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湖畔红楼情》序言
(2012-07-26 10:27:26)
标签:
序言叶明文化 |
分类: 红学争鸣 |
土默热先生积三十五年之功,以独到的视角、周详的考证、绵密的文笔,将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文化背景,还原回杭州的西子湖文明与流香溪文明;将书中表现的一干痴男怨女,还原回明末清初生活在宝石流霞和三生石畔的才子才女;将书中展示的千姿百媚的女性风雅文化生活,还原回江南世族出身的十二个钗黛所组成的蕉园诗社;这些前无古人的红学新观点,石破天惊,产生了强烈反响,在杭州也掀起了一股红楼文化热潮,这应是情理中的事情。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自古繁华、昌明隆盛,诗礼簪缨、积淀深厚,被无数文人墨客吟咏赞叹,令每一个杭州人引以自豪。土默热先生通过深入的研究,佐证了《红楼梦》故事就发生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子湖畔,就演绎在香雪、绛雪和秋雪“三雪”点染的西溪两岸。这些考证研究建立在丰厚坚实的文化发掘成果之上,阐述深刻,理据充分,不但颠覆了传统红学的通共俗套,改变了传统红学的穿凿附会,而且展现了红学研究的全新面貌和无穷魅力。作为一个杭州人,当然要敞开怀抱欢迎红楼文化回归故乡;作为一位《红楼梦》的爱好者,也当然希望红学研究回归合理。
《红楼梦》创作于杭州,红学发祥于杭州,并非简单的作者之争和素材之争,而是一个关乎文学研究的科学求实态度问题,是一个关乎能否正本清源、正确阐释红楼文化的问题,也是一个关乎红学研究前途及生命活力的问题。诚如土默热先生所言:按照传统红学的解读,《红楼梦》越说越坏,成了一大堆死结;按照杭州文化解读,《红楼梦》越说越好,一切都顺理成章。作为一部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当然应该源如生活并高于生活,但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脱离不了现实生活的原始“底片”。《红楼梦》中所展现的思想文化、民俗风情、宗教活动、园林建筑、饮食男女,只有回归现实生活的真实“原型”,才能得到最合乎情理的诠释。
本书中《从一家之言到多家共言——写在土默热红学出版五周年之际》一文,介绍了大陆、台湾文化界对土默热红学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令人信服地验证了土默热红学的坚实根基和巨大张力。文章还介绍了土默热先生为红学创新所作的不懈努力,令人钦敬和感佩。现在,土默热红学在杭州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参与《红楼梦》与杭州文化渊源关系的研究,相信会陆续产生更多新的学术成果,土默热红学也必将越来越焕发出她的生机与活力。
当前,杭州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快建设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生活品质,在不断增强经济硬实力的同时,更加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在下大力气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更加重视保护人文生态;在着力打造投资者天堂的同时,更加重视打造文化人天堂。土默热红学回归杭州、土默热红学研究的深化与普及,对杭州优秀历史文化的深度开掘、广度拓展和高度提升,对杭州文化名城的建设,必将建立不世之功。同时,土默热红学也必将由此开启更加广阔的天地,展现出更加灿烂的前景。
有一年多时间没见面了,这次看到土默热先生厚厚的手稿,倍感亲切。土默热先生以花甲之年,繁重工作之余,仍在红学这片美丽的园圃中开拓耕耘,其孜孜不倦、艰苦求索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前几天土默热先生打来电话,嘱我为他的新作作序,我欣然领命,却又惶恐不安。我于《红楼梦》虽然并不陌生,但对红学研究却涉猎不多。拜手命笔之际,深感词不达意,信笔写下以上文字,简要介绍一下这部新书的出版背景,希望能对读者起到一点启示引领作用。要想全面理解土默热红学的真谛,领悟其中深味,还请阅读原著吧。
最后,还想特别说明的是,在学术研究和讨论上,我们历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波澜迭起的红学研究当然也应贯彻这一原则。我写这篇序言,并非想把土默热红学强加于人,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一新的重大的红学成果,并积极参与研究和讨论,以共同推动和开创红学的新发展、新境界。
相信有了这部著作,西湖与西溪的缤纷,又将在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上,添了一笔奇异的色彩。
叶
(注:序言作者叶明系中共杭州市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