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土默热红学
土默热红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8,793
  • 关注人气:7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创作真相与作品真谛讲稿(一)

(2010-06-25 13:53:27)
标签:

文化

分类: 土默热红学新进展

《红楼梦》创作真相与作品真谛讲稿(一)同学们:

今天凡是来听讲座的同学,应该都是对《红楼梦》感兴趣的文学青年,也一定都读过一遍乃至几遍《红楼梦》,书中的每个字眼,大概都能像张爱玲那样,随时在你们的眼前蹦出来。你们都有很高的文学修养,都有很丰富的《红楼梦》知识,如果仍然按照中小学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给你们讲《红楼梦》,那对 任何老师来说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今天老土头换个方法,采用互动游戏的方式,咱们一起来探讨《红楼梦》的创作真相和作品真谛,让今天讲座的结论在互动游戏中由我们共同做出,大家说好吗?我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做的互动游戏,就是以猜谜语的方式,由我来给同学们出四组故事谜语,同学们来回答。这些谜语并不难猜,只要读过《红楼梦》,每个人都可以回答出来。大家回答完毕后,我们再一起梳理这四组故事,并从中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找出《红楼梦》创作的历史真相和作品的文学真谛,这就是我们今天讲座的题目:《红楼梦》的创作真相和作品真谛。

我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猜的第一组故事,是《红楼梦》中的三个人物,并且都是女性人物,见下表:

 

 

            

 

第一人

1,  她诗才高超且经常生病,“诗怀偏与药囊亲;

2,她父亲是巡盐御史,家里却很穷,寄养在亲戚家;

3,她前后参加了两期女子诗社,第二期诗社是由她发起成立的。

林黛玉

第二人

1,  她出身于皇商家庭,曾被选秀女,与寡妇妈寄住在亲戚家;

2,她从小得了一种怪病,需要吃一年四季白花蕊配制的药丸;

3,她也是女子诗社的主要成员,经常与上一人争夺赛诗冠军。

薛宝钗

第三人

1,她是个寡妇,领着独生子苦熬岁月,寄希望于独生子爵禄高登;2,她也参加了诗社,并被姐妹们推选为诗社祭酒;

3,她是姐妹们公认的大嫂子,经常在姐妹中间充当和事佬。

 

   

大概没等我说完,同学们早就猜出来了,这三个人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和李纨。但我要告诉你们:这个谜底猜的也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这些谜语在谜面中的描述,确实符合《红楼梦》书中对这三个女诗人的描写;说它不对,是因为这并非《红楼梦》作者凭空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而是按照清朝初期发生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杭州西溪)的真实人物真实事迹描写的。这三个人物的生活原型是林以宁、钱凤纶和柴静仪,她们由十二个青年女诗人组成的诗社,叫做“蕉园诗社”。蕉园诗社前后分两期,前期叫“蕉园五子社”,后期叫“蕉园七子社”。林以宁、钱凤纶、柴静仪三人,乃是蕉园诗社的重要成员,林以宁是还是重建“蕉园七子社”的发起人兼社长,于是《红楼梦》中便出现了十二个女诗人组建海棠社、桃花社两期女子诗社的故事,“林黛玉重建桃花社”的故事素材,就出自林以宁重建“蕉园七子社”的史实。

历史上的林以宁是个不折不扣的“林妹妹”,她不仅是多才多艺的女诗人,工诗,善画,好抚琴,也写得一手漂亮的仿卫夫人簪花小楷,性格爱竹,爱墨庄,爱陶诗,也相当爱生病,并且非常爱哭,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性格志趣确实惟妙惟肖。林以宁也确实是“盐课林老爷”的女儿,她的父亲林纶,乃是在清初中进士后被选派的山西运城河东盐池巡盐御史,与《红楼梦》中的林如海基本相同。大家不要像红学家那样胡乱猜测,以为巡盐御史是个什么阔差事,其实巡盐御史就是朝廷御史台派出的一个七品清流职务,加之林纶在山西任职,与家乡路途遥远,并受到长期战争阻隔,所以林以宁确实没有跟随父亲到山西上任,而是寄住在故乡杭州外祖母顾若璞家。她在诗中说自己经常登楼“遥望中条山”,怀念远方的父亲,这与书中“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的记载基本吻合。林以宁参加蕉园诗社,是在明末清初一个著名女学问家顾若璞引导下方得以实现的,顾若璞就是书中老祖宗贾母的生活原型,也是当年蕉园诗社十二个女孩子的引路人和保护神,在林以宁诗中多有记载。

钱凤纶确实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宝姐姐”,但钱家却不是什么“皇商”,而是诗书传家并经营花木产业的官僚文人兼富商家庭。钱凤纶的父亲钱开宗,是清初顺治年间江南乙酉科场的副主考。由于科场舞弊案被举子尤侗以一首《黄莺儿》告发,顺治皇帝勃然大怒,将钱开宗斥为“卖放”功名的“货殖家风”,与正主考方犹一起被绑赴菜市口砍了脑袋;家属子女几百口人全被押解北京,发配给旗人为奴。这就是书中薛家“皇商”身份的出处,皇帝亲口封的“货殖家风”,不正是所谓的“皇商”吗?家属子女被卖给旗人贵族为奴,也就是薛宝钗所谓“选秀女”的由来。这是作者皮里阳秋的隐晦写法,大家不要按字面作机械理解,在那个时代,这种事情谁敢公开明写呀?书中说薛宝钗出生时从娘胎里带来一种“热毒症”,终年要吃十二个月白色花蕊配制的“冷香丸”,说到底是内心的怨毒之情,兼为父亲戴孝之意。就连薛宝钗的丫环“黄莺儿”的名字,都出自尤侗以钱开宗事迹创作的杂剧《黄莺儿》,这恐怕不是巧合吧。

柴静仪出生于一个诗书传家的世族家庭,父亲柴云倩一生只做过穷孝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穷秀才吧。她的丈夫沈汉嘉英年早逝,抛下孤儿寡母苦熬岁月。在蕉园诗社成员中,柴静仪年龄比其她姐妹大一些,可谓德高望重的“寡妇大嫂子”。她也确实被姐妹们推举为诗社的“祭酒”,确实是诗社中组织并评定风雅活动的“公道佬儿”柴静仪青年守寡,苦心孤诣抚育独生子沈用济,这个沈用济后来也成长为一个著名诗人,与妻子朱柔则可谓清初诗坛双璧,名气很大,不过这是后话了。少年时的沈用济,应该就是《红楼梦》中贾兰的生活原型。沈用济终生也没有获得一官半职,“威赫赫爵禄高登”、“金灿灿胸悬金印”,不过是娘俩的“梦里功名”而已。而他的母亲柴静仪青年守寡,与丈夫只有“镜里恩情”,含辛茹苦操劳一生,便“昏惨惨黄泉路尽”,在苦风凄雨中病逝了,只“留得虚名儿令后人钦敬”。

研究完了《红楼梦》中三个著名的女诗人姐妹,我们再来猜一猜《红楼梦》书中大观园内三处姐妹们居住的场所,见下表:

 

 

       

 

第一处

1,  这里称为“有凤来仪”,是元妃省亲“第一行幸之处”。

2,  这里最突出的景色是竹影横窗,苦风凄雨中竹影摇曳。

潇湘馆

第二处

1,  这里称为“蘅芷清芬”,十分开阔并装饰简单。

2,  这里最突出的景色是遍地鲜花香草。

蘅芜苑

第三处

1,  这里称为“杏帘在望”,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

2,  这里最大的特色是竹篱茅舍,有菜田水井,一派乡野风光。

稻香村

 

这三个谜语也几乎不用猜,同学们基本上就可以找到答案了。这三个地方就是《红楼梦》书中的潇湘馆、蘅芜苑和稻香村,分别是林黛玉、薛宝钗和李纨居住的场所。我们前面已经知道这三个人物的生活原型是林以宁、钱凤纶和柴静仪,那么书中描写的这三个地方景色,与现实生活中这三个人的居住场所是否吻合呢?换句话说,《红楼梦》中那美轮美奂的大观园,是否也是以她们生活的府邸园林为原型创作的呢?不用怀疑,大观园的原型就在她们的故园杭州西溪,是流香溪畔一组明代遗存下来的贵族园林,实地景色与书中描写二者之间是完全吻合的。

大观园中林黛玉居住的地方名为“潇湘馆”,匾额题为“有凤来仪”,这里乃是元妃省亲的“第一行幸之处”。潇湘馆的创作原型,并非林以宁家的府邸园林,而是柴静仪娘家父亲柴云倩家的园林“蕉园”,当年蕉园诗社就是在这里结社并由此得名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在林黛玉名下呢?这是因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生活原型林以宁,乃是蕉园五子社的骨干成员,蕉园七子社的发起人兼社长,作者创作此书时当然要让诗社的台柱子林黛玉居住在这里。后来柴云倩把蕉园卖给了清初大官僚高士奇,高士奇为接待康熙南巡,把这里改建为西溪山庄,康熙皇帝巡幸这里又御赐题名为“竹窗”。我们知道,《红楼梦》是借元妃省亲暗写康熙皇帝南巡,书中所写贾府接待元妃省亲的场面,就是按照高士奇在杭州西溪山庄的接驾场面创作的,现实中的蕉园当然就是书中的潇湘馆和“有凤来仪”原型,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窗前也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红楼梦》书中让薛宝钗居住在“蘅芜苑”,“蘅芜”又称蘼芜,乃是鲜花香草的意思,所谓“苑”,也就是园圃的意思,“蘅芜苑”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种植鲜花香草的园圃;“蘅芷清芬”也是专门用来形容鲜花香草芬芳的文学描绘佳句。蘅芜苑的创作原型就是钱凤纶家在西溪古荡附近花坞的花草别业。钱凤纶词《浣溪沙 偶题》中有“万花深处是侬家”的描述,明代冯梦祯《〈快雪堂集 日记〉卷五十六》中也有关于“钱万二业竹树,花息颇繁”的记载,由此可见钱氏家族不仅经营花草产业,并且规模很大,“花息颇繁”。《红楼梦》书中说宝钗的哥哥薛蟠,娶了“桂花夏家”的姑娘夏金桂,“桂花夏家”与“古荡钱家”同为经营花草之家,门当户对,殊堪联想。

《红楼梦》书中交待李纨居住在大观园中的“稻香村”,宝玉随父亲题咏大观园到达这里时,众清客主张题名“杏花村”,贾政还提议再加挂一个酒幌。宝玉反对,说这样题名“犯了正名”,主张题名“稻香村”,并题匾额为“杏帘在望”。黛玉歌咏杏帘在望诗也说这里是“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以上三种说法都不脱一个酒字,由此可见,这里的原型应该是一个酒店。据《杭州府志》记载:西溪沈氏九间楼有宋高宗御书“禁酒界牌”。明末僧人释大善《西溪百咏》的《禁酒界牌》诗中,便有杏花村里酒帘摇”之句歌颂这里。沈氏九间楼就是李纨原型柴静仪的夫家沈氏家族居住的地方,这里本来的景色就是“杏花村里酒帘摇”,假如书中把这里题名为“杏花村”,当然是“犯了正名”。题名“稻香村”并题匾额为“杏帘在望”,再挂一个酒幌子,暗示出这里就是“禁酒界牌”所在地九间楼酒家,至为恰当,大家当然要“轰然叫妙”,确实妙不可言。

请同学们注意,我们以上介绍的人物和地点,在杭州西溪有两个重要的交汇点:一是蕉园女子诗社与这些女子的故园交汇在这里,二是康熙南巡和蕉园女子结社交汇在这里。这两件大事的交汇都是中国历史特别是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决不是用偶合可以解释的,足证斯人斯地就是《红楼梦》的故事素材和生活原型。这个交汇地点就是《红楼梦》书中所说的“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交汇时间是乃是在康熙早期四次南巡之际的“末世”,这就为《红楼梦》故事规定了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明末清初“地陷东南”之后发生在杭州西溪的真实故事。蕉园诗社的其他女诗人顾启姬、毛安芳、冯又令、张槎云、李端芳、钱静婉、顾玉蕊、徐灿、朱柔则等,与红楼姐妹的对应关系,杭州西溪园林的大观楼、太虚楼、玉石牌坊、秋雪庵、藕香桥、蓼汀花溆、冯氏山堂、汪氏水阁、水月庵、水仙祠、天齐庙、清虚观等,与《红楼梦》大观园内外景色的对应关系,话题就长了,限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老土头的《三生石畔勘红楼》一书中对此逐一有详细介绍,同学们自己去比较着读吧。

http://imgcache.qq.com.qqdiy.info/a/s/m.ph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