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头三斑马(zeiss,schneider,meyer)

标签:
m42老镜头 |
分类: 画/相 |
自从四娘入手以来,我的挂机头一直是冬菜的35/2.8,最近rp爆发,同时在ebay上飙到朝思暮想的meyer和schneider,刚好三只都是德头都是斑马头,三匹斑马,拉出来遛遛,究竟传说中的德味德在哪里?

三德头中,czj(简称冬菜)保有量最大,德国ebay每天都有数百枚M42冬菜头,价格也比较稳定。同样早已停产的meyer(以下简称麦芽)与schneider(以下简称西施/师奶)就少多了,往往只有几颗十几颗,还没淘宝齐全。之前一心想淘50/1.8或55/1.8的麦芽头——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一模一样的错误能犯三次,此人必定是个无可救药的傻逼,很不幸该傻逼就是我。我连续三次因为忘记竞拍结束时间错过三个巨便宜的麦芽标头,还tm定了闹钟的。。。
后来很久没再看见标头,倒是第一次见到30/3.5的麦芽,将就着拍下,成交价很便宜——我一直想不通,当年麦芽、冬菜和西施可是同为世界上第一台单反生产镜头的,为什么现在冬菜和西施的价格仍然居高不下,麦芽却卖得如此落魄?到手后一试镜老子笑了,你们这些不识货的人啊!!!(ms你自己当时也是盲目拍的好不好)。在网上搜到一段话,形容30/3.5说“成像的锐度好于另一只名气很大的2.8/29,是风光的利器,风格细腻,色彩浓郁,非常有德头味道。不怕大太阳,高光表现很少有镜头可以超越它。畸变控制特别好,边缘的分辨率很高。”

西施这支50/2.8入手亦属偶然——随便出了一价,竟然没人跟我竞拍。师奶乃当年西德光学三套车之一,因此有了西施的花名。说起西施,约定俗成的形容是“真水无香”,其成像最接近肉眼所见,境界奇高,因此被人们追捧为“镜仙”(话说冬菜是镜圣,麦芽。。。没人理它,杯具啊)
即使在故乡德国,镜仙的价格也绝不便宜——不过我这颗头是天塞鹰眼,一般天塞结构的头都是各厂最便宜的产品,好像是因为天塞结构的原理就是以最少数量的镜片达到最大效果。成交价格比冬菜的鹰眼便宜一半,大牌白菜可以的。
而三匹斑马中,就属这颗头做工最精致,最重,年纪也最大——这颗头的生产年月为1961年2月——50岁老头了!光圈还有开关,当年的工艺真的是很严谨,很细腻啊。

先看三组静物的对比图
光圈都是F5.6
第一组快门为1/45
二、三组1/20
乍一看,只觉得麦芽色彩汹涌,西施不温不火,冬菜好像有点过爆。
不过冬菜这颗头一直都让我感觉色彩清淡,不像麦芽,色彩十分十分浓郁,尤其对红色敏感,成相效果光滑油润,像极了油画,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德味吧。
西施也清淡,它的淡又不同,是置身事外的、雅致的清丽。



再看布老虎的局部图
相比之下,麦芽和西施都非常锐,布老虎的纤维纤毫毕现,暗部细节也保持得很好,冬菜的暗部细节稍有丢失
可能因为色彩浓郁油画感强的关系,麦芽的层次显得更丰富。也同传闻中一样,麦芽的成相太油润丰富,闷的慌,有点被腻住的感觉
冬菜的清淡,这时候则显得生动剔透。清淡却不会让人觉得无聊,可见老镜头就像有故事的女人,你忍不住想问下去,看看她内心世界究竟多么变幻莫测多么沧海桑田。
至于西施,丫太自然美,我还需要时间消化



其实这三只头因为焦段、结构都不一样,不能这么比较吧。以上仅参考。
好吧,我也不知道我干嘛要拍一样的图瞎比较什么呢——光芒说,这是每个菜鸟必经的镜头测试癖
话说在德国呆了那么些年,但一直很不理解国内摄影论坛追捧的德味,究竟什么是德味呢?看到一片文章调侃照片的“德味”,分析得很啰嗦,我简单小结如下:
1,贵
2,浓烈泛黄(还是中世纪陈黄)
3,通透
4,刚柔并济
5,现场感强
6,色彩油润
7,层次过渡自然
世上哪有这样的镜头,总之德味就是美好的愿望

麦芽和西施命不好,除了麦芽到手那个黄昏,之后再也没有看见过阳光,想扫街试镜都不成
天气预报显示,直到下个星期五都是天阴下雨,本来有一堆出游计划——算了,我还是宅在家里乖乖干活吧
附几张meyer的扫街图
那个唯一有点光线的黄昏,姐的御用试镜点(对门餐馆)餐馆表示很有鸭梨

ms哪里看见说,阴天适合拍反光的静物

对红色非常敏感

搞笑的。隔壁街一楼的窗口
丫绝对是故意吓人的!
不过这个姿态很有意境,让我想起王小波《舅舅情人》里阐述“绿色的爱”那段:“。。。在一片浓绿之中,她看到一点白色,那是一具雪白的骸骨端坐在深草之中。那时她大受震撼,在一片寂静中抚摸自己的肢体,只觉得滑润而冰凉,于是她体会到最纯粹的恐怖,就如王安的老婆被铁链锁住脖子时。然后她又感到爱从恐惧中生化出来,就如绿草中的骸骨一样雪白,像秋后的白桦树干,又滑又凉。 ”

前一篇:大好秋色国王湖(下)
后一篇:厨房神器考,真·爆菊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