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稗畦草堂本”《〈长生殿〉自序》看洪昇创作《红楼
(2010-05-13 21:07:26)
标签:
长生殿红楼梦康熙三十八年文化 |
分类: 土默热红学 |
从稗畦草堂本《〈长生殿〉自序》
看洪昇创作《红楼梦》的过程及旨趣(一)
一.《〈长生殿〉自序》系年竟然题差了二十年
洪昇的传奇作品《长生殿》,既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长生殿》的问世,使得当时的社会出现了“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狂热景象,也为洪昇带来了“南洪北孔”的千古美誉。《长生殿》舞台演出的巨大成功,必然带来作品出版的社会要求。于是,就在洪昇的生前,《长生殿》便开始雕版印刷了。
《长生殿》的第一个印本就是洪昇自己出版的“稗畦草堂本”。稗畦是洪昇的别号,“稗畦草堂”就是洪昇居住的茅屋雅称。洪昇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遭遇“国丧聚演”祸事后,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狼狈逃回故乡杭州。当时由于“家难”未息,全家老小无处居住,四处漂泊无定。无奈之下,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在孤山搭建了一个茅棚,取名“稗畦草堂”,为妻儿老小遮蔽风雨,同时作为自己的诗酒吟啸之地。伟大的传奇作品《长生殿》,就是在这个简陋的茅棚中首次出版的。
由于当时洪昇十分贫困,“稗畦草堂本”的出版工作并不顺利,购买材料,雇请刻手,都需要银钱支持,洪昇不缺“才”而缺“财”,因此出版工作时断时续,从康熙三十四年(1695)到洪昇逝世的康熙四十三年(1704),前后几近十年时间,也没有全部完成雕版工作。“稗畦草堂本”《长生殿》的正式出版印刷,是在洪昇去世后,由家人最终完成的。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稗畦草堂本”《长生殿》,除传奇正文外,还刊载了门人汪熷《序》和洪昇的《自序》。为洪昇《长生殿》题写《序言》的人很多,如毛奇龄、尤侗、朱襄、朱彝尊等名流,都曾为洪昇《长生殿》题写过《序言》,但“稗畦草堂本”只载门人汪熷《序》和洪昇自己的《自序》,说明“稗畦草堂本”开刻之初,其他这些《序言》尚未题写。汪熷《序言》作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也就是“稗畦草堂本”开刻之年,友人毛奇龄《序》和其余序言均晚于此年(毛序康熙三十四年,尤侗序康熙三十六年,朱襄序康熙三十九年,朱彝尊序康熙四十一年)。
“稗畦草堂本”的洪昇《自序》,篇幅不长,全文如下:
自序
康熙己未仲秋稗畦洪昇题于孤屿草堂
需要特殊注意的是,这篇《自序》的题署“康熙己未仲秋稗畦洪昇题于孤屿草堂”,煞是奇怪,其系年“康熙己未”为康熙十八年(1679),《长生殿》脱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刊刻起始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自序》怎么可能提前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就写就了呢?这个时间比创作完成早了九年,比作品出版早了十六年,岂非咄咄怪事!
为了解释这个明显的矛盾,文学戏剧界一些专家认为,这篇《〈长生殿〉自序》,很可能是他的前身《舞霓裳》的《自序》。洪昇创作《长生殿》的过程很长,先后三易其稿,第一阶段名称是《沉香亭》,主要写李白与杨贵妃的故事;第二阶段名称是《舞霓裳》,去李白,入李泌辅佐中兴的故事;第三阶段才叫做《长生殿》,专写李杨“钗合情缘”。以章培恒教授为代表的学界专家认为,洪昇把作品改写了,但仍然袭用了以前所写的《自序》,所以出现了《自序》早于作品的怪现象。
《〈长生殿〉自序》有可能是《舞霓裳》阶段的《自序》么?仔细研究起来,似乎根本不可能。主要根据有二:第一,在《自序》题署中,不仅有系年,还有地点,即“孤屿草堂”。杭州的孤山过去也叫做孤屿,洪昇的“稗畦草堂”建在孤山,“孤屿草堂”也就是“稗畦草堂”。洪昇的祖父洪吉臣曾于明万历年间在孤屿修建过一个别业,由于年深日久,加之洪家后期衰微,无力顾及别业的修缮,定当残破不堪。洪昇的孤屿草堂应是在祖父的别业基础上修建的。孤屿草堂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有洪昇之女洪之则在康熙三十三年为《吴吴山三妇评〈牡丹亭还魂记〉》所作之跋中记载为证:“今大人归里,将于孤屿筑稗畦草堂,为吟啸之地”。《〈长生殿〉自序》既然是在“孤屿草堂”中写的,其写作时间必不能早于草堂建成之时。康熙十八年(1679)洪昇撰写《舞霓裳》时,尚在北京国子监学习,根本就不在杭州,更谈不上在尚未修建的“孤屿草堂”撰写《自序》了。
第二,从《长生殿》与《舞霓裳》作品内容的区别看,《自序》确实是《长生殿》阶段的序言,而不是《舞霓裳》阶段的序言。因为《自序》中明确交代,作品中有“月宫戏”的内容,而“月宫戏”系《长生殿》阶段所补:“第曲终难于奏雅,稍借月宫足成之。要之广寒听曲之时,即游仙上升之日。双星作合,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舞霓裳》阶段没有这个内容,这在《〈长生殿〉例言》中交代的更十分清楚:“《舞霓裳》优伶皆久习之。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诸同人颇赏之。”《长生殿》杀青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因此,《自序》的撰写必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后,而决无可能在康熙十八年(1679)。
既然《〈长生殿〉自序》不可能写于康熙十八年(1679),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时间撰写的呢?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圈定一个时间范围。“稗畦草堂”建成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长生殿》开雕也是在这一年。从这一年到洪昇逝世的康熙四十三年(1704),其间经历了将近十年时间,《〈长生殿〉自序》必然撰写于这十年中的某一年。
洪昇在自序上系年为“康熙己未”,乃是干支纪年法。按照“十天干”纪年十年一轮回;按照“十二地支”纪年十二年一轮回;天干地支搭配纪年则六十年一轮回。洪昇可能撰写《自序》这十年,按干支系年如下:
康熙乙亥:康熙三十四年(1695)
康熙丙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
康熙丁丑:康熙三十六年(1697)
康熙戊寅:康熙三十七年(1698)
康熙己卯:康熙三十八年(1699)
康熙庚辰:康熙三十九年(1700)
康熙辛巳:康熙四十年(1701)
康熙壬午:康熙四十一年(1702)
康熙癸未:康熙四十二年(1703)
康熙甲申:康熙四十三年(1704)
这十年中根本就没有“己未”年。那么是否有与“己未”写法近似的年份呢?只有两个年份,这就是“己卯”年(康熙三十八年,1699)和“癸未”年(康熙四十二年,1703)。其中康熙四十二年《长生殿》雕版已近完成,洪昇的《自序》不可能写得那么晚,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长生殿〉自序》撰写于“康熙己卯”年,也就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
“康熙己卯”与“康熙己未”差异很大,不太可能是洪昇自己错写或刻手刻错。“稗畦草堂本”乃是洪昇生前自己出版的,校对工作自己亲自担当,《自序》的篇幅又很短,何至于一开始就把《自序》的系年雕刻错了?更何况“稗畦草堂本”刻印的时间前后长达十年,校阅时间十分充分,何至于这样一处低级错误也检查不出来。看来,恐怕是洪昇有意而为之。洪昇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从“康熙己未”到“康熙己卯”,中间还经历了一个“康熙己巳”,前后相差了整整二十年;这一差,从时间跨度上也整整涵盖了二十年。这二十年中都发生了什么呢?是什么动机驱使洪昇有意把“康熙己卯”故意写成“康熙己未”,从而把作品系年提前了二十年呢?
二.这二十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康熙己未、康熙己巳、康熙己卯,这三个“己”年,在洪昇的一生中实在是太重要了;对于《长生殿》的创作和传播,也实在是太重要了!
根据章培恒教授的《洪昇年谱》我们首先把这三个年份洪昇的遭遇开列如下:
康熙己未(康熙十八年,1679):
著述方面:改《沉香亭》为《舞霓裳》;朋友“毛玉斯谓《沉香亭》传奇排场近熟,昉思因去李白,入李泌辅肃宗中兴事,改名《舞霓裳》;时距《沉香亭》之作已七年。”《沉香亭》当作于康熙十二年(1673)。
功名方面:朝廷开“己未博学鸿儒科”,取中尤侗等五十人。洪昇未膺推荐。
家庭方面:因三藩之乱牵累,洪昇父母被充军发配,家庭被查抄。“冬昉思父以事遣戍,母亦同戍,因徒跣号泣,白于显贵;以旬日余奔归杭州,侍其亲北行。驰走焦苦,面目黧黑,骨柴嗌嗄。”
康熙己巳(康熙二十八年,1689):
著述方面:改《舞霓裳》为《长生殿》成稿,传唱甚盛;“一时朱门绮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缠头为之增价。”
功名方面:有人向康熙皇帝荐举洪昇,“然亦仅得奉朝请于金马门前而已,盖终未授职也。”也是这一年,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到杭州。
家庭方面: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被朝廷“斥革下狱”。“八月,招伶人于宅中演《长生殿》,都中名士多醵分往观;值孝懿皇后佟氏于上月病逝,犹未除服。”“给事中黄六鸿劾昉思等于国恤张乐为大不敬。会康熙帝亦恶此剧,乃系昉思于刑部狱。已而狱决,昉思革去国子生籍。”
康熙己卯(康熙三十八年,1699):
著述方面:《长生殿》雕版印刷进行中;为褚人获《坚瓠补集》作序;为王锡评点《啸竹堂集》。
功名方面:完全断绝功名之念,虚无主义思想严重。康熙第三次南巡到杭州西溪。
家庭方面:父母皆弃世,二弟及两妹已前卒。以次子洪之益嗣于二弟洪昌为子,代嗣子营葬洪昌夫妇骸骨。作《葬弟哭妹》诗,倍极哀痛。
从康熙己未到康熙己卯,这二十年,洪昇从35岁到55岁,正是人生最成熟的大好时期,也是人生陷入万劫不复境地的至为悲惨时期。其间经历了“天伦惨变”、“抄家发配”、“斥革下狱”三次锥心刺骨的“家难”。这就难怪洪昇借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故事,在《红楼梦》中写“元妃省亲”,并发出“二十年来辩是非”的呐喊了!否则,宝玉和他的大姐辩的什么“是非”?
洪昇似乎有个习惯,就是在每年的“元日”,也就是大年初一,都要写一首表达心情的诗。我们从康熙八年(己酉)、十八年(己未)两首《元日诗》与康熙二十八年(己巳)、三十八年(己卯)两首《春日诗》中,应该能清楚地看出洪昇的人生轨迹和心情轨迹。
康熙八年(1669),洪昇二十五岁。其时正是家难发生的前夕,洪昇尚在北京国子监求取功名,生活优裕,肥马轻裘,对朝廷和皇帝都充满了期望。这年所作的《元日早朝应制》诗如下:
万国车书会,千官拜舞同。青阳回玉历,紫气绕璇宫。
凤阙开云际,龙旂出雾中。辇花沾宿雨,御柳变春风。
日月瞻皇极,乾坤仰圣功。微臣霑蕙露,抽笔颂年丰。
康熙十八年(1679),洪昇三十五岁。已经经历了“天伦惨变”和“抄家发配”两次家难,家庭生活极端贫困,求取功名也遥遥无期,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惆怅。这年所作的《己未元日》诗如下:
大地春回日,羁人泪尽时。七年身泛梗,八口命如丝。
揽镜知颜改,闻钟觉岁移。空怀拊髀恨,终愧弱男儿。
康熙二十八年(1689),洪昇四十五岁。这年的春日,正是“国丧”聚演《长生殿》前夕,洪昇在国子监求取功名已长达二十年时间,始终一领青衿,生活贫困如故,穷愁无计产生了归隐故乡的念头。随后便发生了“聚演”祸事,不得不于康熙三十一年狼狈逃回杭州。这年春日洪昇的原诗已佚,但从友人王泽弘的《和洪昉思游张氏园因忆故山作》诗中,亦可见端倪:
去年马上度春华,今岁春深未见花。
遥想故园梦断续,只留空谷影横斜。
身思济世非怀禄,梦到还山岂为家?
但得忘机随地乐,此生何处是天涯。
康熙三十八年(1699),洪昇五十五岁。此时的洪昇,父母和弟妹均已去世,家难已经平息,在孤山“稗畦草堂”中得以安稳生活,但遥想平生,万念俱灰。春三月,又亲眼目睹了康熙皇帝巡幸西溪,联想到自己与这位皇帝的恩恩怨怨,不禁感慨万千。这年所作的《己卯春日湖上》诗如下:
西湖一勺水,
阅尽古来人。
清浅元如此,
繁华一番新。
从以上四个“己”年洪昇所作的“元日诗”或“春日诗”,可以看出,洪昇为什么对这三个“己”年如此印象深刻,以至于在《〈长生殿〉自序》的题署上,都要在系年方面耍点小手腕了。原来,他耿耿于怀的,是这二十年的“是非”!“二十年来辩是非”,《红楼梦》作者口口声声究竟要辩什么是非?还须饶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