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规矩的人最吃亏
(2022-09-08 07:56: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雜談 |
01
和朋友约会,他迟到了,跟我解释原委。
他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他们部门下午本来有个投票,可开会时发现到场人数差2人而无法投票。
领导发飙了,心情差、语气更差地训了在场的同事,下班后还说了半小时。
朋友真委屈:领导教训我们这些守规矩的,没按规定请假的人反而相安无事地躲过一劫。
这让我想起大学时有个老师的课出勤率一直保持在低位,她很少点名,常常自顾自地讲课。
有天下大雨,上她课的同学更少了,那天我和同学到教室时裤子湿了半截,班上只有十来个人,老师破天荒地大发雷霆,半堂课都在红着脸、高分贝地教育在场的同学。
有意思,难道不应该记下我们的名字,考试时多给我们加几分吗?
逃课的同学自由自在地睡觉玩耍,我们冒雨上课的学生反而还被严厉教育,这上哪说理去?
类似经历还有很多:
排队的时候被人插队加塞,时间一分一秒地过,你前面的人却始终不见少;观看一场演出,前面的人站起来看,后面的人也只能跟着站起来才看得到,你坐着那就没得看。孩子班上有同学上课开小差没有完成课堂作业,老师罚班上所有同学推迟放学,等他完成后才能走......
02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不知道是真实事件还是反讽创作,印象很深刻:
一个初中生和一个高中生去找工作,初中生办了假的大学毕业证,高中生则老实应聘。
结果,初中生拿着假证成为管理人员,高中生当了一名普通工人。
多年后,初中生当上了大区经理,高中生依然是个工人。
谎言终被揭穿,初中生就算被解职,也拥有了买房买车的经济实力,而高中生只能维持温饱,还落下了职业病。
03
因为生活在城郊结合部,经常听到周边邻居议论拆迁的事儿,守规矩的人按照政府的补偿标准搬走了,不守规矩的人,却在得到消息后偷偷摸摸地扩大围墙或再盖一楼,结果补偿款比老实人要拿得多。
这种不守规则的逻辑经常出没在我们的生活中:我有医院认识的专家熟人,为什么还要挂号?我在交警局有熟人,为什么还要遵守交通规则?
04
以上的种种经历和社会现象,有人形象地进行过总结。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生态经济学家加勒特·哈丁,在一篇论文中探讨了这样一个情境:
有许多牧民,共用一块公共草场放牛。这时,有位牧民想多养一头牛来增加个人收益。但是他也知道,草场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如果再增加牛的数量,这块草场只怕会逐渐退化。
但经过一番理性的权衡,他最后还是决定多养一头牛。因为一头牛对草场的影响有限,而且草场退化的代价,是由全体牧民共同承担的,而多养一头牛的收益,却是他一个人的。这样算下来,他还是赚了。
不过,事情马上就超出了他的控制……
其他牧民也是这么想的……
于是大家都开始偷偷放牛。牛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草场资源耗尽了,这群牧民也全部破产了。
这种情况,就被形象地称为“公地悲剧”:不受规范的公共资源,一定会被自私的个体过度剥削。
但由于规则的缺失,所有人都不得不参与到这场对公共资源的争夺中来:因为越守规矩的好人,最后反而会成为最吃亏的那个人。
也许可以说,如果要走出公地悲剧的困境,就必须建立起一套清晰且有力的规则。(规矩是道德,规则才是法治)
毕竟,如果侵占公共资源的人不必付出任何代价,那最终受损的,就将是整个社会,那就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最后,用一个小故事做本文的结尾:
和朋友约会,他迟到了,跟我解释原委。
他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他们部门下午本来有个投票,可开会时发现到场人数差2人而无法投票。
领导发飙了,心情差、语气更差地训了在场的同事,下班后还说了半小时。
朋友真委屈:领导教训我们这些守规矩的,没按规定请假的人反而相安无事地躲过一劫。
这让我想起大学时有个老师的课出勤率一直保持在低位,她很少点名,常常自顾自地讲课。
有天下大雨,上她课的同学更少了,那天我和同学到教室时裤子湿了半截,班上只有十来个人,老师破天荒地大发雷霆,半堂课都在红着脸、高分贝地教育在场的同学。
有意思,难道不应该记下我们的名字,考试时多给我们加几分吗?
逃课的同学自由自在地睡觉玩耍,我们冒雨上课的学生反而还被严厉教育,这上哪说理去?
类似经历还有很多:
排队的时候被人插队加塞,时间一分一秒地过,你前面的人却始终不见少;观看一场演出,前面的人站起来看,后面的人也只能跟着站起来才看得到,你坐着那就没得看。孩子班上有同学上课开小差没有完成课堂作业,老师罚班上所有同学推迟放学,等他完成后才能走......
02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不知道是真实事件还是反讽创作,印象很深刻:
一个初中生和一个高中生去找工作,初中生办了假的大学毕业证,高中生则老实应聘。
结果,初中生拿着假证成为管理人员,高中生当了一名普通工人。
多年后,初中生当上了大区经理,高中生依然是个工人。
谎言终被揭穿,初中生就算被解职,也拥有了买房买车的经济实力,而高中生只能维持温饱,还落下了职业病。
03
因为生活在城郊结合部,经常听到周边邻居议论拆迁的事儿,守规矩的人按照政府的补偿标准搬走了,不守规矩的人,却在得到消息后偷偷摸摸地扩大围墙或再盖一楼,结果补偿款比老实人要拿得多。
这种不守规则的逻辑经常出没在我们的生活中:我有医院认识的专家熟人,为什么还要挂号?我在交警局有熟人,为什么还要遵守交通规则?
04
以上的种种经历和社会现象,有人形象地进行过总结。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生态经济学家加勒特·哈丁,在一篇论文中探讨了这样一个情境:
有许多牧民,共用一块公共草场放牛。这时,有位牧民想多养一头牛来增加个人收益。但是他也知道,草场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如果再增加牛的数量,这块草场只怕会逐渐退化。
但经过一番理性的权衡,他最后还是决定多养一头牛。因为一头牛对草场的影响有限,而且草场退化的代价,是由全体牧民共同承担的,而多养一头牛的收益,却是他一个人的。这样算下来,他还是赚了。
不过,事情马上就超出了他的控制……
其他牧民也是这么想的……
于是大家都开始偷偷放牛。牛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草场资源耗尽了,这群牧民也全部破产了。
这种情况,就被形象地称为“公地悲剧”:不受规范的公共资源,一定会被自私的个体过度剥削。
但由于规则的缺失,所有人都不得不参与到这场对公共资源的争夺中来:因为越守规矩的好人,最后反而会成为最吃亏的那个人。
也许可以说,如果要走出公地悲剧的困境,就必须建立起一套清晰且有力的规则。(规矩是道德,规则才是法治)
毕竟,如果侵占公共资源的人不必付出任何代价,那最终受损的,就将是整个社会,那就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最后,用一个小故事做本文的结尾:
骑车过马路,
红灯,
但十字路口空空荡荡。
“没警察没监控,你直接走不就完了?等啥?”
“我尊重那盏灯。”
前一篇:谈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