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宝玉昉思心
(2012-11-19 16:58:06)
标签:
红楼梦情教文化心学宇宙观杂谈 |
分类: 土默热红学新进展 |
通灵宝玉昉思心
逄冠卿
红楼故事的原始记录者是通灵宝玉。所记录的故事是石头历劫后“试遣愚衷”:“开辟鸿蒙,谁为情种?……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通灵宝玉是它的寄主贾宝玉不可须臾离开的“命根子”,是从娘胎落草时在口中衔来的。其形状“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彩花纹缠护”。
通灵宝玉本是“地陷东南”之际,女娲炼石补天炼就的一块五彩石,因其质蠢不堪选用而“无材补天”, 被娲皇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常自怨自叹。
这块石头某一天凡心偶炽,欲领略一番人间的风月繁华。遂由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批准,被夹带在“一干冤孽”中,来到“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造历凡劫。
受警幻仙姑委托,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顽石下凡,并将其幻化为一块五彩晶莹的通灵宝玉。下凡途中,与那个不以功名为念的甄士隐曾有一面之缘。
通灵宝玉降临凡间,随其寄主贾宝玉住在大观园中,昼夜形影不离。贾宝玉对通灵宝玉并不甚爱惜,经常耍小性摔玉砸玉,其间还曾发生“蒙蔽遇双真”的悲剧。
通灵宝玉亲眼目睹了元妃省亲等诸多繁华,也见证了贾府由烈火烹油转入萧条凄清。完劫之后复归大荒山下,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文字,被空空道人“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这一组通灵宝玉的故事,与传统神话均不相同,查无任何历史文献出处。与其说是神话,更像一个寓言——《红楼梦》作者按头制帽为自己特制的寓言。
书中的通灵宝玉仅仅是挂在贾宝玉脖子上的一块石头么?书中这一连串关于通灵宝玉的故事,互相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贾宝玉“衔玉而生”究竟象征着什么?
伴随着通灵宝玉故事出现的一系列概念:“鸿蒙”,“大荒”,“太虚”,“大观”,“渺渺茫茫”等,实乃古人之一套完整的宇宙观,亦即世界观,人生观。
查老庄屈子:天地未开曰鸿蒙;天地初开曰大荒;天地广阔曰太虚;人间万象曰大观。鸿蒙混沌之境渺渺茫茫。天地万物皆在方寸之中,此方寸之物曰心,心可通灵。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自从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通灵宝玉作为口中衔来的方寸之物,联系着太虚大观,实乃心的象征。落草时衔来,乃是一颗童心。
古人认为,心主思,心境即幻境。世事皆幻,境由心生。天地万象,存乎一心。通灵宝玉的故事就是心的故事,一部《红楼梦》,实乃演心之作,“试遣愚衷”即演作者之心。
初始之心,美玉无瑕。一旦锻炼通灵,便要觅人间是非。“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心灵常常被红尘滚滚所污染“蒙蔽”,故须得“双真”前来拯救。
欲勘破通灵宝玉的奥秘,须懂得阳明心学,须通晓李贽“童心说”。明末清初,情教流行:一部《牡丹亭》,梅边柳边,情生情死;一部《情史类略》,情痴情种,非情不传。
欲明白通灵宝玉的寄托,须破解“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通灵宝玉,宝玉之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之心,说到底就是《红楼梦》作者洪昇那颗情痴情种之心。
“旗亭市上红楼里,群指先生折角巾”。洪昇昉思,千古情圣。两写“衔玉”、“前盟”,三绘“双星”、“奇缘”;《长生殿》红楼入梦,《石头记》红楼出梦,一生沉溺红楼情思而不能自拔。
洪昇昉思之心,正所谓通灵宝玉。昉为初始之意,心主思,初始之思即初始之心,即宝玉落草时口中所衔之玉。《红楼梦》乃演心之作,所演之心,即“昉思”之心。
昉思的一生爱博而心劳。故国之思,故园之思,簪缨之思,闺阁之思,鹡鸰之思,人生之思,“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从心底流淌出一部红楼之梦,实非偶然。
土默热《太虚 通灵 昉思 稗畦》一文,论《红楼梦》作者之心,辟幻解玄,拔陷拯溺,追根溯源,直指人心,实乃正解“通灵宝玉”不易之论。土默热红学再造红楼文化,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