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哪里寻找文化的根

(2011-04-23 08:36:28)
标签:

文化

分类: 杂文专栏

去哪里寻找文化的根

 

    4月22日,南桥镇组织十几位退休教师、迎世博演讲团成员去上海图书馆听讲座。因为这堂讲座与文化有关,所以,我也有幸一起前往。应该说,南桥镇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了,上图的每一次讲座,镇里都按讲座内容组织了人员参加学习。一个基层镇政府,能够坚持不懈地抓好文化建设,真的十分不易,让我钦佩!

 

   这堂讲座,是由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王战主讲。王战先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十分渊博,他引经典据、追古述今,讲述了十二五期间上海文化的发展方向。上海在文化方面,历来被称作“海派文化”,但实际上,懂得海派文化真正内涵的人却非常少。很多人只要一听海派文化,大脑意识里无非就是咖啡、下午茶和张爱玲,那种小资情调,实际上根本不能称为“海派文化”,这种情调只是代表一个地区人们休闲的习惯,真正的文化之根,应该要深沉而厚重的多。王战先生的讲座十分精彩!一起去听讲座的人们,回家时还在车里兴奋地交流着听讲座的心得体会。

 

   回到家,我苦苦思索,海派文化的根,因为市政府的重视而找到了一丝清晰的脉络,我们奉贤作为“贤文化”的倡导之地,我们的文化之根,又在哪里?我们的文化之魂,究竟是什么?广场舞和健身操,这只是群众在物质生活满足之后的一种本能需要,即使称为文化,也只是一种表层的、肤浅的群众文化,确切地说,只是一种群众健身活动。回顾这么多年,我们在群众文化上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也排练几台小戏小品小玩意,这些东西,对于刚刚解决温饱的百姓,或许还有一点吸引力,而对于追求更高精神层次的市民来说,已经失去了欣赏的价值。

 

   文化需要寻根,于是,我们也掘地三尺,去寻找奉贤文化的发源地。古人“言子”被反复地抬上桌面,谈了再谈、论了再论。我们都知道,言子并非奉贤籍的文化先圣,而只是(也许)曾经来过奉贤的一位外地儒家名人。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他的先进思想,但没有必要把言子抬高到奉贤文化的鼻祖地位。我们应该看到,几千年来,奉贤历史上出现了几位叫得响的历史文化名人,那些,才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查寻的“贤文化”根系所在!我们可以透过那些前辈名人的祖籍、在世时的成绩、留下的烙印等等方面,去寻找奉贤文化先辈们的精神思想,查找到奉贤文化的起源。

 

   王战先生说,海派文化的根,应该是运河文化,因为南来北往的商家在运河里汇集、碰撞,然后撞出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火花,带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这一点我十分认同!我们奉贤在远古时代,是一片荒凉的海滩,如果要寻找文化的根源,应该还是在海潮中,在那一长溜古老的石塘、在奉城的古城墙下、在二严寺的银杏树上、在那些古老破败的小镇、在白杨村山歌里、在庄行土布以及那些牌楼、石碑、古石桥等等的记载里,从那些地方去寻找奉贤文化的根,寻找奉贤地区文化发展的脚步,比塑几个言子像,请几个名人讲几堂课,显然要有意义的多。

 

   寻根,是为了传承,传承文化的精髓。而发展,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如今钱多了,就开始东施效颦起来,别人有什么,我们亦步亦趋跟什么,沾沾自喜地以为是在发展文化,却不知到头来依然还是鹦鹉学舌!名家请进来了,听讲座的不知道都是些什么人?这一点,我建议文化部门的领导何不学学南桥镇的安排,按各类讲座的内容,安排听讲座的人员,这不是最合情合理的吗?如此安排,对讲课者是一种尊重,听课的人必然也十分高兴。

 

   那次,余秋雨先生来讲课,我恰巧跟在一群部队官员的后面,“混”进了高不可攀的图书馆演讲大厅听了大师的一堂讲座。但我发现,来听讲座的大部分人,好像对讲座并不感兴趣,期间陆续走了不少,留下的,或者交头接耳,或者发手机短信,总之,真正安心聆听讲座的人并不多。也许,真正对文化有兴趣的人,是走不进这个大雅之堂的,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任凭你如何地热爱文化、热心文化,你的脚还是矮了一大截!看来,“敬奉贤人”在奉贤文化界只是一句空谈!文化官员们自己的心远远没有达到“见贤思齐”的份上!

 

   奉贤文化,似乎有些权贵化!而权贵文化注定是很难持久的,因为,文化一旦脱离了大众,变成了一小部份人贴金标榜的舞台,那么,衰败的气息,无形中已经渗透在了地域文化的各个角落。我们没有一位在全国范围内叫得响的名家(周洁等艺术家是在外面扬名,并且没有回到奉贤),我们没有一部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站得住的作品,我们甚至一直在回答其他地方的朋友“奉贤在哪里”。我在探索,也在思考,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奉贤文化这些年裹足不前?是我们没有文化资源?是我们缺少文化人才?答案是:NO!我们不缺!我们缺少的,正是一种“见贤思齐”的心胸!

 

   我们有不少文化界人士,自己不知网络为何物,却居心叵测地诋毁着网络上弄潮的人们;在其他省市纷纷尝试微博问政的今天,我们的博客却刚刚掀起神秘的面纱;去过一次东方网上的“奉贤博客”,只见注册者寥寥,好文章寥寥,原因不知主管者找过没有?虽然也见了几篇好文佳作,但更多的,却是无聊的打诨插科。我们,究竟还要落后多久才会奋起直追?据王战先生演讲时说,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在前几年就提出了六个字:网络、开放、重组。其中把网络放在首位,这是多么具有前瞻性的目光和观点!

 

   道教主张“道法自然、上善若水”,从中,我们应该领悟到,只有包容所有,才是文化发展的肥沃土壤。文化,不仅仅是文学艺术、吹拉弹唱,文化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神需求。佛教宣扬“慈悲为怀、扬善惩恶”,在文化建设中,我们难道不可以怀有慈悲心,摒弃文人相轻、放下尊卑的架子,用博大的胸怀一起寻求我们地域文化的美好未来吗?儒家对文化的贡献,则更为广泛,几乎渗透到了我们的一言一行中,可我们口中念叨着孔子的“礼义廉耻”“用人唯贤”,心中,却极尽所能地践踏着文化崛起的萌芽,希望本地的文化,始于从前,止于自己!一个人倘若心胸狭隘,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能为当地文化建设带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么?

 

   我们包容了三教九流,我们高呼着“见贤思齐”的口号,却在潜意识里把文化分成了三六九等,觊觎着别人的收获,诋毁着别人的成功,从内心到现实排斥着别人!这不知是一种无知还是一种悲哀?中国的文化,要求走出历史和哲学的象牙塔,回归到市民百姓中间,有专家说,中国正走在文艺复兴的前夜。似乎,透过那朦胧的暮色,我看到了一缕文艺复兴的曙光。我希望,今后的名家演讲会场里,会看到奉贤文化人的身影,让文化建设与地方的经济建设比翼齐飞,让今天的贤文化给我们的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奉贤的文化走出局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不知奉贤的贤文化,何时走下高高的圣坛,回到百花齐放的春天?去哪里寻找文化的根

             我的江南!今世我来这里,只为寻找你,寻找奉贤文化的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聆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