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台湾鹿港小镇,与先民们开发台湾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个与福建泉州隔海相望的港口,是早期开台先民们泊舟登岸的地方,也被称作“小泉州”。
“假如你先生来自鹿港小镇,请问你是否看见我的爹娘?我家就住在妈祖庙的后面,卖着香火的那家小杂货店……”,二十年前,台湾歌手罗大佑的一首《鹿港小镇》风靡大陆,也让这座位于台湾中部西海岸的古镇声名远扬。
这座位于台湾中部西海岸的小镇,人口只有八万,却曾有着显赫的文化历史。“一府二鹿三艋舺”是早期台湾汉文化鼎盛发展的标竿,分别指的是台南、鹿港和台北
万华,其中鹿港是当时文化与商业的港埠重镇。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与福建泉州晋江县的蚶江正式设口对渡后,鹿港大量汉民涌入,商船云集,店
铺栉比。至道光末年的六十多年间,被称为老鹿港的“黄金岁月”。其后,浊水溪泛滥,鹿港因港口淤塞,和日据时铁路未能路经等缘由而逐渐衰微。
如今的鹿港,密集的寺庙古迹和传统建筑,足堪印证当年的盛况,而在港口和市街结构上,也保有大陆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风味,有着“繁华犹似小泉州”的美名。
穿行于鹿港的大街小巷,颇具闽南特色的建筑透着古老的文化气息。隐含防御功能的不见天街、红砖九曲巷、隘门后车,文人雅士聚会的十宜楼、读书楼,情意长留的意楼圆窗,以及随处可见的“石敢当”,古意盎然。
鹿港小镇遍地特色小吃。一个“童年往事”的小店成了很多台湾人追忆似水流年的地方。从早到晚,这里都不乏回来寻找童年的台湾人。长兴里的兴安宫外,86岁
的阿嬷已卖了六十年的泰兴梅饼。九曲巷口,阿善师祖传秘方的十二味青草茶让人忍不住去品尝六十年前的古味。在埔头街和瑶林街买一兜传统制法的乌鱼子,吃一
块泉州名师郑槌来台所创的凤眼糕,喝一杯冰爽消暑的“青蛙下蛋”,坐在吹糖人的小摊前发呆,都能让人有夏日寻幽思古之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