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国交火只为一个寺庙 探访泰柬边境的柏威夏寺

(2011-04-20 09:33:37)
标签:

柏威夏

柬埔寨

高棉帝国

苏利耶

寺庙

旅游

分类: 秘境探索
柏威夏寺,这座拥有900多年历史的古寺在两国民众间拥有极高宗教地位和艺术地位,两国因这座古寺而产生的争端已有数十年之久。
两国交火只为一个寺庙 <wbr>探访泰柬边境的柏威夏寺

  高棉血统 融合印度教佛教元素

  柏威夏寺始建于公元9世纪,是古代孔科王国最重要的宗教建筑物。公元10世纪,随着高棉帝国(中国古称“真腊”)的扩张,孔科王国消亡,柏威夏寺并入高棉版图。

两国交火只为一个寺庙 <wbr>探访泰柬边境的柏威夏寺

自公元11世纪起的100多年,高棉帝国进入苏利耶跋摩一世和苏利耶跋摩二世统治的极盛时期,柏威夏寺形成现在的规模,成为高棉帝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石宫建筑物之一,威风堪比都城吴哥的诸多名刹殿宇。

两国交火只为一个寺庙 <wbr>探访泰柬边境的柏威夏寺
柏威夏寺上下分为四层台基,每层台基又各有多座殿宇。台基四面有长阶梯上下,阶梯两旁伏有数十米长的石雕长龙。通向古刹正门的石阶上立有5座石雕牌坊,精美绝伦。殿内原有一座纯金打造的舞姿湿婆像,现已遗失。
两国交火只为一个寺庙 <wbr>探访泰柬边境的柏威夏寺

  苏利耶跋摩一世和苏利耶跋摩二世统治时期,高棉帝国东征西战,版图空前辽阔,一度囊括如今泰国东北部十多个府。直至今日,泰国境内仍有不少当年高棉帝国的遗迹,其中以石宫宗教建筑为主,但论规模和艺术成就,这些遗迹无一能出柏威夏寺之右。

两国交火只为一个寺庙 <wbr>探访泰柬边境的柏威夏寺

  法国殖民者划界引争端

2008年7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宣布柏威夏寺为世界文化遗产时给出的官方评定理由是,柏威夏寺占据极佳地势、融自然景观、建筑艺术和宗教功能为一体,寺内精美石雕为古代文明之瑰宝。
两国交火只为一个寺庙 <wbr>探访泰柬边境的柏威夏寺

  “极佳地势”和“自然景观”,确实是柏威夏寺的精髓所在,也是导致泰柬两国闹得不可开交的重要因素之一。

柏威夏寺建于海拔525米的马夸山“鹰喙”式摩艾丹崖顶。摩艾丹崖的“喙尖”朝向柬埔寨一方,“喙根”朝向泰国一方,崖顶有一块长约800米、宽约400米的平地,刚好满满当当地构成柏威夏寺的地基。柏威夏寺由此占据崖顶平台,三面可远眺,一面直抵山脚。

两国交火只为一个寺庙 <wbr>探访泰柬边境的柏威夏寺

  也就是说,柏威夏寺在柬埔寨一侧是陡峭的山崖,香客只能由泰国一侧沿山坡拾级而上进入寺庙。

  1904年,暹罗(泰国)当局与殖民柬埔寨的法国殖民者各派一个勘测组,协商测绘柬埔寨与暹罗边界线。当时,双方同意沿马夸山山脊划定边界。由于柏威 夏寺位于崖顶,如按山脊划边界,柏威夏寺全寺应在暹罗界内。但3年后,法国殖民者完成边界划分图,暹罗政府意外发现柏威夏寺被划入柬埔寨一侧。尽管有异 议,但暹罗政府还是接受了这张边界划分图。

这张图,后来成了国际法庭判决的主要依据。

两国交火只为一个寺庙 <wbr>探访泰柬边境的柏威夏寺

  曾经友好相处 如今各不相让

  1963年1月,柬埔寨在柏威夏寺举行宗教庆祝活动,约1000人由柬埔寨一侧的崖壁攀岩,艰难登上寺庙,其中包括当时的柬埔寨领导人西哈努克亲王。

  在柏威夏寺内,西哈努克亲王向僧侣布施,而后宣布,自当日起,所有泰国公民可不用办理任何签证进入寺庙参观,泰国政府也不必归还所有先前流失的寺内文物。

1963年后的柏威夏寺,因为西哈努克亲王的一番决定,进入一个和平时期,两国民众不仅一道礼佛祈祷,甚至有柬埔寨人为了方便入寺,永久性迁入靠近寺庙平缓山坡一侧,以免登山之苦。

于是,在寺庙山前、泰国境内,兴起一片依附寺庙的小村落。这个村落里,有泰国人,也有柬埔寨人,有小学,也有供柬埔寨僧侣居住的僧舍。

两国交火只为一个寺庙 <wbr>探访泰柬边境的柏威夏寺

  20世纪70年代起,柬埔寨陷入长达20多年的内战,柬武装组织占领了柏威夏寺,并在周围布下地雷,寺庙受到一定程度的损毁,但在此期间,寺庙 周边的两国民众没有停止共同入寺礼佛的传统。1993年,柬埔寨内战结束,5年后正式对外开放柏威夏寺,但同样按照旧俗,默许泰国人免签免费入寺礼佛。

  2003年,柬埔寨建成漫长的盘山公路,可由柬埔寨一侧坐车数小时“盘”入寺内。此后,柬埔寨独自申遗,拒绝了泰国关于两国共同申遗的建议,泰柬关系又一次因柏威夏寺而恶化。

  不过,泰国境内、寺庙北侧的小村落里仍有不少柬埔寨人居留。这个小村落,加上周围布满地雷的丛林,总计4.6平方公里。这片两国民众杂居的土地,成为如今双方争议的焦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