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黑龙潭
标签:
云南昆明黑龙潭旅游维基百科 |
分类: 云南昆明 |
昆明黑龙潭
| http://a2.att.hudong.com/75/47/01300000044935120539470758243_s.jpg |
| 昆明黑龙潭 |
云南昆明黑龙潭:昆明黑龙潭有“滇中第一古祠”之称。同时,它还以“四绝”闻名遐迩。所谓“四绝”,即唐梅、宋柏、明茶、明墓。
自90年代以来,这里又辟出了一个占地达400多亩的“龙泉探梅园”,园内汇集了150多个品种,分为艺梅区、花梅区、品种区和果梅区四片,种有近10000余株(盆)梅花,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几大梅园之一。每年春节前后的梅展令人赏心悦目。
昆明黑龙潭-概述
| http://a3.att.hudong.com/83/57/01300000044935120539570745014_s.jpg |
| 昆明黑龙潭 |
黑龙潭是一座道观,分为上观和下观,黑龙潭则位于下观。涌出的池水是带黑色的,故传说为黑龙所住的池子。黑龙潭又称龙观泉,是古代有名的道观,相传为汉代黑水祠所在地。黑龙潭由两组道教建筑群构成,隐于绿荫深处的龙泉观称为上观,临于壁潭深水的黑龙宫称为下宫。此外,黑龙潭里还有三株久负盛名的古树,即唐梅、宋柏、明茶。黑龙潭过去一直以此奇水胜潭和古木为主要特色,并称黑龙潭“四绝”。
黑龙潭名胜主要有上面的龙泉观和碧潭边的黑龙宫两组建筑群,均隐于修竹茂林、 苍天古木之中,景致十分优美。黑龙潭内有五奇,其一是“两水相交鱼不往,一桥横断水色殊”。当游客站在黑龙潭中间的石桥上就会发现:南潭水碧,北潭水黄、两水相通,但两潭之鱼“老死不相往来”。 其二是植于1200多年前的唐梅,古干虬枝,垂垂老矣。其三是植于宋代,需四五人才能合抱的巨柏,其四是一株植于明代的山茶“早桃红”。每年岁寒,其他茶花尚含苞欲放,这株早桃红却已盛开。唐梅、宋柏、元茶均植于一院,为古老的道观增色不少。最奇的要数凸字碑,此碑乍看呈凸状,并且不同的人会看成不同的字。这是明代名道士刘渊然来滇传道时写给龙泉观的道符。为“万物兹生”四字。符章龙飞凤舞,一气呵成。由于光线折射的作用,往往会看成凸字或其他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龙泉观内还保留着大量历代的碑碣、题刻、集诗、书、画、刻工为一体,是珍贵的文物。
龙泉观之北山顶上,耸立着一座高十三米的七层八角密檐式实心定风塔,此塔古已有之,始建年代不可考。传说是此塔把北来的寒风定住,黑龙潭才年年岁岁“四时烟雨半山云”,美景如诗如画,昆明也才没有了冬天。
黑龙潭还拥有目前中国最大的梅园,该园占地427亩,拥有6000余株(盆)梅花,有红、白、绿等87个品种,岁末是赏梅的好地方。
离园不远处是名扬中外的昆明植物研究所,可览云南这个“植物王国”之一斑。
昆明黑龙潭-主要景观
| http://a4.att.hudong.com/48/48/01300000044935120539483925544_s.jpg |
| 黑龙潭潭水一分为二,中间以石桥为界。 左边是浑水潭,右边是清水潭。 图中呈现的为清水潭。 |
清代云贵总督阮元考证云:“滇池县有黑水祠,盖此地也,或者唐梅宋柏之间为故址,龙神庙乃下迁者”。也就是说汉代的黑水祠就是现在的黑龙潭道观,它是云南第一处名胜古迹。因为传说云南龙王黑龙的龙宫就在此,这里的潭水又终年不会枯竭,故后称“黑龙潭”。唐宋以来,昆明地区的老百姓就到黑龙潭祭祀求雨。明初,黔国公沐氏在此大兴土木,将龙神祠改名为黑龙宫,整个龙泉观初具规模。此后,明清两代,云南督抚多次对龙泉观进行修葺,规制不断完善。民国年间,这里称龙泉公园。
清代满族诗人硕庆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短短的十四个字就准确地概括了黑龙潭的主要景观及自然景色。
如今的黑龙潭建筑分为上下两个道观。下观“黑龙宫”,相传建于1454年,是一进两院式建筑。外院置有一香炉,其正反两面都刻有八卦图,两个侧面是北斗七星图,这些都是道教用来驱魔避邪的。在里院天井的水池中有一条形态逼真的戏水黑龙雕塑。传说它就是云南掌管着兴云播雨的都龙王。龙神庙中还可以看到盘绕在中柱上的黑、黄二龙,以及正坛上供奉的龙王和雷神母电、雨师风伯等一些掌管雨水的神灵。2003年底,黑龙潭公园恢复刊刻了当年林则徐的一副对联挂于黑龙宫楹柱上,联语与龙神庙的供奉和氛围颇为贴切,为黑龙潭公园增添了文史内涵:龙友为灵,流播德泽;泉神化气,雨润春山。
| http://a2.att.hudong.com/24/47/01300000044935120539476118810_s.gif |
| 昆明黑龙潭 |
黑龙宫前面,就是“两树梅花一潭水”中的那一潭水。前后两池池水相通,中间以石桥为界。左边是浑水潭,它的面积有2600平方米,水深50厘米。右边是清水潭,有600平方米,平均水深7米,最深处11米,蓄水量4400立方米。它就是黑龙潭。两池水相连,而水色迥异,泾渭分明,就像是道家阴阳各半的“太极图”。这主要是因为清水潭的水深,泉水由潭底涌出,所以水色清澈;而浑水潭水浅,加之雨后有泥水顺山坡流入池内,故池水浑浊。站在桥上,可以发现一个奇景:“两池相交鱼不往,一桥横断水色殊。”
离桥不远,是四绝之一的“明墓”。它是南明忠义之士薛尔望及全家的合葬墓。薛尔望是明末清初时的昆明一书生。据《明史》记载,顺治辛丑(南明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吴三桂率领清兵追击南明永历帝,永历帝从昆明败走缅甸。薛尔望看到南明大势已去,叹息曰:“不能背城战,君臣同死社稷,故欲走蛮邦以苟活,重可羞耶!”“吾不惜以七尺躯为天下明大义。”就携妻儿媳孙侍女投潭殉节,后人称之为忠义之士,为其立墓纪念。墓旁原有一纪念亭,名“起云阁”。阁中曾挂清康熙年间云南按察使许宏勋撰写的一副楹联:“寒潭千载洁,玉骨一堆香。”清末,云南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也曾撰联一副,赞扬其品质:“扶一代纲常,秀才真以天下任;奉千秋俎豆,伊人宛在水中央。”现在,袁联悬于黑龙宫中,已是后人所书。薛尔望家原住昆明小东门外薛家巷(现桃园小学所在地)。这里曾有袁嘉谷题的“明忠义薛尔望故里”碑,此碑现存于黑龙潭碑馆之中。
浑水潭北边山脚下有一石牌坊。坊额正面刻着“龙吟虎啸”四字,背面刻有“水天一色”四字。坊前有两个石狮,坊后有两个石象。佛教里有“青狮献瑞,白象呈祥”的说法。所以说,仅从这一石坊和“明墓”,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许多寺庙建筑都具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特点。
石坊后面是上观“龙泉观”。山门为“紫极玄都”牌坊。按道教的说法, “紫极玄都”的意思也就是紫微北极大帝和众神仙居住的地方。
走进山门,便见“汉黑水祠”四个大字,据说是清朝云贵总督阮元书写的。往后是祖师殿,院中的八卦铜鼎铸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上有篆书28宿名,鼎高1.58米,重2.5吨。说云南是有色金属王国,于此可见一斑。
祖师殿前的石阶中央,镶嵌着一巨大石板,上面雕刻着两条戏耍夜明珠的黑色云龙。据说龙所戏耍的夜明珠是由中国古代的轩辕镜演变而来的,是中华的象征。“龙戏珠”就表示神龙在保卫华夏大地。
殿门前两边的墙壁上有两幅画。东边的是青龙吐水,西边的是白虎望月。青龙、白虎是道教四方之神“四象”中的两象(另外两象为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在一些道观的山门内,常把他们塑为两尊威武的神将,他们的职责是守卫道观的山门,就好比佛寺山门前的哼哈二将一样。
著名的黑龙潭“三异木”就在祖师殿前。枝干横曲的唐梅,相传为唐南诏时道安和尚手植,为一卧一立两株。所以硕庆才写下了“两树梅花一潭水”。可惜它们都已相继枯死了,现在的这株是原唐梅一株的四分之一的枝干。这株梅树属于红梅,别看它已老态龙钟,每逢春节前夕数它开花最早,粉红色的重瓣花朵,清香袭人。阮元曾写过两首赞唐梅的诗:
| http://a4.att.hudong.com/45/48/01300000044935120539488848257_s.jpg |
| 久负盛名的唐梅 |
千岁梅花千尺潭,春风先到彩云南。
香吹蒙凤龟兹笛,影伴天龙石佛龛。
玉斧曾遭图外划,骊珠常向水中探。
只嗟李杜无题句,不与逋仙季迪谈。
铁石心肠宋开府,玉冰魂魄古梅花。
边功自坏鲜于手,仙树遂归南诏家。
今日太平多雨露,当年万里隔烟霞。
老龙如见三沧海,试与香林较岁华。
这两首诗镌刻在本观碑馆之中的石碑上。作者以唐梅历经的岁月沧桑,回顾云南历史,充满了对祖国边疆神奇土地的热爱之情。
现在,黑龙潭公园在后山上广植梅树,有红、白、绿梅等近90个品种6000余株,构成一道新的风景,命名为“龙泉探梅”,是昆明新的十六景之一。黑龙潭梅园占地427亩,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梅园之一。
唐梅近旁便是宋柏,高28米,直插云表,枝叶茂密,古根盘结,是观中现存最雄伟挺拔的古木,距今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了。袁嘉谷曾赋《宋柏行》诗云:“风霜饱阅八百载,柏身老矣色不改。问柏何缘老不改,中坚持有性根在。”此诗既赞美宋柏饱经风霜仍生机盎然,又表达了作者高远的志向,抒情哲理融为一体,具有深刻的涵意。
明代种植的茶花树亦在院内。冬末初春,其它茶花尚含苞待放,它已花红似火,艳如桃花。品种名为早桃红。“云南山茶甲天下”。确实,滇中花木,山茶首屈一指,位列云南八大名花之首,又是昆明市的市花。明代诗人担当曾写这样一首赞美山茶的诗:“冷艳争春喜烂然,山茶按谱甲于滇。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美丽的山茶冒霜雪而吐艳,寄浓情于清冷,灿如朝霞富有生气,是其他树木不能与之媲美的。
| http://a2.att.hudong.com/82/49/01300000044935120539493196348_s.jpg |
| “老骥伏枥”的宋柏 |
唐梅、宋柏、明茶并称为“黑水祠中三异木”。1961年郭沫若游黑龙潭时曾题诗咏赞:“茶花一树早桃红,百朵彤云啸傲中。惊醒唐梅睁眼倦,衬陪宋柏倍姿雄。崔嵬笔立天为纸,婉转横陈地吐红。黑水祠中三异木,千年万代颂东风。”此诗现镌刻碑上立于观中“明茶”花坛前。
真人殿中陈列着明代以来关于黑龙潭的碑刻二十来方,所以此殿又称“碑亭”或“碑馆”。其中一碑镌刻李君像。唐梅、宋柏的碑刻上,可以欣赏到当年唐梅的铁骨龙姿和宋柏铁干凌霄之态。咏梅诗碑其内容正是前面介绍过的阮元的两首咏梅的七律诗。此外,还有历代兴修黑龙潭的碑记等大量珍贵的碑碣。诗词、书法、绘画、刻工荟萃一亭,不仅是宝贵的文物,也是艺术珍品。最引人注目的碑是道符碑,又称凸字碑。其实这是一块凹刻碑。碑文为“万物兹生”四个大字。其意思概括了道教关于万物之生于道的创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块碑的刻工精细,受光后,明暗变幻,使人常发生视感的错觉,把实际的阴刻凹字体错认为是阳刻凸出来的。因此人们一般称它为凸字碑。这块碑是根据明朝著名道士刘渊然写下的符箓刻成的。刘渊然(1351年~1432年),明代道士,江西赣县人,是道教长春派的祖师。他原是全真龙门派的传人,熟悉符箓和炼丹术。曾得朱元璋和朱棣的宠识封赐,统领天下道教。后忤权贵,被谪来滇。到昆明后,居黑龙潭传道,创建长春派。由于道教符箓各派统称正一道,所以说刘渊然是全真教和正一教的双修道士。他在昆明期间,对发展昆明道教影响极大。
| http://a3.att.hudong.com/21/49/01300000044935120539499378088_s.jpg |
| 人们精心呵护的明茶 |
龙泉观北面山巅有一座塔,令人瞩目。名“定风塔”,高13米七层八角密檐实心,为块石垒砌,始建年代无考,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修过。塔身镌刻对联数副,其一云:太极南旋双镜月,定风北峙一壶天。龙泉山又名太极山。上联写太极山南面清、浑两潭水宛若两面映月之镜;下联则说此塔似将北来的寒风定住的一把盛天风之壶。
黑龙潭公园除了梅园之外,还有桂花园、杜鹃谷、红枫林,以及竹园、松园、秋园和苗圃等园地。坐落于黑龙潭东面的半山坡苍松翠柏之中的是烈士陵园,安葬着王德三、吴澄、马登云三烈士,以及王复生、张舫和刘平楷等烈士。墓园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内地及沿海不少单位迁到昆明。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与云南省教育厅合办“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并选定黑龙潭龙泉公园全部宫观房舍和园地作为所址,昆明市还委聘研究所研究员蔡希陶为龙泉公园的经理。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即新中国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前身。不久,国立北平研究院的物理及化学研究所也迁到龙泉公园,这个物理所即后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前身。所长为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今天,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陈列室中,还悬挂着一幅抗战时期龙泉公园黑龙宫的老照片。照片上黑龙宫门柱上挂着“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的条型牌子。当时西南联大青年教师吴征镒经常带联大生物系学生来此参观实习。吴征镒1958年从北京回到昆明担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成为中科院资深院士。
昆明黑龙潭-千年浑水突然变清
| http://a4.att.hudong.com/70/59/01300000044935120539592741848_s.jpg |
| 昆明黑龙潭 |
素有“滇中第一祠”美誉的昆明黑龙潭,是我省著名的名胜古迹。千百年来,黑龙潭公园里始终有一道非常奇怪景观:黑龙潭里有一个清水塘和一个浑水塘,两个水潭形如一对孪生兄弟,虽然相互连接在一起,但是两潭湖水却一清一浊。古往今来,黑龙潭为何出现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始终是人们心中的不解之迷。更让人不解的是,浑浊了千百年的浑水潭却在最近忽然变清了,此后再也没有呈现出复愿原回过去那种浑浊的迹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昨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位于昆明市北郊的昆明市黑龙潭公园,发现龙潭处园内浑水潭一改往日的浑浊景象,而是清澈见底、清波照人,在有的地方,还能看见水底的青苔与水草,有的地方还可以看到水底的石块。浑水潭与清水潭如出一辙了。而且有意思的是:两个潭里基本看不见鱼的身影。昔日这两个潭虽然一清一浊,但在水面上,均可以看见群鱼竞游的景观。
浑水潭为什么会变清呢?一位常来公园的老人说:“我家就住公园旁边,从小就喜欢到黑龙潭,浑水潭变清这样的情况从来都没有见过,也从未听哪位老人讲起过浑水潭水变清的事。”在公园内买东西的一位女妇说:“在这里做生意很久了,从来没有见过浑水潭变清,这次究怎么了? 会不会与潭内投了石灰有关呢?”
据昆明市黑龙潭公园的管理人员文先生说,黑龙潭浑水潭水质变清已有一段时间,至今仍未能恢复以前的浑水景观,究竟什么原因促使黑龙潭的千年浑水变清,他们也不清楚。
在黑龙潭公园工作20余年的公园负责人李标说,多年来,他们从来就没有见过该公园的浑水潭变清过,在有关黑龙潭的历史记载中,也没有浑水潭变清的记载。该园的浑水潭和清水潭的水源各不相同,而且无论什么时候,浑水潭里的水是浑浊的,清水潭的水是清冽的。在公园里,他们从未听人说过浑水潭的水变清过,只是的有年份水位会下降,但浑水潭的清浊度从未改变过。
李标回忆说,今年春节期间的2月5日发生了一件事:两个潭内的数百公斤观赏鱼一夜之间大部分死亡。随后,浑水潭里的水却渐渐变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至今没有人能说清其中的原委。只是此前,公园管理人员为了给浑水潭消毒,投放了一些石灰。浑水潭忽然变清,是否与这件事情有关系,谁也搞不清楚。至于,发生在2月5日大批观赏鱼死亡的的事件,经调查发现,主要是因为地质变异所致。那么,浑水潭成了清水潭会不会也与地质变异有关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