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交火只为一个寺庙 探访泰柬边境的柏威夏寺

标签:
柏威夏柬埔寨高棉帝国苏利耶寺庙旅游 |
分类: 秘境探索 |
高棉血统 融合印度教佛教元素
柏威夏寺始建于公元9世纪,是古代孔科王国最重要的宗教建筑物。公元10世纪,随着高棉帝国(中国古称“真腊”)的扩张,孔科王国消亡,柏威夏寺并入高棉版图。
苏利耶跋摩一世和苏利耶跋摩二世统治时期,高棉帝国东征西战,版图空前辽阔,一度囊括如今泰国东北部十多个府。直至今日,泰国境内仍有不少当年高棉帝国的遗迹,其中以石宫宗教建筑为主,但论规模和艺术成就,这些遗迹无一能出柏威夏寺之右。
法国殖民者划界引争端
“极佳地势”和“自然景观”,确实是柏威夏寺的精髓所在,也是导致泰柬两国闹得不可开交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就是说,柏威夏寺在柬埔寨一侧是陡峭的山崖,香客只能由泰国一侧沿山坡拾级而上进入寺庙。
1904年,暹罗(泰国)当局与殖民柬埔寨的法国殖民者各派一个勘测组,协商测绘柬埔寨与暹罗边界线。当时,双方同意沿马夸山山脊划定边界。由于柏威 夏寺位于崖顶,如按山脊划边界,柏威夏寺全寺应在暹罗界内。但3年后,法国殖民者完成边界划分图,暹罗政府意外发现柏威夏寺被划入柬埔寨一侧。尽管有异 议,但暹罗政府还是接受了这张边界划分图。
曾经友好相处 如今各不相让
1963年1月,柬埔寨在柏威夏寺举行宗教庆祝活动,约1000人由柬埔寨一侧的崖壁攀岩,艰难登上寺庙,其中包括当时的柬埔寨领导人西哈努克亲王。
在柏威夏寺内,西哈努克亲王向僧侣布施,而后宣布,自当日起,所有泰国公民可不用办理任何签证进入寺庙参观,泰国政府也不必归还所有先前流失的寺内文物。
1963年后的柏威夏寺,因为西哈努克亲王的一番决定,进入一个和平时期,两国民众不仅一道礼佛祈祷,甚至有柬埔寨人为了方便入寺,永久性迁入靠近寺庙平缓山坡一侧,以免登山之苦。
20世纪70年代起,柬埔寨陷入长达20多年的内战,柬武装组织占领了柏威夏寺,并在周围布下地雷,寺庙受到一定程度的损毁,但在此期间,寺庙 周边的两国民众没有停止共同入寺礼佛的传统。1993年,柬埔寨内战结束,5年后正式对外开放柏威夏寺,但同样按照旧俗,默许泰国人免签免费入寺礼佛。
2003年,柬埔寨建成漫长的盘山公路,可由柬埔寨一侧坐车数小时“盘”入寺内。此后,柬埔寨独自申遗,拒绝了泰国关于两国共同申遗的建议,泰柬关系又一次因柏威夏寺而恶化。
不过,泰国境内、寺庙北侧的小村落里仍有不少柬埔寨人居留。这个小村落,加上周围布满地雷的丛林,总计4.6平方公里。这片两国民众杂居的土地,成为如今双方争议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