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仿古建筑并不讨厌,比如上海的城隍庙、龙华寺门外的天桥。
作为魔都著名的灵异胜地,阴阳河、“宝塔镇河妖”的故事广为流传,加上附近的烈士陵园、火葬场,上海人提起龙华,总是有些阴丝丝的。继小学、初中春秋游给烈士献花之后,直到大学,期间数年,几乎没有去过龙华一带。不知天桥是什么时候建起来的,长长的复古廊桥,挂满红色灯笼,一头绕到龙华寺,一头通往绍兴饭店。
有一个时期,全家非常频繁地光顾绍兴饭店。家庭聚餐、朋友聚会、婚庆嫁娶,几乎每周都要穿过小半个城区去龙华吃酒,好像全上海只有这一间馆子似的。饭后长辈们喝酒闲聊,我则喜欢一个人去天桥走走。
夜色中的天桥红烛摇曳,行人很少,视野通透,四下里望去,桥畔仿古建筑重重,人间灯火勾勒出亭台飞檐张扬的轮廓,不远处龙华寺塔散发着华严肃穆的流光。走在空荡荡的天桥上,忽然会有些惊讶,有些惘然,仿佛一步踩到了别的世界里,这片远离高楼大厦的城市角落,有着与世不合的古意,还有几分穿越了时空的妖艳,亦幻亦真,迷了人眼。
绍兴饭店菜做得很不错,但是再好的席面,吃得太频繁了,也会心生厌倦。时隔数年,只还记得两道菜,一只冷盘:蛋皮色拉卷。一只热菜:梅菜扣肉。除了这道招牌梅菜扣肉源于绍兴,饭店其余菜式早已本帮化,并不特别做绍兴菜。在上海吃绍兴菜,早先是去咸亨的。咸亨饭店乌瓦白墙,一般是仿古建筑,门口立着孔乙己铜像,入座后,桌上有一碟免费茴香豆,令客人重温语文课本。
除了免费茴香豆,吃了什么,味道如何,毫无印象。记得极清楚的,是佐餐的绍酒,装在小铜吊里,用酒精炉温着端上桌。记忆里的店堂顿时暗若虚无,唯有一点炉火清晰明亮,小小铜吊滋滋做声,轻轻颤动,如低声诵咏,饱含感情。温热的酒香透出壶壁,像一只温柔手,轻拍肩膀,你回转过头,却见是支端正的笔,悬在空中,笔毫饱蘸热酒,一口气写出浩荡诗意。
酒香如书,如君子剑,如人间剑意,只有绍酒给我这般温柔明亮、又厚重端方的感觉。这人间无处不繁华热闹,有时也想躲进乌瓦白墙的书屋里,躲进岁月无声的寂寞里,坐对鉴湖细雨,温一壶绍酒,等酒热,等酒香,等酒香染透屋壁角陈年的青藤,等着饮剑意入腹,藏尽锋芒。散漫而轻松,就像回到小时候,永远有父母亲高大的身影遮挡风雨,我只需坐在桌边,等菜热,等酒香,一边絮絮叨叨,向他们讲尽学校里发生的细碎琐事。
无数个这样的傍晚,妈妈在厨房忙碌,用铜吊热爸爸的绍酒,小火慢煨,酒香四溢。贪嘴地尝一口,皱眉,吐舌,赶紧扒饭。绍酒稠厚如酱,馥郁而苦。
很多年后,与父母万里相隔。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自己灶头的炉火,终于也明白了一杯热酒所有的甘美。如家庭温暖,如亲情浓重,如回忆明亮。幸福之酒,无需常饮,矢志不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