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宝玉与贾似道(三)

(2010-09-04 11:08:28)
标签:

文化

分类: 土默热红学新进展

 

五.甄士隐与贾雨村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提及《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了。仅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也可以推测,《红楼梦》的作者,决无可能是北京的曹雪芹,因为他与杭州没有任何牵连,与杭州历史上这些掌故传说也没有任何关联。有个著名学者曾考证说:曹雪芹的爷爷曹寅曾到过杭州,因此曹雪芹也应该具备以杭州背景创作《红楼梦》的能力,这真是匪夷所思的论断。且不说曹家与以上文化背景没有任何关联,即使曹寅到过杭州,他的孙子就一定具备以杭州背景写小说的能力吗?更何况曹寅去世时曹雪芹尚未诞生,难道爷爷对杭州的印象还能够隔代遗传给孙子吗?

要想正确判断《红楼梦》的作者,就必须在与上述文化背景有关联的文人中去考证,并由此判断出他为什么要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写?请朋友们注意,《红楼梦》作者明确交代,作品是“把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衍故事”,并在书中塑造了“甄士隐”、“贾雨村”两个形象。作者究竟要隐去什么“真事”,道出什么“假事”呢?

 “甄士隐”者,真事隐也,“假事道” 者,贾似道也。《红楼梦》作者用贾似道在葛岭半闲堂遗迹构思了《红楼梦》中的“贾府”,用贾似道的“宝玉”构思了主人公姓名,用“贾贵妃”构思了书中的“元妃”,用贾府出土的“碧玉版《洛神赋》”构思了“神瑛绛珠”的故事架构。这一切,作者通过与贾似道谐音的“假事道”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假的。而背后隐去的真事,则是贾似道窃据之前的洪国公府,是涉及《洛神赋》“甄妃”的故事。从南宋后期到明朝中叶,人们只知道这里是权奸贾似道的“魏国公府”,而不知道这里原来是忠义洪皓的“魏国公府”。当把真假混淆颠倒之后,正所谓“假做真时真亦假”了,这正是《红楼梦》作者的最大感慨!

这个感慨“假做真时真亦假”的人,正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清朝顺康年间的大诗人、著名戏剧家洪昇。洪昇(1645——1704)乃洪皓的十八世孙,洪家不仅在经历了“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的富贵,而且还创造了“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的辉煌。明清鼎革后,这个著名于江南的“百年望族”,由于“国殇家难”的双重原因,“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洪昇以“假事道”方式创作《红楼梦》,表面上是借用贾似道的事迹,骨子里写的还是被历史隐去的自己祖宗的“真事”,认真分析起来,其真实用意不外有三:

一是描写“国殇家难”的需要。洪昇生活的时代,正是江南“遗民思想”极为强烈的时代,大明王朝早已灰飞烟灭,南明小朝廷也已寿终正寝,异族统治者占领了大好神州,这同宋朝末期的北宋徽钦二帝早已化为五国城怨鬼,南宋小朝廷“直把杭州做汴州”也已成为黄粱一梦,异族入侵者铁骑踏上了草长莺飞的锦绣江南,简直就是惊人相似的历史。为了表达《红楼梦》“国殇家难”的创作主旨,使用“贾宝玉”这个代表亡国意义的姓名来为主人公命名,是十分合适的。

二是描写爱情至上主旨的需要。洪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情痴情种,《红楼梦》的创作目的也是“大旨谈情”。在中国古典文学诸多言情作品中,曹子建的《洛神赋》是流传千古的精品。作者创作《红楼梦》时心中最珍视的宝黛爱情,用自己祖宗宅邸出土的“碧玉版《洛神赋》”,来构思“神瑛侍者、绛珠仙子”的神话(应该是寓言)架构,是十分自然合理的。另外,笔者始终怀疑《红楼梦》书中出现的那个“曹雪芹”,并非胡适考证出来的那个曹雪芹,而是按照三个“魏国公”与曹子建构思出来的一个假名称,是托名而非真名,是按照“假事道”思路创作的需要。否则,作者何以在交代“石头”、“空空道人”等四个假名之后,何以单单写上曹雪芹一个真名?这样作也不符合“故弄狡狯”的创作手法。

三是展开书中故事的需要。《红楼梦》要交代大观园的建设过程,要借“元妃省亲”事写康熙南巡,但又不能明写高士奇修建“竹窗”,也不能公开写康熙皇帝在西溪的行踪,只好寻找一个载体作为寄托。这个载体,选择南宋贾似道修建园林,选择“贾妃”作为“省亲”的口实,是十分巧妙的,因为这里本来就是作者自己祖宗的府邸园林,写南宋的“贾妃”也没有任何风险。但必须说明的是,洪昇虽然是借助南宋的贾似道做故事架构,但《红楼梦》书中的大观园景色,并非是按照贾似道“后乐园”景色描写的,因为这时“后乐园”的南宋时期园林建筑早已毁灭无存,作者只能按照自己熟悉的园林做模特去刻画,因此还是按照明末清初的西溪园林建筑为原型创作的,“元妃省亲”也是按照康熙皇帝在西溪的活动场面实录的。这正是作者交代的“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创作方法。

 

六.贾宝玉与宝石流霞

那块从贾似道府遗址出土的“碧玉版十三行”,出土后几经辗转,在清初为翁嵩年所得,后来由他献给了康熙皇帝,从此这件珍贵文物进入清宫。这个翁嵩年乃是康熙二十八年“聚演《长生殿》案”中与洪昇一同受处分的台湾知府翁世庸的儿子,是洪昇的表弟,二人交往密切。由此可见,对“碧玉版十三行”的经历,洪昇应是清楚的。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洪昇本人的名字,似乎就与《红楼梦》中描写的这个“神瑛绛珠”神话以及书中主人公宝玉的名字直接相关。洪昇字昉思,名和字均有“初升太阳”的意思。就在贾似道府后面的葛岭顶端,宋代起便建有“初阳台”,是观赏旭日东升的绝佳去处。初阳台为一石砌台阁,每当朝阳初升,登台远眺,天空如赤练,旭日如巨盘,沧海变幻,流金溢彩,堪称奇景。古人称此景为东海朝暾贾府本来就是真的洪国公府,洪家为长子如此取名字,其来源和寓意都是希望他像南宋那个祖宗洪皓一样,能够光宗耀祖,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

  初阳台

洪昇的乳名叫什么,已不可考,但仔细分析,很有可能就叫做“宝玉”。为什么如此推测呢?也与这个假贾府、真洪府有直接关系。贾似道府后面,左为葛岭,右为宝石山,葛岭与宝石山连为一体,自古以来就是出产“宝石”的地方。宝石山上随处可见美丽红色宝石,每当旭日东升,山体流光溢彩,形成“宝石流霞奇景。洪昇以初昇旭日为名字,以宝玉为乳名,不是最合乎情理的取名么?

杭州的地质专家指出:现在,不少游客和市民只以为“宝石流霞”是指晚霞下的宝石山,其实,也是指那块刻有宝石流霞字样的大山石上,赭红色的宝石排列呈流云一般。而且,除了这块具有代表性的大石头,其他还有很多漂亮的石头,如倚云石、屯霞石、凤翔石、落星石等,其色泽个个似翡翠玛瑙,故称宝石山 在宝石山一带,特别是从半山腰一直到山顶部分,宝石碧玉到处可见,以来凤亭为最多。在朝霞初现、夕阳西下时,山岩中的宝石碧玉,闪现出大片锗红色流霞。联想到《红楼梦》中的“神瑛侍者”来自“赤霞宫”,难道不发人深省么?

宝石山多奇峰怪石,故有巨石山之称。山上有一块长两三米的椭圆巨石,下部已与山岩脱离,搁置山巅,摇摇欲坠,犹如天外坠落,故名“落星石”。吴越国王钱鏐笃信星象之说,以此石与二十八星宿之角亢相对而对应于人寿,遂更名“寿星石”,南宋诗人周文璞曾写下子规欲归归不得,啼向钱王寿星石的诗句。再联想到《红楼梦》书中宝玉那块“命根子”石头,上面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难道不正是“寿星石”的象征么?

现在我们登上初阳台,仍可以看到一座碑文:“初阳台据葛岭之顶,平衍可数亩。旧志称十月之朔,海日初出,炯然可观。盖地势既高,直望东北海际,当日轮乍起,微露一痕,瞬息间霞光万道,天半俱赤,红若琥珀,大如铜盘,光景离奇,瞬忽变幻,不可端倪,故有东海朝墩之目。但山峰高处,皆可观日出,泰岱日观峰其最著也。近如灵隐之韬,光亦可见,而葛岭独以初阳名者,盖唯十月朔日,日行之道却当台之正面,是以可观,或云,日初起时,四山皆晦,唯台上独明,山鸟群起,遥望霞气中,时有海风荡潏水面,更有一影互照日曜,传是日月并升,询之故老皆云然。”

由此可见,《红楼梦》中姐妹们行酒令,湘云所说的“双悬日月照乾坤”,其典故也出自宝石山。明末清初,抗清名将张煌言在杭州英勇就义时,曾口吟就义绝笔一首:

国破家亡欲何之,

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

乾坤半壁岳家祠。

“于氏墓”即于谦墓,“日月双悬”既有怀念大明江山的意思,也是“宝石流霞”景色的实写。

宝石山的主景是保俶塔,宛如玉笋插天,素有“美人”之称。这位“美人”诞生于北宋开宝年间,原为九级砖木结构,直到明代重建依然保持这种与六和塔、雷峰塔并无太大差异的结构。现在的砖砌实心式样,是1933年重建时仿自清代原样,虽不能登临了,却以其漂亮的“容颜”和所处的显要位置而成为引人瞩目的西湖胜景标志物。它是一座六面七级的实心砖塔,高45米,系吴越国王钱弘俶的母舅吴延爽因钱弘俶奉召进京,为了保佑他平安归来而建,故名保俶塔。现塔为1933年重修。塔身秀挺纤细,宛如亭亭玉立在西子湖畔的美女,历来有“保俶如美人”的赞誉,是西湖风景轮廓线上的一个突出的标志。

来凤亭也在宝石山顶,位于保淑塔西,屯霞石的左边,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六角攒尖,深褐色的柱子,青黛色的瓦片,在巨石上,显得风姿绰约。因宝石山犹如振翅欲飞的凤凰,在东峰上的保俶塔又像凤首,恰似凤冠上的一颗宝珠,从湖上远望保俶塔旁的红色小亭,就像凤凰的冠毛。来凤亭建于雍正九年,为当时的浙江巡抚李卫所督建。但“龙飞凤舞到钱塘”的传说古已有之,正因为古来这里便有“凤来仪”的传说,李卫方兴建此亭台并如此命名的。上宝石山,或倚傍保俶塔,或伫立初阳台,东眺钱塘江浩瀚一片,下俯西子湖锦绣如画。每当晴天破晓,看一轮红日喷薄欲出,旋即霞光万道,半天俱赤,湖天璀璨,史称葛岭朝暾,为元代钱塘十景之一。洪昇创作《红楼梦》,以自己祖宗府邸上的“宝石”、“美人”、“来凤亭”、“初阳台”等景致,勾画书中的人物和神话,不是再合适不过了么?

初阳台,传为晋代葛洪炼丹所置。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江苏句容人。幼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困,以砍柴所得买纸抄书,刻苦攻读,十年如一日,终成为知识渊博的道学家。晚年来杭,在宝石山坞建抱朴庐,并在山上开井,筑台炼丹。后人将他住过的山叫葛岭、葛坞,并保存了炼丹山、炼丹井、抱朴庐等遗址。

抱樸道院的正殿是葛仙殿,奉祀葛仙翁(葛洪)。葛仙殿的东侧有红梅阁、抱樸庐和半闲堂,皆精巧别致,为典型的南方庭院式建筑。红梅阁内有木刻画廊,其中戏曲《李慧娘》的故事就发生在贾似道府里,十分引人注目。半闲堂是贾似道寻欢作乐的地方,如今堂内供奉慈航真人像。道院周围还有葛仙庵碑、双钱泉、炼丹井、炼丹台和初阳台等名胜古迹。葛仙庵碑立于明万历年间,碑文用简练的笔法,流畅的语言,记述了葛洪的生平和到此结庐炼丹的经过,以及历代庙宇的兴建情况和祀典之事。这个“抱朴道院”,在南宋时期称为“冲虚观”,应该就是《红楼梦》书中“清虚观”的原型。书中说贾母来此打醮,队伍很长,前面的轿子已经进了清虚观,后面的轿子还没出贾府门。如果距离很远,这是难以理解的,事实上的“冲虚观”与贾似道府就是邻舍,所以能出现书中描写的那般浩浩荡荡、首尾相接的场景。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曾修炼于葛岭。民间传说葛仙曾化作跛脚道士行乞,为感恩于一对青年夫妇的施舍,让青年夫妇住处长出许多小草,青年夫妻听闻草能染衣,便割了几筐放在缸里,过了数日仍不见动静。不久葛仙又来借宿喝酒,临走时把剩酒和残汤全倒入缸内,顿时缸水全变成蓝色。葛仙告诉说:水蓝是蓝靛草变的,染衣可永不变色。小两口高兴地用它来为乡亲染布。此后,人世间便出现了染布业。

联想到《红楼梦》中的“疯僧跛道”了吗?这个“跛道”,应该就是“葛仙”的化身。那么,那个“疯僧”又是谁的化身呢?无疑就是西湖灵隐寺的“济癫和尚”。传说济公为西方“降龙罗汉”转世,称号紫衣真人,整天疯疯癫癫,济世救难,有诸多与疯和尚有关的绰号,如西湖疯颠,道济和尚,道济天尊,灵妙天尊,南屏道济,济公活佛,南屏傻道济、疯疯癫癫傻和尚、济公狂癫、济癫狂僧,西湖疯僧、西湖狂僧、西湖灵隐道济禅师,等等。济公与葛仙,是杭州历史上最著名的两大宗教名人,洪昇以他们两人为原型,在《红楼梦》书中塑造“疯僧跛道”形象,每到关键时刻就让他们以神仙的形象出面,不是更顺理成章的事情么?

2006425于长春贾宝玉与贾似道(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