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土默热趣谈红楼十二怪》第八讲

(2009-03-23 11:18:25)
标签:

文化

分类: 土默热趣谈红楼十二怪

           第八讲:红楼怪园——

                      潇湘馆为什么题额有凤来仪

本讲我们继续讲元妃省亲和大观园的故事。大观园中林黛玉居住的地方名为“潇湘馆”,匾额题为“有凤来仪”,这里乃是元妃省亲的“第一行幸之处”——《红楼梦》中的这些描写是相当奇怪的。“有凤来仪”一词暗喻元妃省亲,其实整个大观园都是为接待元妃省亲而修建的,元妃又不仅仅是游幸了潇湘馆,书中何以要单独把潇湘馆题额为“有凤来仪”,为什么其它地方却不能称为“有凤来仪”?要想搞清楚这个疑问,首先必须搞清楚潇湘馆的创作原型,乃是高士奇为接待康熙南巡修建的西溪山庄,康熙皇帝为这里题名“竹窗”,这里才应是小说中接待元妃省亲的真正地方。我们知道,《红楼梦》是借元妃省亲暗写康熙皇帝南巡,书中所写的贾府接驾场面,是按照高士奇在杭州西溪自己家里西溪山庄的接驾的场面创作的。

《红楼梦》作者之所以能把大观园描写得如此美丽,如此清楚,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没有创作原型几乎是不可能的!大观园原型与《红楼梦》作者的关系肯定非同一般,这里寄托了作者太多的美梦,太多的辛酸,太多的怀恋,太多的感叹。当你知道红楼女儿取材于蕉园十二钗,《红楼梦》的真实作者是洪昇的时候,大观园原型就会清楚地浮现在你的眼前。因为这里是她们共同的故园,是她们青春寻梦的场所,同时,这里也是康熙皇帝南巡期间巡幸过的场所。当作者洪昇的故园、蕉园姐妹结社的场所、康熙皇帝御临的地方,三者吻合在一起的时候,大观园的创作原型是杭州西溪难道还有疑问吗?其实,大观园原型并非某个具体的园林,而是明末清初时期杭州西溪的一组贵族园林建筑。其中,怡红院的原型是洪家的洪园,潇湘馆的原型是柴家的蕉园,蘅芜苑的原型是钱家的花坞,稻香村的原型是沈家的柴门,其它如大观楼、沁芳池、蓼汀花溆、芦雪庵、藕香桥、凹晶馆、凸碧堂、拢翠庵以及园外的水月庵、水仙祠、天齐庙、清虚观一应等处,均可以在三百年前的杭州西溪找到相对应的原型。

《红楼梦》中交代: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来自“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暗指的就是西溪。西溪位于杭州旧城西部十里左右,与西湖只隔一道山梁,山南是西湖,山北是西溪,山南的天竺灵隐就是飞来峰三生石所在地,山北的西溪便是“三生石畔”——明代洪瞻祖(洪昇的曾祖父)的《西溪志》便称这里为“三生石畔”。当年西湖很热闹,西溪却很清静,所以《红楼梦》书中要说大观园 “芳园筑向帝城西”,是一个“仙境别红尘”的地方。杭州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当然可称“帝城”,帝城西面距离“红尘”不远的仙境,就是西溪。西溪的地理形势依山抱水,水随山转,主山是老和山、小和山和秦亭山,山下面是沿山河和余杭塘河,山水的特点都是东西横拖,曲折绵延的;《红楼梦》书中所说:“山水横拖千里外”,“衔山抱水建来精”,活脱画出了西溪山水横向分布的典型形势。

还是从高士奇的西溪山庄讲起吧。据杭州余杭区副区长周膺先生《西溪湿地》正集《西溪隐秀》介绍:西溪山庄又称高氏竹窗。西溪山庄的前身为柴庄,明季柴云倩隐居于此。柴庄碧涧绕门、白云入室,周围种梅竹数亩,有竹楼花榭、月影泉声之美。柴云倩著有《梅花绝句》,其季女柴静仪与同里闺秀冯令娴、钱凤纶、林亚清、顾启姬相唱和,著有《凝香室诗抄》。后因家道中落,遂将柴庄卖给高士奇,时间约在1685年前后。此时高士奇大肆索贿受贿,很快成为“数百万富翁”,在京城和家乡广置田宅,购到之后将柴庄改名为“高庄”。后为了接待康熙皇帝巡幸西溪,又大肆扩建翻修,把这里建设成为著名的“西溪山庄”。

   

   

杭州西溪湿地二期工程复建的高庄(西溪山庄)和蕉园

 

据高士奇《西溪山庄碑记》记载:这里梅含残雪,惊御飘香;竹幂深阴,当天忽霁。桑麻鸡犬,都被皇仁;水石林亭,均沾帝泽。登楼延赏,临沼清吟。睿藻缤纷,宸襟遐畅。宠颁二字,岩穴藉以增辉;恩沛五言,阑槛因而改色。惊花乱点,驯鸟平飞。村墅周回,父老欢闻;窃叹池台左右,风雪倍觉照人。

 

 

西溪山庄平面示意图:(据钱明锵先生“蕉园诗社”研究报告)

另据清李卫、傅玉露《西湖志》载:(西溪山庄)在东岳庙之西。由思过桥入径,古梅翠竹夹岸排立,外环河水澄澈可鉴。稍北有亭,曰花宇。度石桥,有六角亭,曰放鹇。过西则松梅藤竹益复奇古,有屋,曰竺西草堂。堂之南有亭,曰古香。又进,曰一枝巢。旁小石兀立,合形构宇,曰曳霞轩。又东,曰抱孙居。又北,曰临流草堂。门环曲水,贞木间之。旁有屋,曰独醒斋。又西南,曰捻花书屋。过一枝巢,曰自在窝。面清池,三四亩,两岸梅益蒙密,有屋,曰保丹斋。又东,木香十数架,与梅竹互植。进此曰筏喻,有小楼,曰云心。阁楼西下,梧竹环列,曰来凤轩。其上曰皆春阁,小屋曰啸月。啸月之西曰桐荫山房。山房西小墙内栽怪松数百本,有门曰北峙。度小石桥有亭,曰嘉植。亭极宏敞,远可四望,复饶桃杏之胜。沿地叠石,被以牡丹,有亭,曰鼻功德,外顔曰自得泉。又北,梅石池岛,更益前观。有木桥,曰西园。有门,曰柳暗花明又一村。墙内屋曰听松,曰和鸣书屋,计地广七十亩,池畔之梅约五六百本。

康熙二十八年(1689),玄烨皇帝第二次南巡,也是第一次巡幸杭州,游西湖及灵隐、天竺之后,应随侍的高士奇之请至西溪山庄。康熙临赏之余,以“竹窗”二字书赐高士奇,又作《题西溪山庄》五绝诗:“花源路几重,柴桑出沃土。烟翠竹窗幽,雪香梅苔古。”一说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应当时已经致仕还乡的老臣高士奇约请,巡幸了西溪山庄。康熙皇帝赐“竹窗”二字御书外,还赋诗五律一首:

十里清溪曲,修篁入望深。

暖催梅信早,水落草痕深。

俗籍渔为业,园饶笋作林。

民风爱淳朴,不厌一登临。

   

西溪湿地二期综合保护工程复建的御临三址:御临镇、御临桥、御临池

此外,康熙皇帝还命余姚画家吕焕成绘《西溪别业图》(一说命宫廷画师禹之鼎绘《西溪山庄图》)。后来高士奇将康熙皇帝歇息过的亭命名为驻骅亭,将其到过的池命名为御临池,池上的桥命名为御临桥,与留下镇北西溪河上当时税关的栅闸一起,合称“御临三址”。这应该就是《红楼梦》大观园中出现的沁芳池、沁芳桥、沁芳闸等“沁芳三址”原型。高士奇还将其诗铭刻在石碑上,将其“竹窗”二字做成匾额悬挂于正堂,并作《西溪山庄碑记》刻石立于庄前。由此不难看出,《红楼梦》中之所以把潇湘馆命名为“有凤来仪”,因为这个“竹窗”才是接待康熙皇帝的真正场所,并且园中在“柴庄”时期本有建筑“来凤轩”。《红楼梦》书中大观园姐妹们结诗社的地方也在这里,因为“竹窗”原名“蕉园”,所以诗社也就取名“蕉园吟社”。接待康熙皇帝南巡与蕉园姐妹结社两大事件发生在同一园林中,在中国历史上应属绝无仅有之事,这是大观园创作原型研究中的铁证之一。在《红楼梦》书中,潇湘馆的最大特色就是竹林茂密,形成“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清幽景色,林黛玉诗中所说的“窗前也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不仅有“竹窗”之意,而且把这些竹子写成了泪斑点点的湘妃竹。其实,林黛玉取号潇湘妃子,用的也是湘妃竹的典故。这一切都与窗前之竹发生了关系,只能说明《红楼梦》作者有意按照西溪山庄的竹林以及康熙皇帝御赐的“竹窗”二字刻画书中的潇湘馆。

高士奇就是清史上那个号称“万国金珠供澹人”(高士奇字澹人)的皇帝宠臣,与洪昇不仅是小同乡,说来也巧,二人又同年生(1645),同年死(1704),还几乎一起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不过在京期间高士奇当了大官,发了大财,洪昇却只当过国子监生,一个穷学生,没有一官半职,穷的时常断炊。不过二人之间的友谊却历久弥新,保持终生。洪昇在康熙二十八年因为在“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受到朝廷的“斥革”“下狱”处分,康熙二十九年从北京返回故乡杭州,与高士奇返籍时间也在同一年。洪园与高庄比邻,洪昇与高士奇又来往密切,并熟悉其前身蕉园的一草一木。因此,能够同时记载这里接驾场面和女子诗社场面的人,洪昇一人而已。高士奇的西溪山庄并没有繁华多久,便衰落倾颓了。康熙的孙子乾隆皇帝南巡时,曾沿着他祖父的足迹去探寻西溪山庄,发现这里已是“高园早颓废,张园复荒冷。都无百年久,寂寥非昔境。”乾隆诗中的张园,指的是张照的园林。张照乃是高士奇的女婿,高死后,高园归张照所有,改称张园。至乾隆时,张园也荒冷不堪了。可见乾隆时期的任何人,再继续以这里为原型写小说《红楼梦》,几乎都是不可能的了。没有到过这里的人当然更不可能。

《红楼梦》大观园中最主要的景区是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稻香村四大处核心景区。关于潇湘馆的创作原型,我们在前面已经作了详细交待,下面先谈一谈大观园稻香村的创作原型。《红楼梦》书中描写,宝玉随父亲题咏大观园,当题咏到后来李纨居住的“稻香村”时,众清客主张题名“杏花村”,宝玉反对,说这样题名“犯了正名”,主张题名“稻香村”,并题匾额为“杏帘在望”,众清客轰然叫绝。仔细读来,《红楼梦》这段描写也是相当奇怪的!“杏花村”和“杏帘在望”的典故隐含的都是酒店之意,宝玉反对题名“杏花村”,为什么却又主张题匾额为“杏帘在望”?为什么说题名“杏花村”便是“犯了正名”?

其实,不仅宝玉为这里的题名令人奇怪,就是《红楼梦》书中对这里景象的刻画也煞是奇怪。书中描写这里的景色,除了“土井辘轳”、“佳蔬菜花”之外,最主要的就是 “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因此,众清客才主张题名“杏花村”,贾政还提议再加挂一个酒幌,这才引出宝玉关于题名“稻香村”、题额“杏帘在望”的提议。这里面由“几百株杏花”而引出“杏花村”题名的描写,是作者的障眼法;谁都知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杏花村”一词乃是“酒店”的代指,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当地是否有杏花并无必然联系。既然要挂酒幌,并题额“杏帘在望”,说明这里应该就是一个酒店;黛玉为这里所作的颂诗中,第一联就说这里“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招客饮酒的山庄,非酒店而何?

难道《红楼梦》大观园中还要开一个酒店么?难道书中的大嫂子李纨母子居然居住在开酒店的山庄中么?用不着如此惊讶,确实如此。《红楼梦》作者如此描写的原因,就在于大观园稻香村的创作原型,山庄中本来就有一个著名的酒店。从前一章中我们知道,《红楼梦》大观园稻香村中的居住者是大嫂子李纨,李纨的创作原型是蕉园诗社的“祭酒”柴静仪;不了解《红楼梦》的稻香村是以柴静仪家的“柴门”,即沈氏庄园为原型创作的,还真的无法说清楚其中的这段隐情。原来,南宋之初,宋高宗被金兵追赶“泥马渡长江”,南逃到杭州时,见西溪“其地灵厚”,想在这里建皇宫,后来又看中了西湖南边的凤凰岭,但又舍不得西溪的一方山水,便说“西溪且留下”。普天之下,莫非皇土,既然皇帝开了金口,这里后来就改名为“留下”,至今仍称为留下镇。据说宋高宗还皇恩浩荡,特意给当地的百姓免了酒税。 明释大善的《西溪百咏》中有诗为证:“凤岭开行宫,西溪且留下。留下与何人,桃花满村舍。不为酒税处,酒味美无价。”

南宋时西溪有一位沈诸先生颇有名望,他的名望与宋高宗有关。据《武林梵志》⑵载:沈诸钱塘人,居杨圩。高宗幸西溪驻跸于沈氏宅。沈诸进食献茶。高宗大悦,遂相传为驻马沈家。此事,清丁立中撰有《杨圩怀沈诸》一诗存世:

西溪沈氏筚生光,曾说銮舆驻草堂。

原野芹羹乡土产,滹沱豆粥帝皇尝。

茆檐自有当阳曝,杨圩犹有献块香。

辇道名传南宋旧,豆棚佳话述钱塘。

另据《杭州府志》记载:宋时置西溪酒库,取泉酿酒,名为“梅花泉酒”,此酒与“安乐山茶”齐名,远近驰名。相传宋高宗过西溪时,曾入山村酒家,在西溪沈氏九间楼酒肆小饮,店掌柜以梅花泉酒供奉,高宗喜其甘洌清醇,御书禁酒界牌“不为酒税处”赐之。御准沈家卖酒从此不用纳税。原来,这个沈诸,就是蕉园女诗人柴静仪丈夫沈铿(字汉嘉)的祖先。从南宋起,沈家一直在西溪开酒店,并无须纳税,挣下了偌大产业。沈家在西溪的产业,由于一直是以卖酒为业,所以也一直以“杏帘在望”的“杏花村”闻名。明末僧人释大善《西溪百咏》有《禁酒界牌》一诗专咏此事:

    杏花村里酒帘摇,行伴寻香渡小桥。

满架佳肴珍异备,几瓶娇艳座精标。

店翁含笑庖童喜,仙客贪杯美酝招。

能悦天颜留御笔,不为酒税至今朝。

《红楼梦》书中以柴静仪为原型写李纨,当然也以柴静仪的居所沈氏庄园为原型写稻香村。这里本来的景色就是“杏花村里酒帘摇”,假如书中把这里题名为“杏花村”,当然是“犯了正名”。题名“稻香村”表现山野气息,再题匾额为“杏帘在望”,暗示出这里就是“不为酒税处”,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所以,《红楼梦》书中描写,宝玉如此题名,众清客都“轰然叫妙”!

《红楼梦》书中交待,薛宝钗在大观园的居所是蘅芜苑,匾额上题的是蘅芷清芬。书中在宝玉题咏大观园时交待,去蘅芜苑的路上要“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可见这里地方很大,遍地鲜花香草。众清客主张为这里题名“武陵源”,贾政不同意,认为“又落实了,而且陈旧”。清客们另主张题名“秦人旧舍”,宝玉认为“越发过露了”,且有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这里贾政、宝玉父子说的“落实”、“过露”的意思,都是过于坐实的意思,难道西溪当时确有这个名称的地点么?答案是肯定的。明末释大善《西溪百咏》中《桃源岭》如下:

    落花流水出山清,疑有秦民避世耕。

松径客寻天竺近,草庵僧伴白云横。

一湾碧间秋蟾映,几树红桃春鸟鸣。

又恐渔郎迷旧路,破云开岭放人行。

诗中歌咏的桃源岭,也就是桃花源、武陵源的意思,“疑有秦民避世耕”,正是“秦人旧舍”之意,所以贾政、宝玉父子才认为“落实”、“过露”。为此,宝玉另给这里题名“蓼汀花溆”,后来元妃说“花溆便好,何必蓼汀?”由此再改名“花溆”。其实这里的原型,便是明代洪昇的曾祖父洪瞻祖所修的杭州《西溪志》⑷记载的“蓼汀沙溆”。江南水乡的沙溆,不似北方的河边的沙滩光秃秃的,而是长满了蓼苇花草,故称“蓼汀花溆”更佳更雅。

《红楼梦》书中说来到蘅芜苑“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曲,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众人不识这些香草,宝玉解释道:“這眾草中也有藤蘿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蕪,那一種大約是苣蘭,這一種大約是金葛,那一種是金簦草,這一種是玉蕗藤,紅的自然是紫芸,綠的定是青芷。想來那《離騷》《文選》所有的那些異草:有叫作甚麼霍納姜滙的,也有叫甚麼綸組紫絳的。還有甚麼石帆、清松、扶留等樣的,見於左太冲《吳都賦》。又有叫作甚麼綠荑的,還有甚麽丹椒、蘼蕪、鳳蓮,見于《蜀都赋》。”蘅芜又称蘼芜,本身就是香草的意思,“蘅芜苑”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种植鲜花香草的园圃;“蘅芷清芬”也是专门用来形容鲜花香草芬芳的佳句。蘅芜苑的创作原型应是西溪的花坞,这里的历史十分悠久,从宋代起,这里就遍地种植鲜花香草,千年以来一直是杭州城里鲜花香草的主要供应地。《红楼梦》中之所以安排宝姐姐住在这里,是因为这里距离钱家的故园西溪古荡较近,宝姐姐的原型钱凤纶是古荡人,钱家是古荡的世家望族,十分富有,花坞中有钱家的别业,遍植鲜花香草。

据明冯梦祯《〈快雪堂集日记〉卷五十六》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八月二十日条记载:“平旦到西溪永兴,门径赖瑞庭一新,竹树生色,良可嘉尚。少睡一时许起,同瑞庭周行,钱万二业竹树,花息颇繁,此佃户得人之验。”由此可见钱氏家族不仅“业竹树”,并且“花息颇繁”。《红楼梦》书中说宝钗的哥哥薛蟠,娶了“桂花夏家”的姑娘夏金桂,“桂花夏家”与“古荡钱家”同为经营花草之家,同气连枝,殊堪联想。书中薛宝钗的原型钱凤纶的词《浣溪沙 偶题》中,形象地描写了家乡的旖旎风光:“渌水潆回石径斜。绕溪一带种梅花。万花深处是侬家。自写闲情依翠竹,爱看清影浣春纱。小庭风静稳栖鸦。”诗中“万花深处是侬家”乃是蘅芜院出处的明证。

最后说一说怡红院的原型洪园。《红楼梦》书中莫名其妙地说贾宝玉有个“爱红的毛病”,入园前住的是“绛云轩”,入园后选的是“怡红院”,最后作此书的地点是“悼红轩”。这一切都昭示着,作者所爱之“红”,不仅是红颜女子,也因为本人就姓洪,家族世居洪园。书中怡红院的创作原型,当然就是洪园。洪园始建于明中叶的成化年间,建造者是洪昇的六世祖洪钟。后经历代扩建修茸,到明末清初,已经成为杭州西溪最豪华的私家园林。冯梦祯《〈快雪堂集 日记〉卷五十六》中说:“饭后视新成‘洪氏花园’,曲池十余亩,周以修竹,大佳。但得方幅,信移居佳处也。”洪园历史悠久,规模浩大,建筑精美,风光宜人。这里不仅主人姓洪,花红柳绿,也是洪昇兄弟和蕉园姐妹风雅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称怡红院,并题额“怡红快绿”,甚恰。

  

        

   

杭州西溪湿地二期工程复建的洪钟别业(洪园隐秀、清平山堂)

有一位杭州的朋友同笔者争辩说,从洪昇的《长生殿》自序和厉鹗的《东城杂记》中,均可证明洪昇居住地在城东的庆春门外,不在城西的洪园。其实这是误解。洪昇和厉鹗的著作中确实可以证明洪昇曾居住在城东庆春门皋园一带,但这是康熙十年之后的事情。此时洪昇家庭发生了“天伦之变”,洪昇夫妻与父母分家析居,无奈之下才搬到城东的庆春门暂居,随后便迁往武康并“客燕台”。康熙十年之前,洪昇的整个青少年时代,还是与父母一起居住在西溪的洪园中的。

《红楼梦》中写姐妹们结诗社,最初的活动场所在芦雪庵,最大规模的赛诗活动也是在芦雪庵。姐妹们在这里不仅赛诗赏梅,还烤鹿肉啖腥膻,极尽风雅之事。《红楼梦》中的这个“芦雪庵”,其原型就是西溪的“秋雪庵”,因这里秋季芦花如雪,故名,说到底“芦雪”和“秋雪”是一个意思。从洪园所在地深潭口到秋雪庵,没有陆路相通,只能乘船前往,所以《红楼梦》中探春给宝玉二哥的请帖中写道:希望他“棹雪前来”——意思就是坐小船穿过芦花荡而来。

        

 杭州西溪湿地一期工程复建的秋雪庵

据《西湖报道》(2004-09-17)《蒹葭深处秋雪庵》载:秋雪庵在西溪东北蒹葭深处,那儿河荡相连,芦苇茂盛,鹭鸟低飞。秋雪庵最早名叫大圣庵,始建于宋孝宗淳熙初年,后改名为资寿院。《西溪梵隐志》⑴描述:水周四隅,蒹葭弥望,花时如雪。明代大文人陈继儒取唐人“秋雪蒙钓船”诗意,题曰“秋雪”。秋雪庵至明代末已荒废,明崇祯七年,沈氏兄弟沈应潮、沈应科重修庵堂,拓庵为院,中为圆修堂,上为楼,榜曰“弹指楼开。”后为轩,曰“一色”,左右为观堂。溪北曰“月斋”。据《西湖报道》肖单文章:秋雪庵是西溪景致最佳处,举目四眺,远处北高峰、法华山、美人峰、石人岭就在眼帘;四周千顷蒹葭十里洲,秋风起时,芦获满滩,水波弥漫,上下一色。文人墨客游览秋雪庵留下许多诗词墨宝,而秋雪八咏,以题咏的形式,将秋雪庵的风景诗意化。当年的秋雪庵名闻西溪,不仅是香客出入之地,更是文人雅士的聚集之所,而弹指楼更是诗人词客雅聚唱酬之所。“弹指楼开”匾额原是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所书。因“秋雪”两字很有意境,从明代晚期开始,来此观景的人便多了起来,文化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后人还曾在这里建立“厉杭二公祠”和“杭州历代词人祠堂”,不过这都是后话了。明末清初,秋雪庵所在的土地,本来也是沈家湾沈氏家族的产业,后来在明朝沈家将其地捐献给宗教人士,并出资助其在当地修建庵堂,遂成一方胜地。洪昇和柴静仪以及蕉园姐妹们当年结诗社时,秋雪庵是她们经常活动的场所,所以,以蕉园姐妹为原型创描写赛诗郊游活动,地点当然要选在秋雪庵,也就是书中的芦雪庵。

藕香榭是《红楼梦》书中惜春居住的场所,所以惜春在结诗社时自取雅号“藕榭”;藕香榭附近的小河上还有一座通往芦雪庵的竹桥,名字也叫藕香桥。按书中描写,藕香榭的位置一头连着凹晶溪馆,一头则有藕香桥相接,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芦雪庵。书中藕香榭近旁又有一个蓼风轩,可见藕香榭是一个建筑群,由水榭、小亭子、曲廊和曲折竹桥所共同构成。杭州西溪至今仍有“藕香桥”。藕香桥的历史十分悠久,乃是架在法华坞内流香溪上的一座竹桥,旧名“梵香桥”。据康熙年间“觉堂道人”释明开所著《流香一览》记载,“梵香桥”屡次为洪水冲溃,后人也屡次捐资重修。文人雅士取古诗“如入藕花香世界”诗意,题其桥名为“藕香桥”。在法华坞藕香桥旁,历史上确实有个临水之榭。另据释明开《流香一览》记载:“古法华亭,在法华坞口,跨辇道,石柱,瓦甍三间。这个法华坞口“法华亭”的“瓦甍三间”,应该就是《红楼梦》中的“藕香榭”和“蓼风轩”。

《红楼梦》书中的藕香榭,是一个隔水听音乐的绝妙地方。“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原来藕香桥一带,历史上确实是一个文人雅士隔水欣赏音乐的绝妙场所,陈大悲《闲话花坞》中记载:“兼风音自大,入夜韵偏幽,花坞多庵,自然更多钟磬声可听,尤其是一个人静坐在‘梵香桥’上,凝神壹志,只觉清梵四彻,似续似断,或高或低,忽有忽无,亦远亦近,真不知身在何处也”!著名文人郁达夫对这里情有独钟,在他的游记散文中,多有关于西溪花坞藕香桥的记载。

 

法华寺

其实藕香榭只是一个四面临水的亭子,如何能够居住?惜春真正的居住场所乃是藕香榭后面的暖香坞,姐妹们曾陪老祖宗贾母到这里玩乐休息。暖香坞这个名字似乎应该指位于某个山坞中的建筑,这个又地方甚是宽阔宜人,这里的原型应该便是法华坞中法华亭旁的法华寺。法华寺位于流香溪畔,藕香桥后,这里山环水绕,风景清幽,建筑宏伟,自然是既暖又香了。法华坞留香溪畔的藕香桥、法华亭、法华寺,三位一体的证实了《红楼梦》中的藕香桥、藕香榭、暖香坞的原型。《红楼梦》作者将惜春的住所安排在这里,与特意暗示惜春日后出家为尼的结局,似乎不无关系。

《红楼梦》书中交代的贾母与姐妹们闻笛感凄清的“凸碧堂”,其创作原型应是冯梦祯家的“快雪堂”。位置在今天山上的西湖高级中学处,由于建筑的地势较高,所以《红楼梦》中命其名曰“凸碧堂”。冯梦祯是明朝著名的官僚文人,收藏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此堂以帖命名。明末清初,冯梦祯的儿子冯云将、孙子冯千秋在此居住,著名的冯小青被虐待致死的悲惨故事,就是发生在他的家庭中。

《红楼梦》书中黛玉湘云联诗的“凹晶馆”,其原型应该是著名文人汪然明的“西溪别业”。汪然明是明朝末期著名的盐商,在西溪河畔建有“西溪别业”,由于建筑的地势低洼,园中又有个很大的池塘,天光水影,很是清幽,所以又称“西溪水阁”。这里是汪然明接待往来文人女史的地方,藏舟楫于池中,客人来此,既可以在池边纳凉,又可以方便登舟驶往西溪其他景点。汪然明这个人有“黄衫豪客”的美称,收养或资助过很多落魄文人和漂泊名妓。明末著名妓女诗人柳如是、黄皆令与林天素,就曾经长期居住在“西溪水阁”中,并经常在此馆的水池边联诗对句。《红楼梦》描写黛玉湘云在凹晶馆联诗,妙玉代为结句的场面,是否受当年柳、黄、林三人事迹启发,不得而知。汪然明的“水阁”,与冯梦祯的“山堂”,山上山下遥相呼应,故《红楼梦》中要让这两个景点捉对儿并列呼应,分别命其名为“凹晶馆”和“凸碧堂”。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多数时间在大观园中与姐妹们一起厮混,但有些时候也到园外去兜风戏耍,曾随贾母和阖府女眷去清虚观打平安醮,在秦可卿大出殡期间也曾随王熙凤在水月庵暂住,还曾领着茗烟跑到城外水仙庵祭金钏,香菱受虐病重时另曾跑到天齐庙向老道王一帖讨“妒妇方”,等等。《红楼梦》中这些大观园外的景点,是否也有创作原型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就让我们对这些园外景点逐一介绍并加以简要考证。

《红楼梦》书中第二十九回,老祖宗贾母享福人福深还祷福,领着宝玉和阖府女眷,五月初一日去清虚观打平安醮。打醮就是在道观设坛祈福,今天懂得的人不多了,在过去可是一项重大的宗教仪式。书中说清虚观的张道士乃是荣国公的替身,曾送给宝玉好多礼物,宝玉检了一件文采辉煌的金麒麟转送给湘云。张老道还曾打算给宝玉提亲,惹得宝玉内心老大不痛快。这个清虚观似乎离贾府不远,因为书中描写贾府女眷先头的轿子已经抵达清虚观,后面的轿子还没有出大门;贾府内眷人数再多,队伍也不会拉得太长吧。书中这个“清虚观”的创作原型,应该就是今天葛岭之阳的抱朴道院。传说是道教始祖之一葛洪炼丹处,山名因人而得,所以地名就叫葛岭。葛洪死后,这里建有葛仙祠,宋哲宗赐名“冲虚观”,后改名“抱朴道院”。《红楼梦》中的跛足道人,似乎就是根据葛仙创作的,因为这里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葛仙炼丹发现了一种可作染料的植物,曾幻化成一个跛足道人,为一户勤劳善良且十分贫穷的夫妻,送去这种植物的种子,并教会他们怎样种植收获,怎样提炼加工,怎样浆染丝绸,使这对夫妻致富,并带动了杭州织染业的繁荣。

洪昇的祖宗“魏国忠宣公”洪皓在南宋时期的“国公府”赐第就在葛岭之阳的红梅阁一带,后来归了南宋权臣贾似道。“国公府”与“冲虚观”本属比邻,所以才能有《红楼梦》中贾府内眷轿子逶迤府观之间路上的描写。清虚观的张老道是否是“国公爷”的“替身”,无法考证,但张老道夸赞宝玉最像“国公爷”,却是有据而云。这个“国公爷”洪皓在历史上是个气节可比苏武,才华可比苏轼的著名人物,所以书中贾母听到张道人夸奖孙子像他著名的祖宗,要高兴的热泪盈眶。

 

 

书中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她和宝玉、秦钟住的地方是水月庵,又称馒头庵。秦钟在这里与尼姑智能私自幽会,得趣馒头庵后感受风寒,结果一命呜呼。这个水月庵乃是当年实有的庵堂,位置就在杭州艮山门外。据清吴庆坻《蕉廊脞录》记载:“艮山门外百步塘,有水月庵,水月老人故居也。老人孙姓,名文,字文石,号水月,会稽诸生,隐于杭,榜所居为梅园。”清朱翊清《埋忧集》也记载:“武林艮山门外水月庵,即水月老人古居” 。“性恬静,一介不取,间为长短歌词。问其年,尝称九十。发尽秃,人多以僧呼之。”徐珂的《清稗类钞》“方伎类一”记载了一个“水月老人论大虫”的故事。顺治初,范忠贞公承谟抚浙,老人固预知之。盖老人与其大父雅故,忠贞幼时,尝抚其顶曰:“儿当建节吾土。”至是,忠贞奉母命,物色而得之,屏驺从往谒,寻为出俸修塘。时浙西多虎,老人辄语之曰:“山上大虫任打,门内大虫休惹。”忠贞寻奉命督闽,濒行,老人诫之曰:“耳后火发时,须有主意。”门内虫,闽也;耳后火,耿也,盖指闽藩耿精忠也。康熙甲寅,闽藩变作,忠贞死焉。人遂以老人为能前知,争趋之。老人避去,不知所终。土人乃改其居为水月庵,肖其像若僧,募僧奉之。这个水月老人居所梅园改建并募僧奉之的水月庵,应该就是《红楼梦》中水月庵的原型,作者使用的乃是原型之原名,不过借范成大诗“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虚陪一笔,另起个“馒头庵”诨号而已。

书中第四十三回宝玉领着小厮茗烟,到水仙庵祭金钏。他们出了“北门大道”,来到水仙庵,宝玉撮土为香,茗烟代为祷告,并议论了一阵庵中供奉的洛神像,闹得煞有介事。宝玉祭金钏的这个水仙庵,也实有其地,其创作原型也在杭州。杭州水仙庙在西湖北面的孤山, 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就有“水仙之庙,在西湖第三桥”的记载;元代张光弼《西湖十律》也有“苏小楼前看洗马,水仙祠下坐闻莺”的诗句。明代冯梦龙曾说自己“路遇姚江秀才吕生,倾盖相契,遂同寓西湖孤山寺傍一古馆中。前即张氏梅花屿及水仙祠,有短垣隔之”。晚明张岱在《西湖梦寻》中记载:据陈眉公笔记,钱塘有水仙王庙,林和靖祠堂近之。东坡先生以和靖清节映世,遂移神像配食水仙王。黄山谷有《水仙花》诗用此事:“钱塘昔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暗香靓色撩诗句,宜在孤山处士家。”孤山的古水仙庙祠堂正中,是一彩塑仕女坐像,相貌清丽,身材窈窕,玉指纤纤,卷轴在握,温文尔雅。水仙庙旁为林和靖祠,祠中楹联甚多,如“祠傍水仙王,北宋尚留高士躅;树成香雪海,西湖重见古时春。”孤山水仙祠供奉之水仙王究竟是谁,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供奉的是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也就是宓妃。《红楼梦》中采用的就是这种说法,故宝玉说“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谎话,”还有一种说法,孤山水仙庙供奉的是“西湖水仙”,所以水仙庙又有了花神祠的称呼,并成为当时多情文人祭祀情人常去的地方。 联想到《红楼梦》中宝玉特特跑到水仙庵祭奠金钏,足可看出旧时文人在水仙庙中共通的心理。

书中第八十回宝玉跑到“西城门外的”天齐庙还愿,趁此机会向老道王一帖讨“妒妇药”。古人说的“天齐庙”就是东岳庙的俗称。旧时全国各地均有天齐庙。《红楼梦》中天齐庙的原型,应当是西溪的“老东岳”。杭州旧有两座东岳庙,一在吴山,一在西溪。从《红楼梦》书中说这座天齐庙位于“西城门外”看,应指西溪的老东岳庙。这里在清初是一处香火旺盛、规模庞大的道观,地面建筑现已无存。后来当地村民捐资在原址重修的老东岳庙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只有庙内遗存的几株高大的古树,仍然默默地诉说着昔日鼎盛的香火。书中说宝玉天生性怯,不敢近狰狞神鬼之像。这天齐庙本系前朝所修,极其宏壮。如今年深岁久,又极其荒凉。里面泥胎塑像皆极其凶恶,是以忙忙的焚过纸马钱粮,便退至道院歇息。可见这座天齐庙历史比较悠久,规模很大,当时由于“年深岁久”,香火并不是很旺,显得“极其荒凉”。这些特点同杭州西溪的老东岳庙是完全一致的。

 

据民国《杭悬志稿》记载:“东岳庙,宋乾道六年(公元1167)建。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枢密使史弥远请于朝重建,三年落成。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毁于乱,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里人重建。光绪元年(1875)火灾,二年复建。”由此可见,西溪老东岳庙确实十分悠久,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距明末清初也有四百多年历史,可称为年深岁久。据《西溪梵隐志纪刹 东岳行宫》记载:东岳庙在法华山下,由头山门、懊悔桥、二山门、庙殿等组成,首尾计有五六百米之距离。前门三楹,从左右廊入。正殿内龛奉东岳天齐大生神圣。祠宇壮丽,肸蚃著灵。另据范祖述《杭俗遗风》记载,西溪自道古桥起至留下小和山,沿途有大小灵官殿18座之多,全是“老东岳”东岳大帝的护法神所居,可见规模之宏盛。不过,洪昇所处的年代乃明清易代之初,战乱之后,老东岳庙一派荒凉,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据释大善《西溪百咏》记载:“东岳庙在法华山下,前有著衣亭,后有梳裹楼”,显系为男女香客所备。“两廊列仪卫甚肃”,诗曰:“七十二司威可畏,,两庑吏卒色常嗔。著衣亭畔冠袍整,梳裹楼里粉黛新。三月生辰桃李献,四民死忌纸钱陈。清明祭扫男携妇,都向空廊哭鬼神。”每年东岳大帝诞辰日(农历三月廿八日),老东岳庙会是杭州全城的一件盛事,所以书中宝玉要去还愿。宝玉之所以到天齐庙讨治疗妇人嫉妒的药,大概与老东岳庙的另一个传说有关。据说过去老东岳庙治疗疯病有奇效,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日,东岳庙都要“审疯子”,给疯子吃了东岳大帝神像前的香灰,据说就能使疯病痊愈。《红楼梦》中的夏金桂奇妒无比,形同疯魔,所以宝玉要到东岳庙讨治疗办法。当然王一帖所说的疗妒汤,不过是一个笑话而已,其实东岳庙“审疯子”何尝不是民间的闹剧。

清初著名文人张岱《西湖梦寻》自序中说:“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因想余梦与李供奉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今余僦居他氏已二十三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傒,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于徐,惟吾旧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张岱的这段感慨之言,乃是洪昇描写大观园与太虚幻境的最好注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