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父故城 ,为秦汉之际的古城遗址。
亢父故城遗址,原在古泗水河/旧运河故道西岸,南北两条古河道交叉处的一片地势并非高亢的地带上,两千米东侧即是为一望无际的微山湖的南阳湖水域。
《方舆纪要
兖州》载“亢父城在州南五十里。” 《水经注》载“黄水东经任城郡之亢父县故城西,城在州南王莽曰顺父。”
亢父,是古代东夷族亢父部落的住地,是最早的风姓古国之一。亢父远在三皇五帝时期即系唐虞氏故国,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时期为仍国,周王朝时期封夏后氏至此为任国、邿国。
古代战略先要之地
亢父之地的地势十分狭峻险要,古代即为战略要地,古代有数次战役在此发生。
从军事地理上观察,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与泰山余脉的梁父山紧夹东西之道,至称阴阳。在战国时期,齐国在其地居高临下建有亢父城,为重要的军事重镇。所以在南荣氏所撰著的典籍《遁甲
开山图》中曾描述其境:“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
亢父在西南,梁父在东北,二者皆为险地。亢父之险在于沼淖,梁父在之险在于险峻。
梁父山,坐落在徂徕山东南麓,山势峭拔险峻。因山巅刻经巨石状如坐佛,故又称“映佛山”。孔子登梁父,作《邱陵歌》喻推行仁道的艰难。东汉张衡以《梁父吟》喻仕途险恶,梁父山南麓有汉武帝东封时所置的梁父县。汉梁父故城今名古城村,尚残存北部城垣。
亢父本近于低洼之地,为道路多艰险泥泞,少有宽阔的通途。故《战国策 齐策》载纵横家苏秦在谈论亢父之地时对齐宣王田辟疆说“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
《史记
项羽本纪》载“二世二年,项梁引军攻亢父。”秦末二世时,楚国起义将领项梁,在薛县会议后,率军向西北在亢父城与秦军进行过战役。
《史记
高祖本纪》载“沛公自薛还军亢父,至方与,未战。”“居数月,北攻亢父,救东阿,破秦军。”《汉书
高祖纪》还载“七月,大霖雨,沛公攻亢父,”
高祖刘邦自从在薛县带兵击杀泗川守壮后,便回军路过亢父,至方与。驻扎休整了几个月,便在七月雨淋淋季节在亢父城与秦军作过一战。又与项梁一道带兵攻打东阿,围困田荣齐军的秦将章邯,把秦军打败,解救了东阿。
《后汉书》载,后汉初,“光武征庞萌,自将轻兵驰赴亢父。”建武五年(公元29年)庞萌围桃城(今济宁市北) ,刘秀从蒙县(今河南商丘县东北)率兵驰援亢父,百官请留宿,刘秀不从,“复行十里”至任城。(两汉时的任城县故址在今济宁市南二十公里左右的仲家浅附近,不在今济宁市任城路。)
亢父古城的历史
依据《兖州府志》、《济宁直隶州志》、《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中国古今地名辞典》、《山东古地名辞典》、《任城区志》、《运河名城
济宁》等资料载:
西周春秋初,亢父地属任国,实为鲁国附庸之地。
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亢父邑属齐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齐国亢父旧邑,置亢父县,属薛郡。
西汉时期,亢父县,属东平国。
公元九年,“新”时,王莽认为“亢父”有“抗父”音,背儒“君臣父子”之伦,遂擅改“抗父”为“顺父”。顺父县,属有盐郡。
东汉时期初,建武二年(公元26年)正月,刘秀封功臣皆为列侯,功勋刘隆封“亢父侯”,复亢父,邑为侯国。两年后,刘隆被任命为诛虏将军,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被任命为南郡太守,两年后(37),改封为竟陵侯。亢父侯国除,复为县。(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刘隆定封慎侯。中元二年,刘隆和刘秀同一年过世。)
东汉章帝元和年间
亢父县,改属任城国。
三国时期
魏文帝黄初年间 亢父县,属任城郡。
两晋时期
晋武帝咸宁年间 亢父县,复属任城国。
(东晋末至南北朝初混乱割据期间,任城,时为郡时为县。)
南北朝时期
南朝
宋武帝永初年间 任城县省,并入亢父县,属高平郡。
北朝 北魏孝文帝神龟年间
任城县复出(县治迁今济宁市任城路),与亢父县并存,属任城郡。
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亢父县省,入任城县。
从此其地在行政建制上只称“任城”,不再称“亢父”,亢父故城逐渐沦为村落或荒野。后任城更名为济宁。
传亢父为亢姓发源地。亢父地区的住民与齐国驻军中,皆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亢父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亢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亢氏正宗。
亢父故城遗址
考古概况
故城遗址, 今位于济宁市中区南部的喻屯镇城南张村北附近(原任城区喻屯乡,今为市中区喻屯镇) ,整体呈现边长约1200米的正方形。
微山县鲁桥镇湾子村处于古城正中心;城南偏西紧临市中区喻屯镇城南张村,原村小学即是在城西南角之上,该村东北约500米处的河湾内隅,张桥村西北500米处,即是古城的东南角;城后村南300米处的故河道南岸为古城东北角;顺河村东南1000米处,即是城址西北角;
故城遗址所处于黄泛冲击地带,泥沙土层厚实,城垣痕迹依稀可见,西、南、北三面尚有护城河城河遗迹,地势低洼,水资源丰沛,故城屡为水田覆盖。
其文化层距地表约1.5米-2米,不少地方露出地面,遗物有板瓦、盆、罐口沿等,1980年采集到完整的汉代器物罐、杯各一只,且发现的其他破碎陶器众多。
亢父故城遗址,1985年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亢父故城
遗存状况
故城遗址,地面上城垣近无,但城址痕迹尚依稀可辨,西南城角较为明显。古城的四周轮廓,无论是通过卫星地图高空鸟瞰,还是实地考察,都可以辨识清楚。
古城城墙
古城城墙,系为夯土版筑。城的四面城墙的城基遗存具体情况,各有不同,比较突出的地方为南城墙:
南城墙
西部残留0.5米左右的高度,宽度达30米许,向东笔直的延伸至一个仍有潴水的河湾处,东半部除了在地面上稍有残迹外,并不甚明显。在城前西部突出地面的城墙南北断截面上,通过刮削,可以清晰的看出15-20厘米厚的夯土层,甚至于还可发现直筒似的鼠洞般的版筑绳眼。虽然古城历经两三千年之久,但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西南城角的高度仍然残留大五六米高,呈直角向东/北两向伸延,
后来城前张村在此开挖两座砖瓦窑而把古城土方烧用殆尽。自西向东沿着城墙中部,现渐渐的形成一条小径。
根据城墙上散布的和墙体垂截面上所镶嵌的砖瓦残片,多有战国末期和汉代的典型绳纹筒瓦,及生活用品粗厚青黑色残片。但是春秋之前的夏商之际的陶器残片偶有发现,但不多。可以断定古城建筑在汉代时期,或者稍早至战国末期及至短短的一秦之际。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或早,又在已经铲平的城角上建造了一所小学,2009年秋因小学合并而废弃。
“亢父故城遗址保护碑”
即立在校门口外西侧附近,今已撂倒面下。背面上铭寥寥几字,似无无言之论“故城遗址保护范围,东西1500米,南北1500米。”
东城墙
在城南张村以东五六百米处的河湾内隅,地面上有残存遗迹,略高于两侧,宽度也达30余米,向北延伸至西北东南的古河道处南岸,附近低洼积水处之处杂苇丛生。
北城墙
北城墙因为过去整田,修河用土已经完全摊平,甚至于呈现高低不平的景象,而辨识不清。但是北城墙也略有迹象,两边稍有低洼,芜草纷长,容易积水由东城墙的最北端垂直西折,至南北的乡村路附近。
西城墙
就是在南北的乡村路下,原是一条夏雨就是泥泞时令小路。两侧的地势低,人择高而走,城墙高也就成了路,“其实世界本无路,走的人多了,自然成了路。”最近几年,已经修成硬化路面前。
城壕/城隍
古城四面城墙的两侧内城壕,以及外城壕(城隍),也即护城河,皆是或多或少的可以辨识,低洼明显,只是在地面上显现的宽度不一,20米-30米不等。唯有个别的地方完全整平,已经模糊不清了。东、西护城河与古城前后的两条古河道相连,南北护城河原来就可能是借助古河道。
(今河道的位置相对于原先的位置,或稍有滚挪。)两条古河道分别从西南、西北两个方向相对流来,从城址东墙南北两端切过向东流入泗水故道/旧漕运河。(此段“旧漕运河”,为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到至正元年[1341年]之间所开挖的北起临清南,经南阳至沽头的一段。近二百多年后,明隆庆元年[1567年],在相对元代漕运河的位置,东移十至十五华里,在北起南阳,经夏镇,南至留城开新漕运河,旧漕河遂废。按现在南阳湖的位置而言,旧漕河在湖西,新漕河在湖东。资料来源:《山东运河备览》.《运河纪略》.《元史河渠志》)
城内中心 古代建筑群
古城正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村子,约四十余户,二百余口人的自然村,乡亲自称为“河湾村”,附近另有数处同名“河湾村”,市地名委员会为别其他,更为“湾子村”。
亢父古城所在地本为任城区,今划为市中区境内。而城中的“湾子村”却并不是任城区的,却是属于微山县北部乡镇-鲁桥镇。或者说鲁桥镇“湾子村”处在济宁市中区内,何因?
原来“湾子村”并不在此处,而是原在东侧的南阳湖中。1971年,为改造南四湖,提坝储水,湖的水位上涨,原在湖边邻近的自然村庄将会被掩没。于是各村将向四周高出迁移。据说此村为明万历年间建村,初名顺河集,因在河道的拐弯处,后改为河湾村。迁到陆地高处,相距不远,皆称为原名“河湾村”,易产生混淆。因为此,此村又在最小,故又更名“湾子”,其他名为“东湾子”,或仍名“河湾”。
1971年,时鲁桥公社“河湾生产大队”之一“湾子”,迁入至济宁县喻屯公社境的亢父故城内时,选择了中心稍高地带作为聚居之地。为了更便于居住,随即在城中间北侧掘坑翻土,整垫村基盖房,以此免于水患。今村后南北宽三十余米,东西长七十余米的的水塘,就是当初掘土的地方。
据乡亲们介绍和描述,在掘土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些很奇特的问题,在村后一米许的地下,有许多排列整齐的石块,连成一大片。翻出的具有战国末期至汉代特征的砖瓦不少,有纹道的地板砖,粗绳纹筒瓦,素面无纹半瓦当,及其缸沿罐片等,相互层叠加的埋入地下,或者单独成堆分散着。
根据开挖的土层所发现的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来判断,这个地方无疑是城市中心的建筑群。因为所用土的位置,并非在古城的正中心,而是稍偏于中心以北,因此整个城市中心的建筑群应该还要大,甚至于整个村子以下都是古建筑基础,此次发现也仅仅是冰山之一角。
城池中心是重要的建筑群,城内其他部位的建筑群基础等,或许同样静静的躺在地下
,以俟来者探访。
城门
亢父故城的城门,以今天的地势来看,无法辨识,但至少是四座古城门。
根据考古惯例,每一座古城都有一条古路从此穿过,这样的古路或者掩埋于地下,或者是至今仍然是一条贯通古城的路。由于数千年的泥土覆盖灰尘沉积,这种今天依然为路的地下必定还有一层,或者数层更加古老的路。
依据过去文物人员对古城的初探记载,四面城墙共开有六座城门:
南、西两面各有二门,正南城门居南墙中间部位,小城门偏左;大西门居西墙偏南,小西门设于微北;北、东两面各正门一座。
且按照,大约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记载(因为此时古城的西南角还是高耸的,再往后就被两座砖瓦窑用土铲光了。):周围城墙痕迹约高出地表0.3—0.5米,西南城角今仍高出地平面5米有余。城外护城河及各城门遗址,都较城内外地表呈显凹状,但悬殊不大。
http://img2.ph.126.net/SPMuK5ISkSDvaQQcFQHS5w==/6597594233703347102.png
“驸马府”遗址
在亢父故城遗址,略偏西北方向约2000米处的蔡河北岸,幸福集村东400米许,还有一处尚存至今,凸起类似小城台的遗址,高约2米许,台上面积3000平方米,为传说的“驸马府”遗址。
旧时还称其为“堌堆”。后来的学名,按照文化古迹就近地名称谓的方法,一谓幸福集遗址,或者幸福堌堆集遗址。
按,“驸马”最早是官职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全称为“驸马都尉”。驸马都尉是负责皇帝出游时的车马之职,一般由皇室、诸侯、外戚及世族子弟担任。自魏晋以来,此官职多为皇帝的女婿来担当此任,简称“驸马”。
唐代以降至明代,“驸马”就不是一个实际的官职,而是代指皇帝的“女婿”,藩王的女婿则称“仪宾”。清代皇帝的女婿改称“额驸”。
又按,亢父城建于秦汉之际,秦初(史学界认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设亢父县,属薛郡。历经770余年,至北朝.齐文宣帝天宝七年[556年])亢父县并任城县,古城废弃荒芜。
“驸马府”之主何人?史籍记载阙乏,乡人以为:
在亢父县七百余年的历史中,或许有亢父县人真正的担当两汉之际的“驸马都尉”一职,此处建作驸马都尉的桑梓“府邸”;
或是魏晋之际,“驸马”一职的皇帝的女婿之家乡“府邸”;
或此高台遗址本为亢父城外的警戒守卫兵城遗址,亢父县废弃已久,该台后来讹为“驸马府”;
“驸马府”,其实本
是原始人居住的古遗址
近二十余年 ,文物工作者曾数次对“驸马府”堌堆进过考察,局部发掘,在台址土层内,发现许多文物遗存,搜集到的文物样本有扁足鼎 鬲
盆 罐 豆等,其文物,具有大汶口时期的特征。可以断定古遗址,是大汶口时期的文化遗址。
墓葬群
亢父故城南门外,城南张村东南500米许,蔡河北岸附近地下,有一片汉代墓葬群之地。在此地,旧时一座古墓堌堆,形似小山,高约4米许,占地亩许,乡人历代相传呼之“皇陵”。
亢父古城,乡人又相传是“亢王”在此祚城而得名,以为这是亢王墓,过去又叫该堌堆为“亢王陵”。其实它是真正的“‘王’陵”,墓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粲”。
1975年前后兴修水利开挖用土,开挖土方后,发现墓志,据此发现是东汉末年曹魏时代的名人王粲墓葬
。王粲墓现存有三块汉画石板。
1981年文物普查发掘,发现坟墓封固完好,为规模宏大的石室墓葬,石室为敦厚的板石垒砌,不少墓石为精美的汉画石。王氏墓地的汉魏石刻图案碑碣总13块曾被征集到济宁市汉画石像博物馆。
而这片汉墓群,实际上就是汉魏之际亢父县人-王粲世代家族的墓地。
根据明万历《兖州府志》、清乾隆《济宁直隶州志》等记载,建安七子之冠王粲和其族人医圣王叔和就出生在这里,埋葬在亢父城东南,现在城南张村东南角,根据考古见,同时还建有祠堂。以后他们的后人也都葬于此。
(一说,王叔和葬于湖北襄阳,此或衣冠冢。)
王粲墓及其该处王氏祖茔古墓群,1981年被列为济宁市市重点保护文物。
(其实村东南地面现场并无迹无碑可寻,借助老乡的指示:“那一片地,就是。”)
王粲的其他异地文物遗存,现湖北省襄阳万山有王粲井;今襄阳城东南角建有纪念王粲的仲宣楼。
亢父才子
王粲
建安七子数王粲,叹惜英才遭天妒
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东汉末年亢父县人,
出身官宦世家,父祖都是士族名流。其祖为汉朝三公。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皆为汉朝三公。其父王谦,为大将军何进属下长史。何进认为王谦是名公之胄,欲与之通婚,被王谦拒绝。献帝西迁时,王粲徙至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世以王粲为“建安七子”冠冕,是“七子”中成就最高者。因作曹府幕僚,时人以之与曹植并称“曹王”。
王粲聪颖早熟,才学俱佳,记忆力超群,过目不忘,“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志,无所改定”。
少时曾观人下棋,下棋者对弈到半局,却不慎打翻棋盘,棋子散迸落地。众人惊慌之际,王粲却一子不差的恢复了棋局,深得邻里赞赏。又次,王粲与伙伴玩耍,见路旁一块石碑,王粲见碑文写得不错,就大声朗读。伙伴们故意难为要他背诵一下。于是他转脸一字不差的背诵了下来,大家不禁为他喝起彩。
后拜访著名学者蔡邕,当时,蔡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满巷,宾客盈座”。听说王粲在门,忙撇下满屋宾客,顾不上穿好鞋,“倒履迎之”。众人见王粲不过是一个身材短小,相貌平常的少年,都很惊奇。蔡邕说:“这位王公子乃天下奇才,我自愧不如,我家藏书籍都将传于他。”可见蔡邕对王粲的慕名和器重。
时值天下大乱,群雄争起,
17岁时逃往荆州依托刘表,后王粲又投入曹操幕府。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其时旧制礼仪废弛,朝内正要兴造制度,故使王粲与卫觊等典其事。他以语言刚健,辞气慷慨,格调悲凉的诗赋,赢得曹操的喜爱,成为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曹府长公子曹丕更是对其惺惺相惜,以挚友的身份与王粲亲善。
王粲强记善识,精算术行文;着诗、赋、论、议垂六十篇,有《王侍中集》。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王粲为“七子之冠冕”,文学成就最高。他以诗赋见长,《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描写了游子与思乡感情较重,情调低沉。有些作品深刻反映了军阀混战和社会苦难。其中《登楼赋》作为当时最优秀的流行作品,一度登上东汉诗赋排行榜的榜首。明代人辑录其作品,编就《王侍中文集》流传后世。著名的文学典籍《昭明文选》中也有王粲的作品。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天下惶恐。王粲善察时局,曾劝刘表的儿子刘琮,以和平方式令其归降于曹操,避免了流血牺牲,这等不世之功,连曹操也深为感佩,视王粲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王粲还聪明过人,见有草岗,不着毛草,即认为是古墓冢所在处。《太平广记 第389卷
墓冢》载“魏武北征蹋顿,升岭眺瞩,见一岗不生百草。王粲曰:‘必是古冢。此人在世,服生礜石,死而石气蒸出外,故卉木焦灭。’即令凿看,果大墓,有礜石满茔。一说,粲在荆州,从刘表登鄣山,而见此异。曹武之平乌桓,粲犹在江南,此言为当。”
天才命短,古今遗憾。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征讨孙吴,王粲以侍中之职随大军南征。第二年[建安二十一年(217年)],本来就体质差的文弱书生的王粲,这时却又添得了一种怪病:眉毛脱落,半年后不治而死,时年41岁。
这种“眉毛脱落致死”的毛病,按现在的医学术语就是“蒙氏病”,
为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所致。任何不良的刺激如受寒、感染、低血糖、低盐、多饮水等均可导死亡。
君臣情谊似海深,曹丕吊唁学驴鸣
《世说新语 伤逝》载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哀,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凡是天才,都有一个别人所没有的天赋才资。
原来王粲不仅聪明绝顶,诗赋绝佳。而且王粲他还有一个奇特的音乐天赋,或者说是怪异的癖好,千古罕有:好驴鸣!
王粲喜欢听驴叫、学驴叫,凡见有驴,必驻足流连,待听驴鸣。每至此次他都如闻仙乐,如痴如醉。
待和曹丕及其他数位建安才子等文友,煮酒作诗写赋闲暇之余,王粲总是逼真逼现依照驴鸣学叫一番,此等娱乐常常引得他们捧腹大笑,烦闷的气愤一时活跃起来。
日日相伴的好友逝去,曹丕及其他数位魏国知名文友,深感难过。
在王粲临葬祖茔时,他们数位前去亢父吊唁送殡。亲朋好友感慨系怀,哀念知音早逝。一番感伤后,曹丕对大家说:“仲宣好驴鸣,各位应学驴叫为他送行。”于是王粲墓前想起了一片抑扬顿挫的“驴”鸣,送别王粲的亡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