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池塘与大江河

(2014-11-18 20:53:28)
标签:

文化

时评

分类: 心灵驿站

小池塘与大江河

林岳芳

 

    路过一个小池塘,几张枯寂的荷叶在风中摇曳,一潭静水如同一面光洁的镜子,看得见水中游移的小鱼儿,以及池塘底处的螺丝、杂草、碎砖石。这份宁静,让人忽然产生恍若隔世的幽静之美。而家门前的那条河流,却依然那样湍急,随着大海潮起潮落,或向东、或向西。那河水依旧一色的浑浊,如同有一双巨大的筷子,随时搅动着河床的泥沙,奔腾不息。

 

    由此想到社会中的一些事、一些人,不禁感慨!今天澳洲友人来电话,我们谈及这个话题,真有醍醐灌顶之感。我们说起澳洲、日本以及欧洲某些雅静而漂亮的小镇,也说起台湾的文化氛围,当然也谈及网络上对中国的种种抹黑和攻击。我们都很认同国外有些地方比中国很多城市都要干净、清爽、幽静,却很宜居,也充满诗意。这种雅静,就向小池塘的水,有一种自然宁静之美。很大程度上,这种静美是因为没有波涛的流动所造就的。而中国一些大城市,就向奔流不息的江河,浊流进来了、清流进来了,涌动的流水静不下来,根本不可能清澈见底。

 

常常在网上看到公知盛赞日本、澳洲的干净,而上海市民反对地铁尿尿、乱吐痰等不文明行为,希望来这里的同胞能够养成文明习惯,他们又不答应了。公知对台湾公交车上的礼让更是赞不绝口,然后又对上海、北京等人口超负荷集中的大城市口诛笔伐,这很不公平。假如大城市的人流量没有那么大,假如外来者的素质高一些,那么,我们的环境肯定要好很多。可那样一来,公知们肯定又要有话说了,起码说中国不自由。不是吗,国家曾经有遣返制度,后来废止了;而本地土著希望外来者养成文明的良好习惯,都被看作地域攻击而吵闹不休。

 

我的朋友说起了台湾现状,他说今天的台湾很像上海七十年代的样子,冷清、破旧、低端,跟上海今天的繁华、富裕、时尚根本不能比。无论是住宅、商业还是饮食,台湾差我们不是一个档次。那里的同胞生活节奏不快,人口也相对不拥挤,公交车上的确留有老弱病残孕的专用坐位。反过来想想,假如大量人口涌入台湾,大家都在上班时间挤地铁或公交车,车上人满为患,留几个老弱病残孕的专位可能么?有意义么?

 

朋友感慨地说,七八十年代的上海,老式弄堂优雅而温馨,一清早,闻得到油条大饼的香味,听得见“桂花赤豆汤”的叫卖声。上海人晨起买早餐,优雅、高傲地穿越在小巷,互相之间打招呼的糯软沪语实在动听。地上很少见到垃圾,也很干净、很清爽。可是现在,沪语已经很少听见,各种语言交汇,各地来上海打工的人络绎不绝,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等情形到处可见,老式弄堂被高楼大厦替代,很难再找回当年的影子了。

 

可见,任何事情都有利弊,比如一座城市,如果要发展,必需让四面八方的人进来,建造它、建设它。可人来的多了,问题也跟着来了,那群人的吃喝拉撒睡,还有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等等,都需要磨合与兼容。也就是说,你要么放弃发展,固守旧城;要么打开城门,接受挑战。最佳的愿景,国家能对人口流动有相应政策,既有利于城市发展,又有利于人口管理,当然,最需要的,是提高国民素质。

 

    偏偏就有这样一类人,城市不发展,他愤愤指责;发展时发现泥沙,他当然指责;发展了但没有十全十美,他更是指责!他们信口开河的指责有时候真的很伤人心,又拿不出什么积极的建议和改变举措,只是一味地说外国怎样怎样干净,台湾如何如何祥和,中国怎么怎么不堪。真希望这类人去看看小池塘和大江河,或许,那种环境会对他有所启发。

小池塘与大江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闲说握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