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国教师教“蚯蚓”有感
(2009-08-05 17:41:48)
标签:
教育蚯蚓美国 |
分类: 读书点滴 |
我读了《挑战教育》这本书,给我感受最深的是陈钟梁先生写的在美国听了一节生物课的案例,课题是“蚯蚓”,他把这节课记录下来。故事发生在美国的生物课上,但对于我们的其它学科未必没有启发,能够让我们反思现行教育的缺憾,学习借鉴他人之长。
美国教师是怎样上这节课的呢?
一上课,老师说这节课上“蚯蚓”,请同学们准备一张纸,上来取蚯蚓。同学们捏着纸片,纷纷上讲台盛蚯蚓。许多蚯蚓从纸片上滑落下来,同学们推桌子、挪椅子地弯腰抓蚯蚓,整个教室乱成一团,教师却一言不发,站在讲台一旁冷眼观看。课后老师对我说,上了一节蚯蚓课后,假如学生连蚯蚓也抓不住,这节课还有什么意义。
同学们抓住了蚯蚓回到座位后,老师开始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蚯蚓,蚯蚓的外形有什么特征,看谁能把它的特点最后补充完整。经过片刻的观察,同学们踊跃举手。
生:虽然看不见蚯蚓有足,但它会爬动。
生:蚯蚓不是爬动而是蠕动。
师:对。
生: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上一圈一圈的。
师:不错。
生:它身体贴着地面的部分是毛茸茸的。
师:对,你观察的很仔细。
生:老师,我刚才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有咸味。
师:太好了。我佩服你。
生:老师,我用线把蚯蚓的扎好后吞进喉咙,过一会把它拉出来,它还在蠕动,说明它生命力很强。
此时,老师的神情变得庄重起来,激昂地说;“完全正确!同时我还要赞扬你在求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勇敢行为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同学,我远不如你!”
这节课在我们国内的上法,一般不外乎,教师先板书“蚯蚓”然后出示蚯蚓的挂图,介绍身体特征,讲述对人类的益处,然后让学生看书,理解记忆,最后教师提问。把这节课的概念和结论记住了,没有问题了下课。
把我国和美国教师的教法作比较,哪种方法让学生学得有趣、生动、对蚯蚓的体验更深,答案是现而易见的。他们把蚯蚓请进课堂,让学生观察、体验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在游戏中学习,没有理解不了的知识,没有记不住的知识,没有激发不了的智慧。我们一在倡导素质教育,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少讲,启发学生思考和观察,但教师怎样少讲,怎样启发。拿张挂图让学生在黑板上观察,教师讲现成的结论,学生记住概念结论就算完成任务。
美国教师还有一些可贵的东西值得我学习,如果学生连蚯蚓也抓不住,这节课有什么意义。培养了学生一种胆略,一种气魄,一种能力,而我们的学生见到蚯蚓吓得躲得远远的,不敢靠近,不敢摸,懒得动手,放在温室里的花,怎能见彩虹。美国教师给予一位学生极高的评价:同学,我远不如你!这样可敬的评价丝毫没有贬低教师自己,让我油然而生敬意,对学生可能会激励一生。
课堂可以适度的混乱,反应出学生对自然的兴趣,没有“规矩”中训练的学生,步如社会,倒很守规矩。反之,从小受规矩训练的中国人,一步如社会便无规矩的很。
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把老师讲的内容学会了,学生没有问题了,下课。而在一些外国的课堂,正相反,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
不是褒贬东西方教育的优劣,是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