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土默热红学
土默热红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8,793
  • 关注人气:7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应是“蕉园诗社”传记性小说

(2009-02-22 08:17:51)
标签:

文化

分类: 土默热红学

                   《红楼梦》应是“蕉园诗社”传记性小说

                                    土默热

《红楼梦》开篇,作者就明确交代,该书记述的是“家庭闺阁琐事”,“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的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书中描写这些女子的事迹是作者“半世亲睹亲闻的”,创作中采取的是完全写实的方法,虽然隐去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但人物情节的描写则是“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

我们没有理由断定作者这些交代都是“故弄狡狯”,在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作者故弄玄虚的前提下,应该相信这是作者对创作意图的忠实交代。作者交代的这些创作缘起,同胡适先生“假设”出的曹雪芹自然不搭界,所以胡适先生用一句“故弄狡狯”便一笔抹杀。笔者经过多年精心考证,判断《红楼梦》一书的初作者是康熙朝的大文学家洪升,《红楼梦》记述的“几个异样女子”,便是洪升的众多的亲姐妹和表姐妹。洪升的这些姐妹们,在康熙朝前期,曾在杭州结成著名的“蕉园诗社”,被时人称为“蕉园五子”和“蕉园七子”。笔者在《大观园诗社与蕉园诗社》一文中,曾对此作了初步考证,读者可自行研判。

按照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红楼梦》作者不可能凭空杜撰出这么一大批聪明美丽的女子,只有生活中的一大批聪明美丽的女子才能成就《红楼梦》的素材。不是《红楼梦》作者编造出了书中这些可亲可爱的女子,而是生活中的这些可亲可爱的女人,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洪升“亲历亲闻”的这些女子,确实是一批多才多艺、名动当时的女才子,洪升创作《红楼梦》为她们作传,是完全值得的。

“蕉园诗社”是一个在亲戚圈中结成的靠血缘维系的女子文学团体,与《红楼梦》中描写的大观园诗社完全相同。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之间的文学交往,也只有在近亲中方有可能。当时杭州“四大家族”洪、黄、钱、翁皆联络有亲,从洪升的诗中可知,他的表兄弟姐妹很多,再加上通家的朋友,仅史籍上有姓名可考的就有几十人!

 “蕉园诗社”大体分两个阶段,即“前五子”时期和“后七子”时期。“前五子”由钱开宗的遗孀顾玉蕊发起,骨干成员有清廷大学士陈之遴的妻子、著名词人徐灿,这两个人年长一辈,其他成员有顾的女儿钱凤纶,儿媳林以宁,侄女(也是钱凤纶的表嫂)顾姒,表侄女冯娴、柴静仪,都是小一辈的年轻人。其实参与诗社的人员不只五人,只因二顾与林、柴、冯五人合刻过《蕉园五子集》,故名。“后七子”由林以宁发起,成员有钱凤纶和她的姐姐钱凤婉,表嫂顾姒和柴静仪,以及表姐妹冯娴、李瑞芳等。她们都是同辈年轻人,顾玉蕊、徐灿等老一辈不再参与。其实“后七子”也不只七人,柴静仪的儿媳朱柔则就参与过诗社活动,张槎云、毛安芳等也偶见在诗社中出现,其他还有什么人参加,就不得而知了。

从《红楼梦》中出场的人员分析,大观园诗社主要表现的是以“蕉园七子”为原型的年轻女子们的文学生活。《红楼梦》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李纨就曾说:“我们七个人起社”,七个人是,发起者探春,她的大嫂子李纨,姐妹迎春、惜春,表姐妹林黛玉、薛宝钗,以及哥哥贾宝玉。宝玉非女子,后来又加入一个史湘云,还是七人之数,与“蕉园七子”数量暗合。

最有趣的是七子之间的关系,生活中的“蕉园诗社”与《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海棠社”、“菊花社”、“桃花社”是基本一致的。《红楼梦》书中的林黛玉,其原型应该就是林以宁,是个不折不扣的“林妹妹”。林以宁字亚清,是洪升的表妹,与洪家三个表兄弟关系密切。林以宁的父亲是“进士林纶”,应该就是《红楼梦》中的林如海原型,书中交代的“探花”就是进士中的三甲;他没当过什么“巡盐御史”,生活比较清贫,又早死,以致女儿自小孤单,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家庭状况仿佛。

据史料记载,林以宁工诗词,擅丹青,尤善画竹。一生除创作了大量诗词外,还曾创作过传奇作品《芙蓉峡》。林以宁生前十分崇拜墨子和庄子的思想,她的作品集就命名为《墨庄诗钞》和《墨庄词余》。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爱竹成癖,喜欢阅读戏曲作品,与宝玉共读《西厢》,也曾为了打破宝玉参禅,说他“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问宝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弄得宝玉无言以对。这些都与生活原型林以宁完全一致。

据史料记载,林以宁是“蕉园诗社”后七子的发起人兼社主,《红楼梦》第七十回就描写她“重建桃花社”,“林黛玉就为社主”。其中一社是“填柳絮词”,潇湘妃子的词“缠绵悲戚”,枕霞旧友的词“情致妩媚”,蘅芜君的词“翻得好气力,”为众人之尊。其实,“蕉园诗社”诸女才子的词作成就要高于诗作,史有明载。

最有意思的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起诗社时取别号“潇湘妃子”,使红学界诸多大师大惑不解:一个闺中少女,何以用“妃子”命名?当你知道了林以宁在“蕉园诗社”中所用的“室名”后,就会恍然大悟了!原来,林以宁当时所取的“室名”是“凤潇楼”,诗集就命名为《凤潇楼集》,“凤”就是妃子,“潇”就是潇湘,兼寓血泪斑竹之意。《红楼梦》中探春说林黛玉“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这几乎就是对林以宁真实生活的惟妙惟肖的刻画!

《红楼梦》中的“宝姐姐”薛宝钗,生活原型应是钱凤婉。钱凤婉,字淑仪,是钱开宗和顾玉蕊夫妇的长女。她的妹妹钱凤纶,字静仪,应该就是《红楼梦》中宝琴的原型。姐妹二人都是“蕉园诗社”的重要成员,都有良好的文学修养,是清初著名的女诗人。她们的兄弟钱元修、钱肇修,似乎也就是《红楼梦》中的薛蟠、薛蝌兄弟的生活原型。洪升的伯母姓钱,似乎就是钱开宗的姐姐或妹妹,两家的表亲不仅来源于此,钱开宗还是洪升的表丈。

《红楼梦》中“宝姐姐”出场时,是薛姨妈领着“一窝一拖”来到荣府、寄人篱下的。红学界好多人也感到奇怪,以薛家之富贵,何至于寄人篱下,在“梨香院”委屈居住?原来,清初江南“科场案”中,“宝姐姐”的父亲钱开宗是副主考,因为受贿作弊,被皇帝砍了脑袋!全家也都被逮捕到北京下狱,第二年遇赦获释,正是这个“薛姨妈”顾玉蕊领着儿女,“一窝一拖”,千里迢迢回到故乡杭州。当时家已经被抄了,没办法只好寄住在亲戚家。

《红楼梦》中薛家姊妹的名字均以“宝”字开头,她家又“珍珠如土金如铁”,这些描写似乎都同她们的“钱”姓有关系。钱氏姊妹都刊刻过自己的诗集,分别命名为《天乡楼集》和《古香楼集》。《红楼梦》中的宝钗,吃“冷香丸”,取别名“蘅芜君”,都来自诗集的“香”字,蘅芜就是“香草”的学名。书中的宝琴,最著名的文学活动就是咏十首“怀古诗”,不也正是“古香”二字的寓意么?

林以宁是钱肇修的妻子,钱凤婉的弟妇,顾玉蕊的儿媳。联想到《红楼梦》书中宝钗曾当着黛玉面对母亲戏说,要把黛玉给哥哥薛蟠提亲;薛蟠看到黛玉“风流婉转”,竟“酥倒在那里”,似乎并非无迹象可循。林以宁似乎是钱肇修的继室,婚后夫妻生活并不幸福,钱肇修做官前流荡频繁,狎妓宿娼是常事,做官后又长期居住北京,夫妻间聚少离多,以至林以宁长期抑郁痛苦,向老庄寻求解脱。洪升与表妹林以宁的关系很好,但与表弟钱肇修的关系似乎并不密切。洪升倒霉期间,钱肇修官至监察御史,二人之间并无往来。在钱肇修的诗中,竟直呼表哥洪升为“洪大”,也谈不上一点尊重。洪升在书中把他处理成“呆霸王”形象,不为无因。有人可能要问在;钱氏兄妹既然是洪升的表弟表妹,《红楼梦》中何以要称其为“宝姐姐”、“薛大哥”呢?须知书中宝玉的生活原型并不完全是洪升自己,而是还有他二弟洪昌的影子。洪昌年长于林以宁,却小于钱氏兄妹,称呼自然是“宝姐姐”、“林妹妹”了。

《红楼梦》中史湘云的原型,应是“蕉园诗社”中的骨干分子冯娴。冯娴,字又令,父母早逝,自己又青年早寡,陪着老祖母苦渡余生。她为人开朗,心地坦荡,对困苦生活无怨无悔。她的事迹,同《红楼梦》中“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荥心上”的史湘云是一致的。冯娴的诗集取名《湘灵集》(一作《湘云集》),这也大概是《红楼梦》作者为其取名湘云、取别号“枕霞旧友”,说她的下场是“水涸湘江”的来历(繁体灵字与云字字型相近,易混,灵、云、霞三字同为雨头,容易产生联想,究竟孰是无考)。由以上可知,《红楼梦》中最主要的三个女主人公黛玉、宝钗、湘云的名字,都来源于她们生活原型的作品集名称。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红楼梦》书中“海棠社”的发起人探春,为自己取的别号是“蕉下客”,理由是园中“芭蕉梧桐尽有”,自己“最喜芭蕉”。联系到“蕉园诗社”名称,难道不发人深省么?书中黛玉嘲笑探春说的那个“蕉叶覆鹿”的故事,似乎也是“蕉园诗社”起社时姐妹之间的嘲噱语,被洪升实录书中。

书中交代,姐妹们起诗社的地点是“秋爽斋”,也叫“芦雪庵”,其实就是今天杭州西溪的“秋雪庵”。这里以每到秋季芦花如雪而得名。秋雪庵位于西溪纵横交错的水道之中,非乘船不能到达,不知大家注意没有,《红楼梦》书中探春写给二哥宝玉的“花笺”中,就希望他能“棹雪而来”,“棹”者,乘船也,“雪”者,芦荡也。起诗社的时间是八月二十日前后,时值中秋,不会真的下雪,只有乘船从芦花荡中穿行方可以正确解释。如果是在家庭园林中,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棹雪”行为的。

西溪河道纵横,水中盛产红菱和白藕,所以《红楼梦》书中迎春居住的地方称“紫菱洲”,惜春居住的地方称“藕香榭”。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书中的大观园虽然有水,但不会有天然河流穿过,而姐妹们做“菊花诗”的地点“藕香榭”,却是“山坡下两棵桂花开得又好,河里的水又碧清,坐在河当中的亭子上岂不敞亮,看着水眼也清亮”。河当中居然有亭子,显然并非引水的沟渠,当然不是家庭园林景色。因此,可以判断,洪家虽有一个后花园,但大观园却是根据西溪这个更广阔的场景描写的。西溪古有八景,是踏雪、观竹、赏梅、咏芭蕉、海棠、桃花、柳絮的好地方,历史上文人雅士确实经常在这里聚集活动。洪升的故居“洪府”就在今天西溪的深潭口,距秋雪庵很近,大约两三公里水程。今天的秋雪庵,古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了,但是在照片上还可以看到当年的景象。

还有一个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就是洪升是否有可能与这些表姐妹发生恋爱关系。洪升出生于1645年,比林以宁大十岁,洪升结婚时,“林妹妹”尚未成人,二人之间决无可能爱的死去活来。林以宁结婚时,洪升还曾作《后同生曲》祝贺,也未见吃醋的味道。洪升与妻子黄蕙同庚,结婚时友人曾作《同生曲》祝贺,林以宁与丈夫钱肇修同日出生,钱长林三岁,因此洪升为之作《后同生曲》。钱凤婉和钱凤纶是钱肇修的姐姐或妹妹,她们的年龄应该与林以宁仿佛或略大,也似乎不可能与洪升发生恋爱关系。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红楼梦》中的宝玉,是家中的“二爷”,而洪升却是家中的“大爷”。洪家的“二爷”是谁呢?就是洪升的二弟洪昌!洪升自己说“同父三兄弟”(注意,是“同父”,并非同母,老三中令是妾生),老二洪昌字殷仲,仲就是行二。洪昌的年龄,与林、钱、冯等表姐妹仿佛,年轻人之间,尤其是文学青年之间,在明末清初那段相对思想开放、言情文学泛滥的时期,发生恋爱关系,就是完全可能的了。不过此类韵事史籍向来不加记载,考据是很难的。

这个洪殷仲与洪升确实是一对难兄难弟!在康熙十二年前后,兄弟二人因为“家难”,一起遭遇了“天伦之变”!大概是由于庶母等人的挑拨,兄弟二人“大杖愁鸡肋”,在有性命之忧的时刻,双双逃离了家庭!洪升夫妇从此一直过着颠沛流离、贫困潦倒的生活,但毕竟熬过来了。可怜的二弟,竟在漂泊中年轻轻地悲惨客死异乡了。康熙三十一年,洪升回到家乡后,曾将二弟的骸骨迁葬故乡,作诗悲叹道:“哭弟悲无已,重经两妹亡,为兄年老大,叠稠遇悲伤”!

洪家发生“家难”前,洪昌和这些表姐妹大约都是十六七、十七八、十八九岁,尚未结婚,与《红楼梦》中描写的“一干冤孽”年纪相同。大家可以分析一下,《红楼梦》中“重建桃花社”在第七十回,已是“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的时期,紧接着迎春误嫁、探春远嫁、湘云订亲、抄检大观园、凹晶馆联诗悲寂寞,诸女风流云散了。这与洪家“家难”发生的时间一致,“后七子”结社时,洪家已是濒临败亡了;洪升兄弟逃离家庭后,姐妹们出嫁的出嫁,远行的远行,“蕉园诗社”也就寿终正寝了。根据书中王夫人在抄检大观园时,说姐妹们年纪一年比一年大了,担心干出丧德败行的丑事,责令宝玉“来年搬出园子省心”的描写推测,很可能《红楼梦》在“抄检”后就要写二爷宝玉逃离家庭,可惜前八十回到此无下篇了。洪昌逃离家庭的原因,是否因为干了“丧德败行”的丑事,因此授人口实,被父妾挑唆,不得而知。不过,在父母健在的情况下,一家三兄弟,两个嫡生的全部被赶出了家庭,如果不是有极为严重的原因,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更何况他们的母亲还是当朝“大学士”的女儿,妻子又是当朝“大学士”的孙女!他们的母亲和外祖父都无法庇护,可见问题之严重!

洪升创作《红楼梦》的目的,确实是为二弟和一干命运悲惨的亲姐妹、表姐妹作传,也确实是“追踪摄迹”地“实录其事”。笔者曾经推断《红楼梦》的爱情故事是洪升根据自己与黄蕙的爱情生活描写的,认为不仅钗黛合一,很可能钗黛湘三人合一。现在看这个推断不完全正确。《红楼梦》书中的钗黛湘各有生活原型,她们也不是与洪升之间发生的爱情关系,而是与二爷洪昌之间的风流韵事。不过,《红楼梦》毕竟是小说,作者洪升在这些风流韵事的描写中,参照自己当年与妻子的缠绵感受去描写,也是情理中事。

洪昌与这些表姐妹们之间的爱情似乎都没有什么好结果,洪昌的妻子是孙氏,与丈夫一起在漂泊中死去了。林以宁在洪家发生“家难”后嫁给了钱肇修,丈夫是京官,夫妻之间聚少离多,终日以泪洗面。洪升的两个亲妹妹也都在“家难”后因婚姻不幸年轻夭亡了。“宝姐姐”钱凤婉和“琴妹妹”钱凤纶生卒年不详,钱凤婉嫁人也不详,钱凤纶嫁给了黄宏修,这个人大概是洪升的表弟兼妻弟,命运也不怎么样,一生科场不利,抑郁以终。《红楼梦》中说创作的目的是“怀金悼玉”,“悼”是对死者的追念,追念的“二玉”应该就是死去的洪昌和林以宁。“怀”则是对生者的思念,所“怀”之“金”应该是钱氏姐妹,(金即钱,薛姓喻雪,雪花银也是钱的别称),她们似乎没有早死,但康熙三十一年后,她们也都在艰难失意中沉沦,早已湮没无闻了,归入“薄命司”当不为过。“蕉园诗社”姐妹们的下场确实如《红楼梦》所说,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当然,洪升创作《红楼梦》,决不仅仅是给兄弟姐妹们作传,更大程度上是抒发自己胸中的愤懑:“断送功名到白头” 和“充军抄家”的国恨,因“天伦之变”的“家难”而导致“子孙流散”、家破人亡的家恨。洪升的一生,用曹寅的话说,“称心岁月荒唐过,垂老著书恐惧成”,《红楼梦》表述的就是这段历史事实,作者洪升就是为了表达“怀金悼玉”的痛楚心情而创作《红楼梦》的。由于洪升是意外死亡,《红楼梦》很可能是个未完稿,如此判断“断臂维纳斯”的产生原因,似乎也言之成理。

西方小说家在创作一部自认为得意的作品后,都往往在出版时题词献给某某人,所献之人往往是作者最亲近、最尊敬的人。洪升创作《红楼梦》时,开篇写的一段话,就好象是说“献给最怀念、最亲爱、最喜欢、最惋惜、最悲痛的二弟和所有薄命的妹妹们”,这与西方作家的习惯是相同的。看来,《红楼梦》在这一点上也是够摩登的!

 

2004年6月于长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