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书看到一篇<碗中有乾坤>,,先复述书中的小故事;
故事1中的妈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便告诉孩子,她不爱吃鱼肉,只爱啃鱼头.结果,孩子欢欢喜喜地把嫩嫩滑滑的鱼肉吃个精光,妈妈呢,永远只能啃啃那无肉的鱼头.孩子长大后,误以为妈妈真的喜欢吃鱼头,便永远用鱼头去圆妈妈无欢的梦.
昨者表达的观点,"身为母亲的,如果喜欢吃鱼肉,就应该大大方方地与孩子一块享受那雪白嫩滑的鱼肉,这才算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故事2、有个村庄发生饥荒,饿殍遍地,一个母亲决定带着3个稚龄的孩子子穿越茂密的森林,到另一个村庄去投奔她的亲戚。很不幸,他们在森林里迷路了,没几天,母子几人带的粮食吃完了。呼天,天不应;正发愁时,发现了一棵树,树上长着浆果。母亲把浆果采了,让3个孩子吃,自己死忍饥饿,半颗不碰,最后活活饿死了。三个孩子靠浆果又维持了几天。吃完了,有两个不支倒下,最后获救的只有一个。
作者的观点:那母亲很不理智,只因有感性没理性自己和两个孩子白白送了性命/
其实,故事已经讲了很久,似乎是上一代和上上一代的妈妈普遍表达爱的方式.虽然让人感动,便那种爱也不乏沉重.
其实没有什么对与错,也许有些爱根本不由自主。
想想我的妈妈,一直是以这种方式来奉献给我们.如今想想,虽然感动不已,但也感觉好累!如果可以,我宁愿她更多的爱护自己.至少现在。。。。
妈妈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勤劳而单纯,家和子女就是她的一切,只记得妈一直在操劳,对于上学的我们要求特别少.奉献精神在她身上淋漓尽致,如果家里做好吃的,首要的是先给爷爷奶奶端过去,在爸的质疑声中返回来,然后紧着我们,记忆中,好吃的东西母亲都不爱吃.对自己的的需求一直要求不高,虽然家中的姐弟都比较懂事大多也明白母亲的心意(也许都是根据旁观的爸的点化才明白).直到家境变好,妈的习惯依旧没变.长此以往.我们的喜好都变的模糊了,潜移默化受妈的影响,至到长大后我依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吃什么!更不知道母亲喜欢吃什么.
记得我工作了好久,有一次给妈妈买了几条宽大的内裤,妈说了句话让我偷偷哭了几次,"我从来没有穿过这么舒服的内裤!"如此小的细节竟然是我一向没有注意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她只是觉得穿在里的衣服没必要那么"奢侈"!也许她的想法是对的,可是我竟然一直对妈的这种节俭表示质疑,这个能花多少钱?不至于吧....(其实在好多事情情上已经我都能感觉到自己自私)
所有的父母都说,我们对孩子的付出就没想过要回报,包括现在的我,面对襁褓中的儿子,从没想过将来要他对我怎么样.只想他能健康成长,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我的妈妈也是一样的心愿,但是我们的人生替代不了她的人生,当我们个个飞出家门,过上了尽管不是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也悠然自得.自己有了相对比较完满的小家,妈的生活依旧是老样子,几十年的习惯已经改变不了了.我们不能完全改变她的生活,有些小的帮助也不是不遗余力.疼爱下一代的心却是对上一代的感情远远不能比的.而妈却把感情又转移到了疼爱我们的下一代.一切那么天经地义.也许那是一种美德,人类代代这样延续.但是身为儿女的我,更希望老人过的舒服!有时候我也质疑自己如今将老人的爱视为了负担。。。
写到这,突然觉得自己要反驳那种奉献精神太过违背常理.不做一个对孩子"愚爱"的母亲,而实际行动能不能履行?我可以为我的孩子付出一切.只愿他能健康平安,可是这难道不是不种本能?我怎么忍心说妈的爱就是愚爱?...
有点糊涂了,怎么样做一个大爱的母亲,可能是我要进一步去搞清楚的.也许有时候本能上对孩子的保护和疼爱是肓目的?我的孩子还小,很难想象有一天他会直接对我喊,当妈的就应该怎么怎么样.我会怎样的无语.
原来在我的骨子里也有了这种想法,当妈的做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和孩子一起吃鱼只为了说明妈妈也是正常人而已,可是又有谁认可这样的母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