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阳大红大紫的那一年,上海忽然从天上掉下了一个周立波,他把上海人淡忘已久的“腔势”一词重又掀起潮流,他穿着黑西装,梳着油光锃亮的大背头,装腔作势,却让老老少少的上海人一夜间还了魂,奔走相告:十里洋场复辟了!声色犬马回来了!往昔的关于骄傲、关于自信、关于身世和自豪的记忆汹涌席卷,上海人仿佛重又找回“腔势”,抖了起来。
周立波的“腔势”是极其做作的,做作地高调,做作地无赖,于是也做作地理直气壮。真正的上海老克腊是一道优雅的光,含蓄不露锋芒,浮躁社会根本无暇看到他们,便以为他们已经消失了,这时周立波乘机以一个新生“老克腊”的姿态走上舞台,开口闭口不离海派,人们想念上海过去的“腔势”,便对他的瘪三身份眼开眼闭了。
周立波的单口相声叫作“海派清口”——海派这个词,不是这么用的,或说不应用在他身上。海派指的是海纳百川的气度、洋为中用的务实,既优雅、又世俗;既文艺、又商业;既开明、又势力。海派是上海这座城市的作派和特色,是上海人的骄傲和底气。海派中餐、海派西菜、海派文学、海派滑稽戏。。。具有本帮特色的,大抵都可以称之海派,但对不起,没有听说过海派的提篮桥,海派的瘪三。
我只在电视上看过红得发紫后的周立波,无论换上海哪个台都有他在喋喋不休,什么节目都主持,拿腔捏调讲一个又一个老掉牙到令人发指的笑话,电视台还给配上罐头笑声——真好奇,在这个爸妈上QQ爷奶有微博三姑共享心灵鸡汤六婆转发悼念乔布斯的信息年代,究竟是什么人能对着他的过期网络笑话笑出声来?
这是前几年的事。现在恐怕一般上海人都不会再欢喜他了,小人得志,一下下就藏不住,各种耍无赖秀下限,四个字:吃相难看。吃相不单单指做人的姿态,还有为人的品性。杜月笙教你怎么看人:看人要看吃相。
西洋菜跟着万国建筑来到远东,渐渐生根发芽,却结出了十分上海的果:海派西菜。尽管开埠时最早的传奇餐厅们早已消失不见,至今人们还是可以在德大、红房子等老字号吃到相当不错的罗宋汤、炸猪排、烩蛤蜊、黑椒牛排。这些西菜社历经数十年口味改良,外国人吃了,大概不会觉得正宗,但却是再正宗不过的海派美食,其中海派炸猪排名扬全国,俨然已是上海菜中的名菜了。
炸猪排做法简单,有点耐心,人人都能炸好。不管维也纳式、日式、还是海派,全世界炸猪排的方法、用料大抵是差不多的:肉排拍松,腌制入味,裹上蛋液、面粉、面包屑下油锅。其中第一步最重要,肉排一定要拍,拍过的肉排肉质松软,易于入味、上浆,并且肌肉纤维拍碎后遇热不会缩起来,这是影响口感的关键,肉排拍没拍过、拍没拍好,一下就吃出来了。海派炸猪排的做法就有这么个与众不同之处——上海人拍大排,不像西洋人就是用松肉锤松一松肉筋,而是翻来覆去,要拍上很久的,拍到一块肉排足有原先两倍大,甚至拍出几个洞眼都不要紧。
各地做法基本相似,至于猪排口味上的区别,其实主要不在做法,而是酱汁。
德奥再常见不过的民间菜维也纳炸牛/猪排(Wiener
Schnitzel),顾名思义,源于维也纳,是茜茜公主的丈夫弗兰茨的最爱。不过人弗兰茨钟意的炸排用的不是猪肉,而是牛肉,或许是牛肉价格和烹饪难度比较高,流传到民间就换了猪肉。所以维也纳比较傲慢的餐馆,一定会在Wiener
Schnitzel后面标明咱用的是牛排。
德国的Wiener
Schnitzel则必然是猪肉。一般馆子通常炸得极干,配半盘子同样干巴巴的炸薯条,有的挤一片柠檬汁浇在上面,就算酱汁了。有的给一种越橘果酱,颜色很像草莓酱,味道比较甜腻,酸味只有含蓄的一咪咪,配炸猪排吃真是说不出的烧心。
偶尔也会遇到做的不错的维也纳炸猪排,火候恰到好处,保留住了猪肉原来的水分,吃起来外脆里嫩,肉汁浓郁,那就不需要任何酱汁,一点点柠檬解腻即可。
最重视肉汁的是日式炸猪排,形容炸猪排好吃,往往会说“满满的肉汁,咬一口几乎喷出来”,好像吃的不是炸猪排是爆浆撒尿牛丸似的。至于搭配什么酱、咖喱或者拉面,都没有肉汁来的重要。
至于阿拉海派的炸猪排呢,好喫不好喫,自然同样要看师傅看拍功看火候,这里就说说上海人的喫法吧:酱汁一定一定要蘸泰康黄牌的辣酱油,不蘸辣酱油,那即便你吃的是上海馆子里上海大师傅炸出来的猪排,也不能称之为海派炸猪排。四川的同志们纳闷了,怎么你们上海人明明不吃辣,酱油却是辣的呢?因为上海产的辣酱油根本就不辣,也不是酱油,而是一种起源于英国(或说印度)的糖醋汁,颜色很深,看起来像酱油,味道呢又甜又酸又有一点辛香,十分解腻。俗话说有了辣酱油,炸猪排都能多吃几块。上海人爱死辣酱油了,甚至拿来蘸饺子、蘸锅贴、蘸春卷、拌冷面。。。偏好甜酸口味的人不妨一试。
海派炸猪排另一个有趣的特点是不用刀叉,直接上筷子!如果在外面看到上海人吃炸猪排用筷子,不要嘲笑咱不懂餐桌礼仪,就是要一整块、蘸着辣酱油,咬着吃才过瘾。非要追溯原因的话,一是当年炸猪排从西菜社流传到普通百姓桌上,大多数人不会用刀叉,久而久之用筷子吃猪排反而成为主流。二来呢,是前面说过上海人拍肉排拍得格外卖力,拍得炸猪排又大又薄,切开吃反而不美,咬着吃口感更佳。
上海炸猪排最有名的的馆子,还不是西菜社,而是由一张路边摊起家的国营老字号“鲜得来”。招牌菜“排骨年糕”,一块猪排、4片年糕,大学时候8块钱,现在肯定涨价了。不要被“排骨”两个字迷惑,上海话排骨,既指肋排,也指大排,鲜得来的排骨就是炸猪排,排骨年糕端上桌,已经是浸在秘制酱汁中的“湿身排骨”,糯糯的宁波水磨年糕吃透了调味,比排骨还好吃。但桌子上一定还是会有泰康黄牌的辣酱油,上海人也会自动自觉拧开盖子再往猪排上洒一圈。
鲜得来的酱汁自然是不传之秘,或说是甜面酱,或说是红酱油,有年头没吃了,这会要我形容酸甜苦辣,真的说不上来,只记得非常鲜,仿佛和毛蟹炒年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排骨年糕酱仿不出,倒是听讲辣酱油的英国鼻祖李派林还有卖,马上去超市寻到,打开来一闻,气味果真相仿。倒一点出来尝尝,比泰康辛辣,没有泰康甜(上海辣酱油虽源于李派林,但改良过了),两者大概有八、九成相似吧。赶紧买大排拍起,海派炸猪排走一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