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村”为何“杏帘在望”
(2011-08-30 10:25:22)
标签:
文化 |
分类: 土默热红学新进展 |
《红楼梦》书中描写,大观园刚刚建成,宝玉随父亲和众清客进园到各处题咏。当题咏到后来由寡妇大嫂子李纨居住的“稻香村”时,众清客主张题名“杏花村”,宝玉反对,说这样题名“犯了正名”,主张依据古诗“柴门临水稻花香”,为这里题名“稻香村”,并题匾额为“杏帘在望”,众清客轰然叫绝。仔细读来,《红楼梦》这段描写是相当奇怪的!“杏花村”和“杏帘在望”的典故,隐含的都是乡野酒店之意,宝玉为什么说题名“杏花村”便是“犯了正名”?既然反对题名“杏花村”,却为什么又主张题匾额为“杏帘在望”,难道不是自相矛盾么?
其实,仔细品读,不仅宝玉为这里的题名令人奇怪,就是《红楼梦》书中对这里景象的刻画也煞是奇怪。书中描写这里的景色,除了“土井辘轳”、“佳蔬菜花”之外,最主要的就是 “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因此,众清客才主张题名“杏花村”,贾政还提议再加挂一个酒幌,这才引出宝玉关于题名“稻香村”、题额“杏帘在望”的提议。这里面由“几百株杏花”而引出“杏花村”题名的描写,是作者信笔的障眼法;谁都知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杏花村”一词乃是“酒店”的代指与特指,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当地是否有杏花并无必然联系。既然要挂酒幌,并题额“杏帘在望”,说明这里的生活原型应该就是一个酒店;元妃省亲时众姐妹歌咏大观园,黛玉为这里所作的颂诗中,第一联就说这里“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招客饮酒的山庄,非酒店而何?
难道《红楼梦》大观园中还真的开着一个酒店么?难道书中的寡妇大嫂子李纨母子居然居住在开酒店的山庄中么?用不着如此惊讶,事实确实如此。《红楼梦》作者如此描写的原因,就在于大观园稻香村的创作原型本名就叫杏花村,村中本来就有一个历史悠久的酒店。《红楼梦》大观园稻香村中的居住者是书中女子诗社的“祭酒”、寡妇大嫂子李纨,李纨的创作原型是蕉园诗社的“祭酒”、寡妇大嫂子柴静仪;不了解《红楼梦》的稻香村是以柴静仪家的“柴门”,即杭州西溪的沈氏山庄为原型创作的,还真的无法说清楚其中的这段隐情。
原来,南宋之初,宋高宗被金兵追赶“泥马渡长江”,南逃到杭州时,见西溪“其地灵厚”,想在这里建皇宫,后来又看中了西湖南边的凤凰岭,但又舍不得西溪的一方山水,便说“西溪且留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然皇帝开了金口,这里后来就改名为“留下”,至今仍称为留下镇。据说宋高宗还皇恩浩荡,特意给当地的百姓免了酒税。
此事说来话长。南宋时西溪有一位沈诸先生颇有名望,他的名望取得与宋高宗有关系。据《武林梵隐志》⑵载:沈诸钱塘人,居杨圩。高宗幸西溪,驻跸于沈氏宅。沈诸进食献茶。高宗大悦,遂相传为驻马沈家。此事,清丁立中⑶撰有《杨圩怀沈诸》一诗可证:
另据《杭州府志》记载:宋时置西溪酒库,取当地泉水酿酒,名为“梅花泉酒”,此酒与“安乐山茶”齐名,远近驰名。相传宋高宗过西溪时,曾入沈氏九间楼酒肆小饮,店掌柜以梅花泉酒供奉,高宗喜其甘洌清醇,御书禁酒界牌“不为酒税处”赐之,御准沈家在这里开酒店卖酒不用纳税。
原来,这个沈诸,就是蕉园女诗人柴静仪丈夫沈铿(字汉嘉)的祖先。从南宋起,沈家一直在西溪开酒店,并无须纳税,挣下了偌大产业。沈家在西溪的产业,由于一直是以卖酒为业,所以也一直以“杏帘在望”的“杏花村”闻名。明末僧人释大善《西溪百咏》有《禁酒界牌》一诗专咏此事:
一句“杏花村里酒帘摇”,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大观园“杏花村”与“杏帘在望”的生活原型就是这里。假如《红楼梦》书中把这里真的题名为“杏花村”,当然如宝玉所说是“犯了正名”。宝玉为这里题名“稻香村”,即表现这里是柴静仪家的“柴门”,又表现出了西溪蒹葭深处的山野气息,再挂上一个酒幌子,并题匾额为“杏帘在望”,暗示出这里就是“不为酒税处”的杏花村酒店,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所以,《红楼梦》书中描写,宝玉如此题名,众清客都“轰然叫妙”!
《红楼梦》书中以柴静仪为原型写李纨,当然也以柴静仪的居所沈氏山庄九间楼酒家为原型写稻香村。柴静仪乃是蕉园诗社十二姐妹推举的“祭酒”,也是姐妹们特别尊重爱戴的寡妇大嫂子,守着独生子沈用济在这里清贫度日,这一切都与《红楼梦》书中对大嫂子李纨的描写完全吻合。柴静仪的家门当然是“柴门临水稻花香”,这里本来的景色就是“杏花村里酒帘摇”。稻香村及其主人与生活原型的高度契合,绝不是哪个作家灵机一动凭空杜撰的,也不是用偶合可以解释的。因此,只有柴静仪和她的杏花村,才能是《红楼梦》作者创作李纨与稻香村的生活原型!
蕉园诗社,诗社祭酒,寡妇大嫂子,柴门,稻香村,杏花村,杏帘在望,集中在《红楼梦》李纨这个人物身上的所有文学要素,都出现在了蕉园诗社祭酒、寡妇大嫂子柴静仪身上,这既是大观园园林取材于杭州西溪的铁证,也是大观园诗社取材于蕉园诗社的铁证。蕉园诗社是清初顺康年间发生的真实故事,蕉园姐妹生活吟咏的地点就在杭州西溪,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都否定了乾隆年间北京西山那个曹雪芹的作者身份;《红楼梦》的真实作者,只能是西溪洪氏百年望族出身,蕉园姐妹的表哥,那个在“无材补天”的玛瑙坡“怀金悼玉”的洪昇洪稗畦!
注:
⑴.《西溪百咏》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释大善撰。大善号虚闻道人,其始末未详。以其诗考之,盖崇祯初人也。西溪在武林西北钦贤乡,宋高宗欲都其地。后卜迁凤凰山。在南渡时,梵刹甚盛,宋人旧有《西溪百咏》,此复追咏古迹,每题七律一首,凡百首,《拾遗》五首,又附《福胜庵》八咏,《曲水庵》八咏,《梅花十绝》於末。
⑵.《武林梵志》二十卷明吴之鲸撰。
⑶.丁立中(1866—1920),字和甫,杭州人,清“八千卷楼”主丁丙(松生)先生哲嗣。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科举人。家学渊源,富藏书。 编有《丁氏八千卷书目》二十卷十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