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香梗何许人也

(2010-04-08 16:39:47)
标签:

文化

分类: 土默热红学

                                     赵香梗何许人也

                                         土默热

 

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一回中,有这样一段脂批:

赵香梗先生《秋树根偶谭》内,兖州少陵台有子美词(祠)为郡守毁为己词(祠)。先生叹子美生遭丧乱,奔走无家,孰料千百年后数椽片瓦犹遭贪吏之毒手,甚矣,才人之厄也。固(因)改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数句,为少陆(陵)解嘲:“少陵遗像太守欺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折克非己祠,傍人有口呼不得。梦归来兮闻叹息,白日无光天地黑,安得旷宅千万官,太守取之不尽生钦(欢)颜,公祠免毁安如山。”渎(读)之令人感慨悲愤,心常耿耿。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

这段脂批,是红学脂砚斋研究中始终不得要领的一段批语,查迄今为止的红学资料,尚无一位研究者能对这段脂批给出有根有据并合乎情理的解释。首先是无人考证出这个赵香梗乃是何许人,他的《秋树根偶谭》又是一本什么书;其次是无人考证出《秋树根偶谭》中记载的兖州太守毁少陵台子美祠是否实有其事,是何时何人所干之事;三是赵香梗与《红楼梦》作者是什么关系,脂砚斋批《石头记》为何要记载此事,并为此大发感慨。

笔者曾试图打破僵局,查阅一下有关赵香梗及《秋树根偶谭》之资料,未曾想到竟杳如黄鹤,完全无迹可寻,尽笔者能力所能寻找到的所有资料,也没有搜寻到关于赵香梗和《秋树根偶谭》的片言只语记载。历史废墟下掩埋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只好徒唤奈何。但是,总是有那么一点不甘心,此路不通,是否可以另寻它途,从兖州少陵台子美祠的兴建沿革,来反推一下这个赵香梗和他的《秋树根偶谭》呢?兖州乃我国古代的重镇名城,志书丰富完备,兖州之明清两代太守资料当不难搜寻。循此思路,还真的找到了一些相关资料,现公诸同好,以便共同研究。

少陵台是兖州古城墙南楼遗址土基,位于兖州九州大道中段(原少陵西街),为兖州八景之一,谓之“南楼夕月”。现在的少陵台土台仍高出地面十余米,为兖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在台周围以砖砌墙,加以保护,可供登临凭吊(见下图)。

兖州少陵台

兖州少陵台始建于明代。明初,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封为鲁王,建藩兖州。鲁王扩建兖州,城区南扩,需拆毁旧南城墙。因旧城墙有唐代大诗人杜甫登临之处,为纪念杜甫,于是便在杜甫登楼处的唐代城墙保留下一段,改建成台。因杜甫晚年自称“少陵野老”,此台遂称“少陵台”。

唐开元二十年春,杜甫贡举下第,是时杜甫的父亲杜闲正在兖州司马任上,杜甫由洛阳来兖州省父,以后并于此寓居。按其《壮游》诗:“峙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可知杜甫下第后即来兖州。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云: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从杜甫的这首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杜甫当年寓居兖州期间,曾登过今邹城境内的驿山(孤嶂),并游览过今曲阜境内的鲁故城,但他当时所见已是残碑荒城,所以不免有惆怅之情。

在少陵台上修建子美祠,却是清代之事。据兖州府志记载,清康熙年间,兖州知府赵蕙芽曾在台上建亭、奉祀杜甫像,因杜甫字子美,遂称“子美祠”。赵蕙芽在任期间,惠政颇多,口碑不错,还曾在少陵台旁创建少陵书院,以供学子读书。此书院在乾隆九年被改称“东鲁书院”。

关于这个兖州知府赵蕙芽的资料,就少得可怜了,只知道他是河北涞水人,康熙元年曾任四川眉州知州。不过从他在眉州、兖州两地任上所做的事情看,此人对于提倡风雅、保护文物,还是十分热心的。在眉州任上,赵蕙芽还曾对修建三苏祠做出过很大贡献。

眉州乃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故乡,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名素著,世人合称“三苏”,在其故居建有三苏祠。苏宅旧有木假山堂,苏洵曾写《木假山记》一文记之。苏轼、梅尧臣、陆游均有诗赞之。至清代,三苏祠已残破不堪,著名的木假山也不见了,清李宗传《木假山序》记载:“老苏木假山不可见矣。后之建祠宇者,以名其堂,取木势之仿佛者置其中,未见奇特也”。

李宗传《木假山序》中所说后人建祠宇及在其中立木假山者,就是前面所说的那个眉州知府赵蕙芽。据眉山县志记载,康熙四年乙巳(1665),赵蕙芽主持重修三苏祠,第二年重新树立木假山,并修建木假山堂,有木假山堂匾额为证:

木假山堂

康熙丙午初秋眉山牧赵蕙芽

乾隆甲戌仲春阎源清重修

仁和宋凤起书

匾额上记载的康熙丙午,即康熙五年(1666)。另外,苏府的门前还挂着一块横匾,上书“乐善好施”四字,下款一排小字书:“兖州知府赵”,未署时间。这块匾额应该是后来赵蕙芽调任兖州知府后书写,并赠送给苏府的。

眉山有重瞳观,别名蟆颐观,位于东坡区崇礼镇北。自唐、宋、明、清一直为眉山胜境,三苏、陆游以及明清眉州知府都曾题咏。唐未尔朱真人,杨太虚皆得道于此。现仅存大殿和山门(见下图)。

   

 

此重瞳古观,据说是四目仙翁之真府,故名,明未毁于兵火,清代康熙年间,也是这个知府赵蕙芽重修。观内早年楼台亭阁,曲栏横槛,幽静清雅,晨钟暮鼓,间以竹韵松涛,尘声尽销,令人心旷神怡。其“蟆颐晚照”,为古眉州著名八景之一。

大殿前石阶下正中有一洞。洞口高2.3米,宽1.7米。洞口石壁上横镌“仙翁胜地境”。下石梯三十级有一清泉,泉水自石罅中流出,涝不溢,旱不枯,汲之不尽,其味甘甜、凉爽,沁人肺腑,游人香客都以能饮一口泉水为口福。清康熙六年丁未(1667),眉州知府赵蕙芽手书“老人泉”三字刻石上。

从以上史料记载可以推断,这个赵蕙芽,在康熙初期的一段时间,曾任四川眉州知府,在任的具体的起止时间就不清楚了,最起码康熙六年丁未(1667)年前在任,以后调任山东兖州知府。

赵蕙芽调任兖州后,仍然像他在眉州一样,热心搞文化事业,修子美祠,建少陵书院,应都是他引为自豪的大手笔政绩。假如在他离任后,后任知府把他修建的奉祀杜子美的祠堂,改为奉祀自己的生祠,为自己歌功颂德,赵蕙芽会作何感想呢?

在封建社会,不论地方官员政绩如何,当地士绅根据他的授意,为其送“万民伞”,修“功德碑,乃至建生祠奉祀,历史上都是屡见不鲜的事情。赵蕙芽的后任是谁,政绩如何就不清楚了。不过,按照封建社会惯例,兖州当地士绅,为此公树功德碑,建生祠,以示彰显,是意料中的事情。这个生祠建在什么地方呢?似乎不难推论,就是建在了他的前任赵蕙芽所修建的少陵台子美祠上!

此时兖州知府的前任赵蕙芽听到这个消息,又应当是什么态度呢?首先,赵蕙芽对自己主持修建的子美祠,必然一往情深,听到此祠被毁建为后任知府的生祠,必然怒不可遏;其次,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地方官员前后任之间的关系都是微妙的,赵蕙芽得知自己的后任建生祠彰显政绩,其内心也必然如打翻五味瓶,醋意可知。以此种心情记入自己的读书笔记中,似乎不无可能。

至此,我们可以推断,《红楼梦》脂批中出现的这个赵香梗,应该就是康熙前期的兖州知府赵蕙芽。在古汉语中,“蕙”乃香之同义语,“芽”字与“梗”字意义上相通。“香梗”很可能就是赵蕙芽的字或别号,古人取字号,往往使用与自己姓名意义上有关联的词语,赵蕙芽取字或号“香梗”,是顺理成章的。这个“蕙芽”“香梗”的名字或别号都很奇特,似乎还有点女人气,似乎不会有别的什么读书做官的大男人去冒充使用,历史上也查不到第二个如此取名和字号者。

从赵蕙芽在兖州任上,建子美祠,修少陵书院等行为看,此公对诗圣杜甫肯定崇拜至极,他所写的自己的读书笔记,取名《秋树根偶谭》,就顺理成章了。“秋树根”之典故,便出于杜诗:“孟氏好兄弟,养亲唯小园,负米夕葵外,读书秋树根。”古代文人,往往用“秋树根”一词作读书的别称。修建子美祠的赵蕙芽把自己的书斋取名“秋树根斋”,把自己的著作取名《秋树根偶谭》,都是情理中事。

不过,关于赵蕙芽之姓名字号、生卒时间、生平经历以及本人的著述,早已被历史废墟大半掩埋了,我们已经无从考证清楚。不过,从清朝康熙前期兖州少陵台和子美祠的兴毁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以上蛛丝马迹,为《红楼梦》脂批中出现的这个赵香梗及其著作《秋树根偶谭》,提供一点浮光掠影。真正把这些考证清楚,还有待红学同人们的进一步努力。

假如这本《秋树根偶谭》确实是赵蕙芽的著作,那么,它的问世必然在康熙中后期赵蕙芽卸任后。《红楼梦》原作者洪昇与赵蕙芽是否有过接触,洪昇是否阅读过赵蕙芽的著作《秋树根偶谭》,均未见史料记载。但洪昇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要南返杭州“省视庭帏”,兖州乃其南返北还必经之路,在洪昇诗集《稗畦集》中多有关于兖州的记载,在此期间与赵蕙芽有过接触,亦未可知。另外,洪昇的外祖父黄机和老朋友李天馥,都曾经长期担任吏部尚书,其在北京期间同朝中政要多所接触,赵蕙芽乃北直隶涞水人,在兖州任满返京待选或致仕返乡期间,与洪昇有过交往,亦属合理推断。这个赵蕙芽与一个甲子后的曹雪芹不会有任何关系,却是不争的事实。

《石头记》这条批语系年是“壬午九月”,这个壬午乃康熙四十一年(1702),洪昇(石头)去世于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他的夫人黄蕙(脂砚斋)去世于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小妾邓雪儿(畸笏叟)康熙甲申后尚在世。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正是洪昇《石头记》创作杀青的时间,也就是空空道人“拙庵”为该书“抄录问世”的时间,这些笔者在《土默热红学》一书中有详尽的考证。《石头记》的这段批语,显然不是脂砚斋所批,乃是畸笏叟的批语,当时人在批语中记载当时事,是合情合理的。畸笏叟在批语中所说的“索书甚迫”,是否就是拙庵“抄录问世”期间向洪昇索要《石头记》手稿,抑或是赵蕙芽本人或其后人向洪昇索要《秋树根偶谭》一书甚迫,朋友们试思量来。

 

                                                   2006年7月于长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