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食阅读

(2014-04-29 21:23:56)
标签:

吃吃吃就知道吃

美食

分类: 吃情记


    市面上写吃的人,有两个至奇怪的习惯,一是不承认出身良好,但却在字里行间“无意中”透露家学的渊源:祖上不是大官就是望族,幼时家里没有佣人厨子葡萄酒庄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二是清高地抨击市面上所有带有“必去的”、“最XX的”、“排名top 10的”形容词的餐馆,同时微妙地宣传另一些“最佳”餐厅。

    过多的的软广真是令人厌烦。因着思念家乡菜的缘故,曾关注几位沪上食评人,然而看他们的微博,仿佛除了X记港式茶粥面、X姐私房菜,上海再没有旁的馆子似的。X姐因舌尖1出名,据说她的席面已卖到天价——光顾她的大多不是本地人吧,因为每一个舍得买菜花钱的上海姆妈都会做最好的私房醉蟹。绝非出于人参公鸡——但我真的一点都不想吃头发宛如钢丝球一样的阿姨烧出来的菜。就像我永远不会光顾料理鼠王的餐厅【JJ:它们消过毒了。


    比起“去哪吃”,我更关心“怎么吃”。其实老子也有渊源啊,咱太爷爷是名厨(还是西餐的,为毛我连波隆那肉酱都做不好)。可是有什么用,没渊源过什么好东西,遗传到这一代光剩下嘴刁,又刁不到痒处,味觉既灵敏又迟钝——分辨得出“好”与“不好”,可是知识贫乏、见识有限,模模糊糊讲不清所以然。对喜欢吃的人而言,最糟糕的不是“吃不到”,而是吃到了,却浑浑噩噩,牛嚼牡丹花。细思极恐。

    味觉是天生的,懂得怎么吃不是。吃这门学问,如同世上所有学科,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及金钱去研究,绝无速成之捷径,所以能够与美食共成长才这样令人羡慕。有一类书,书名简洁明了:“葡萄酒”、“奶酪”、“橄榄油”,书中可能会提到上千种常见的酒、奶酪,一句话笼统得介绍它们的特征与口感。如果不能做到按图索骥,每一款都找来品尝、记录、比较,那么看了也没用,顶多乘着印象还深,把妹的时候多几句深奥的话题,或可将涉世未深的小姑娘骗得晕头转向。最蠢大约如阿莲德所写“在餐馆开一瓶红酒,嗅木塞,浅啜一口,抱怨酸度不对,以赢得酒侍的尊敬”——她是谦虚。我竟然见过有人这样装逼(对方并不懂酒),而酒侍不动声色,应对自若(也许见怪不怪了吧)。

    等到彻底忘记书上写的东西,他们仍会像电视受害者那样单纯快乐地认为“送礼就送脑白金,喝酒就喝82年拉菲”。
 
    比起艰涩的科普书籍,至快乐的美食阅读,是懂吃之人的心得分享。可惜现今懂吃会吃,肯大大方方分享,不清高做作,不扭捏炫耀的人很少,同时又要文字好看,几乎只能翻故纸堆。读王世襄《锦灰堆》,琴棋书画飞鹰走马吃喝游艺,分明纨绔子弟做派,但他硬是顽到样样精通、件件专家。写吃篇幅不多,尽管我和他的口味南辕北辙毫无共鸣,看他的文字仍十分享受。汪曾祺谈吃,文字清爽,笔下并无珍馐,百姓滋味,照样写得大气。


    日前在微博看到讨论,大意是你看过什么影视、书籍,对里面的一种食物难以忘怀的。我的回答是:松穰鹅油卷。一点形容没有,只得一个名字,足足惦记了几十年,要么说红楼梦其实是本美食书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