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打醮与黄机迁葬
土默热
《红楼梦》第29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多情女情重愈斟情》中,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贾母率家族女眷到清虚观打平安醮的故事。整个故事场面错综复杂,人物活灵活现,语言灵动活泼,感情真挚传神。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任何作家在书斋中靠拍脑门也憋不出这些生动逼真的故事来。
该故事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首先,这次打醮是奉元妃之命进行的。书中第28回交代,元妃命夏太监送来一百二十两银子,叫五月初一到初三日在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贡。其次,贾母率阖府女眷前往清虚观,乌压压占了一街的车,后面女眷尚未上车,前头全副执事早已进入了清虚观。其三,清虚观张法官率领众道士隆重迎接贾母一行,这张道士乃是荣国府国公的替身,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又为当今皇帝封为“终了真人”,现掌“道录司”印。其四,张道士向贾母夸赞贾宝玉的形容身段,言谈举动,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引起了贾母的同感,满脸泪痕地说只有玉儿像他爷爷。其五,张道士讨了通灵宝玉给观中道士们传看,众道士回敬了一盘子贺物,宝玉在其中选了一个赤金点翠的麒麟揣在怀里,并交代湘云也有一个类似的金麒麟。
我们说《红楼梦》的作者是洪昇,作品创作于清康熙年间,那么在康熙年间的洪昇行踪中,我们能找到他跟随“老祖宗”打醮的故事原型吗?答案是肯定的。笔者过去曾反复考证,在《红楼梦》书中那个德高望重的“老祖宗”贾母身上,有着洪昇的外祖父兼妻祖父黄机的影子。黄机是什么人?他就是清初号称“太平良相”的文华殿大学士黄文僖公!正如《红楼梦》中描写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只有王氏家族仍然显赫一时一样,清朝初期,由于朝廷通过一系列残酷手段,对江南世族加以严厉打击,杭州在前明形成的洪顾黄钱四大家族,都处于“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末世境地,其中唯独黄家是个例外——因为在清朝初期,出了一个著名的官僚文人,也是黄氏家族的老祖宗黄机!
黄机(1612-1686年),字次辰,一字澄斋,号雪台。浙江钱塘(杭州)人。清顺治四年(1648)进士,选庶吉士,授弘文院编修,迁弘文院侍读。顺治末,诏辑《太祖、太宗圣训》,充纂修官。累迁国史院侍读学士,擢礼部侍郎。康熙初,进礼部尚书。疏陈民穷之由,主张严察地方各级官吏。寻调户部、吏部尚书。因以疏通铨法、议降补官对品除用,为人所劾。寻以迁葬乞归。十八年(1679)特召还朝,以吏部尚书衔管刑部事。次年授光禄大夫、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二十五年(1686)卒。赠太傅、太师,谥文僖,赐祭葬于灵鹫山白乐桥之南。黄机打醮的真实故事,就发生在清康熙十一年至十八年黄机乞假南归期间。
据《东华录》记载:黄机于康熙十一年乞假归,十八年特召还朝。其乞假南还的理由乃是迁葬,也就是重新埋葬祖坟。过去的人非常注重祖宗庐墓,大家族迁葬是一件大事,迁葬期间举行打醮仪式乃是必然的,所打之醮又只能是平安醮。打醮又称斋醮,乃是道家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名目有:“太平醮”、“保安醮”、“禳灾醮”、“寿醮”、“求睛雨醮”等等。为迁葬举行的醮斋应为“太平醮”。同《红楼梦》中描写的一样,打平安醮需要做三天的功课,一般的程序是:第一天念《清静经》、拜《玉皇忏》;第二天拜《玉皇忏》、“斋天”、“火忏”
;第三天是“全苏符表”印“全符”、“全表”。期间还需要做功课,即是道徒早晚上殿,各诵经一坛,经名《玄门日课》,简名《功课经》。
我们知道,《红楼梦》小说中以“元妃省亲”暗写康熙南巡,书中的元妃隐指的就是康熙皇帝。作为文华殿大学士的黄机,请假迁葬是经过康熙皇帝亲自批准的,因此《红楼梦》书中便描写是元妃命贾母率领阖府男女在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那么在这个清虚观打醮是否实有其事呢?我们在洪昇的《啸月楼集》中,发现有一首作于康熙十二年的《游葛仙祠陪黄太宰》诗,全文如下:“葛岭曽栖葛稚川,荒祠遗像静炉烟。官居勾漏何殊隐,婚就南溟不碍仙。古墓霜余花淡淡,残碑露白草芊芊。山公幽兴耽丘壑,拂石新题抱朴泉”。洪昇诗中虽然没有明写他随着黄太宰到葛仙祠去游玩是为了打醮,但黄机在迁葬期间来葛仙祠,在“古墓”、“残碑”之间又能干什么呢?
这里所说的葛仙祠,就是今天杭州葛岭上的抱朴道院,乃是我国一座著名的道观。“葛仙祠”的历史十分悠久,乃唐代为纪念著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葛洪而建,宋代改称“冲虚观”,元代遭兵火被毁,明代重建,改称“玛瑙山居”,清代复加修葺,称“抱朴道院”。抱朴道院面临西湖,背靠葛岭,林石幽邃,十分灵秀。正殿为葛仙殿,祀葛仙翁;东侧有红梅阁、抱朴庐和半闲堂,均为重檐歇山顶木结构楼阁式建筑,精巧别致。院周围还有葛仙庵碑、炼丹井、炼丹台、初阳台等名胜古迹。院中有双钱泉,水质甘甜,传说饮此可延年益寿。葛岭顶端的初阳台,是观赏日出之处,为钱塘十景之一。“抱朴道院”名称来自葛洪的《抱朴子》,洪昇生活的那个时代,葛仙祠中有“抱朴泉”,是否有“抱朴道院”的称呼,不得而知。他在诗中是按唐代名称直呼其为“葛仙祠”,而在《红楼梦》中则按宋代称呼“冲虚观”改称其为“清虚观”。至于他为什么一定要按宋代名称来称呼,则与洪家的历史有关,后文再议。
《红楼梦》书中描写,贾母率阖府女眷前往清虚观,乌压压占了一街的车,后面女眷尚未上车,前头全副执事早已进入了清虚观。书中没有交代贾府距离清虚观有多远,但按常理推测距离不会太远,否则不会前面女眷的车辆进了观门,后面还没有出家门。事实是,黄机的家本住在杭州官巷口积善坊,请假迁葬南归后,在葛岭另建了一座“天香书屋”,以为暮年养静之所。后来黄机去世后,这所“天香书屋”又被转卖给了当时一个著名的官僚文人,也是著名画家和书法家,又是洪昇的表弟翁嵩年。这在杭州的史志中有清晰记载。同在葛岭,黄机率领女眷从“天香书屋”出发,到“清虚观”打醮,距离很近,当然会出现《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女眷车辆逶迤于两个院门之间的那种场面。
至于明末清初时,葛仙祠的掌院道士是否是《红楼梦》所描写“张法官”,又是否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又为当今皇帝封为“终了真人”,现掌“道录司”印,就很难考证清楚了。但从南宋直到清代,杭州以洞霄宫、葛仙祠、黄龙洞为代表的道教场所,“独为天下宫观之首”,是为江南道教至高无上的洞天福地,居于“管领江南诸路道教所,总摄江淮荆襄等路道教”的突出地位,却是不争的事实,《红楼梦》所说现掌“道录司”印似非杜撰。
《红楼梦》书中明确交代,清虚观这个张道士,乃是当日荣国府国公爷的“替身”。洪氏家族的祖先“国公爷”,乃是宋朝的“魏国忠宣公”洪皓,清朝初年的张道士当然不可能是宋朝洪皓的“替身”,那么洪昇为什么要这么写呢?原来,明末清初时,洪皓的“魏国忠宣公”祠堂,就在葛岭脚下、西湖岸边。洪皓祠堂又为什么要建在这里呢?因为这里在南宋初期,本来就是皇帝“敕建”的魏国忠宣公府,也就是洪昇的祖居。南宋晚期,宋理宗又将洪氏的国公府,连同东邻的皇家“集芳园”,赐给了另一个“魏国公”贾似道。抱朴道院中现在遗存的“半闲堂”、“红梅阁”等,就是贾似道府园林建筑的遗存。明朝后期,方由官府出面,收回部分洪国公府园林,建设了这个洪皓祠堂。这也是《红楼梦》中为什么一定要让国公府姓“贾”,让东府花园名为“汇芳园”(即集芳园,集就是汇)的原因所在。试想,洪昇随着黄太宰到这里打醮,联想到这里本来就是自己家族祖先“国公爷”的府邸,那么,将这里的道长写成当年“国公爷”的“替身”,还有什么奇怪么?
这就引出了《红楼梦》中关于张道士向贾母夸赞贾宝玉的描写。张道长夸赞宝玉形容身段,言谈举动,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引起了贾母的同感,满脸泪痕地说只有玉儿像他爷爷。当日的“国公爷”什么样子?洪忠宣公祠堂中的塑像最能说明问题;洪昇是否与自己家族的“国公爷”祖宗像“一个稿子”,就不容易考证了,但洪昇之所以取名为“昇”,字“昉思”,却明显是按照葛岭初阳台的意义所取的。按照祖先最初的“国公府”所在地取名和字,虽不能证明洪昇长的与祖宗相像,但足以证明洪氏家族对洪昇继承祖业、广大门楣的殷切期望。《红楼梦》书中所说的“一个稿子”,既可以理解为相貌相似,更可以理解为才华能力相仿,功名期许相仿。
那么,黄机对洪昇是否也评价很高,寄予厚望呢?确实如此。洪黄两家世代姻亲,洪昇的母亲是黄机的女儿,洪昇的妻子又是黄机的孙女,这同《红楼梦》中描写的王夫人、王熙凤与贾家两代婚姻完全一致。黄机对这个外孙兼孙女婿确实是寄予厚望的,洪昇的诗集《啸月楼集》于康熙十四年五月编成后,当时黄机正在杭州“迁葬”,亲自在卷首为洪昇作序。序文说:“诗之为道,有关于世者也,岂仅写风云月露之文,为燕游酬唱之具哉?士君子读书稽古,有志斯世,无不宜致力于诗,穷而在下,则揽山川歌谣风俗,以备輶轩之採;达而在上,则入朝奏雅,入庙奏颂,以黼黻天平之治;甚钜事也。世之作者,徒视为具文,其于兴观群怨之旨,温柔敦厚之义何居焉?余孙婿洪昉思,少负英绝之才,性耽吟咏,于古近体靡不精究;悲凉感慨之中,有冠冕堂皇之气。独念余备位有年而才质薄劣,无以赞颂皇猷,退又无名山之藏。讽览斯编,不觉兴感,勉旃昉思,其无负学诗之训矣夫。时康熙乙卯端阳后五日题于怀古堂”。
黄机在序文中,称赞外孙兼孙女婿洪昇“悲凉感慨之中,有冠冕堂皇之气”,推许洪昇“决其非久于贫贱者,非昉思孰任之?”期许洪昇“入朝奏雅,入庙奏颂,以黼黻天平之治”,这些都与《红楼梦》中贾母对宝玉的夸奖与期许相一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描写贾母打醮的时间在端午节前的五月初一到初三,黄机的这篇序言就写于“端阳后五日”,作为《红楼梦》作者的洪昇,创作时在这个日期上的敏感和准确,是不言而喻的。洪昇《啸月楼集》卷五还有一首《陪妻祖黄雪台太宰登北山》诗:“石壁千寻挂瀑泉,相从曳履上层巅。峰头灵鹫盘空落,湖里金牛抱日眠。扪葛晴沾苍霭湿,倚松近与白云连。诗成得附天喉舌,呼吸应通帝座边”。这首诗作于康熙十四年,也正是黄机迁葬期间为洪昇诗集作序前后,从诗中不难看出黄机对洪昇“诗成得附天喉舌,呼吸应通帝座边”的期许。
至于《红楼梦》书中描写张道士赠给宝玉一个漂亮的“赤金点翠麒麟”,并交代湘云也有一个类似的金麒麟,其用意与洪昇当时的身份以及黄机对洪昇的期望有关。当时洪昇正在京师国子监求取功名,外祖父及其全家都盼望他早日能像老祖宗一样荣登“麒麟阁”,光宗耀祖。张道士赠送金麒麟的用意不过如此而已。至于说湘云也有一个类似的金麒麟,湘云的原型乃是洪昇的表妹顾启姬,当时顾启姬也正在陪同丈夫鄂幼舆在北京求取功名,其佩戴金麒麟之用意与洪昇同。这些笔者在《红楼三艳聚京师》、《论红楼三才女文学建构》等文章中已有详尽考证,这里不再重复。
黄机在康熙十八年(1679)特召还朝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正式以年老原因致仕(退休)南还,康熙二十五年(1686)病逝于杭州,“卒赐祭葬如典茔于灵鹫山下白乐桥南”。前几年,在在北高峰下的白乐桥茶园里,发现了黄机的墓碑,在墓碑附近,又发现了黄机墓。墓碑面对天马山,为“螭首龟趺”。碑头为二龙戏珠,龟趺头部已经残缺,龟背纹理清晰,雕刻精美。整碑宽约113厘米,厚约32厘米,高约450厘米,可谓巨碑。碑文右侧为汉字,左侧为满文,上刻有“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黄机碑文”等字样。黄机墓就在距墓碑大约百米左右,呈馒头型,由“三合土”所履,残存部分半径在150厘米以上,局部已经受损。在墓的附近,还散落着华表、牌坊等残存构件。尚待专家进行抢救性保护。
黄机与他的外孙兼孙女婿当年迁葬打醮的故事,距今已经三百多年了,站在北高峰下黄机墓前,读《红楼梦》中老祖宗打醮的故事,令人不胜唏嘘感慨。《红楼梦》以假语村言忠实记录了杭州洪顾黄钱(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在明末清初的衰亡史,展示了当时江南世族的“诗礼簪缨”文化。江南的簪缨世族,世代追求“笔耕舌种,固我家业”,经千百年积累方形成“学术昌盛、诗文书翰流布海内外累世不绝”的簪缨之族,其“花柳繁华”、“温柔富贵”的文化特质是其他任何文化难以比拟或取代的。我们的红学家们,研究《红楼梦》中的“诗礼簪缨”世家,不去研究江南的诗礼簪缨世族文化,却沉湎于研究北京提笼架鸟的旗人家族文化,实属张冠李戴、买椟还珠的猜笨谜,可发浩叹!惟愿今后红学界多出几个不抱偏见的专门家,从江南簪缨世族文化的角度,来正确发掘红楼宝藏,庶不负《红楼梦》作者生花妙笔下潜藏的一片苦心。
2010年2月26日于长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