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被淹没的声音
文/林岳芳
一线城市的压力,已经成为大众共识。不少有识之士呼吁,为了城市健康发展,应该考虑适当控制继续膨胀的人口。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日前却说,“正在跟有关部门协商,争取敬老卡惠及非户籍常住老人”,这一高论在东方卫视“看东方”栏目一经播出,即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不知道我们的政府究竟基于何种考虑,想到敬老卡惠及非户籍常住老人?我们都知道,交通压力始终是一线城市无法解决的大问题,70周岁市民发放敬老卡,已经给城市交通增加了不少阻力,这次政府想要把敬老卡惠及数十万外来老人,这不是故意让本就不堪重负的城市交通雪上加霜吗?
更有消息说,非沪籍敬老卡60周岁就可发放,这对70周岁才可办理敬老卡的本地老人,简直是致命一击!本地老人为这座城市奉献了一切,获得敬老卡要等到70周岁。而非户籍老人在他们的家乡奉献了一生,现在却要在上海享受同等待遇,这本末倒置的做法十分耐人寻味!据有关新闻,政府还将考虑让外来老人在医疗、保障等方面,与户籍老人享受同等待遇。给我的感觉,政府举着一块香喷喷的披萨,在引诱外来老人入住上海。我很奇怪,难道政府不知道上海的人口已经到了爆棚的边缘了吗?
一个人来到一座举目无亲的城市,不仅仅只需要乘车,还有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问题。年轻人可以去打工、卖苦力,老年人行吗?政府这个举措会让一些非沪籍老人误以为看到了一个养老的好去处,而纷纷迁徙来上海,到时候,他们的衣食住行怎么办?生老病死谁来管?政府考虑过这些后续问题的解决方案了吗?
政府走每一步,需要统筹安排,需要未雨绸缪,而不能只凭一时心血来潮,更不能为了面子工程而刻意作秀。如今有个别领导,不学无术却喜欢引人注目,他们忽视民情、民意,喜欢坐在办公室拍脑袋,然后想出一个个“金点子”。这种领导不以民生为己任,演假戏、走秀场,注定只会被一方百姓所鄙视。
去年,我在上海郊区做了一个小小调查,上海郊区7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生存金不足五百元的还大有人在,他们的土地或被开发、或被征用,老人为了生活,在宅前院后栽种一些果蔬换钱度日。他们这一代人,为上海建设熬尽了最后一滴灯油,没有享受到大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却承受着大城市发展带来的高物价和高消费,他们在苟延残喘,有病不敢医,有苦不敢言,我们的民政局领导,您看见了吗?
上海人口暴增,城市压力很大,市民不安全感日益剧增。我们的政府用每个外来孩子补贴5000元的教育红利,诱惑来大批非沪籍孩子在上海就读,已经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困惑。如今,又要用“非户籍老人与户籍老人享受同等待遇”的美好“愿景”,忽悠外来老人入住上海,真是别出心裁!
上海已经进入老龄化城市,老年人群的增多,也是这座城市不容小觑的压力,已经有专家建议本地老人异地养老,但这根本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养老观念,而被上海市民所摒弃。上海老人尚且都没有很好的安顿,我不明白,在这样的前提下,为何我们的政府还在不切实际的“利诱”外来老人进沪呢?
让非户籍老人和本地户籍老人享受同等待遇,看起来是一件好事情,实质上却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这种惠民政策就像罂粟花,看似漂亮迷人,却有毒,容易诱惑人上瘾。撇开地域争论,我们就事论事,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一方水土,首先要养一方人;为官一任,首先要照顾好一方百姓。如果沪籍老人70岁领卡,而非户籍老人60岁领卡;如果沪籍老人有病医不起,而非户籍老人有病就给医;如果沪籍老人死后无所葬,而非户籍老人照顾到安息......这样的官员,会让一方百姓拥戴吗?
政府真想有所作为,应该把好的资源拿出去建设边远地区,帮助全国各地的同胞,把他们的家乡建设成宜居城镇,让民工不再大量外流,让孩子和父母不再分离,让老人不再留守。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拿一点好处忽悠外来者进入上海。一线大城市需要减压,可我们民政局的领导却在给上海施压,这样的拍脑袋惠民政策,到头来只会给民众带来无穷后患!
无论哪里的老人,都需要善待、厚养!对于外来老人来说,跋山涉水远离故土,即使可得锦衣玉食,或许那不是他们想要的幸福。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依恋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谁都不希望做无根飘萍,更不希望自己穷困潦倒终老异乡,让自己亲手建设的家园成为无人居住的空巢。所以,请拍脑袋出政策的领导们多下基层走走,听听百姓呼声,多多考虑各方面的意见,不要利用手中的权力做民众反感的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