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诗”与“秋柳诗”
土默热
《红楼梦》中姐妹们第一次起诗社是咏白海棠,所以诗社也取名为海棠社。宝玉和姐妹们所咏的“海棠诗”是:
贾探春诗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薛宝钗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姻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贾宝玉诗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沼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林黛玉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史湘云诗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情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蘅芷价通萝薛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从这一组海棠诗的“神韵”意境以及限韵“门盆魂痕昏”看,似乎受清初《秋柳》唱和诗的影响很大。《秋柳》唱和活动的始作俑者是王渔洋。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某秋日,王渔洋与众文友游览济南大明湖。见岸边垂柳乍染秋色,翠褪黄显,有动于中,遂赋著名的《秋柳》诗四首: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聪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
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
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
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水丰坊。
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
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希。
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
往日风流问枚书,梁园回首素心违。
桃根桃叶正相连,眺尽平芜欲化烟。
秋色向人犹旖旎,春闺曾与致缠绵。
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公孙忆往年。
记否青门珠络鼓,松柏相映夕阳边。
这四首《秋柳》诗,意韵含蓄,境界优美,咏物与寓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全诗句句写柳,通篇却不见一个“柳”字,表现出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神韵”境界,和诗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功底。《红楼梦》中的一组六首白海棠诗,也是句句写海棠,通篇却不见海棠二字,也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红楼梦》作者显然是受王渔洋秋柳诗的极大影响,自觉按照“神韵”理论创作的咏菊诗歌。
《秋柳》诗的问世后一时不径而走,在大江南北引起强烈共鸣,前后参与唱和者不下百人,主要唱和者有冒襄、徐夜、顧炎武、曹溶、許旭、王士祿、陳維崧、朱彝尊、汪懋麟等。这项活动在清初影响范围很广,甚至闺中淑女也有和诗。《红楼梦》中描写闺阁女子集体咏白海棠的行为,是否受到《秋柳》唱和的影响,不难想见。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红楼梦》白海棠诗的韵脚“门盆魂痕昏”,与《秋柳》唱和诗第一首之韵脚“魂门痕村论”几乎完全相同,冒辟疆和诗中的“浑无迹”、“渐有痕”等提法,就直接出现在姐妹诗中。我们不妨逐一比较一下:
王渔洋《秋柳》四首其一为:
秋来何处最消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祇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冒辟疆的《和阮亭秋柳诗原韵》四首其一为:
南浦西风合断魂,数枝清影立朱门。
可知春去浑无迹,忽地霜来渐有痕。
家世凄凉灵武殿,腰肢憔悴莫愁村。
曲中旧侣如相忆,急管哀筝与细论。
陈维崧的《秋柳四首和王贻上韵》其一为:
暮霭荒原镇断魂,枝枝瘦影锁横门。
依然和月多眉妩,何处临风少泪痕。
千尺蘋花流水岸,几家枫树夕阳村。
江南子弟头都白,青眼窥人忍再论。
有意思的是,《红楼梦》中的海棠诗,不仅受到王渔洋《秋柳》唱和的影响,还可能受到南明时期柳如是及其诗友《海棠》唱和诗的影响。柳如是嫁给钱谦益前,有一次与谢三宾、程松圆等老名士聚会,大家就曾经赋《海棠》诗,有当时诗人汪岂《题湖上草》诗为证。《湖上草》是柳如是的作品集,汪岂说:“灵山湖上斗修眉,风雨西泠十首诗。却笑松圆老居士,但叫人和海棠词”。可见当时确实有咏海棠的十首诗。可惜的是这些诗今天都失传了。但应该庆幸的是,谢三宾的《一笑堂诗集》中却侥幸保留下来一首:
春归何处最销魂,飞絮闲庭昼掩门。
幽绪只应归燕觉,愁怀难供落花论。
天涯人远音书断,斗室香消笑语存。
无限情怀消折尽,不堪风雨又黄昏。
这首诗的韵脚“魂门论存昏”,与《秋柳》唱和诗之韵脚“魂门痕村论”,以及与《红楼梦》海棠诗的韵脚“门盆魂痕昏”,其相似性自不待言。我们可以拿《红楼梦》中宝姐姐的诗来具体比较一下: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濯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正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这首诗与谢三宾保留下来的柳如是诗不仅韵脚相同,意境相近,而且“昼掩门”等特殊用语完全是剿袭关系。由此,我们推断《红楼梦》中姐妹们咏白海棠的诗,或是受了“松圆老居士”与柳如是等人唱和的十首海棠诗直接影响,或是柳如是等人的诗影响了王渔洋的《秋柳》唱和诗,再间接影响了《红楼梦》创作,似乎都不是没有根据的臆测。
洪昇是王渔洋的及门弟子,《秋柳》诗和神韵说对《红楼梦》创作产生直接影响,自在情理之中。有证据表明,洪昇早年亦曾收罗过南明时期陈子龙、柳如是的事迹和作品,并深受其影响。“红楼梦”三字的直接出处,就出自陈子龙诗《春日早起》。这些笔者早已进行过详尽考证,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2010年8月31日于长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