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鼓励教育”风靡中国以后,走到街上,到处都可以听到带着孩子的父母们说“哇,你好棒”。这个“你好棒”,真的能助孩子们成材吗?最近看了篇文章,据英国《每日镜报》的报道,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夸过了头”,而不恰当的夸奖反而不利于孩子心理的成长。
为什么呢?专家指出,过度的夸奖容易让孩子把周围朋友、同学看做“敌人”,滋生嫉妒、防御心理。这样的孩子一旦出现成绩下滑,他们就可能通过撒谎换取夸奖。而且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把这种人格植入到成人生活中,在关系日益复杂的社会里,也无法很好地、平等地与人交往。
所以,在“夸孩子”方面,父母要学会夸的艺术。
一、让孩子集中于自己努力的过程上而非结果。
北京市教育学会教育心理研究会理事温方指出,父母要尽量多鼓励孩子的行为,例如“你最近很用功,继续坚持,你是好样的。”而不要说“这样一定会有好成绩。”让孩子把目标集中于自己“努力的过程”上而非“结果”上,让孩子学会享受过程,不斤斤计较于结果,可以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二、把“夸奖”具体化,行为化。
当孩子做了某事值得夸奖时,父母要具体地指出因为何事夸奖。比如:“宝宝今天帮妈妈做了家务,把地拖得很干净啊,真棒啊。”而不是仅仅说“宝宝真棒”。不要为了夸奖而夸奖,要让孩子知道大人在发自内心地欣赏他,并对他的行为过程予以肯定。
三、夸奖宝宝的行为,而不是宝宝的人格。
有些家长在宝宝做了值得夸奖的事时会称宝宝为“好宝宝”,“乖孩子”,难道宝宝没有做这些事情时就不是好宝宝或乖孩子了吗?夸奖宝宝的时候,只要夸奖他的行为就好了,性格标签就省下吧。不然,宝宝为了证明自己是“好宝宝”或“乖孩子”,不惜用欺骗的小技俩时,爸爸妈妈可就得不偿失了。
总之,夸奖和批评一样是“双刃剑”,好好使用,才能让宝宝的心灵健康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