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粤剧名家撑起佛山粤剧半边天
(2014-12-10 16:10:46) 如果说“食在广州,厨出凤城”的话,那么还可以说:“粤剧在佛山,名伶出顺德。”佛山市最有代表性的本地文化当数粤剧。佛山是粤剧的发祥地,而以顺德籍为代表的粤剧名家,则撑起了粤剧历史上的艳阳天。
“未有吉庆,先有八和,未有八和,先有琼花”,这是粤剧行内人士经常说的一句话,说的是建立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粤剧本地班行会组织吉庆公所和八和会馆,均出现在琼花会馆之后。琼花会馆是何时出现的呢?
有史记载,明代,戈阳腔已在广东流行,昆班、徽班等外地戏班经常入粤演出,受外来影响,广东人开始学习演戏。为区别两者,前者被称为“外江班”,后者被称为“本地班”。而佛山戏剧演出的历史也是从这时开始,佛山张槎《大江冯氏族谱》、《石湾太原霍氏族谱》等本地文献以及一些碑刻资料,都记载了明代佛山戏剧演唱活动的活跃。由于演出频繁,艺人数量不断增加,明万历年间,在佛山大基尾建立了粤剧本地班最早的行会 组织——琼花会馆,并在其附近建造供戏船停泊的琼花水埠。
琼花会馆建成之后,粤剧演出更加繁盛。“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贝兄节,万人围住看琼花。”这首出现在清乾隆十九年《佛山忠义乡志》里的诗句就是针对粤剧演出的盛况所写。
有戏必有舞台,祖庙万福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初名华封台,是佛山最早的固定戏台,也是广东目前最古老的戏台。
顺德人不仅喜欢观赏粤剧,而且还爱学唱学做,进而投身戏班拜师学艺,故顺德之梨园子弟特别多,出现了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现象。粤剧从外地引入到成型,从原始形态到今天已具有较高水平,经过了许多代艺人的改革创新,凝聚了许多粤剧界艺术家的心血,其中顺德籍艺术家的贡献是很大的。
清末民初,顺德籍的粤剧著名演员有:靓仙、白驹荣、桂花勤、靓仔玉、小莺莺、小喉七(以上大良人)、豆皮桐、杨州青(以上是桂洲人),千里驹(乌洲人),丁香耀(伦教人),新占(莘村人),新苏仔(仕版人),兰花亦(冲鹤人),苏州七(容奇人),小白菜(龙眼人)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粤剧的黄金时代,这时期顺德籍的著名粤剧演员更多,如桂洲的马师曾、公脚新允、黄小红、新龙珠、廖少文、蔡马师、何奎武;大良的骚韵兰、玉清奇、罗剑飞、罗宗祺、罗丽娟、绿衣郎、罗鉴波、罗鉴雄,苏兰女;龙山的薛觉先;均安的罗家权、罗家会、罗冠声、罗文焕;沙的新细伦、袁非成;杏坛高赞的梁冠南;水藤的马师钜、邓碧云;马岗的冯镜华;岳步的何大贤;容奇的刘家联、陈镜华;黄连的金山仔等,还有名噪一时的新马师曾,都分别担任各班的台柱。
清末民初,花旦王千里驹之后,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这是粤剧最鼎盛时期,是被称为“薛马争雄”的年代,文武生薛觉先和丑生马师曾对粤剧的革新都颇有贡献。他们和小生白驹荣、小武桂名扬、丑生廖侠怀被称为粤剧“五大流派”,这是当时最重要、最负盛名的流派。他们5人除桂名扬是番禺人外,其中薛、马、白、廖都为顺德人。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前夕,粤剧虽然受到摧残,但梨园子弟仍然奋斗自强。新崛起者有大良的白雪仙、李香兰(现均在香港)、新名扬、冯少侠、陈飞燕、白超鸿、谈笑风、罗丽燕、黎锦棠、黎碧玉;沙的陈燕侬;均安的罗家宝、罗君超、罗瑞龙;羊额的卢绮云、小嫦娥;碧江的苏镜华、欧慕芬;伦教的林湘平、严觉天等。
新中国成立后,粤剧得到复苏,在粤剧舞台上又出现了一批新人,如李宝莹、白雪红、曾慧等。
粤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戏台上著名演员的杰出表演固然使人历久难忘,但对“幕后英雄”的艺术创作和他们对粤剧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也不应遗忘。例如著名编剧家兼粤剧音乐家陈冠卿(大良人),从事粤剧文学创作和音乐创作五十多年,兢兢业业,尽心竭力。还有粤剧音乐师罗家树(擅长打击乐的著名掌板),以及陈燊、冯苏、谭建,编剧李菁华(女)、苏汝智、苏翁,舞台美
术梁三根;粤剧评论家范敏等等,他们都对粤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的贡献。
据佛山市曲协副主席、顺德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廖宇光介绍,进入新世纪,顺德粤剧粤曲人才同样星光灿烂。我区均安、容桂、大良被评为中国曲艺之乡,这是广东省被授予全国粤剧之乡最多的地方。区戏剧曲艺家协会拥有会员近300人,其中省曲协会员50人,中国曲协会员16人。2003年12月,区曲协参加中国曲艺家协会在无锡举行的“中国曲艺荟萃曲唱雅集”荣获12个奖项:侯玉霞获金奖,廖宇光、力红等两人获银奖,黎骥、梁曦薇、欧阳秀明、欧阳子文等四人获铜奖,胡伟新、钟向红获新人奖,甘剑波、林少雄、黄邦胜获音乐设计奖。广东团唯一一个金奖由我区夺得,所获奖项占广东团三分之一。中国曲协负责人称赞,这标志着顺德曲艺走向了新的全盛时期,也向世人展示了顺德粤剧粤曲人才走向新辉煌。
顺德梨园子弟群星灿烂
“广东梅兰芳”千里驹(1886年~1936年)
被粤剧界公认为“花旦王”的千里驹,原名区家驹,字仲吾,伦教乌洲人。出身寒微,历尽艰辛。自清末民初至二十年代,一直是“粤剧第一班——人寿年班”的正印花旦。他特别擅长表演悲剧人物,每演一个角色,均能全心全意地投入,演技精湛,情感真挚,催人泪下。他的嗓音不太好,略带沙哑,但发口好,拖腔优美动听,人们都说他“鬼口甘唔好声”,但唱得“鬼口甘好听”。无论风情戏,苦情戏,时装戏都演得出色,公认是第一流。他的戏德也很好,乐于扶掖后进,凡与他同台演戏的演员都受到他的艺术熏陶,白驹荣、薛觉先、马师曾等人都曾先后师事千里驹。他们后来也都成了粤剧名家。
顺德粤剧艺人,千里驹首先成为近代粤剧界影响深远的人物,渐而以其造诣高超、德高望重被颂为一代宗师,赢得“花旦王”、“悲剧圣手”、“广东梅兰芳”之美誉。
一代伶王马师曾(1900年~1964年)
桂洲人,青年演小生、小武,在《苦凤莺怜》一剧中饰义丐,创造一种沙哑凄厉,表达在饥寒线上挣扎情境的“乞儿喉”。中年以丑角享盛誉。他的表演既师承了靓元亨手、眼、身、步分寸准确、节奏鲜明的特点,又善于把传统程式加以改造运用;并能够把各阶层人物带有特征性的手势、动作加以提炼、夸张,成为他自己的舞台动作,使他塑造的舞台形象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根据自己洪亮而稍欠圆润的嗓音,扬长避短,对其青年时创造的“乞儿喉”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一种旋律跳跃顿挫分明吐字短促而有力行腔活泼而滑稽的唱腔,被称为“马腔”。马师曾除在音乐、服装、布景等多作改良外,还吸收话剧、电影的长处,对于运用戏曲程式,使用夸张手法表演“时装戏”尤多创造。
万能老倌薛觉先(1904年~1956年)
龙江人,十九岁即在《三伯爵》一剧中担任主角而一举成名。薛觉先技艺全面,戏路宽广。早年学丑,后以文武生成名,又能反串旦角,兼演红生,但以扮演风流儒雅、潇洒俊逸的小生最享盛誉。薛觉先主张“合南北剧为一家,综中西剧为全体”。在艺术实践中,他善于吸收京剧、电影等艺术的长处,借鉴其他艺术品种的服装、化妆、布景和音乐伴奏,对于丰富粤剧表演艺术,提高唱、念、做、打水平以及净化舞台、改革剧场陋习都作出贡献。他做功干净洒脱,唱腔精练优美,善于运用旋律和节奏的变化表达人物感情,善于突破曲调原来的板眼、句格而创作新腔,艺术自成一家,人称“薛派”。
小生王白驹荣(1892年~1974年)
大良人,工小生。粤剧小生从假嗓改为真嗓,是经历了从金炳山、朱次伯到白驹荣才最后完成的。他嗓音清越明亮,行腔婉转圆润,吞吐跌宕,自然流畅,尾音拖腔,一气呵成,回荡悦耳。他吸收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融入“二簧”声腔中,使唱腔更富有特色,自成流派,被称为“白腔”。代表剧目有《金生挑盒》、《泣荆花》、《风流天子》等。
丑王廖侠怀(1903年~1952年)
均安人,工丑生,在《毒玫瑰》中扮演病院院长而声名大噪。廖扮演各种人物均能刻画入微,形象传神,善于即兴发挥,针砭时弊。用鼻音行腔使调,别具一格,尤以唱“中板”、“木鱼”等曲调最为出色,人称“廖腔”。代表剧目有《花王之花》、《火烧阿房宫》等。(注:廖侠怀生于均安白藤,1958年,该村划归新会,2003年又划归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表里村。——黄康老师特别指正)
虾腔罗家宝
“未有吉庆,先有八和,未有八和,先有琼花”,这是粤剧行内人士经常说的一句话,说的是建立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粤剧本地班行会组织吉庆公所和八和会馆,均出现在琼花会馆之后。琼花会馆是何时出现的呢?
有史记载,明代,戈阳腔已在广东流行,昆班、徽班等外地戏班经常入粤演出,受外来影响,广东人开始学习演戏。为区别两者,前者被称为“外江班”,后者被称为“本地班”。而佛山戏剧演出的历史也是从这时开始,佛山张槎《大江冯氏族谱》、《石湾太原霍氏族谱》等本地文献以及一些碑刻资料,都记载了明代佛山戏剧演唱活动的活跃。由于演出频繁,艺人数量不断增加,明万历年间,在佛山大基尾建立了粤剧本地班最早的行会 组织——琼花会馆,并在其附近建造供戏船停泊的琼花水埠。
琼花会馆建成之后,粤剧演出更加繁盛。“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贝兄节,万人围住看琼花。”这首出现在清乾隆十九年《佛山忠义乡志》里的诗句就是针对粤剧演出的盛况所写。
清末民初,顺德籍的粤剧著名演员有:靓仙、白驹荣、桂花勤、靓仔玉、小莺莺、小喉七(以上大良人)、豆皮桐、杨州青(以上是桂洲人),千里驹(乌洲人),丁香耀(伦教人),新占(莘村人),新苏仔(仕版人),兰花亦(冲鹤人),苏州七(容奇人),小白菜(龙眼人)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粤剧的黄金时代,这时期顺德籍的著名粤剧演员更多,如桂洲的马师曾、公脚新允、黄小红、新龙珠、廖少文、蔡马师、何奎武;大良的骚韵兰、玉清奇、罗剑飞、罗宗祺、罗丽娟、绿衣郎、罗鉴波、罗鉴雄,苏兰女;龙山的薛觉先;均安的罗家权、罗家会、罗冠声、罗文焕;沙的新细伦、袁非成;杏坛高赞的梁冠南;水藤的马师钜、邓碧云;马岗的冯镜华;岳步的何大贤;容奇的刘家联、陈镜华;黄连的金山仔等,还有名噪一时的新马师曾,都分别担任各班的台柱。
清末民初,花旦王千里驹之后,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这是粤剧最鼎盛时期,是被称为“薛马争雄”的年代,文武生薛觉先和丑生马师曾对粤剧的革新都颇有贡献。他们和小生白驹荣、小武桂名扬、丑生廖侠怀被称为粤剧“五大流派”,这是当时最重要、最负盛名的流派。他们5人除桂名扬是番禺人外,其中薛、马、白、廖都为顺德人。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前夕,粤剧虽然受到摧残,但梨园子弟仍然奋斗自强。新崛起者有大良的白雪仙、李香兰(现均在香港)、新名扬、冯少侠、陈飞燕、白超鸿、谈笑风、罗丽燕、黎锦棠、黎碧玉;沙的陈燕侬;均安的罗家宝、罗君超、罗瑞龙;羊额的卢绮云、小嫦娥;碧江的苏镜华、欧慕芬;伦教的林湘平、严觉天等。
新中国成立后,粤剧得到复苏,在粤剧舞台上又出现了一批新人,如李宝莹、白雪红、曾慧等。
粤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戏台上著名演员的杰出表演固然使人历久难忘,但对“幕后英雄”的艺术创作和他们对粤剧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也不应遗忘。例如著名编剧家兼粤剧音乐家陈冠卿(大良人),从事粤剧文学创作和音乐创作五十多年,兢兢业业,尽心竭力。还有粤剧音乐师罗家树(擅长打击乐的著名掌板),以及陈燊、冯苏、谭建,编剧李菁华(女)、苏汝智、苏翁,舞台美
顺德梨园子弟群星灿烂
“广东梅兰芳”千里驹(1886年~1936年)
被粤剧界公认为“花旦王”的千里驹,原名区家驹,字仲吾,伦教乌洲人。出身寒微,历尽艰辛。自清末民初至二十年代,一直是“粤剧第一班——人寿年班”的正印花旦。他特别擅长表演悲剧人物,每演一个角色,均能全心全意地投入,演技精湛,情感真挚,催人泪下。他的嗓音不太好,略带沙哑,但发口好,拖腔优美动听,人们都说他“鬼口甘唔好声”,但唱得“鬼口甘好听”。无论风情戏,苦情戏,时装戏都演得出色,公认是第一流。他的戏德也很好,乐于扶掖后进,凡与他同台演戏的演员都受到他的艺术熏陶,白驹荣、薛觉先、马师曾等人都曾先后师事千里驹。他们后来也都成了粤剧名家。
顺德粤剧艺人,千里驹首先成为近代粤剧界影响深远的人物,渐而以其造诣高超、德高望重被颂为一代宗师,赢得“花旦王”、“悲剧圣手”、“广东梅兰芳”之美誉。
一代伶王马师曾(1900年~1964年)
桂洲人,青年演小生、小武,在《苦凤莺怜》一剧中饰义丐,创造一种沙哑凄厉,表达在饥寒线上挣扎情境的“乞儿喉”。中年以丑角享盛誉。他的表演既师承了靓元亨手、眼、身、步分寸准确、节奏鲜明的特点,又善于把传统程式加以改造运用;并能够把各阶层人物带有特征性的手势、动作加以提炼、夸张,成为他自己的舞台动作,使他塑造的舞台形象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根据自己洪亮而稍欠圆润的嗓音,扬长避短,对其青年时创造的“乞儿喉”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一种旋律跳跃顿挫分明吐字短促而有力行腔活泼而滑稽的唱腔,被称为“马腔”。马师曾除在音乐、服装、布景等多作改良外,还吸收话剧、电影的长处,对于运用戏曲程式,使用夸张手法表演“时装戏”尤多创造。
万能老倌薛觉先(1904年~1956年)
龙江人,十九岁即在《三伯爵》一剧中担任主角而一举成名。薛觉先技艺全面,戏路宽广。早年学丑,后以文武生成名,又能反串旦角,兼演红生,但以扮演风流儒雅、潇洒俊逸的小生最享盛誉。薛觉先主张“合南北剧为一家,综中西剧为全体”。在艺术实践中,他善于吸收京剧、电影等艺术的长处,借鉴其他艺术品种的服装、化妆、布景和音乐伴奏,对于丰富粤剧表演艺术,提高唱、念、做、打水平以及净化舞台、改革剧场陋习都作出贡献。他做功干净洒脱,唱腔精练优美,善于运用旋律和节奏的变化表达人物感情,善于突破曲调原来的板眼、句格而创作新腔,艺术自成一家,人称“薛派”。
小生王白驹荣(1892年~1974年)
大良人,工小生。粤剧小生从假嗓改为真嗓,是经历了从金炳山、朱次伯到白驹荣才最后完成的。他嗓音清越明亮,行腔婉转圆润,吞吐跌宕,自然流畅,尾音拖腔,一气呵成,回荡悦耳。他吸收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融入“二簧”声腔中,使唱腔更富有特色,自成流派,被称为“白腔”。代表剧目有《金生挑盒》、《泣荆花》、《风流天子》等。
丑王廖侠怀(1903年~1952年)
均安人,工丑生,在《毒玫瑰》中扮演病院院长而声名大噪。廖扮演各种人物均能刻画入微,形象传神,善于即兴发挥,针砭时弊。用鼻音行腔使调,别具一格,尤以唱“中板”、“木鱼”等曲调最为出色,人称“廖腔”。代表剧目有《花王之花》、《火烧阿房宫》等。(注:廖侠怀生于均安白藤,1958年,该村划归新会,2003年又划归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表里村。——黄康老师特别指正)
虾腔罗家宝
均安人,1930年生,小从父罗家村、叔罗家权学艺。十二岁开始在“锦添花”、“龙凤”等剧团演出,十六岁起任正印小生。以后与桂名扬合作分别到越南、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1954年回广州,得薛觉先悉心教诲,在“太阳升”、“东方红”等剧团担纲后入省粤剧院,赴京参加全国戏曲艺术研究班学习,得京剧名伶俞振飞指导,艺术更臻精进。他能博取薛、马、桂三大名家所长而自创一格,创出著名“虾腔”。首本戏有《柳毅传书》、《玉河浸女》等。近年热心培训学员,举办“虾腔”传人大赛,造就一批有潜质的“虾腔”传人。
慈善伶王新马师曾(1916年~1997年)
新马师曾,原名邓永祥,乐从人。9岁随何寿年(何细杞)学粤剧,10岁时入“一统太平”班赴四乡演出,早已有神童的称号。新马师曾因演戏时模仿名伶马师曾,于是他师傅给他改了“新马师曾”这个艺名。四五十年代,新马主演的名剧包括《婵》、《西施》、《万恶淫为首》、《卧薪尝胆》、《光绪皇夜祭珍妃》等。五十年代,新马师曾与当时其它红伶一样,接拍电影;除粤剧戏曲片外,他亦以喜剧演员身份,演出多阿福及两傻系列电影。1960年,新马师曾创办了永祥唱片公司,他亦担任过八和会馆多届主席,并于1977年获得英国牛津大学颁赠名誉艺术博士,1978年又获英女皇颁赠M.B.E.勋衔。此外,因为新马经常参加慈善活动,故有“慈善伶王”之称。
佛山粤剧之最
一、1853年,佛山建立了最早的粤剧戏院———丹桂戏院。
二、明万历年间,佛山建立了粤剧本地班最早的行会组织———琼花会馆。
三、明万历年间,佛山建立了最早的粤剧红船专用码头———琼花水埠。
四、清咸丰四年(1854),佛山粤剧艺人李文茂率数千红船弟子起义反清,在广西建立大成国,称“平靖王”,是中外戏剧史上“戏子称王”第一人。
五、清咸丰四年(1854),由于李文茂起义反清,清政府禁演粤剧,捕杀粤剧艺人,民间将被杀艺人合葬于石湾金龟岗,以铁渣为记,称“铁丘坟”,是首个艺人公墓。
六、祖庙万福台建于清顺治年间,是佛山最早的固定戏台,也是广东省目前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粤剧戏台。
七、1957年,佛山专区青年粤剧团成立,成为全国第一个青年戏曲团。
八、1979年,佛山地区青年粤剧团应邀赴澳门演出,是文革后最早赴澳门演出的大陆粤剧团体。
九、1986年,佛山青年粤剧团应邀赴新加坡演出,成为中国与新加坡建交后第一个赴新加坡演出的大陆粤剧团体。
十、1991年,李淑勤在佛山青年粤剧团担任主角,成为当时省内最年轻的粤剧正印花旦。
十一、1993年,佛山青年粤剧团访问台湾,成为第一个赴台演出的大陆粤剧团体。
十二、2004年4月,全国首个即广东省粤剧博物馆在佛山开馆。
慈善伶王新马师曾(1916年~1997年)
新马师曾,原名邓永祥,乐从人。9岁随何寿年(何细杞)学粤剧,10岁时入“一统太平”班赴四乡演出,早已有神童的称号。新马师曾因演戏时模仿名伶马师曾,于是他师傅给他改了“新马师曾”这个艺名。四五十年代,新马主演的名剧包括《婵》、《西施》、《万恶淫为首》、《卧薪尝胆》、《光绪皇夜祭珍妃》等。五十年代,新马师曾与当时其它红伶一样,接拍电影;除粤剧戏曲片外,他亦以喜剧演员身份,演出多阿福及两傻系列电影。1960年,新马师曾创办了永祥唱片公司,他亦担任过八和会馆多届主席,并于1977年获得英国牛津大学颁赠名誉艺术博士,1978年又获英女皇颁赠M.B.E.勋衔。此外,因为新马经常参加慈善活动,故有“慈善伶王”之称。
一、1853年,佛山建立了最早的粤剧戏院———丹桂戏院。
二、明万历年间,佛山建立了粤剧本地班最早的行会组织———琼花会馆。
三、明万历年间,佛山建立了最早的粤剧红船专用码头———琼花水埠。
四、清咸丰四年(1854),佛山粤剧艺人李文茂率数千红船弟子起义反清,在广西建立大成国,称“平靖王”,是中外戏剧史上“戏子称王”第一人。
五、清咸丰四年(1854),由于李文茂起义反清,清政府禁演粤剧,捕杀粤剧艺人,民间将被杀艺人合葬于石湾金龟岗,以铁渣为记,称“铁丘坟”,是首个艺人公墓。
六、祖庙万福台建于清顺治年间,是佛山最早的固定戏台,也是广东省目前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粤剧戏台。
七、1957年,佛山专区青年粤剧团成立,成为全国第一个青年戏曲团。
八、1979年,佛山地区青年粤剧团应邀赴澳门演出,是文革后最早赴澳门演出的大陆粤剧团体。
九、1986年,佛山青年粤剧团应邀赴新加坡演出,成为中国与新加坡建交后第一个赴新加坡演出的大陆粤剧团体。
十、1991年,李淑勤在佛山青年粤剧团担任主角,成为当时省内最年轻的粤剧正印花旦。
十一、1993年,佛山青年粤剧团访问台湾,成为第一个赴台演出的大陆粤剧团体。
十二、2004年4月,全国首个即广东省粤剧博物馆在佛山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