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与林岳芳老师的一面之交
(2011-08-15 15:59:2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朋友评论 |
编者按:
同事陈祥是个转业军人,为人热情诚恳,他的摄影技术更是一流,我对他十分欣赏。有一天他对我说,想要两本书,而且是有签名的,他要送给一个叫陈远的人,也当过兵,喜欢摄影也喜欢文学,我当然一口答应了。
一周之后,陈祥带来了一个瘦瘦的大男孩,一脸腼腆。原来,他就是陈远。通过同事介绍,我知道他是个很有才华的年轻人。今天,陈祥告诉我,陈远写了一篇文章,记录与我见面的事情。同事给我发来了链接,我看了一遍,说真的,这些文字出自一个男孩的笔下,让我很惊讶,难得这浮躁的社会还有这等重情重义之人!虽然,陈远的文章把我抬得太高,让我愧悔不安,因为,我不是什么“区内唯一一个国家一级作家”,但陈远文友的真诚让我甚为感动。
特把此文复制到我的博客,与我的朋友们一起分享友谊带来的快乐。
与林岳芳老师的一面之交
陈远
前些天重新读到阿累的《一面》这篇文章,这是一篇中学时曾学到过的语文课文,讲述了作者在“内山书店”躲雨买书时与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于是忽然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与林岳芳老师的一面之交来。
很早以前就曾听说奉贤有个林岳芳,是个作家,只是素未谋面,于是想象其姓名,眼前便闪现出一幅山林之间、芳草凄凄的图画来,颇具诗情画意。今年5月时,区内有一个“十大博客”的评比,自己有幸入选。颁奖时,赫然发现林岳芳的博客也在其列,只是她没有到场领奖,于是暗自记下了她的博客地址,添加为关注,由此开始频繁地读到她的文章来。她的文章,一如她的名字,字里行间散发着一种诗意,一种韵味,其中不少是歌颂爱情的诗歌和散文,还有描写家乡的乡土气息的文章。当然也不全是风花雪月、流水人家,也有关注社会民生引人思考之作,还有不少针砭时弊、抒怀直言的文字。都说作文先要做人,所以我觉得能尝试不同题材、又不人云亦云敢说真话的写作者,定是热爱生活、对生活观察细致入微而又有独立思想之人。
一次,与一朋友说起写作,提到了林岳芳的名字,不想朋友却说:“林岳芳?她和我是一个办公室的!你喜欢写作的话,我可以介绍给你认识。”我很是兴奋。朋友又半开玩笑地补充道:“她现在可是区内唯一一个国家一级作家,不如你干脆拜她为师吧,以后等她名气再大些,恐怕你想拜师都拜不了了。”说完狡黠一笑。我连忙推辞:“不行不行,我可是个文学门外汉,拜她为师,只怕有辱她的名声,我还是有点自知之名吧。”
几天后,朋友跟我说,他已经在林老师面前提起过我了,林老师还答应送本她写的书给我,让人既高兴,又颇感意外。想想林老师定是个率性而又热心之人,否则怎会赠书于一素昧平生之人呢?于是我让朋友转达我的谢意,同时又笑言,如果让林老师再签个名那是最好不过了。
不几日,朋友让我去他办公室取书,并说林老师也在,正好可以见上一面,于是我欣然前往。那是一个6、7人的办公室,林老师位于进门第一个办公桌的位置。朋友介绍后,一番寒暄,我注意到她是一四十岁上下的中年女子,中等身材,穿一件素色连衣裙。头发未留刘海,一顺往后梳,扎成一个马尾,很干练的样子。或许是夏天的缘故,肤色似乎不是很白,但看上去很健康。脸上微露福相,慈眉善目。若是穿一件旧式旗袍从斜侧里看去,颇像宋庆龄。林老师很客气地搬了个凳子让我坐,又泡了杯水给我,然后递给我两本书——都是今年新出版的,分别是诗集《杭州湾诗语》和散文集《听,雪落的声音》。打开封面,欣然发现林老师在扉页上特意给我题了字、签了名,还毕恭毕敬盖上了鲜红的“林岳芳”的姓名章和“凝泪成珠”的网名章。看着这黑字红章,闻着书中淡淡的墨香,不禁有一丝激动。
林老师问了一些我的近况,并说曾看过我的博客,也看了一些里面的文章,鼓励我以后多写写、勤练笔,也可以向报刊投投稿。之后我们又谈了不少关于文学和社会的话题,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积极的事情表示肯定,同时也不否认社会上还存在的不少阴暗的方面。我想,作为一个作家,只有能辩证地看待事物,真实客观地评价社会,体察社会的方方面面,才能写出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具有现实意义的好文章吧。
我一边和林老师聊着,一边翻看着她的赠书。她说,最近几年,她基本每年要出两三本书。原本今年计划还要出两本书,书稿都已经发给出版社了,但是或许因为书中有些篇章的内容比较敏感、措词比较犀利,因此出版社编辑要求她把这些章节进行删减或修改,然后再重新审核出版。说到此,林老师顿了顿,然后又淡淡然说开去,似乎所说的事情与她无关。林老师认为,她所写的出版社认为敏感的东西,都是社会上真实发生的事情或是真实存在的现象,这正是她想要表达的真话。与其让她删改,不如不出版也罢,于是这两本书稿她决定干脆不出版了。我不禁肃然起敬起来。不可否认,当今文坛的确存在着一些浮夸和不实之风。有的附会跟风,有的无病呻吟,有的只顾歌功颂德而对时弊视而不见,有的又以“愤青”的姿态对任何实物都全盘否定……或许有些人会以能出书、多出书为荣,作为彰显学识的资本,又或者将此作为“通幽”之曲径,所以林老师能坚持自己的信条,不迎合苟全的态度,着实让我钦佩。
事情过去有段时间,之后也未曾见过林老师,怕打扰她因此也未唐突地再去她办公室拜访,与她的一面之交却记忆犹新、印象深刻。如今,我闲暇下来,会经常看看她赠与我的两本书,也经常会浏览她的博客,因为我读的,不仅仅是她的文章,更是她的人品、情感和对生活的一种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