拜、山呼千岁。典故跪倒在石榴裙下即由此得来。今西安市临潼区华清池内五间厅下还有一株树龄1300余年的石榴树,树高十余米,枝繁叶茂,每到花季,榴花似火,相传为杨贵妃亲手所植,被列为西安市古树名木。

“三春争及初春景”,说的是杨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最受宠幸时杨家的荣华盛景。杨贵妃有三个姐姐,也被唐玄宗迎入京师,赐以住宅,分封为虢国夫人、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并承恩泽,出入宫掖,满门贵盛,势倾朝野。游幸华清池时,杨氏五家,各自为队,队自异饰,仿佛云锦集霞,百花焕发。所经之处,沿途遗失丢弃的首饰珠宝玉器很多,香风飘达数十里。

《长生殿》第五出【禊游】,就是描写农历三月初三,唐明皇携杨贵妃及三国夫人:乘“朱轮、碾破芳堤,遗珥坠簪,落花相衬”的繁华景象。其实,脂砚斋批语中透露的原书被删去的《遗簪》、《更衣》情节,就是《长生殿》中【禊游】、【舞盘】等出的内容,因过于明显透出《长生殿》情节,不符合隐去时间地点的需要,被作者自己删去了。《长生殿》【禊游】一出,正是“三春争及初春景”最佳注脚。

最后就是“虎兕相逢大梦归”这句,写的是安史之乱发生,马嵬坡兵变,杨贵妃“宛转蛾眉马前死”的结局。安禄山虎狼之师攻破潼关,唐玄宗携杨贵妃等西逃避乱,正所谓“虎兕相逢”之时。逃至马嵬坡时遭遇护军哗变,诛杀杨国忠后,还请“赐贵妃死以塞天下怨”。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合流。一代艳妃,就这样“大梦归”了,正所谓“虎兕相逢大梦归”!

解析了《红楼梦》元妃这四句判词,再来看关于她的“图画”和“曲子”,其背后隐含的意思就一清二楚了。元春在太虚幻境册子中的图画是:“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马嵬坡贵妃埋玉,香消玉殒,文学家为尊者讳,多描写为梨树下以白绫自缢,其实是被乱军用弓弦绞死的。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回驾后掘开杨贵妃墓,据说是尸解成仙,坟墓中只留下一个香囊,“芳香四散袭人裾”。这就是元春图画“弓上挂着香橼”的本意吧。

 看完图画判词之后,警幻仙姑又请宝玉听红楼梦十二支曲子。关于元春的曲子,曲牌为《恨无常》,词曰: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个恨无常,既是作者自创的曲牌名,也是曲中含义的提示。无常一词,在古汉语中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人生命运变化无定;二是指阴司勾魂的鬼。此处用来概括元春命运,还是采用了《长生殿》中对杨贵妃鬼魂的描述,这两层意思似乎都有。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说的就是杨贵妃在“三春争及初春景”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际,突然遭遇了无常降临,自己也变成了“无常鬼”。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说的正是“宛转蛾眉马前死”之际,杨贵妃那无助无告,撕心裂肺的哭诉。在这里,请读者朋友们特别注意,作者以“荡悠悠”形容“芳魂”的表达方式,并不是《红楼梦》特有的修辞法,而是《长生殿》惯用的修辞方法。

《红楼梦》作者不仅在元春曲子中使用了“荡悠悠”一词,在王熙凤曲子中也使用了“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的提法其实,【红楼梦十二支曲】中惯用的眼睁睁“荡悠悠昏惨惨这些叠用形容词,都来自《长生殿》。马嵬坡《埋玉》时“花钿委地无人收, 佳人魂魄荡悠悠。”《冥追》中“荡悠悠一缕断魂,痛察察一条白练香喉锁。都把“荡悠悠”一词与芳魂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这个以杨贵妃生平写元妃判词的人,这个习惯以“荡悠悠”写“芳魂”飘荡的人,他是谁呢?其实不仅是元春的“荡悠悠芳魂”,从“衔玉而生”创意,到“离恨天”、“灌愁海”、“风月司”背景;从“木石前盟”主线,到“白首双星”伏线,《红楼梦》几乎所有独特的概念,都是从《长生殿》“借”来的。这只能说明,《红楼梦》是《长生殿》的旧瓶装新酒,是同一个父亲洪昇诞育的孪生姊妹!

《红楼梦》书中的宝玉乃是作者自况,创作中把元春写成宝玉的长姊,把宝玉之家写成元春的娘家,恐怕也是出自作者对杨贵妃的一往深情,当然,这样写也是为了便于在书中描写皇家仪仗。脂砚斋批语所说作者“借省亲写南巡,出脱多少忆昔感今”是对的,书中所写元妃省亲是在元宵节,大观园内华灯甚盛,这就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第二次南巡,在杭州西溪高士奇接驾的真实场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因为这一年因佟贵妃“国丧”期间遭遇了《长生殿》案件,所以作者要“忆”杨妃之昔,“感”佟妃之今。

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朋友们还记得《红楼十二支曲》的开篇吧:“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谁为情种?杨贵妃是情种,《长生殿》作者是情种!作者在遭遇《长生殿》案件后的“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的“愚衷”,就只能是在《红楼梦》中委述婉说自己对杨贵妃的眷恋之情,表达对佟贵妃“国丧”大出殡期间不幸遭遇的哀伤和愤懑。

仔细思之,《红楼梦》书中写“元妃省亲”故事,描述中有许多委曲,也都与杨贵妃的特殊经历有关。书中说元春当贵妃之前,曾入宫当“女史”,似乎与杨玉环册封贵妃前曾当“太真”女道士有关。书中说元春封妃谢恩之后,贾政又往“东宫”去了,也与杨玉环封妃前曾是寿王妃有联系。书中说批准妃嫔省亲的是“太上皇”,唐明皇晚期就是“太上皇”,他确曾在【禊游】之后,将杨贵妃遣送回娘家一次,当然很快又派高力士接回了华清宫。

文学创作本身,往往并不完全受作者主观意愿左右,而是听凭创作习惯顺马由缰。《红楼梦》书中写的“大明宫掌宫太监戴权”,“大明宫”便是唐朝宫廷的正殿。书中写的“端正楼相思树”,“端正楼”就华清宫,乃杨贵妃梳洗之所,出于温庭筠《题端正树》一诗。特别是在描写秦可卿卧室时,用“嫩寒锁梦由春冷,花气袭人是酒香”之联语,完全是套用“贵妃醉酒的典故。我们无法说这些描写都是偶合凑巧的缘故。

《红楼梦》两大女主人公宝钗、黛玉,在太虚幻境中共用一幅图画,一支判词和曲子,作者刻意营造“钗黛合一”的局面,其实就是合二人统一于杨贵妃的“兼美”形象。书中宝玉、宝钗、黛玉三人的名字,都取之于“天宝明皇,玉环妃子”。唐明皇初得杨贵妃曾曰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亲制《得宝歌》,并建“得宝楼”。唐明皇天宝年间“得宝”玉妃,岂非“宝玉”?宝钗、黛玉名字拆分,其实也就是宝玉和钗黛。《红楼梦》作者故弄狡狯,非读《长生殿》不得破解。

李杨二人定情时的“长生盟誓”和“金钗钿合”,即是《长生殿》故事的经纬线,也是《红楼梦》宝、钗、黛三者的感情线索,无法做其它解释。洪昇好友吴仪一评点《长生殿》时曾曰:“该剧钗盒为经,盟言为纬,而借天孙织女之机梭以织成之。《红楼梦》岂不是以金玉良缘为经,以木石前盟为纬,而借警幻仙姑的机梭以织成之?《长生殿》“盟誓”在杨贵妃埋玉后就变成了“前盟”,被作者原词借入《红楼梦》中。判断《红楼梦》的著作权,还有比这更铁的铁证么!

《红楼梦》小说以《长生殿》作品基本架构(钗盒为经,前盟为纬)编织,以《长生殿》作品人物形象(天宝明皇,玉环妃子)牵引,以昆曲创作理念和手法(意淫,情本,梦幻)写作,以暴露《长生殿》案件(风月宝鉴)为切入点,以作者自己的的悲剧人生(天伦之变,蕉园诗社)为基本素材,以《长生殿》作者所处的“末世”时代和品字形园林府邸(大观园和宁荣二府)为故事的时代和地域背景,写出的一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故事。

最后还要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究竟为什么要以杨贵妃的生平事迹,来写《红楼梦》书中元妃的判词呢?首先是在书中描写皇家仪仗的需要,作者本人并没有一个姐姐作贵妃,杨贵妃是皇贵妃嘛,当然可以借她去写康熙南巡的皇家仪仗。其次是杨贵妃在《长生殿》中也是“衔玉而生”,当然是“衔玉而生”宝玉最合适的姐姐,也是《长生殿》作者心中最亲爱的永恒的“姐姐”。再次在某种程度上,也有透露一点作者真实身份的意思,谁会在《红楼梦》创作中,眼睛盯着元妃判词,笔下却写杨贵妃生平呢?有心的读者不难看出,大概只有那个以歌颂杨贵妃为己任的《长生殿》作者,才会如此顾左右而言她吧?

由于《红楼梦》创作时,恰在作者遭逢《长生殿》文字狱“斥革下狱”之后,所以只好托名无材补天的石头,有意隐去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同时也隐去了创作的时间地点。因此,迄今为止试图通过寻觅外来证据证实《红楼梦》作者的真实身份,多陷于猜笨谜的窘境,往往顾此失彼,自相矛盾,很难自圆其说,其方法不可取,其结论也不可信。只有通过比较文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即所谓文化解析法,对作品进行文化判读和历史分析,搞清楚作者在写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方可看清作者的真实面目和创作的真实意图。

《红楼梦》小说与《长生殿》传奇是孪生姊妹,只能是《长生殿》作者洪昇所创作。不论您是否找到了洪昇创作《红楼梦》的外在证据,这些内在证据乃是更直接、更充分、更有效的证据,是考订小说创作者和创作时间地点的本源性证据。除了《长生殿》作者洪昇本人,没有其他人在《红楼梦》中会写这些,也没有其他人会这么写。《红楼梦》创作是有感而发,并非无病呻吟。这是人类行为的普遍规律和文学创作的特殊规律共同决定的,没有违背规律由其他时代其他人创作《红楼梦》的任何可能。

 

201312月初

 

附图:

 

华清池杨贵妃手植石榴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