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先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一代又一代人都曾為繪製這一理想社會的藍圖付出過汗水與鮮血,直至近現代。
大同社會,其精義在於“大同”。實施這個理想,道理不難,難在行動。將大同社會細化與擴大,可將其從小到大理解為:個人、家庭、社區、國家、世界;若再往上,就是物質世界之上的精神世界了,也就是宗教上理解的天國、彼岸等。
因此,要實行大同“社會”,當先從“自己”這個小“社會”開始。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微型的宇宙或天地,自然也是一個微型的社會。例如人的身體,各器官組織肢體各居其位,各司其職,又能彼此搭配,相互服務。心臟供血、肺臟供氧、腎臟泌尿,目視、耳聽、鼻嗅,眾器官組織服務大腦或心靈的指揮調度。不可各顧私己、以己為大。這不是“大同社會”的至小縮影嗎?
再擴大一層,家庭也是大同社會的微縮版。丈夫為一家之主,妻子順服丈夫,丈夫愛妻子。二人生育撫養子女,孝敬老人。不藏私心,為家庭幸福和睦而努力。
再往上者,就是所屬的社區或社群了。可以是有共同目標的團體,也可是共同居住的村莊,例如學校、社團、村鎮等。這個“小社會”,其成員以公為大,以集體利益為先,各盡其能,各自發揮功用。這就是大同社會的版本。
再往上,可上升到國家與天下,也就是人們通常理解的社會。
從自己與家庭的“大同”開始,方可實現天下的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