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土默热红学
土默热红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8,793
  • 关注人气:7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洪昇与石头(一)

(2010-05-08 12:50:41)
标签:

文化

分类: 土默热红学

            洪昇与石头

                   土默热

小引:《红楼梦》开篇关于石头的交代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这是一部由石头自行记录、并记录石头“亲历亲闻”故事的书。书中交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遗弃一块“补天石”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来“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回归大荒山后石头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抄录问世后,遂有了《石头记》一书。

《红楼梦》书中的这段记录,貌似神话,实则寓言。石头乃是作者自譬,石头的“亲历亲闻”当然就是作者的“亲历亲闻”。问题是,这个自譬石头的作者究竟是谁。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是曹雪芹,但曹雪芹的经历不仅与书中石头“亲历亲闻”的故事不相吻合,与石头本身的寓意也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当我们找到了《红楼梦》真正的作者洪以后,不仅在“亲历亲闻”的事迹方面全面吻合,在自譬石头方面也有了充分理由。

昇的人生是典型的悲剧人生,他经历了改朝换代的社会悲剧,经历了“天伦之变”的家庭悲剧,经历了“斥革功名”的个人悲剧,经历了“红颜薄命”的女性悲剧,《红楼梦》所展示的四大悲剧全部是昇根据自己“亲历亲闻”忠实记录的。更令人惊叹的是,洪昇的悲剧人生,确实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一个悲剧的发生,都有一块石头伴随,都有一块石头作证。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红楼梦》作者昇与“石头”的不解情缘。

 

一.    造历幻缘的石头——三生石畔

昇出生于自古以来便以“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著称的杭州,他的故园便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所谓“西方灵河岸上”当然不是说古印度,但杭州有灵鹫峰,又名飞来峰,传说就是从古印度飞来的;杭州有上中下三天竺寺,天竺便是古印度之名称,杭州著名的“三生石”,便在三天竺(法镜寺)后右侧的一块茶园中。三生石是一块状貌钦奇磊落的巨石,石上刻有碗口般大小三个红色的篆字——“三生石”,石头较光滑的一面,镌刻着唐朝圆泽和尚与李源缘结三生的史迹碑文。中国古代石头碑文或摩崖石刻多矣,但在一块石头上面镌刻“故事”的似乎只见于“三生石”。《红楼梦》开篇交代的石头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故事脉络清楚、首尾完整,明显是仿照“三生石”描写的。

《红楼梦》不仅在故事出处上模仿“三生石”,还刻意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三生石畔”,所谓“畔”,就是旁边、附近、紧邻的意思。洪昇之所以如此交代,是因为他的故宅园林及祖宗庐墓,确实就在“三生石畔”!洪家“宋代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洪昇始祖洪皓是个类似于苏武的民族英雄,被南宋高宗皇帝封为“魏国忠宣公”,敕建“国公府”于“葛岭之阳”,占地“四十三亩三分”,与“三生石”的所在地三天竺确实是近在咫尺。这个“国公府”后来被奸相贾似道强占,贾似道垮台后,又曾作为一个“ 秦国夫人”“毛贵妃”的墓地。直到明朝嘉靖年间,才由杭州一个胡姓知府恢复旧基,改建为“忠宣公祠”,后在万历九年重修,其后历代祭祀不绝。在“忠宣公祠”的基址上,曾经有过“贾府”和“贵妃墓”的经历,这与《红楼梦》创作是否有关,值得深思。

到了明代,洪昇的六世祖洪钟,因军功累升至太子太保、刑部尚书,晚年致仕归隐杭州,重建洪府洪园于西溪深潭口。洪钟逝世后,明世宗赐葬于东穆坞莲花山,“松楸列植五里”,王阳明亲撰墓石,至今石人石马犹存。洪府洪园以及洪钟墓地,与三天竺仅隔一条岭,有山间辇道相通,据洪瞻祖《西溪旧志》记载,“逾墓坞即三天竺矣”,亦可谓“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

《红楼梦》中曾经描写秦可卿死后给王熙凤“托梦”,建议在“在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后倘若“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祭祀产业不入官,清朝并无此例,只有经朝廷批准的历代忠臣名人的祭祀产业,方可不入官。在洪氏家族历史上,确有“祭祀产业不入官”的证据。顺治年间,洪氏子孙由洪镳领头,向杭州府钱塘县知县申请,免除“忠宣、襄惠二公”(即洪皓、洪钟)祭祀产业的“编审、均徭、丁田及一应杂差”。经过巡抚、按察使衙门批准,比照岳飞、于谦等名臣的祭祀产业,一体优免,并永成定例。此事发生在顺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有官府“帖文”为据,看来,《红楼梦》中的这段描写,还真有事实根据。

 

二.伤时骂世的石头——青障(翠嶂)峰石

    《红楼梦》作者此地无银三百两,在书中故意说,创作此书,“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这是典型的正话反说,《红楼梦》的创作宗旨,是典型的“伤时骂世”,应无疑问。《红楼梦》所伤之时,所骂之世,过去红学界一般认为是作者曹雪芹有“超前的异端思想”,在乾隆盛世,通过自己家族衰亡的过程,便看清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总趋势。这种说法实在有点莫名其妙地人为拔高,如果曹雪芹时代中国就有了这样的“超前思想”,实在是用不着孙中山学习西方,用不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红楼梦》所伤之时、所骂之世,乃是作者反复交代的“末世”,这个所谓的“末世”,不是一家一族的“末世”,而是民族的末世,社会的末世,历史的末世。在中国所有封建王朝中,文人普遍把开国时期便称为“末世”的,有清一代而已。查清初江南三大家以及其他江南遗民的作品,“末世”的提法在在皆是,毋庸置疑。

    洪昇出生在顺治二年(1645)清兵下江南的兵荒马乱之中,从小就受到“遗民思想”的教育熏陶,成长过程中又连续遭遇家庭、个人、姐妹、亲人、朋友的多重不幸,更养成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在洪昇的诗词和戏剧作品中,伤时骂世的作品比比皆是,他的代表作《长生殿》,就是一部指桑骂槐,借安史之乱骂明清更替的作品。在《红楼梦》中,她把自己比喻成“石头”,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达自己积郁在内心的“伤时骂世”思想,而这种思想在当时江南的士大夫阶层中十分普遍,既说不上社会“异端”,也谈不到时代“超前”。

洪昇之所以把自己描绘成一快“伤时骂世”的石头,最初的动因,大概是因为他的故园中,有一块著名的“石头”。在《红楼梦》中,描写大观园初建成,宝玉跟随父亲进园为各景点题写匾额和对联,进园后见到的第一处景观,便是一块玲珑插天的大石头,形成一带“翠嶂”,被宝玉题名为“曲径通幽处”。这块“翠嶂”,恰恰就是洪园标志性的建筑。

在洪昇遭遇重重苦难,重新回到故乡之后,曾给三弟写过一首诗,题目是《重过虞氏水香居示季弟》:

不到栖闲地,惊心四十秋。

园经三主易,壁少一诗留。

危石仍青障,荒祠改画楼。

槎桠两枯树,还映小池幽。

诗中说,四十年过去了,自己家原来的园子已经三易主人,面貌大变,但那块作为“青障”的石头还在,不过已经成为“危石”了。在《稗畦续集》中本诗一共两首,其二是:

少日山亭畔,常时竹马嬉。

琴樽携弟妹,几杖奉尊慈。

一恸悲黄土,余生感素丝。

杖藜惟对汝,步步涕双垂。

诗中说,小的时候,自己经常与三弟在园中玩耍,与父母弟妹一起其乐融融,在他们死后对景伤情、步步垂涕。这正是昔日自己家的故园情景。

不仅洪昇自己的诗中对这块石头有记载,后人凭吊洪园的诗中也有同样表述。清丁立中《西溪山庄怀洪襄惠公》诗中说:

白金鳞服沐恩多,秋宪归营安乐窝。

边备万屯擐甲胄,功成四省息干戈。

小桥临水披苍竹,奇石含烟袅绿萝。

五里松楸东穆坞,阳明墓表不刊磨。

诗的上阕记载洪钟的一生功绩,尾联说的是洪钟墓地情况,请注意颈联,说的是在他凭吊之时,尚见“小桥临水披苍竹,奇石含烟袅绿萝”的景色。但他在诗前的小注中交代,洪园已经荒废,只存夕日的“小邱”(同丘)和“奇石”了。由此可见,洪园夕日确实有一块奇石做“青障”,这块奇石名气很大,在洪园多次易主废弃后,这块奇石犹存,令后人发思古之幽情。

洪园这块石头,历史很是悠久,其中寄托着很多往事。在稍晚于洪昇的杭州著名文人厉鹗的《洪襄惠公园中峰石歌在西溪钱塘》诗中写道:

苔梯不扫狐狸迹,崩云上压三十尺。

东风一夜闻履綦,横出残梅点明

当日园开迎贵婿,大凿春池照珠翠。

咸宁侯印竟坠地,七女争妍犹拥髻。

金闺妖血无人见,塞上燕支洗罗荐。

二百年来如抹点,苍石无言泪如霰。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面对着洪园荒废后遗留的“崩云”“苍石”,回忆了“石头”见证的历史。诗中在“当日园开迎贵婿”一句后,有小注“仇鸾”二字。仇鸾是蒙古也先侵略明王朝时期的一个将领,原系山西大同总兵,因“勤王”有功,被封为大将军、“咸宁侯”。此人投靠奸臣、专横跋扈、作战无能又贪生怕死,后被夺爵戮尸。此人的祖父咸宁伯仇钺与洪钟是同时的朝廷重要将领。“当日园开迎贵婿,大凿春池照珠翠”,具体所指不明(待考),似乎同洪钟与刘瑾的关系有关,又似乎洪家与仇家有过什么特殊关系“咸宁侯印竟坠地”,所指应该是仇鸾被罢黜戮尸。“七子”所指,或者是文人“龠,,,,,,箾”七事,或者是指当时的“前后七子”,“拥髻”乃熟典,表示愁苦之意。总的说,此诗描写了洪钟所在的明成化、正德年间的复杂历史,对洪钟在当时的功过是非并未掩饰,而是用巧妙的典故如实描写。并用“苍石无言泪如霰一句结束全书,意思是“苍石”无言地见证了这段历史,因历史血泪之缘故,“苍石”也“泪如霰”。

洪园中的这块石头,叫“奇石”、“苍石”也好,叫“青障”、“翠嶂”也好,在洪昇的青少年时期,经常与弟妹一起在其中玩耍“竹马嬉”,在她写给妻子的一首诗中,也记录了二人少小时在园中石畔“编荆游憩”青梅竹马的情景,所以记忆十分深刻。四十年后,洪昇回到故乡,洪园已经三易其主,园子中石头上已经是狐狸穿行、苔梯不扫的残破景象了,但“小邱”、“春池”、“奇石”仍在,令洪昇悲从中来,这应该是洪昇创作《红楼梦》,用石头比喻自己的重要理由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