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圣经》读后感
(2020-02-29 21:28:51)
标签:
文化教育 |
《流程圣经》是一本管理书籍,这本书是流程改进学科的开山之作,也是流程改进的操作指南。这本书所讲的内容,可以为解决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部门墙、本味主义、官僚主义、沟通低效等内部管理问题提供一个实用的方法。
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木桶理论。木桶理论指的是一个木桶所装的水量是最低的那块木板决定的。看完《流程圣经》这本书,我斗胆提出新版的木桶理论:新版的木桶理论认为木桶所装的水量是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缝隙决定的。
一个对企业是有组织和岗位构成。然而一个企业是不是高效运转,不是取决于岗位的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接口管理,也就是说不同岗位之间的对接的空间很多时候是一个空白地带,作者把它叫做职能接口处。也就是说一个部门交到另外一个部门的交接点,一个岗位交接到另外一个岗位的交接点。这些部门的接口往往成为组织管理的空白地带,是组织的绩效断点。这个岗位接口处是绩效改进的最大的机会点。如果这些职能接口没有接好,就像木桶的木板之间的缝隙一样没有接好。
那么如何才能覆盖好这样的缝隙,做好这样的接口呢,就需要靠流程。所以本书的作者提出了绩效的三个层面:分别是组织、流程和岗位。流程在直线职能制之间用一个隐形的线,把每个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能之间把他串了起来,使工作连贯起来。
一个组织,我们首先看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比如采购部、生产部、技术研发部等等,这是有形的。下一组影响绩效的关键变量在我们所称的流程。假如将组织这个机体放在x光下,那么我们就看到工作流是如何完成的,是如何在各个不同的职能之间传递的。组织正式通过无数的跨职能的工作流程,诸如新产品设计流程、采购流程、生产流程等等来运作的。如果再增加x光的强度。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第三层级岗位层。
这个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绩效有三个层面:分别是组织层绩效、流程层绩效、岗位层绩效。其中流程绩效是组织绩效与岗位绩效衔接的桥梁,没有流程这个桥梁,组织绩效无法落地到岗位,没有流程这个桥梁个体绩效无法有机协调,为客户带来价值。
流程是一种工作产生成果的手段。我们不仅要把流程当做工作效率提高,打破部门墙的工作手段。更要对流程进行绩效考核。每一个流程都应该要有一个流程负责人。流程的运行情况,流程是否得到执行都要考核流程负责人。只有当流程目标达成,而且职能贡献也达标时,才能奖励这个部门内的员工。
无论什么原因,流程层还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尚未开采的金矿,我们知道仅仅管理结果是不够的,产生结果的过程也同样重要。通过流程的建设与管理。确保了绩效目标的达成是可控的。
2019/8/29 钱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