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土默热红学
土默热红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3,875
  • 关注人气:7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谈诠释《红楼梦》应多一点文化感悟(诗风流韵篇)

(2014-02-21 10:48:02)
标签:

文化

分类: 土默热红学新进展

九谈诠释《红楼梦》应多一点文化感悟(诗风流韵篇)

土默热

《红楼梦》之美,很重要一点就在于她是一部以诗性语言写就的小说;小说中写景状物,也多采用诗性意境;书中的诗按头制帽,各具风格,宗唐不弃宋,热衷梅村体,自成风格,别有风采。足证《红楼梦》作者本身就是一个高明的诗人,《红楼梦》作品本身就体现着作者的诗风流韵。

主流红学界并非不重视对《红楼梦》书中诗的研究,但他们不是从文学角度去研究书中的诗风流韵,而是用《红楼梦》书中的诗来反证曹雪芹诗才如何高妙。这是典型的因果倒置研究方法,曹雪芹没有留下一首完整的诗可以与书中诗比对研究,用什么来证明书中诗是曹雪芹写的呢,又用什么来证明红楼诗属于曹雪芹风格呢?

诗言志。愤怒出诗人。每个时代,每个诗人,诗风流韵是不同的。《红楼梦》书中的诗词风格,明显是清初顺康年代的,而不是乾嘉时期的。每一首诗词本身是孤立的,但在中华诗词长河中又都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宝玉灯谜诗所说“天上人间两渺茫”,就出自曹唐的大游仙诗,也曾被洪昇用于《长生殿》中。

前几天,博友姬健康撰文《难道康熙洪抄袭了乾隆曹》,就将洪昇写于一六八八年的律诗《喜遇陈挹苍有赠,因悼杜于皇》,与《红楼梦》书中李纨写的《文采风流》诗加以比对研究,足以说明书中李纨诗套用了洪昇自己的诗,而不是相反:

纷纷名士集蓬莱,何意还留草泽才。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

刻苦自将三径老,饥寒不乞五侯哀。   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清琴浊酒吟芳草,细雨轻风对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

惆怅我来时已晚,杜陵野老竟泉台。   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平湖红学会的殷建中先生,2012年撰写的文章《土默热红学佐证之五——诗歌风格》,系统论证了《红楼梦》诗词风格是清初末世的,而不是乾隆盛世的,是洪昇风格的,而不是曹雪芹的(曹雪芹只留下两句残诗,证明其李贺诗鬼风格,与红楼诗显然不是一个路子)。文章旁征博引,很有说服力。这样研究红楼诗词,感悟作品诗风流韵,体味红楼文化真谛,方是文学研究的正道。

本篇附件中转载了殷建中先生、姬健康先生的文章,在此表示感谢。

20142

 

附件一:

冷香丸与冷香幽韵

土默热

关键词:冷香  冰雪  无情  幽韵

   

    老土虽然嘴冷,但一般不骂人,顶多就说点“红学无文”一类怪话,让主流红学家们感觉有点不舒服。但这不算冤枉他们,也不是有意贬损他们,因为他们研究《红楼梦》热衷于围绕曹雪芹猜笨谜,始终就没从中华文明的“文”之一字入手,解读过书中的某些文化现象和文化感悟。既无助于自己对《红楼梦》的正确领悟,也有误导读者、误导青年、误导社会之嫌,刻薄他们几句也是正本清源的需要。

譬如《红楼梦》书中写的贾宝玉嗜好舔食女人口上的胭脂,他们就真的煞有介事研究起来,那个时候的胭脂好不好吃?别人嘴上抹的胭脂怎么舔吃?贾宝玉为什么有这种异食癖?为什么还要“猴”在女人身上吃?如此等等,令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岂不知“舔食女人口上胭脂”乃是作者的象征性描写,从文化层面着眼,不过就是对作者从小爱好昆曲创作的暗示而已,何须红学家们来考究胭脂是否可吃?

再比如对书中描写的宝钗从娘胎里带来“热毒症”,需要吃“冷香丸”治疗,他们就研究热毒症是什么病,是不是遗传性疾病,是不是性病?冷香丸是什么药,白花蕊好不好吃?中医有没有这种验方,疗效如何?如此等等,令人哭笑不得。岂不知这也是文化层面上的象征性描写,不过就是暗示在宝钗身上,具有“冷香幽韵”的诗人气质而已。如果谁真的照方抓药制“冷香丸”吃,那真是胸无点墨的愚人了!

在《马塍花窠红楼梦》一文中,笔者曾谈到宝钗原型钱凤纶与宋代冷香词人姜白石的关系。姜白石生前就在钱凤纶的家乡吟咏“暗香疏影”,死后也葬在钱凤纶家乡的马塍花窠。“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钱凤纶《古香楼词》一卷,刻意模仿姜白石幽韵冷香意境,正所谓服食“冷香丸”也。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对此再作进一步探讨,以证明《红楼梦》的“冷香丸”乃是在文化层面的象征性描写。

还是先回顾一下《红楼梦》书中关于“冷香丸”的描写吧:书中的薛宝钗一出生就“从胎里带来一股热毒”,“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遇到一个“专治无名之症”的“秃头和尚”,给她开了一张“海上方”,又给了一包“不知哪里弄来的”、“异香异气的药引子”,让她“发作时吃一丸”。“到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书中是这样交代“海上方”的:“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不仅药料奇,药引子更奇!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一并和成丸子,“埋在梨花树底下”,发病时再用十二分黄柏“煎汤”,“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

这真是奇人、奇病、奇方、奇药。就说这春夏秋冬的四种白花蕊和十二钱雨露霜雪吧,就怪得不能更怪了。为什么偏偏都要白色的花蕊?为什么各种药料和药引子的数量偏偏都是十二?古今中外谁见过如此奇特的药方?冷眼人一看就明白,这是暗喻一年四季和十二个月。“热毒症”并非什么疾病,而是一种怨毒的心境,“冷香丸”也并非药方,而是用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的“白花蕊”开解心境的途径。

《红楼梦》书中薛宝钗的生活原型钱凤纶,其父钱开宗因乙酉科场案被杀头抄家,全家二百多口人被押解北京发卖旗人为奴。顺治皇帝惩治钱开宗的罪名是“货殖家风”,这就是书中钱家“皇商”身份的来源。钱凤纶从小就父死母孀,卖身为奴,这正是书中薛宝钗从娘胎里带来的“热毒症”。后来孤儿寡母被开释回到故乡时,旧巢倾覆无枝可栖,只好借住亲戚家,这也是书中薛家借住贾府梨香院的由来。

《红楼梦》书中描写“冷香丸”,为一年四季之白花蕊所制,配合十二个月的雨雪冰霜,暗含钱凤纶为其父亲服孝之意。问题还不止这么简单,其中还有更深刻的文化寓意。钱家世代诗礼簪缨,钱凤纶家学渊源,工诗,尤善词,有《古香楼词》一卷存世。作为蕉园诗社的著名才女,父死母孀的钱凤纶,以学词打发忧郁的时光,也是其人生之必然选择。其词刻意模仿姜白石,正所谓服食“冷香丸”也。

宋代著名词人姜白石(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一生嗜好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令人神观飞越。词之赋梅,唯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堪称绝唱。宋嘉定十八年(1221年),姜白石因病卒于杭州,时年六十七岁。死后就葬在西马塍。姜白石词风“冷香幽韵”,《红楼梦》将其称之为治疗“热毒症”的“冷香丸”,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姜白石“冷香幽韵”词的代表作是《暗香》与《疏影》:

《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暗怀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娥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这两首词被时人誉为咏梅绝唱,正如张炎所说:“暗香、疏影两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他的另一首《莺声绕红梅》:“十亩梅花作雪飞,冷香下、携手多时。两年不到断桥西,长笛为予吹。人妒垂杨绿,春风为染作仙衣。垂杨却又妒腰肢,近前舞丝丝。”这些词中使用的“清寒”、“香冷”等词,恰到好处表现了梅花的“冷香”意境。

刘熙载评白石词,“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艺概》卷四) 。可谓“知味”之言,以梅花的“幽韵冷香”拟姜白石词再恰当不过。在梅花之外,姜白石也以冷香、冷红、冷月、冷枫,暗柳,暗雨等意象,构造成一个“清冷意象群”,构造出一种幽冷悲凉的词境。正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所说:“白石词以清虚为体,而时有阴冷处,格调最高”。

姜白石为在词中什么好用“冷色调”去描绘“冷事物”?这与他的一生遭际与心境有关。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中,有着他“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的羁愁;在“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中,有着他“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的惆怅。是词人白石的人生,与西湖的旖旎妩媚,西泠的清冷高雅,西溪的隐逸蕴藉,统一成了“冷香幽韵”词风。

姜白石的一生是不幸的,心境压抑,生活清冷。去世后,友人将其葬于钱塘西门外西马塍,并做挽诗说:“幸是小红方嫁了,不然啼损马塍花”。但词人白石能够葬在“马塍花窠”,也是幸运的。“降及清初,浙派词人,家白石而户玉田,以清空骚雅为归”(见蔡嵩云《乐府指迷笺释·引言》)。也就是说,在清朝初期,由于浙西词派的大力倡扬,姜白石的词风在这里成了家喻户晓、趋之若狂的词人楷模。

姜白石的托身之地西马塍,就在蕉园女诗人钱凤纶的故乡杭州古荡。大力倡导白石词风的“西泠十子”,也正是钱凤纶等一代女词人的父辈文人。在父辈的熏陶下,加之国殇家难中的抑郁心境,钱凤纶词学姜白石,以“冷香”风格著称,乃是必然之选择。以白石之“冷香幽韵”,治疗自己内心的“热毒”之症,也是最佳的良药。我们这里不妨在《古香楼词》中选择几首,看看其中的“冷香幽韵”:

《添声杨柳枝 雨后海棠》:空阶冷雨湿胭脂,减芳姿。终宵不断泪千丝,为谁痴。却似绣帏新睡足,欹红玉。一腔幽恨没人知,可怜时。

《菩萨蛮 早春湖头扫墓》:六桥积雪晴光射,萧疏疑是云林画。几点远山横,一湖春水平。墓门斜日静,翠竹迎人冷。极目总消魂,罗巾泪痕。

《眼儿媚 与双成弟妇雨窗话别》:一望迷离雨声凄,云压暮山低。萧萧落叶,嗷嗷哀雁,话到楼西。料得今宵人静后,惆怅掩罗帏。秋蛩吟罢,残灯灭后,有梦初归。

《摊破浣溪沙 怀亚清》:月落空庭花影迟,绣屏欹枕梦回时。咫尺城里鸿雁断。即天涯。半壁青灯临卫帖,一窗寒雨读陶诗。别后深闺无限事。总堪悲。

    《鹊桥仙 寄外》:鸿雁初来,梧桐乍落,正是早秋时节。夜深无计遣愁怀,那更又灯儿将灭。罗襦慵解,篆烟微尽,无限幽情难说。低徊脉脉少人知,还幸有今宵明月。

《鹊踏枝 寄长嫂查楣思》:乍暖馀寒春日永,未许莺啼,清昼深闺静。嫩绿柔黄堆小径,晓风催放枝头杏。怅望瑶姬仙阙迥,数阕新词,镇日和愁咏。几曲阑干还独凭,夜深月过苍苔冷。

《水龙吟 怀柴季娴表嫂兼谢画梅》:朱阑曲槛闲凭,松篁掩映深深院。丹枫染遍,黄花初放,色深香浅。玉案联吟,锦笺分韵,珠玑新灿。最无端牧笛,声声起处,催日落、横塘晚。别后蒹葭水远。正空闺、梨云梦断。丹青一幅,天风吹堕,罗浮春满。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毫端如见。怕朝来翠羽,双双飞去,暮晶帘卷。

我们不仅在她的咏梅词“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中,直接看到了白石词《暗香》、《疏影》的痕迹;在其它词的“翠竹迎人冷”,“夜深月过苍苔冷”,“半壁青灯临卫帖,一窗寒雨读陶诗”中,自不难体味出白石词的“冷香”意境;在“一腔幽恨没人知”,“一望迷离雨声凄”,“无限幽情难说,低徊脉脉少人知”等哀怨声中,也不难感受到白石词的“幽韵”意境。

那么,《红楼梦》中想薛宝钗,诗词中是否也有姜白石“冷香幽韵”的风格呢?朋友们不要忘记,薛宝钗在书中始终是以“冷美人”的形象出现的,她的姓“丰年好大雪”,她的象征“山中高士晶莹雪”,她的居室“雪洞儿”一般,都与白石词“冷香幽韵”意境有关。就说她的诗词吧,“冰雪招来露砌魂”,“瘦月清霜梦有知”,“攒花染出几痕霜”,哪一首和“冷香幽韵”无关呢?

《海棠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忆菊》: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画菊》: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可能有人还要鸡蛋里面挑骨头,说宝钗的菊花诗是诗不是词啊?那么您就仔细看看《画菊》吧。“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他说这不是诗,不是画,而是“诗余”。什么是“诗余”?诗余就是词,俗称长短句。这很可能就是在钱凤纶“诗余戏笔”的基础上,被《红楼梦》作者改造成的诗。钱凤纶不仅工词,亦工诗,《古香楼集》四卷中,有三卷诗,一卷词。

    钱凤纶的诗词风格大体一致。如最脍炙人口的《美人梳头歌》:“新林一声啼绿鸟,三十六宫春欲晓。床上辘轳牵素绠,秋水溶溶镜光冷。渐看红日卷珠帘,双弯却有眉纤纤。玉凤斜飞亸金蝉,佩环摇摇曳湘烟。下阶独自摘芳蕊,樱桃笑侬不结子”。诗中就连美人梳头面对的镜子,也被写成“秋水溶溶镜光冷”,显然是这个“冷美人”的“冷香幽韵”风格。

这就是“冷香丸”药料中春夏秋冬四季的白花蕊吧?这就是“冷香丸”药引子中十二个月的雨露霜雪吧?在“热毒症”折磨下的钱凤纶,还有比这疗效更好的“海上方”么?钱凤纶在《浣溪沙 偶题》中说:“渌水潆回石径斜。绕溪一带种梅花。万花深处是侬家。自写闲情依翠竹,爱看清影浣春纱。小庭风静稳栖鸦。”——这就是《红楼梦》大观园中“蘅芜苑”的写照吧?

20134

附件二:

“海棠诗”与“秋柳诗”

                         土默热

 

     《红楼梦》中姐妹们第一次起诗社是咏白海棠,所以诗社也取名为海棠社。宝玉和姐妹们所咏的海棠诗是:

贾探春诗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薛宝钗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姻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贾宝玉诗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沼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林黛玉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史湘云诗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情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蘅芷价通萝薛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从这一组海棠诗的神韵意境以及限韵门盆魂痕昏看,似乎受清初《秋柳》唱和诗的影响很大。《秋柳》唱和活动的始作俑者是王渔洋。清顺治十四年(1657)某秋日,王渔洋与众文友游览济南大明湖。见岸边垂柳乍染秋色,翠褪黄显,有动于中,遂赋著名的《秋柳》诗四首: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聪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

                      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

                      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

                      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水丰坊。

 

                    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

                      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希。

                      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

                      往日风流问枚书,梁园回首素心违。

 

                    桃根桃叶正相连,眺尽平芜欲化烟。

                      秋色向人犹旖旎,春闺曾与致缠绵。

                      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公孙忆往年。

                      记否青门珠络鼓,松柏相映夕阳边。

    

    这四首《秋柳》诗,意韵含蓄,境界优美,咏物与寓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全诗句句写柳,通篇却不见一个字,表现出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神韵境界,和诗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功底。《红楼梦》中的一组六首白海棠诗,也是句句写海棠,通篇却不见海棠二字,也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红楼梦》作者显然是受王渔洋秋柳诗的极大影响,自觉按照神韵理论创作的咏菊诗歌。

    《秋柳》诗的问世后一时不径而走,在大江南北引起强烈共鸣,前后参与唱和者不下百人,主要唱和者有冒襄、徐夜、顧炎武、曹溶、許旭、王士祿、陳維崧、朱彝尊、汪懋麟等。这项活动在清初影响范围很广,甚至闺中淑女也有和诗。《红楼梦》中描写闺阁女子集体咏白海棠的行为,是否受到《秋柳》唱和的影响,不难想见。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红楼梦》白海棠诗的韵脚门盆魂痕昏,与《秋柳》唱和诗第一首之韵脚魂门痕村论几乎完全相同,冒辟疆和诗中的浑无迹渐有痕等提法,就直接出现在姐妹诗中。我们不妨逐一比较一下:

    王渔洋《秋柳》四首其一为:

                      秋来何处最消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祇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冒辟疆的《和阮亭秋柳诗原韵》四首其一为:

                      南浦西风合断魂,数枝清影立朱门。

                      可知春去浑无迹,忽地霜来渐有痕。

                      家世凄凉灵武殿,腰肢憔悴莫愁村。

                      曲中旧侣如相忆,急管哀筝与细论。

 

    陈维崧的《秋柳四首和王贻上韵》其一为:

                      暮霭荒原镇断魂,枝枝瘦影锁横门。

                      依然和月多眉妩,何处临风少泪痕。

                      千尺蘋花流水岸,几家枫树夕阳村。

                      江南子弟头都白,青眼窥人忍再论。

 

    有意思的是,《红楼梦》中的海棠诗,不仅受到王渔洋《秋柳》唱和的影响,还可能受到南明时期柳如是及其诗友《海棠》唱和诗的影响。柳如是嫁给钱谦益前,有一次与谢三宾、程松圆等老名士聚会,大家就曾经赋《海棠》诗,有当时诗人汪岂《题湖上草》诗为证。《湖上草》是柳如是的作品集,汪岂说:灵山湖上斗修眉,风雨西泠十首诗。却笑松圆老居士,但叫人和海棠词。可见当时确实有咏海棠的十首诗。可惜的是这些诗今天都失传了。但应该庆幸的是,谢三宾的《一笑堂诗集》中却侥幸保留下来一首:

                     春归何处最销魂,飞絮闲庭昼掩门。

                     幽绪只应归燕觉,愁怀难供落花论。

                     天涯人远音书断,斗室香消笑语存。

                     无限情怀消折尽,不堪风雨又黄昏。

    这首诗的韵脚魂门论存昏,与《秋柳》唱和诗之韵脚魂门痕村论,以及与《红楼梦》海棠诗的韵脚门盆魂痕昏,其相似性自不待言。我们可以拿《红楼梦》中宝姐姐的诗来具体比较一下: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濯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正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这首诗与谢三宾保留下来的柳如是诗不仅韵脚相同,意境相近,而且昼掩门等特殊用语完全是剿袭关系。由此,我们推断《红楼梦》中姐妹们咏白海棠的诗,或是受了松圆老居士与柳如是等人唱和的十首海棠诗直接影响,或是柳如是等人的诗影响了王渔洋的《秋柳》唱和诗,再间接影响了《红楼梦》创作,似乎都不是没有根据的臆测。

    洪昇是王渔洋的及门弟子,《秋柳》诗和神韵说对《红楼梦》创作产生直接影响,自在情理之中。有证据表明,洪昇早年亦曾收罗过南明时期陈子龙、柳如是的事迹和作品,并深受其影响。红楼梦三字的直接出处,就出自陈子龙诗《春日早起》。这些笔者早已进行过详尽考证,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20108

附件三:

土默热红学佐证之五——诗歌风格

文章作者:顾跃忠 发布时间: 2012-4-28

一、《红楼梦》作者是个大诗人

诗歌是《红楼梦》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蔡义江先生在《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说:除小说的主体文字本身也兼收了众体之所长外,其他如诗、词、曲、辞赋、歌谣、谚、赞、诔、偈语、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等等,也应有尽有。以诗而论,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合咏的,有应制体、联句体、拟古体,有拟初唐《春江花月夜》之格的,有仿中晚唐《长恨歌》、《击瓯歌》之体的,有师楚人《离骚》、《招魂》等作而大胆创新的……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这是真正的文备众体,是其他小说中所未曾见的。确实如此。据章必功教授《红楼诗话》统计,《红楼梦》中吟诗作词的人物至少有二十八位,他们共创作了127首诗歌,再加上民谣2首,幻境正副册”15首,说书人旁述10首,总共有154首。而据考证,这154首诗中的142首是《红楼梦》作者确凿无疑的创作。这一创作规模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除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之外,《红楼梦》中还有诗论30余处,前80回有15回之多的内容论诗

由此可见,《红楼梦》的作者不仅是位出色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成就斐然的诗人。章必功先生认为从《红楼梦》中挑出的佳句,就是放在清初沈德潜编辑的《清诗别裁》中,也是适得其所的。

二、诗歌是有风格的

人是有性格的,诗歌是有风格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创作的诗歌当然也会有不同的风格。

所谓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就一部作品来说,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就一个作家来说,可以有个人的风格;就一个流派、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学来说,又可以有流派风格、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其中最重要的是作家个人的风格。风格是识别和把握不同作家作品之间的区别的标志,也是识别和把握不同流派、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区别的标志。

有一件事情,我们不知道是张三做的,还是李四做的。但我们可以从做事的风格来推断。例如张三做事的风格比较毛糙,李四做事的风格比较细致,而这件事情做得是丢三落四的,我们就可以据此推断是张三做的而不是李四做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通过用《红楼梦》中诗歌的风格跟曹雪芹诗歌的风格进行比对,来确认曹雪芹到底是不是《红楼梦》的原作者。

三、《红楼梦》诗歌的风格

《红楼梦》中有那么多的诗歌,而且大部分都是作者按头制帽替书中人物创作的,故而其风格不尽相同。章必功先生在《红楼诗话》中就说:贾元春的诗雍容揄扬,义理庄重;贾迎春的诗质木无文;贾惜春的诗有文无情;贾探春的诗风云气多;史湘云的诗生动活泼;薛宝琴的诗豁达开朗;薛宝钗的诗和平浑厚;林黛玉的诗哀怨悲戚;贾宝玉为文造情的消闲之作,内容轻薄,文辞香软,诗风靡丽,而为情造文的会心之作,则缘事缘情,构思有致,清新生动;另外,贾雨村的诗装腔作势,妙玉的诗幽深孤峭,薛蟠的诗粗俗卑陋。之所以这样,目的是利用诗歌的风格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如此说来,难道《红楼梦》诗歌就没有总体的风格了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钱穆先生说过:凡中国文学最高作品,即是一部作者的生活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作者的心灵史。既然《红楼梦》诗歌是《红楼梦》作者所创作的,那必定有作者诗歌的风格在里边。例如黄亚洲先生的散文中也常常将诗歌融入其中,如果将这些诗歌从他的散文中析出来,再跟他诗集中的诗歌作一对比的话,我们会发现其风格是一致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将《红楼梦》中的诗歌从作品中析出来,挑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诗歌——如林黛玉的《葬花吟》、《咏白海棠》、《咏菊》、《问菊》、《菊梦》,贾宝玉的《姽婳词》、《咏白海棠》,薛宝钗的《螃蟹诗》等——进行分析,再结合香菱学诗等多处诗论,即可看出《红楼梦》诗歌的总体风格。老咪在她的新浪博客上有一篇《戏论曹雪芹诗歌》,其中把《红楼梦》诗歌的风格归纳为:

第一,得承认曹雪芹诗歌境界上大有唐人高标之风其次,不得不承认曹雪芹很得老杜律诗顿挫”“工整的三昧再有,还要承认曹雪芹的长歌有白居易的味道曹雪芹为薛宝钗真正展现才华的讽喻作品《螃蟹诗》中有着李商隐的讽喻诗的影子

老咪认为《红楼梦》诗歌是曹雪芹创作的,这是可以商榷的(说详下文),但她对《红楼梦》诗歌总体风格的归纳,大致是不错的。

四、曹雪芹、李贺诗歌的风格

我说老咪认为《红楼梦》诗歌是曹雪芹创作的,这是可以商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认为《红楼梦》不是曹雪芹创作的,那么里面的诗歌当然也不是曹雪芹创作的。之所以这样认为,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曹雪芹诗歌的风格与《红楼梦》诗歌总体风格大相径庭。

曹雪芹诗今仅存一联,见敦诚《鹪鹩庵杂记》:余昔为《白香山琵琶行传奇》一折,诸君题跋不下几十家,曹雪芹诗末云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亦新奇可诵。曹平生为诗,大类如此,竟坎坷以终。又《荇庄过草堂命酒联句》诗中说曹雪芹诗追李昌谷,在《寄怀曹雪芹》中又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    又在《挽曹雪芹》诗中说:“牛鬼遗文悲李贺 。敦诚工诗,是曹雪芹好友,有《四松堂集》、《鹪鹩庵杂诗》、《鹪鹩庵杂记》传世。敦诚总是把曹雪芹诗与李贺诗相提并论,说明曹雪芹诗的总体风格应当跟李贺诗的风格相似。我们取曹雪芹仅存的这一联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与李贺的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嗷嗷鬼母秋郊哭”(《春坊正字剑子歌》)桂叶刷风桂子坠,青狸哭血寒狐死。百年老鹄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神弦曲》)鬼灯如漆点松花”(《南山田中行》)等诗句进行比对,其风格确实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以李贺诗的风格来衡曹雪芹诗的风格,大致是不会错的。

那么李贺诗的风格又是怎样的呢?杜牧说李贺的诗云烟绵连,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墙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陟殿,梗莽丘垅,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这十分鲜明地说出了李贺诗歌奇诡冷艳、幽冥凄凉的风格,其意象寒气逼人,给人阴森恐怖之感,鬼气森森,故有诗鬼之称。

这样的诗歌风格既是李贺诗的风格,也应当是曹雪芹诗的风格。但是这样风格的诗歌在《红楼梦》中是找不到的。(唯贾宝玉《姽婳词》中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恒王战死时。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有些意象,但整首诗的风格并不符合奇诡冷艳、幽冥凄凉的特点。)所以我们说曹雪芹诗歌的风格与《红楼梦》诗歌的风格是大相径庭的,《红楼梦》里的诗歌必定不是曹雪芹创作的,故《红楼梦》也必定不是曹雪芹创作的。

五、洪昇诗歌的风格

洪昇是清初著名诗人,15岁即诗鸣钱塘,后又受业于王士祯,康熙年间以诗名享誉文坛,有诗集《啸月楼集》、《稗畦集》、《稗畦续集》传世。

对洪昇诗歌风格的归纳,我们可以参考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文法系副教授游路湘女士的《洪昇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一文。游教授在文中把洪昇诗歌的风格归纳为:宗法盛唐,得其神韵注重炼句,诗韵和谐语浅情真,感慨遥深三个方面。下面让我们用列表的方式将游路湘教授对洪昇诗歌风格的概括与老咪对《红楼梦》诗歌风格的概括作一对比:

游路湘对洪昇诗歌风格的概括

老咪对《红楼梦》诗歌风格的概括

宗法盛唐,得其神韵

大有唐人高标之风

注重炼句,诗韵和谐

很得老杜律诗顿挫’‘工整的三昧

语浅情真,感慨遥深

有白居易的味道

有着李商隐的讽喻诗的影子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完全不同的研究领域,(老咪,20世纪80年代生于济南,10岁移居青岛,19岁开始留学英国。4岁开始诗歌、小说等文学创作,8岁出版诗集《因为太阳的缘故》,13岁出版诗集《把风雨做成标本》,18岁出版诗集《你去哪》,同年出版长篇小说《玉鞭公子》。老咪的艺术才华不仅表现在文学创作方面,还表现在音乐制作和公众演讲等方面。从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毕业后,老咪蛰情美国,一心研究哲学与文学。从20099月开始,她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硕士。游路湘,1962出生,浙江建德人,曾任杭州广播电视大学科研督导处高级讲师,现任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文法系副教授。)分别对洪昇诗歌的风格和《红楼梦》诗歌的风格作了概括,其结论是如此的一致,这不是巧合两个字可以解释的。所以我们认为《红楼梦》中的诗歌根本就是洪昇所创作的,《红楼梦》的原作者是洪昇而不是曹雪芹。

六、康熙时期与乾隆时代诗歌风格的不同

康熙时期,诗歌承明末清初之余绪,诗风由宗法唐朝向宗法宋朝过渡,据土默热先生考证,康熙时期的诗歌除发兴亡之感叹外,还崇尚旖旎香艳、闲适隐逸,如吴梅村、毛先舒、朱彝尊、王士祯等。

康熙经过雍正而入乾隆,清代社会从初期步入中叶,诗歌发展也出现了一个过渡时期,由于盛世和思想、文化诸领域的统治日益加强,这一时期的诗歌在内容方面大都显得贫乏,强调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和诗歌对于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社会功用,格调平和也相应达到了极点,唐宋之争发展到高潮,出现了沈德潜的格调派、翁方纲的肌理派等诗歌流派。下面也通过列表对比一下康熙时期与乾隆时期的诗歌风格:

康熙时期的诗歌风格

乾隆时期的诗歌风格

由宗唐向宗宋过渡,感叹兴亡、旖旎香艳、闲适隐逸

唐宋之争发展到高潮,抒发义理、严密考据、格调平和

从上表可以看出,康熙时期与乾隆时期诗歌的风格确实是不同的,这就是风格的时代差异。

那么《红楼梦》诗歌的风格是哪一个时代的呢?还是让我们利用蔡义江先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所列的前80回中的有关诗歌列表说明吧:

诗题或诗句

蔡义江先生的鉴赏

风格归纳

无材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

兴亡感叹

一局输赢料不真,

香销茶尽尚遗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

须问旁观冷眼人。

一局输赢云云,让我们看到每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大家族的兴衰,都与它作为靠山的某派政治势力或某个政治集团在封建阶级内部斗争中的胜败直接联系着。香销茶尽,谓历时已久,棋盘上已是残局,喻历经百年的大家庭已到末世。

一步行来错,

回头已百年。

古今风月鉴,

多少泣黄泉!

前两句说秦可卿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将俗语换词重铸。风月鉴虽出现于贾瑞之死情节中,但其含义显然是象征性的。因此可以普遍适用,故又加古今二字。

《怀古绝句十首》

 

《姽婳词》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甄家丫鬓猛见房中的陌生人,感到奇怪,回头看了他一下。可是,贾雨村偏把自己的歪念头硬加于人,以为对方是有意于他,还自谓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豪,风尘中之知己,真是想入非非,可笑之极。

旖旎香艳

春困葳蕤拥绣衾,

恍随仙子别红尘。

问谁幻入华胥境,

千古风流造孽人。

秦可卿本就是个风流种子,而宝玉随着年龄增长而对一个十分亲近他的温柔而具有诱惑力的成熟女性产生爱慕和性冲动,也是十分自然的。为此,作者特地安排他在最最软甜温香、能令他想入非非的环境中拥衾入梦,让他在好梦中完成这生理变化有标志性的一幕。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笼人是酒香。

它既要艳、要淫,更要藏、要雅。

《警幻仙姑赋》

这首赋从曹植《洛神赋》中取意的地方甚多。显然,作者是有意使人联想到曹子建梦宓妃事,所以作这样的摹拟。

一场幽梦同谁近?

千古情人独我痴。

此联中的出句,答案大家知道,宝玉梦中与之亲近之人就是秦可卿,其幻象中还融人了钗、黛,因为她既字可卿,又兼有钗、黛这两个小女儿之美,故又乳名兼美。我们说过,这场幽梦是宝玉性成熟的标志,这之后写才更合理。

不因俊俏难为友,

正为风流始读书。

宝玉和秦钟相遇,宝玉见他清眉秀目,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便痴了半日”“秦钟自见了宝玉形容出众,举止不浮,也自恨偏生于清寒之家,不能与他耳鬓交接。这样,他们相互倾心,就很快亲密起来。所以,彼此为友,相伴读书,都只为了能与对方常常在一起,而非真有求学之心。

古鼎新烹凤髓香,

哪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觳无风韵,

试看金娃对玉郎。

表面上说美酒能醉人,且宝玉也真的喝醉了,实则也兼喻风韵之能迷人。试看此回金娃对玉郎情景何等风韵! 此诗藻饰五色眩曜,风格金玉旖旎,正与其所写之内容有关。

《题大观园诸景对额》

这些题园景的额对,内容上都是风月闲吟。

《四时即事》

贾宝玉一方面是敢于蔑视封建礼教的大胆的叛逆者,一方面又是过惯了封建地主阶级吃喝玩乐的寄生生活的公子哥儿。当他初进大观园暂时地感到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的时候,他更多地是一个富贵闲人。《四时即事》诗即是他这一面生活的自我写照。

两个冤家,都难丢下,想着你来又记挂着他。两个人形容俊俏,都难描画。想昨宵幽期私订在茶縻架,一个偷情,一个寻拿,拿住了三曹对案,我也无回话。

令我们惊叹不已的是曹雪芹摹写各种不同职业、个性、文化层次人物特点的极大本领,写什么人像什么人;不但是他们的谈吐举止,就连是唱的曲子都很难挪移到他人身上,这里云儿所唱便是如此。小曲完全符合她锦香院妓女的身份,从词句语气,到所述内容,无不维妙维肖,恰恰只有云儿可以唱。

《女儿酒令五首》

宝玉在冯紫英家的饮酒行乐,是他富贵闲人放荡生活的另一个侧面。通过他的结交,作者揭示了当时与上层阶级生活联系着的都市中淫靡逸乐的社会习俗风气。酒席上众人行令所说所唱,多数都庸俗粗鄙,甚至有十分下流的秽语淫曲;但都切合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和教养。

《咏白海棠》

结社、赏花、吟咏唱和是清代都门特别盛行的社会风气,是封建贵族阶级的闲情逸致的表现。《菊花诗》与《咏白海棠》属同一类型,都在花事吟赏上反映了当时的都城社会习俗和有闲阶级的文化生活情趣。

《菊花诗》

惯养娇生笑你痴,

菱花空对雪撕渐。

好防佳节元宵后,

便是烟消火灭时。

小说中写元宵节甄士隐的女儿英莲由家人霍启抱去看灯,被人拐走;接着甄家又遭火灾,士隐投亲受欺,贫病交攻,感到人生幻灭,终于断绝一切牵挂,随疯道人去了。

闲适隐逸

《好了歌》与《好了歌注》

当他企图对这些世态加以解说,并企图向陷入迷津的人们指明出路的时候,他自己也茫然了,完全无能为力了。他只能借助于机智的语言去重复那些人生无常、万境归空的虚无主义滥调和断绝俗缘、便得解脱的老一套宗教宣传,借此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极端愤慈和失望。

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破寺老僧的荒凉小境是宁、荣二府未来的镜中影,是甄士隐、贾宝玉等人的暮年图。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

于国于家无望。

贾宝毕竟是一个生长在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他厌恶封建统治阶级的人情世故,不追求功名利禄,却过惯了锦衣玉食的剥削阶级生活。所以,一且富贵云散,家道败落,他也就必然贫穷难耐凄凉了。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两副对联的内容正合太虚幻境这一虚构情节的需要,孤立地从表面上看,都是所谓戒妄动风月之情,劝人净心寡欲,以求能超度孽海

春恨秋悲皆自惹,

花容月貌为谁妍?

《终生误》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结果终至于一个万念俱灰,弃家为僧;一个空闺独守,抱恨终身。所谓金玉良姻,实际是金玉成空”!

《恨无常》

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试看元春回家省亲在私室与亲人相聚的一幕,在荣华的背后,便可见骨肉生离的惨状。曹雪芹有力的笔触,揭出了封建阶级所钦羡的荣华,对贾元春这样的贵族女子来说,也还是深渊,她不得不为此付出丧失自由的代价。

《红楼梦曲》

其他几首蔡先生鉴赏中没有明确提到闲适隐逸风格,其实十二支曲风格是一致的。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嘲顽石幻相,实即嘲笑其被利欲打动的凡心。这首嘲讽诗,像是给正处在温柔乡里,以为荣华能久、风光无限的石头及其所依附的主人公,当头浇下的一盆冷水。

三春去后诸芳尽,

各自须寻各自门。

秦可卿托梦赠言,预示着贾府盛筵必散。作者这样写是有深意的。

豪华虽足羡,

离别却难堪。

博得虚名在,

谁人识苦甘?

脂批云:“好诗!全是讽刺。近人谚云:‘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真骂尽无厌贪痴之辈。诗写元春归省。以封贵妃为虚名,说甘苦无人识得,揭露了宫闱是妇女的死牢,借此否定首句,表明豪华并不足羡。

题佛寺匾苦海慈航

有脂批说元春为佛寺题匾,云:“寓通部人事。一篇热文,却如此冷收。这是不错的。从佛家看来,通部小说中种种风月繁华原同梦幻,众生只不过是在茫茫苦海中历劫而已。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山门》中鲁智深所唱的曲子与宝玉作一偈一曲,都是在现实中碰壁之后,想用逃避现实的方法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禅宗的宗教思想对曹雪芹侵蚀之深。

能使妖魔胆尽摧,

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

回首相看已化灰。

一响而散的爆竹,恰好是贾元春富贵荣华瞬息即逝的命运的写照。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谜语的巧妙,还在于它又可以成为对当时政治上各种丑恶人物的无情的嘲讽。因为,在作者那样冷眼旁观人看来,世上一切热衷于功名利禄之辈,从他们套上名利的绳索的那一天起,也就像耍的猴儿一样,上窜下跳地在扮演着滑稽的角色,他们洋洋得意于一时的高官厚禄,俨然摆出一副了不起的姿态,这完全像沐猴而冠那样虚妄可笑。戏总是要演完的,那时,怕也免不了落得个后事终难继的下场。

《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

即使纸上欢乐,也难终篇。联句不知不觉地转出了悲音:“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

从此表可以看出,《红楼梦》诗歌的风格与康熙时期的诗歌风格是一致的,而与乾隆时代的风格格格不入。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红楼梦》应当创作于康熙时期,乾隆时代的曹雪芹根本不可能写出这种风格的诗歌,故《红楼梦》的作者不可能是曹雪芹。

 

参考文献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华书局200110月版

②④⑥参见章必功《红楼讲稿·红楼诗话》

张进《曹雪芹的诗词创作理念探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1

参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36139.htm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三联书店1996年版

老咪《戏论曹雪芹诗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4c84eb0100rzlw.html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游路湘《洪昇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杭州研究》2011年第一期

 

 

附件四:

诗文对应证红楼

姬健康

 

要考证一部化名作品的来龙去脉,文本比较研析是最佳途径。根据作者的学习程度、知识范围、写作习惯,在长期的写作中,遣词造句常常有相同之处;尤其是诗人,文字精炼、短小,非常容易看出一致性,一些用惯的、特殊癖好的词语常常会不经意间在笔下流露,再加上文风、思想,欣赏者很容易区分出诗的主人;李白、杜甫的作品就很容易区分;小说家就难了,比如他写“某人某时走在街上”,如何区分谁的手笔?只有看完整部小说,才有可能看出个大概来,但也是不一定的,极少有这样的作家,鲁迅算一个,主要还是看他的用词习惯,比如你读到这样的词:“绍介”、“我和你困觉”,那就一定是鲁迅写的。

要研究《红楼梦》是谁的手笔,确有难度;但也不是一点没有可对照之处;比如笔者现在问红楼爱好者,书中哪些词汇对你印象最深?除了金陵十二钗及主要人物的姓名外,就是其中的诗词曲赋了,比如“卿卿”、“葬花”、“薄倖”、“白茫茫”等等这些词了。朋友们,是不是这样呢?

笔者曾对洪升的杂剧《四婵娟》作过考评,《红楼梦》中一些惹人注意的词汇诸如上面提到的词及“参商”、“蒲姿柳质”、“锦心绣口”、“姻缘簿”、“天上人间”、“不即不离”等等皆有撰写,本文不再重复,

暂不提人物姓名,就单说这些词汇吧。土默热红学考证《红楼梦》作者是洪升,其诗文与《红楼梦》的对应性也可说明问题。笔者分三部分来对照:洪升常用词、不常用、较独特;下面笔者就择其一小部分词语两相对照,请大家评判吧。

洪升诗文中出现最多的常用词有如下这些(因太多,简录一句;《红楼梦》简写《红》,洪升诗文简写《洪》,下同):

“淹留”:《红》:酒杯药盏莫淹留。《洪》:仆夫少淹留。

“底事”,《红》:怪侬底事倍伤神。《洪》:底事负烟萝。

“鸳鸯”:《红》: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洪》:嗟哉双鸳鸯。

“悲风”:《红》:喧阗一炬悲风冷。《洪》:黄云城上悲风急。

“萝薜”:《红》:萝薜助芬芳。《洪》:强将萝薜混簪裾。

“潦倒”:《红》:潦倒不通世务。《洪》:潦倒谁承菽水欢。

“白首”、“白头”:《红》:韶华竟白头。《洪》:相逢白首未嫌迟。《洪》:狂歌到白头。

“双星”:《红》: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洪》:双星出河夜欲分。

“红颜”:《红》:一朝春尽红颜老。《洪》:一旦红颜委黄土。

“白骨”:《红》: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洪》:一片夕阳横白骨。

“枯树”:《红》:何必不远师楚人之......《枯树》。《洪》:枯树风悲鸟雀吟。

“梧桐”:《红》:梧桐叶落分离去。《洪》:梧桐乱落西风多。

“氤氲”:《红》:复氤氲而倏阻。《洪》:香气暗氤氲。

“潺湲”:《红》:忽闻水声潺湲。《洪》:大河日夜水潺湲,

“烟霞”:《红》:烟霞闲骨格。《洪》:烟霞生绝壁。

“霁月”:《红》:霁月难逢。《洪》:霁月人间见性情。

“彩云”:《红》:彩云易散。《洪》:琼窗斜掩彩云低。

“平章”:《红》:一从陶令平章后。《洪》:平章风雅一千年。

“愁杀”:《红》:阶前愁杀葬花人。《洪》:雪马冰球愁杀人。

“东风”:《红》:莫向东风怨别离。《洪》:卷地东风吹雪竹。

 

常用词因为用的频率高了,就成了习惯用词,不知不觉就会在文中流露,作为诗人更甚,《红楼梦》文字里留下这些踪迹就很平常了。“淹留”和“底事”是洪升诗文中使用最多的词,无法统计,成了鲁迅的“绍介”,如果《红楼梦》里没使用这两个词就显得很奇怪了,也让人生疑,好在事情告诉我们情况正相反。下面我们再来对比一些不常用,但也偶尔写到的一些词(简录两句):

“金貂”:《红》:公子金貂酒力轻。《洪》:内府出金貂/玉带金貂画像存。

“湘江”:《红》: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洪》:湘江烟雨不知春/羁魂湘水断。

“巢燕”:《红》:香巢初筑成......梁间燕子。《洪》:巢燕未将雏/巢燕归来止数家。

“禾黍”:《红》;月浦空余禾黍香。《洪》:秋风空自寻禾黍/黍禾皆烂死。

“肮脏”:《红》: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洪》:肮脏自矜三绝艺/同学几人怜肮脏。

“杜宇”:《红》:一声杜宇春归尽。《洪》:寒食清明杜宇哀/杜宇依然叫蜀冈。

“杜鹃”:《红》;杜鹃无语正黄昏。《洪》:空山咽杜鹃/夹路芳林叫杜鹃。

“青灯”:《红》:独卧青灯古佛旁。《洪》:青灯照寒雨/啼雨一灯青。(为押韵倒置)

“薄命”:《红》:红颜薄命古今同。《洪》:薄命试风涛/都一般儿将薄命偿。

“玳瑁”:《红》:只见宴开玳瑁。《洪》:障面羞横玳瑁床/砗磲玳瑁间珊瑚。

“玉带”:《红》:玉带林中挂。《洪》:玉带金貂画像存/金章玉带黄司农。

“宫花”:《红》:送宫花贾琏戏熙凤。《洪》:彩笔还带宫花香/休提起御酒宫花。

“秦人”:《红》:“不然就用‘秦人旧舍’四字”。《洪》:花源觅秦人/临源无复问秦人。

“丘壑”:《红》:“非中大有丘壑”。《洪》:能惬丘壑情/丘壑容疏放。

“桃叶”:《红》:桃枝桃叶总分离。《洪》:桃叶未须愁待橹/桃叶东风处处新。

“槎枒”:《红》:槎枒谁惜诗肩瘦。《洪》;槎枒两枯树/木竦杈枒影。

“泛槎”:《红》:游仙香泛绛河槎。《洪》:携君直泛银河槎/浮槎意漫论。

“《离骚》”:《红》:想来《离骚》......那些异草。《洪》:九秋风雨读《离骚》/放怀何处读《离骚》。

“名利场”:《红》:名利何曾伴汝身。《洪》:半生空溷利名场/足不到名利场。

“天上人间”:《红》:天上人间两渺茫。《洪》:人间天上不相知/尽占断人间天上。

以上这些词语洪升诗文中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一些特殊的词语也不得不重视,如“巢燕”、“青灯”、“槎枒”、“浮槎”在同时期的诗文中也是很少见的。下面给大家介绍两个复词:

“娟娟”:《红》:影自娟娟魄自寒。《洪》:娟娟新月照惊鸦。

“耿耿”:《红》;耿耿秋灯秋夜长。《洪》:素河复耿耿。

 洪诗中类似的复词与《红楼梦》相同的也很多,如“历历”、“纷纷”、“脉脉”等等,因使用较普遍,就不例举了。最后我们来对照一些比较独特的词语,也可能是洪文与《红楼梦》文中所特有的:

“三春”:《红》:三春争及初春景。《洪》:三春官道惟杨柳。

“元妃”:《红》:皇恩重元妃省父母。《洪》:元妃获嘉俪。(意思虽不是妃子,但字是一样的。)

“鲛绡”:《红》:尺幅鲛绡劳惠赠。《洪》:画壁映鲛绡。

“麒麟”:《红》:贾母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洪》:似闻中野泣麒麟/麒麟时隐见。

“槛外”:《红》:槛外篱边何处秋。《洪》:雪覆孤亭当槛外。

“寒塘”:《红》:寒塘渡鹤影。《洪》:寒塘落照时。

“贝叶”:《红》:“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洪》:我欲翻经贝叶稀。

“潇湘”:《红》:大观园“潇湘馆”主人林黛玉。《洪》:潇湘水合流。

“绳床”:《红》:绳床瓦灶。《洪》:倘扫绳床容我卧。

“隋堤”:《红》:隋堤点缀无穷。《洪》:独马过隋堤。

“蕉鹿”:《红》:“古人云‘蕉叶覆鹿’”。《洪》:世缘蕉鹿幻。

“喧阗”:《红》:喧阗一炬悲风冷。《洪》:春游女士何喧阗。

“短檠”:《红》:泪烛摇摇爇短檠。《洪》:可怜短檠灯。

“荒唐”:《红》:满纸荒唐言。《洪》:荒唐事可疑。

“朱楼”:《红》:帘卷朱楼罢晚妆。《洪》:朱楼十二月华明。

“毗陵”:《红》:一日行到毗陵驿地方。《洪》:毗陵舟次有感。

“造化”:《红》:景夺文章造化功。《洪》:直从造化参。

“黼黻”:《红》:堂前黼黻焕烟霞。《洪》跋:以黼黻太平之治。

“榴花”:《红》:榴花开处照宫闱。《洪》:榴花宿雨馀。

“槁木”:《红》:“竟如槁木死灰一般”。《洪》:心非同槁木。

“白玉床”:《红》:东海缺少白玉床。《洪》:翠帏白玉床。

“梁间燕”:《红》:梁间燕子太无情。《洪》:叹息梁间燕。

“一夜北风紧”:《红》:一夜北风紧。《洪》:忽然一夜北风起。

“湘江水逝楚云飞”:《红》:湘江水逝楚云飞。《洪》:楚雨湘云塞雁飞。

笔者要再一次强调,这些词语绝大多数都不是洪升生造的,别人也用过,但此时此刻出现在洪与《红楼梦》的文字中,是值得引起红学爱好者的重视的,比如“三春”、“麒麟”、“潇湘”、“黼黻”、“造化”这些词,有红学专家还专门作过考证,其实都是舍近求远,洪升的诗文中就有。

《红楼梦》书名之来源,考证的人就更多了,也无法确认谁是“红楼”两字的始作俑者,其实无须穷根究底,洪升在他的诗文中多次写到“红楼”两字(“石头”就不要提了,口语词了),请看:

红楼少妇怨阳春/新院辟红楼。

亲爱的朋友们:《红楼梦》诗词曲赋总共才多少文字?但与洪升共用的词与典已达到足以认定抄袭的地步,不信者请将笔者前几天上传的文章加起来分析(《两地一国勘红楼》、《洪升、红楼用典太一致》、《〈红楼梦〉中两张定制的床》、《洪升钟情红楼地方特产》、《脂砚作证,红学光明》、《寂寞芬芳芙蓉花》,接下来还有),难道都是附会吗?不是白纸黑字、确确实实印在那儿的吗?

研究红学,“外证”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在“内证”,找准了路径,作者还能跑掉吗?我们这么多的曹学家,包括那些还在没有留下任何文字的人身上探佚索隐,说老实话,他们都是在忽悠全国读者,因为都是在没有任何文本对照的基础上天马行空,恣意妄为,你吹破天还是吹,没有一丝儿自然风的影子,是天才说的滥觞,是对科学的反动。难道我们还应相信这样无根据的“考证”不成?有坚实文本对照的学说却得不到红学界应有的重视,是到了改弦易辙、走上正轨的时候了!

 

(作者系杭州土默热红学研究中心研究院研究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