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塘与大江河

标签:
文化时评 |
分类: 心灵驿站 |
小池塘与大江河
林岳芳
常常在网上看到公知盛赞日本、澳洲的干净,而上海市民反对地铁尿尿、乱吐痰等不文明行为,希望来这里的同胞能够养成文明习惯,他们又不答应了。公知对台湾公交车上的礼让更是赞不绝口,然后又对上海、北京等人口超负荷集中的大城市口诛笔伐,这很不公平。假如大城市的人流量没有那么大,假如外来者的素质高一些,那么,我们的环境肯定要好很多。可那样一来,公知们肯定又要有话说了,起码说中国不自由。不是吗,国家曾经有遣返制度,后来废止了;而本地土著希望外来者养成文明的良好习惯,都被看作地域攻击而吵闹不休。
我的朋友说起了台湾现状,他说今天的台湾很像上海七十年代的样子,冷清、破旧、低端,跟上海今天的繁华、富裕、时尚根本不能比。无论是住宅、商业还是饮食,台湾差我们不是一个档次。那里的同胞生活节奏不快,人口也相对不拥挤,公交车上的确留有老弱病残孕的专用坐位。反过来想想,假如大量人口涌入台湾,大家都在上班时间挤地铁或公交车,车上人满为患,留几个老弱病残孕的专位可能么?有意义么?
朋友感慨地说,七八十年代的上海,老式弄堂优雅而温馨,一清早,闻得到油条大饼的香味,听得见“桂花赤豆汤”的叫卖声。上海人晨起买早餐,优雅、高傲地穿越在小巷,互相之间打招呼的糯软沪语实在动听。地上很少见到垃圾,也很干净、很清爽。可是现在,沪语已经很少听见,各种语言交汇,各地来上海打工的人络绎不绝,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等情形到处可见,老式弄堂被高楼大厦替代,很难再找回当年的影子了。
可见,任何事情都有利弊,比如一座城市,如果要发展,必需让四面八方的人进来,建造它、建设它。可人来的多了,问题也跟着来了,那群人的吃喝拉撒睡,还有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等等,都需要磨合与兼容。也就是说,你要么放弃发展,固守旧城;要么打开城门,接受挑战。最佳的愿景,国家能对人口流动有相应政策,既有利于城市发展,又有利于人口管理,当然,最需要的,是提高国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