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坐忘和心斋之法
(2011-02-25 18:19:18)
标签:
杂谈 |
问:“您年纪这么老了,脸色还象小孩子脸色一样(红润),这是为什么呢?”
答:“我得了道。”
问:“道难道是可以学到的吗?”
答:“用我所知的圣人之道教育有圣人之才的人,可以使他成为圣人。即使是他不能成为圣人,也容易领悟圣人之道。想得圣人之道,就要持守人的内心。持守三天以后遗忘天下,持守七天以后就能够遗忘生死了。遗忘生死就可以心境明彻、感悟到道了。”
道的修炼是人内在的功夫,老子说的绝圣弃智、少私寡欲,就是要人从自我内在品性的修养做起。庄子说人应该“心斋”,自我完成心灵的修养。可他并不直接告 诉人们怎样做,而是假托孔子和他的得意弟子颜回的一番对话,来谈论人的修养:颜回要到卫国去,帮助年轻专断的国君治理混乱的国家。孔子叫颜回说说他的治国 之道,孔子听了不满意。颜回便向孔子请教到底应该怎么做?孔子说:“你要有心去做的话,那就斋戒吧。”颜回说:“我家里很穷,已经有几个月没有吃肉、没有 喝酒了。”孔子说:“这是祭祀之斋,而不是心斋。”于是颜回就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心存专一,不用聆听而用心去感受,进而不用心而用虚 无空明的意志感受,虚无空明也就是道的所在,也就是心斋。”颜回悟性很好,听完这番话后说:“没有听到老师的教诲以前我始终摆脱不了自我,听了老师的话以 后我就进入忘我境界了,这算不算达到‘心斋’了呢?”孔子高兴地说:“你能够做到这一点,鬼神都会来依附你,何况是人呢?”孔子在这里虽然是在以治国之道 说心斋之术,但他指明了治国的前提是修身,只有完成自我的修养才会有治理国家的成功。
【庄子心斋法(《庄子.人间世》) 原文: “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日: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 颜回是孔夫子的学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号。颜回问“心斋”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孔夫子说“你应该 把心里的念头集中在一处,不要胡思乱想;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用‘听’字诀,但不是用耳听,是用心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就深一层工夫讲,也不是用心听, 而是用气听;到了这样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神和气两者合而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气的本质是虚的,它要等待一件东西来和它相集合,只有‘道’这个 东西常和太虚之气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虚一样,就算是心斋。”】
和孔子的心斋相应,庄子的修养方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坐 忘”。庄子阐述坐忘的道理时,也借用了孔子和颜回。颜回每次学有所得都要去回秉孔子说:“老师,我最近有长进了。”孔子问:“你有什么长进呢?”颜回或说 “我忘了仁义”,或说“我忘了礼乐”,孔子都肯定地说“好,但还不够。”有一次,当颜回说他“坐忘了”时,孔子不解地问“坐忘是什么呢?”颜回告诉老师: “遗忘肢体,舍弃聪明才智,与自然相通,这就是坐忘。”一席话说得孔子激动起来:“你这样就好了,与万物同一就没有偏爱,随万物变化就不滞于常理,连我都 想步你的后尘了。”
庄子“坐忘”境界的达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先忘仁义、再忘礼乐是一个象征,人外在的东西和内在的东西一点一点地被割舍。庄子在“坐忘”里所说的“坐”,表明了庄子修道重在静养。
【坐忘:《庄子·大宗师》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一则坐忘的寓言
一日,南郭子綦隐去了机心,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地。站立在一侧的颜成子游这次被先生内在所发生的深深的宁静所震撼,就好奇地问道:
“敢问先生,您已达到了什么状态?一个人的形体可以使其象草木一样死枯,难道其心灵也能让其象死灰一样寂静吗?您今天的坐忘怎么如此地深入,它和以前的状态有所不一样吗?”
子綦说:“你这几个问题问的很好,我刚才已达至物我两忘的境地,静静地观照着万物的发生,你可知道这种妙境?你听到过人发出的声音,却没仔细听闻地表上 万物一起发作的声音;当你听闻了万物一起发作的景象之后,难道不想听到在那种无我的境地之中对万物一起发作进行观照的景象吗?”
子游说:“谢谢先生,愿闻其详!”
子綦说:“大地就像人一样会从自己的内部往外散发气息,这就是风的来源。这种风不刮起来则已,一旦刮起来就会激起各种孔窍发出声响。比如在一个百围的大 树上,因为枝干表面会有各种形状的孔穴,所以会发出各种对应的声音。它们会此起彼伏,随着风力的强弱变化自己的声响,听起来真是惊心动魄!再形象一些,你 难道没有见过风过之处万物的形体随之摇曳晃动的景象吗?”
子游说:“听到了先生的描述,我知道了人发出的声音就好比从一排竹管中吹出的声音,而地赖就是您刚才所绘声绘色描述的声音,那么天籁是什么样子的呢?”
子綦说:“要听到天籁,你必须在无我的状态之中静观万物的发作,你会发现它们都是那样无意识地自然地进行着,它们既是被动者也是主动者。在那万窍怒吼的地赖的背后就是那寂静的天籁!”
天籁就是地赖背后的宁静,感知这种宁静的天籁需要深深地进入存在,并在存在之中观照非存在的变幻。庄子用一则关于南郭子綦隐机而坐的寓言表达出了坐忘的 无我状态,也正是在这种物我两忘的无我状态之中,子綦才能整体性地观照万物之间的自然作用,继而了知万物背后的宁静与和谐。
任何一位成道者在 由全然的非存在状态进入完全的存在状态时,都会使用一定的辅助的技巧。印度的佛陀如此,中国的老子也是如此。有了这些技巧,一个修行者不需要信仰任何理 论,这些简单的技巧就能推动整个事件的发生,直至存在的显现。理论只是头脑思维的狡计,而单纯的技巧只需要如此动作。这就是为何佛陀不需要任何信仰和理 论,他深入了存在;老子不需要任何信仰和理论,他也深入了存在;庄子也不需要任何信仰和理论,他和老子一样进入了存在。
那么老子所使用修行技 巧是什么呢?老子在自己的非存在的言说中并没有详细描述那种有助于深入存在的手段,他只描述了深入存在的过程和终极景象。老子“至虚极”的修习方法在庄子 那里得到了阐明,它就是庄子在寓言中所描述的坐忘。坐忘就是损之又损的入道技巧,也是深入存在的最简易最直接的方式。
坐忘本是对自我意识的损 之又损的行为,它在消弱自我意识的时候,也在扩展意识的视阈范围,并最终融于无限的宇宙。但是要能坐忘,修行者还需要有一个彻底的转变,那就是跳出自我的 头脑,进入无限的宇宙之中。如果你不能学会跳出自我的头脑,你坐着,但无论如何你不会忘,因为你还在自我意识中转圈,你没有观照,你的内在什么也没有发 生,它也不会发生。你可以象一个老子坐着,象一个佛陀坐着,更象一个庄子坐着,但是仅是象而已,什么也没有在你的内在发生。你没有发生转变,也没有成长。 自我还是原来的自我,你还是在原地踏步走。
所以,坐忘的前提就是修行者能跳出自己的头脑,然后才能进行整体的观照,进行整体的感知,而后你的内在才会在虚灵之中变得充盈,宁静才能在你的内在发生,并逐渐深入,继而进入一个永恒的共同的世界。
跳出头脑,观照自己,修习坐忘,觉知生命的本质!
只要你能坐忘,不需要任何信仰和理论,莲花就会在你的内在盛开;
只要你能坐忘,不需要任何信仰和理论,皎月就会在你的内在升起。
坐忘,万物静静地发生着。
后一篇:你选择了让光之时代的来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