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章 老子的“德”——上善若水的人生观

(2010-11-11 06:05:25)
标签:

文化

分类: 《老子》新悟

 第三章 老子的“德”——上善若水的人生观

老子的德,乃是道的外化,是道在人生上的运用,换句话说,就是世界观指导下的人生观、价值观、善恶观。“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长而弗宰,是为玄德”(第五十一章),就是说,道生长万物,德反正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结籽、成熟,对万物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万物,这就是高深的德。

过去在《道德经》的解读中,对老子这方面的思想指责最多,说什么老子的人生观主张复古倒退,提倡消极避世,鼓吹愚民政策,一大堆罪名,不一而足。其实,这些都是对《老子》的误读、误解、误判。千年来误读《老子》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学说特别是封建礼教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冲突所致;二是建国后阶级斗争学说与老子思想的矛盾。现在,是到了应该拨乱反正,为老子人生观、价值观平反昭雪的时候了。

《道德经》五千言中,关于德的论述最多,也最系统。老子倡导的德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呢?首先要看老子以自己为例,提出的人生“三宝”。《老子》说:“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意思是天下人都说我伟大,伟大得不像这个世界的人。正由于不像这个世界的人,所以才能成其伟大。我拥有并经常珍惜三件法宝,就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应该是老子人生观、价值观的总概括。

老子的第一宝是“慈”。过去人们往往把“仁慈”二字并用,去形容一个人的为人处世之善良性格。老子的“慈”是什么呢?过去一般都解释为“仁慈”、“柔慈或“慈善”的意思,其实都不够准确。请注意,老子这里没有说“仁”字,而说的只是一个“慈”字。老子所说的“慈”,本意应该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善”的天性,或者叫人性。

所谓人性的表现,老子认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四十九章)。意思是,作为圣人,必须把老百姓的善恶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不论是他们的优点还是缺点,都要信任他们、尊重他们、善待他们。就像把老百姓当作出生的婴儿一样,认为他们天生具有的人性就是判别是非的标准。由此看来,老子还是“以人为本”社会观的始作俑者。

老子为什么要提出这种以人为本的“慈”的观念呢?是因为老子看到了当时社会“不慈”、“不善”的社会现状:“大道废,乃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统治者之所以拼命提倡“仁义”,是因为社会上人的本性已经迷失;统治者之所以拼命提倡“智慧”,是因为社会上伪装的知识已经泛滥;统治者之所以拼命提倡“孝慈”,是因为社会上 “六亲不合”的现象已很普遍;统治者之所以拼命提倡“忠臣”,是因为当时的国家统治已经极为混乱。“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这种情况下,老子还能把统治者倡导的“仁义”观念作为自己的“三宝”之首么?

老子的这些观念充满了辩证法的光辉。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来源于我国长期的社会实践。统治阶级的“仁义礼智信”思想,本身就是“大道废”的产物。“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第三十八章)。如果不是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现实,怎么能产生“仁义”的理念?统治阶级的“开发民智”思想,本身就是“智慧出”的副产品;如果不是那些伪装“智慧”的理念泛滥,何须倡导老百姓提高“智慧”?如果不是“六亲不合”现象的普遍,统治者提倡“孝慈”有什么意义?就像那万民景仰的舜帝一样,如果不是他的父亲瞽叟和继母总想伤害他,他还是“孝道”的代表人物么?如果不是“国家昏乱”,统治者提倡“忠君”干什么?就像那流芳千古的岳飞一样,没有宋高宗、秦桧这样的昏君奸臣,能出现岳飞这样的忠臣么?

对于这样的社会,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子开出的药方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章)。这段名言往往被后世学者当作复古倒退、愚民政策的言论而加以指责,这是对老子的误解。老子这里所说的“绝圣弃智”,并非是学界解释的“灭绝聪明,抛弃智慧”的意思,因为“灭绝聪明,抛弃智慧”与下文的“民利百倍”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老子的意思是抛弃那些为统治者倡导仁义的圣人和智者,认为只有抛弃了这些人,老百姓才能够泯灭那些追求不义之财的欲望,才能远离当时连绵不断的不义战争,才能够安于生产生活,才能够真正富裕起来;这样理解,才能与老子对百姓贫穷原因的看法相一致;否则,与下句的“民利百倍”就无法联系起来。

综上,老子的第一宝“慈”,说到底就是要统治者对老百姓慈爱,以老百姓的好恶为做人处世的标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老子倡导的“慈”,是基于如下社会现象提出的:“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第五十七章)。意思是天下禁令越多,人民就越贫穷;民间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人们攫取财物的才智越强,社会奸邪行为就越多;法令制定得越多,盗贼反而越猖狂。老子所要倡导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

老子对“慈”这种价值观的解释,同儒家的“仁者爱人”并不完全相同。儒家的“仁”,是统治阶级倡导的,自上而下赐予的;而老子的“慈”、“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是自下而上形成的。老子强调发扬和尊重人的天性,就如同对待刚刚出生的婴儿一样,他们虽然没有善恶观念,但具有与生俱来的“善”的天性,而父母对婴儿的天性就是慈爱。“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第十章)?说到底,就是让统治者能做到对人民象子女一样慈爱,从而使人民也像婴儿一样,精神与身体合一,清除各种私心杂念,达到回复人的天性的境界。

老子的第二宝是“俭”。这个“俭”同今天人们讲的节俭、俭省、俭朴意义没有什么根本不同,当然还包含去繁就简的意思。但是,后世儒家文人和当代学者对老子的“俭”,理解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他们对老子所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第三章),理解为老子让老百姓去除欲望,甘于清贫,乐于接受奴隶主的统治。这是对老子思想的极大曲解。老子既然欣赏“民利百倍”的社会,怎么会倡导老百姓安于清贫呢?

老子倡导的俭,是基于如下社会现象提出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竿”(五十三章)。意思是统治者的宫殿修的富丽堂皇,农田却荒芜了,仓库也空虚了。统治者穿华丽衣服,佩锋利宝剑,吃山珍海味,财物多的用不了。这样的统治者简直就是让老百姓不得安生的强盗头子!所以,老子倡导的“俭”,主要是针对生活奢侈无度的奴隶主贵族乃至其最高统治者王而言的,是劝导他们不要当抢劫老百姓的强盗头子。

老子这里倡导的“俭”,并非要老百姓安于贫穷,而是要统治者“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从而达到“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使民心不乱”的目的。老子告诫统治者,过多的奢侈欲望是有害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统治者如果不“目盲”,不“耳聋”,不“发狂”,不“行妨”,尽量减少这样的奢侈无度行为,老百姓就能得益,天下就能太平。

“俭”的目的不是刻意要人们过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为了积蓄力量。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第五十九章)。老子认为,大到维持天下长治久安,小到维系生命长久生息,都要从“啬”,做起,也就是从积蓄力量做起;只有根柢扎得深,长得牢,才符合延长生命的原则,才能长久巩固自己的政权。

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子才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都有俭省、俭约的意思。老子的目的在于要求统治者不要贪得无厌,不要为一己之私利,浪费人力、财力、精力,以俭约理念治国,把统治的根柢扎深打牢,这样才会“民自富”。最终目的还是让老百姓富,让老百姓安,而不是让老百姓安于清贫。

不安于清贫也不等于提倡奢侈,老子把“俭”还是作为一种美德,提倡全社会的人都要信守的。不仅统治者要奉行,老百姓何尝不需要遵守?天下悠悠万事,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历览前朝兴与废,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万古不易的真理。就是到了今天,爱惜民力物力,反对奢侈浪费,反对拜金主义,提倡艰苦奋斗,不也是社会主义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么?

老子的第三宝“不敢为天下先”,学界在理解上偏差更大。一般都理解为要人们防止“出头椽子先烂”,不要为出人头地争上游,老老实实地随大流,甘于平庸。这是望文生义的错误解释。如同前面所说的“慈”、“俭”,是对统治者的忠告一样,“不敢为天下先”,老子也主要是对统治者而言的,当然也是对老百姓为人处世的善意告诫。

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东周王室大权旁落,春秋五霸争雄,战争连绵不断,人民遭受极大痛苦。所以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与我们今天说的“不称霸”、“不当头”、“韬光养晦”是一个意思。老子主张,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要以慈爱对待,平等相处,不以强凌弱,欺负弱小,不穷兵黔武,劳民伤财。不要为天下先,当什么飞扬跋扈的霸主。处理国与国关系要讲平等,谦虚卑下,善居下流,不要为争“天下先”,长期陷老百姓于战争之中,这样才是统治者治国理民的“宝”。

处理国际关系是如此,处理人际关系也应如此。为人谦和一些,遇事忍让一些,在利益面前手伸得短一些,在名誉地位面前退后一些,为人处事时时处处淡泊一点,都应是“不敢为天下先”的题中应有之义。老子倡导“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第二十八章)。意思是,只有坚持谦虚退让的原则来待人处世,才能回到 “朴”的人类本性,才能长久。老子不是一味地提倡软弱忍让,“守其雌”的前提是“知其雄”,“守其辱”的前提是“知其白”,要想“知其雄”、“知其白”必需有进取精神,必须有钻研精神,浑浑噩噩是做不到的。

老子的“慈”、“俭”、“不敢把为天下先”三宝不能割裂开来,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思想加以理解。爱民治国要“慈”,要“以百姓心为心”,让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才能使“民亲而誉之”。“慈”的前提是统治者要“俭”,体察人民疾苦,节俭不奢,爱惜财物,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薄,不要为了“贵难得之货”轻易发动战争,不要为了争“天下先”造成劳民伤财的后果。

由老子的“三宝”,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毛泽东当年进北京前,在西柏坡提出的“两个务必”的原则:“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三句话,与老子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宝之间的联系,不是一目了然吗?所以,老子“三宝”之德,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应当为全党全国人民所信守。

当今世界,一些国家推行强权政治,企图称霸全球,动辄动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造成国内外民怨沸腾的局面。老子的“三宝”,在处理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仍不失为宝贵思想;我国在外交上倡导的大国小国一律平等,自己不当头,不称霸,也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就是老子思想的现实运用。那些热衷搞强权政治、单极世界的超级大国决策者,真应该好好读一下《老子》,恐怕能有所领悟,有所借鉴。

老子的“三宝”是手段,不是目的,老子之德的目的,是构建一个符合人的天性的“善”的社会。老子把人类的最高美德,不是说成“仁”、“义”、“忠”、“孝”,而是要“绝仁去义”、“绝圣去智”,去构造以“善”为主题的道德体系。为此,老子提出了一个“上善若水”的著名命题:“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意思是,善的最高境界就像水那样,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高下,自己总是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低下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老子“上善若水”命题应该有三重含义:其一是“善利万物”,不论自然界还是社会界,万物的成长都离不开水,植物有水才能生长,动物有水才能维系生命,地球上的任何生命,说到底都是碳水化合物。有水才有城市乡村,有水才有舟楫之利,说到底,有水才有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其二是“不争”,是“处高就低”,也就是没有自己的私利,水是大公无私的象征,无偿地为万事万物服务,绝没有任何为了自己的目的;自己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并且甘于停留在低洼的地方。其三是不停地运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水没有形状,没有硬度,没有颜色,没有味道,但它有流水不腐的天性,有水滴石穿的耐力,有洪水滔天的气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七十八章)。

老子认为最高的善就像水那样。要构造一个善的社会和善的人生,人们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纯洁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爱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坦荡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不紊,办事要像水那样顺势成事,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水的行为是一种自然行为,是天性使然,没有任何私利,没有任何故意,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之后的孔子,将水的上善特性进一步系统归结为九种美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养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长,遵循自然规律,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向几百丈山涧毫无畏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度;量见多少,不用削刮(不会隐瞒正确的观点,违心地趋附别人),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归宿必处东),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水有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观(观察、体会、感悟、效仿)。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成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这两句话上一句出自《老子》,下一句出自《易经》,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苍天以强有力不可抗拒的运行法则影响世界,立志成为君子的人应该不断追求、进取、强壮自己。并告诫君子不但要有与众不同的济世才能,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具有造福万众的奉献精神。也就是强调有才有德,德才兼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现了中华民族顽强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展示了中华民族胸怀宽广、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为了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老子进一步要求人们“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居善地就是要学习水谦下自处的风格,立身处事时刻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心善渊”就是要学习水大度能容的胸怀,抛弃物欲的约束,保持宽广的心胸和深远的眼光与善仁就是要学习水仁慈柔和的美德,以慈爱的态度和方式待人接物,关心帮助别人而不奢求任何的回报。“言善信”就是要学习水诚实无伪的态度,为人处事保持前后一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诚信准则。政善治就是要学习水约束自已适应环境的品质,以无所为无所不为的理念约束和调整政治行为。事善能就是要学习水方圆有致的修为,以智慧与通达开通人生的成功道路。动善时,学习水及时而动的行为艺术,应期而动,顺其自然,但又不失时机。

老子提出的这七条“上善若水”的准则,对于今天人们修身养性,砥砺锻炼,仍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人生选择低姿态,选择艰苦困难的地方和岗位磨练坚强意志,造就高尚品德,成就伟大事业;保持不问收获只知耕耘的精神,古今之成大事者,均有赖于这种大度能容的胸怀;牢记人无信不立的格言,把诚信无伪作为立身之本的人格体和人生的最高准则;治国理政坚持以人为本,以老百姓的需要为最高原则,无私无畏地为人民说话办事;办事讲究方法艺术,未雨绸缪,好谋以成,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成就事业要善于发现机遇,及时抓住机遇,勇于并善于迎接挑战。我们今天的人,上至各级官员,下到五行八作,如果都能坚持老子提出的这些原则,学习老子提出的这些方法,运用老子提出的这些艺术,还愁不能创造出上善若水、天下大治的良好局面么?

 

注释

舜,历来与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据说是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但《史记》说舜是冀州之人,唐代张守节特别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似认为舜是河东县人。唐代蒲州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治所在今蒲州镇。孟子认为舜是东夷人。相传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经过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舜执政以后,励精图治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舜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称为零陵

瞽叟,上古传说人物。他是的父亲, 黄帝的七世孙。其人是个盲人,性情顽劣,对其子舜不满,经常想要寻机杀死舜。舜的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表现出非凡的品德。

从公元前七七O年到前四七六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历史上对春秋五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周易》,全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相应于此,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