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史记》中的项羽形象
(2009-06-10 22:03:32)
标签:
历史《史记》巨鹿之战项羽乌江文化 |
分类: 读书笔记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既是一部史学巨著,又是一部文学巨著。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达到高峰,而且也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其作者司马迁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文学巨著的写作手法。在《史记》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便是人物纪传。
项羽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集中全力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同时,《项羽本纪》也是《史记》中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典范之作。其实,在《史记》中的本纪,世家的传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的皇帝侯王,作者根据统治地位来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世家。项羽是秦汉之际主宰天下的人物,虽没有天子称号,但却还是被列入本纪,而且在篇目顺序上还位列汉高祖刘邦之上。我认为,这是司马迁对历史事实充分尊重,对项羽的历史作用充分肯定的一个重要表现。
项羽这一悲剧式的成功人物。在中国浩瀚历史中占据了极为牢固的一隅。在一般人眼中,往往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是这位在与汉王刘邦一较高下,争夺帝位惜败,自刎乌江的西楚霸王,却成了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咏叹不绝的人物之一。或许,项羽是中国老百姓几千年来唯一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人物之一。虽然,人们总是会对失败者产生一种莫名的同情感,但是对于项羽我想还是钦佩和惋惜的成分比较多一点吧。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精选重大而典型的事件,在军事斗争和政治风云中刻画人物。又通过典型细节和一些具体的描绘来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另外,文章不仅描写人物的言行,也重视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从而使得人物形象鲜活生动。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在他少年学书学剑事上可以看出,项羽虽一介武夫,有勇无谋,但他心怀大志。当他看见始皇巡游时说:“彼将取而代之”语气是多么豪迈自信。,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二人的反应不同就更能体现出项羽对天下的志在必得之势。而当刘邦见之则喟然叹息
项羽“有勇,八尺余,力扛鼎”,天生神力,武艺超群。江东起兵,巨鹿之战则突出他作为起义军首领,在反秦,灭秦过程中的军事才干。在巨鹿之战中“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即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这些语句充分体现了项羽的勇武精神和叱诧风云的英雄气概。巨鹿之战使他成为诸侯上将,同时也奠定了他西楚霸王的地位。
鸿门宴是司马迁塑造项羽形象的大手笔。洋洋洒洒千余字,通过紧张激烈的宴会场面描写,生动具体的塑造了项羽的自矜功伐,赳赳武夫形象,同时也凸显了刘邦的谦卑逢迎,范增的老练狠毒,张良的精明机智,樊哙的智勇双全。在宴会上,樊哙带剑拥盾而入,目龇尽裂,头发上指,嗔目视项王,而项王却赐卮酒,赐之彘肩,对樊哙的言行未有以应,而且赞其曰:“壮士。”由此可见,项羽也有惜才爱才之心,但由于刚愎自用,对帐下谋士未能达到礼贤下士,所以张良,韩信纷纷归麾刘邦,唯有亚夫范增竭忠尽智,但终究未能一展雄才,抑郁而终。这一点,我认为是项羽兵败乌江的伏笔之一。
项羽的残暴在文中也有所涉及。拔襄阳,皆坑之。陷城阳,屠之。降章邯,坑秦卒二十万。阿房宫也是付之一炬,大火三月不绝,可怜焦土。屠戮人民,丧失人心,这也是项羽悲剧结局的前奏之一。
在《史记》的描述中,富贵还乡虽然还是很多人的共同理想和追求,但项羽在这个问题上的表现却是愚笨的。屠咸阳后,有人劝他都关中,“关中阻山河西塞,地肥沃,可都以霸。”但项羽去为了满足自己浅薄的虚荣心,怀欲东归。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秀夜行,谁知之者?”从此,将关中让给刘邦,是自己失去了极为有利的战略后方。这不能不算是他所犯下的重要错误了。
司马迁笔下的垓下之围,乌江自刎则更显出其英雄末路之悲。四面楚歌,悲歌慷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歌别姬,更突显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自度不能脱时,仍愿为诸君快战,“大呼持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项王嗔目视之,赤泉侯人马具惊,辟易数里。”项羽的英勇气概在此显现无疑。东渡乌江,因感未成霸业,无颜见江东父老,因而拒绝了乌江亭长美意。但为感其恩,将骓马赠予他,以示感激。在求生无路的时候,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时仍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于是自刎而死。见故人仍有念旧之情,自知将死却助人一臂,豪迈的英雄本色使人敬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文章的最后,司马迁含泪努力探究造成项羽命运悲剧的根源所在。他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借口,认为“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才是真正的原因。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将相遇的悲剧人生与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一些悲怨的成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也喻含着作者内心的感伤,痛惜与寄托。项羽这个形象,磊落而多慷慨。在项羽的身上,体现了刚中带柔,柔而带刚,刚柔并济的性格,这样相互对立的因素有机的集于项羽一身,使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生动而真实。
司马迁在《史记》中重塑了项羽悲剧性的人生路程。他向我们叙述了一段旷世英雄的传奇故事,一种英雄末路的悲怆选择。虽然项羽在那个刀光剑影的政治较量中失败了,但他却留下了极为深厚的精神内涵。这就是我对《史记》中项羽形象的一点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