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红楼梦》书中“作者”一词敬答蔡义江先生问
(2013-08-14 18:31:50)
标签:
文化 |
分类: 红学争鸣 |
就《红楼梦》书中“作者”一词敬答蔡义江先生问
土默热
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后(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蔽)了去,方是巨眼。这是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先生在红学辩驳文章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条证据,据蔡义江先生说,这条批语是证明曹雪芹拥有《红楼梦》著作权的“硬证”,而且是“无法推翻的证据”。可以说,对这段《红楼梦》书中批语的解释,几乎成了蔡义江先生维护曹雪芹著作权的法宝,也是攻击其它红学学说的利器。
记得是在2006年初,蔡义江先生就以著名红学家名义发表谈话,攻击土默热红学“掩耳盗铃”,并质问土默热“为何对此条脂批视而不见?”。其后在几所大学讲学时,蔡义江先生都提到了这个问题。今年第2期南开大学《文学与文化》期刊上,又发表了蔡义江先生的文章《〈红楼梦〉》作者问题答客问》,再次重申这个问题。蔡义江先生认为:这段脂批“揭出曹雪芹是石上书的‘批阅增删’者的话是蒙人的,指明真正的‘作者’就是雪芹自己”。“雪芹特以‘画家烟云模糊处’作比,相当于今人惯说的‘放烟幕’。所以,只要不故意曲解这段批语,石头撰书乃作者虚构情节,是可看得一清二楚的”。
在分析这段证据之前,土默热斗胆先纠正蔡义江先生引文的两处小错误:一是原书(甲戌本眉批)批语为“若云雪芹披阅增删”,是蔡义江先生给改成了“批阅增删”,“披阅”就是展卷阅读的意思,与“批阅”的含义并不相同。二是这段批语后面并没有脂砚斋署名,判断为脂砚斋批语似乎证据不足。不过这两处小瑕疵无关宏旨,本文论述中可以忽略不计。言归正传。土默热认为,蔡义江先生对这段批语的解释,至少犯了三个比较明显的低级错误:一是混淆了“雪芹”和“作者”的概念;二是错解了“作者”一词的词义;三是错会了这段批语的语境。
首先谈一谈对批语中“作者”与“雪芹”两个概念不可混淆。《红楼梦》这段批语中连用了三个“作者”:“作者之笔狡猾之甚”,“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万不可被作者瞒弊(蔽)了去”。蔡义江先生主观上先入为主,将“作者”与“雪芹”等同起来,这是自己心中先装一个曹雪芹,然后去怀疑邻居偷斧子的眼光。《红楼梦》批语中笔墨狡猾的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法的也是“作者”,企图瞒弊读者的还是“作者”,都不是曹雪芹,曹雪芹只是“披阅增删”者。批书人从来就没有混淆这两个概念,一个披阅增删的“雪芹”,一个撰写楔子文字的“作者”,二者清清楚楚,泾渭分明,不可互相指代。谁见过在同一段批语中谈及同一个人,一忽儿使用“雪芹”,一忽儿使用“作者”了,有这么思维混乱的批书人么?
其次谈一谈对批语中“作者”一词词义的理解不可望文生义。“作者”一词,指“文章或著作的写作者;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这是现代汉语对“作者”一词的解释,而现代汉语“作者”一词,乃是近代从日语中舶来的一个词汇,历史不太悠久。《红楼梦》书中出现的“作者”一词,倘若如此解释,那《红楼梦》就成了近代人杜撰的赝品了,蔡义江先生能同意这么推断么?如果不同意的话,就请搞明白古汉语中“作者”一词的真实含义再“答客问”。我国古汉语中的“作者”一词,首见于《论语·宪问》,子曰:“作者七人矣。”孔子说的“作者”,指的是“辟世”、“辟地”、“辟色”、“辟言”的七位避世贤者,与现代汉语的作者一词含义不搭界。
隋唐五代后直至清代,“作者”一词在古汉语中,逐渐演变成指称在学问艺业上有卓越成就的人。如唐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秦有李斯汉蔡邕 ,中间作者绝不闻。”五代贯休《读刘得仁贾岛集》诗之一:“二公俱作者,其奈亦迂儒。”清朱彝尊《摸鱼子》词:“《乐章》《琴趣》三千调,作者古今能几?”据章培恒《洪昇年谱》,清代洪昇十五岁时就“命笔鸣钱塘”,被时人列入“作者之林”。这些“作者”都是泛指从事文章撰述或艺术创作有才华并成就卓著的人,用现代汉语词汇来理解,包含有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书法家的意思,泛指有才华的人,并非确指是哪一部书,哪一首诗或哪一幅画的具体创作者。
在《红楼梦》创作评点的那个时代,文人们心目中还没有日源词汇“作者”这个概念,脂砚斋将本书的撰写人一般称为“作书人”或“作书者”,是不会混淆“作者”和“作书人”两个概念的。蔡义江先生说的这段批语中的“作者”一词,应是指那个“亲历亲闻”书中故事的“石兄”,那个书中“情痴情种”生活的过来人,当然也是那个多才多艺的《石头记》故事记录者。另有一段脂批足证以上论证:在《红楼梦·引子》一曲写到“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时,甲戌本侧批云:“非作者为谁?余又曰:亦非作者,乃石头耳”。显然,这里的“作者”就是指石头,指书中那个情种,绝不是指披阅增删者雪芹。蔡义江先生文中对“作者”一词的理解和使用,显然有按照现代汉语词汇望文生义之嫌。
最后谈一谈对书中这段批语语境的理解不可主观臆断。蔡义江先生例举的这段批语,是批在书中开卷第一回的这段话上面:“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随后,批书人说:“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后(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蔡义江先生对批在这里的这段批语的解释,显然有不顾批语的语境,仅从字面上主观臆断并客观误断之嫌。
批书人把从书中“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到“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之间这段冗长枯燥的文字,当做了《红楼梦》一书的“楔子”。“楔子”的开头出现了“作者自云”字样,结尾处又出现了“都云作者痴”字样。按照常理,作书人可以写出小说的“楔子”,但自己是不用刻意交代这是“作者自云”、“自又云”和“都云作者痴”的,因为通篇都是自己的话,何须画蛇添足自己交代这是“自云”?那么这“楔子”中前后照应的两处“作者”字样,是谁画蛇添足加上去的呢?只能是这个对“楔子”进行了“披阅增删”的曹雪芹。
正因为批书人看出了这一点,所以这段批语的真实意思应该是:若说(只有)这个雪芹披阅增删,那么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是谁写的?显然是开篇那个“作者自云”交代的的作者所撰,足见这个作者之笔狡猾之甚。曹雪芹看出了他的“狡猾”,没有被他“瞒弊”,披阅增删时给“楔子”添上“作者自云”、“作者痴”字样,并问“谁解其中味”?显然他只是以解释作者所撰“楔子”文字的“解味者”而沾沾自喜。正因为“后文如此处者不少”,批书人才希望“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蔽)了去,方是巨眼”。雪芹的披阅增删文字,正是不被瞒弊的“巨眼”体现。蔡义江先生认为“楔子”中关于那几个该书题名和题名者的文字,也不是作者石头所撰,而是后来的披阅增删者雪芹所添加,这是对的,与上同理。
蔡义江先生是三尺讲台上传授古典文学的资深教授,是中国红学会研究《红楼梦》的资深学者,在如此辉煌的光环笼罩下,居然望文生义错会“作者”一词,强词夺理错解书中批语,并且屡次三番以此当砖头抛出去打人,实在令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如此解释《红楼梦》作者,既有自欺之疑,也有欺人之嫌,为人师而误人子弟者,可不惧哉!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题目就叫《作者五人》,不知道蔡义江先生是否读过?如果尚未读过,就请您“披阅”(不是批阅)一番吧。您可以不信土默热,难道还不信钱钟书么?相信对您今后正确解释《红楼梦》“作者”,会有些裨益的。蔡义江先生屡次“答客问”攻击土默热红学,土默热来而不往非礼也,就答一次蔡义江先生问,以就教于先生。烈日炎炎,芭蕉苒苒,大热的天,不再多费唇舌了。失礼之处,敬请海涵。
2013年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