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系列漫谈(十一)——金价变化令人迷
(2010-04-05 10:37:03)
标签:
黄金黄金价格金价变化财富科普杂谈原创 |
金 价 变 化 令 人 迷
黄金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市场价格变化扑朔迷离,有时甚至非常显著。如伦敦黄金市场1970年—2000年金价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
1970年—1980年为急剧上升阶段。
1970年年均金价为35.95美元/ 盎司,到1979年上升为303.86美元/盎司,1980年达614.5美元/盎司,其中1980年2月创875美元/盎司的天价,这是36年来的最高价。自1970年至1980年增幅达1609%。
1981年—1985年为急剧下跌阶段。
自1981年初开始金价逐渐下跌,随后急剧下跌,至1985年曾一度跌至300美元/盎司,跌幅达104.8%。
1986年—1996年为平稳阶段。
1986年年均金价为380美元/盎司,直至1996年一直维持在(350—380)美元/盎司,变化不超过25%。
1997年—2000年为持续下跌阶段。
1997年金价开始下跌,1999年7月份跌至253美元/盎司,这是20年来的最低价。1999年9—10月金价短期反弹,10月初曾达338美元/盎司,尔后又开始下跌至290美元/盎司,2000年底下降至276美元/盎司,2001年初跌至250美元/盎司。
2001—2006年初国际黄金市场金价总体呈上涨趋势,开始了“牛市”时期,但期间不少震荡。纽约黄金市场变化情况如下。
2001年由年初的250美元/盎司上升到年底的300美元/盎司,年均金价上升为271美元/盎司。2002年后增速加快,至2004年底升至438美元/盎司,2005年底升至517.6美元/盎司。 2006年2月13日金价达到570美元/盎司,这是25年来的最高价。但此后黄金价格时升时降,变化很大。3月初降为534美元/盎司,3月底升为572.7美元/盎司,4月初下降到420美元/盎司,4月21日升为633.65美元/盎司,5月9日又突破700美元/盎司大关,5月12日飙升至730美元/盎司,这是26年来的最高价。6月12日下降为605美元/盎司,6月14日继续下跌至542美元/盎司,6月底又升至613美元/盎司。2006年下半年的金价变化幅度较小,仅11月份曾升至705.70美元/盎司,其余时间总体在620美元/盎司左右变动,由612.60美元/盎司(7月3日)→664.20美元/盎司(7月15日) →640美元/盎司(7月19日)→621美元/盎司(7月22日)→645美元/盎司(8月底)→578美元/盎司(9月15日)→621.20美元/盎司(11月17日)→637.70 美元/盎司(11月24日)→705.70 美元/盎司(11月28日)→626.90美元/盎司(12月26日)。
2007年后金价大幅度上涨,2007年12月份国际金价突破900美元/盎司大关。2008年2月为949美元/盎司,3月20日突破1000美元大关,达1003美元/盎司,为近年来最高价。随后,金价不断震荡,5月20日~27日为920~933美元/盎司,6月17日~24日为866~908美元/盎司,6月24日~30日为900~915美元/盎司。2009年金价总体上涨,但有震荡,由年初的801.6美元/盎司升至6月3日的990美元/盎司,年底为1136.32美元/盎司,涨幅达42%。这期间在800~1000美元/盎司之间动荡。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长期以来黄金白银均实行的是统购统配政策,国内金价明显低于国际市场金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黄金高度集中封闭式管理体制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国内与国外黄金价格不相一致,造成黑市猖獗、走私泛滥。我国黄金饰品销售价与黄金收购价相差悬殊,大量利润被加工、流通环节赚去,而采选冶企业则连年亏本难以为继,束缚了黄金企业自主性。黄金管理体制期待着改革。从1993年9月1日起我国改行政决定金价为市场决定的浮动定价方式,即以低于国际市场金价10%的水平制定黄金收购价格,国际金价以当日伦敦市场金价为准,并以国家外汇调剂中心当日成交的调剂价格将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以此法计算黄金收购价1993年—2001年为(51-96)元/g,与国际金价趋于一致,并为建立国内黄金市场迈出了极重要的一步。
2001年8月1日国家计委在关于放开百余种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决定中包括有黄金饰品,正式宣布了黄金饰品价格放开,后又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发出通知,改革黄金制品零售管理审批制,取消黄金制品零售业务许可证管理制度,实行核准制。中国人民银行从2001年6月11日起已正式启动周报价制度,和国际黄金价格接轨,按人民币美元汇率准时折算黄金收配价格,并实行挂牌收购、配售黄金。
2001年11月10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我国的市场,包括金融市场等将进一步开放,黄金市场的全面放开已为期不远。时过仅1年,2002年10月我国第一家黄金市场—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从此我国黄金交易由计划体系走向了市场格局,黄金内外价差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缩小,与国际黄金市场接轨。以2006年为例,上海黄金交易所4月24日收盘价Au9995为162.75元/克,Au9999为162.74元/克;6月2日收盘价Au9995为146.69元/克,Au9999为146.10元/克;7月7日收盘价Au9995为162.41元/克,Au9999为162.30元/克;9月15日收盘价Au9995为152.59元/克,Au9999为152.69元/克,与同期纽约黄金市场的金价基本一致。
国内金饰品的销售价也随国际黄金市场的涨跌而升降。如2006年4月下旬国际黄金市场金价上涨至633.65美元/OZ,至5月12日达730美元/OZ最高点。这一期间,国内金饰品价格也迅速上涨,昆明的足金由4月初的173元/g升到4月—5月的198元/g、208元/g和213元/g,成都的足金涨到220元/g,广州涨到200元/g,南宁涨到226元/g,西安5月底黄金涨到198元/g,千足金为208元/g。自2006年6月中旬至9月国际黄金市场的金价由5月初的700美元/OZ下降至(640-540)美元/OZ,国内金饰品的价格也随之下降。如广州的黄金由200元/g降至181元/g,成都的足金由220元/g降到185元/g,沈阳的足金由200元/g降到185元/g,兰州的足金9月底已降至158元/g
总之,自1970年以来,金价总体上涨,但期间有跌有涨,一年一个价,一天一个价,变化快,有时变化也很大,令人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