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孩子

(2011-02-28 18:18:22)
标签:

杂谈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孩子

 

   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现在的孩子,启蒙教育越来越早。以前是六岁开始上幼儿园,现在,2岁的幼儿就早早地被送到了早教中心。所以,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不是父母,而是学校。而我们的学校,除了像填鸭似地把文化知识灌输给孩子,让孩子成为应试教育的机器,其他的,还教了什么呢?

 

   《弟子规》讲到:“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我们明明看到了孩子的过错,不是及时纠正,严厉批评,而是顾左右而言他,那样不痛不痒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对错误没有深刻的认识,能真正改正并且回归他们少年纯净的天性吗?孩子犹如树苗,经常修剪枝桠,可以让树长的更好、更高。

 

   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几代长辈围着、宠着,除了不能代替他们去学校上课之外,其他的,比如小家务、小手工等几乎全包了,至于思想道德教育,更是成了一个被学校和家长一起忽略的死角。据说,封建时代的私塾先生招生时,对那些被家长宠溺的孩子拒之门外。不难理解,一个被全家人当星星似的捧起来的孩子,怎么忍受得了私塾先生严格的教育方法呢?先别说那时候的先生一脸古板冷漠,不苟言笑,对于不听话的孩子,先生还会用板尺(戒尺)打手心呢。

 

   现代教育,对体罚学生是严令禁止的。我也不赞成体罚学生,孩子犯了什么过错,老师批评教育的必须的,而体罚则容易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但是,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的教育和其他领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总喜欢从一个极端,跳跃到另外一个极端。封建时代教书先生可以任意体罚学生,不仅不能反抗,学生的爹娘还要感谢先生的“师之严”。现在呢,老师对学生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稍微语气重了一点,还惴惴不安地害怕家长告自己。从媒体得知,教育部曾经下发了一个文件,内容是“赋予老师批评学生的权利”。真的让人笑掉大牙!一个老师,连自己学生都批评不得了?那还教什么书呀,能育出什么人啊?

 

   不少专家总是说,对孩子的教育以“鼓励为主”。不错,鼓励可以让孩子在愉悦的心情下接受某些观点,改变某些错误。但是,仅仅以鼓励为教育手段,呵护之下的孩子心理特别脆弱,经不起一点风吹浪打。一旦走上社会,就会产生种种不适应,甚至迷茫、无措。社会大环境是现实而残酷的,它为坚强不屈的人打开了一扇扇通向成功的大门,也为那些精神上弱不禁风的人打开了一扇扇通向地狱的窗子。富士康公司十几个年轻人相继一跃而下,已经证明了我们的教育,是有瑕疵的。我们在学校里培养出来了很多高知人才,却给社会输送了很多弱智公民。他们可以在象牙塔里喝咖啡,却无法到车间里当工人,那样的人,与其接受十几年知识的灌输,还不如早一点去跟师傅学一门生存的手艺呢。

 

   俗话说“严是爱,宽是害”,记得我们小时候,很多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一般是以棍棒为主要手段的。这些在棍棒下长大的孩子,特别能吃苦耐劳自不必说,对父母也特别的孝顺。反过来,看看我们现在的那些孩子,哪一个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知道孝顺父母,不懂得尊敬长辈,为了房子、妻子、孩子、票子,动不动就对父母发脾气,好像父母为孩子奉献一切乃至生命是天理。而子女啃老、忘老甚至遗弃老人也没什么大不了。沉迷于鼓励状态下成长的孩子,比之那些经常用激将法打击的孩子,要脆弱很多倍。

 

   美国一位女作家的育儿方法,在前一段时间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也许,用正常目光看过去,那样近乎残忍的教育方法,不是所有的父母能够接受的。当然,我也不赞成那样的教育方法,但我能理解她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某方面的突出人才,而刻意那样锻炼孩子。世界上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天才,其他,都是普通人。既然是普通人,那应该选择普通人的教育方式,也就是宽严结合的施教方法。我们当今的教育,是有些剑走偏锋了。为了培养所谓的“人才”,盲目加大学生的作业,加厚学生的书包,加重家长的负担;却掏空了孩子的善心,掏空了孩子的智慧,掏空了孩子纯洁的心灵。这样教育的结果,只是培养一大堆软弱的书呆子,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看过钱文忠教授的一篇文章《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我感觉,那篇文章说的十分好!钱教授站在一个老师、家长、父亲这几个角色,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展开剖析,十分精彩!他说“如果在全社会形成对孩子让步的氛围,以后的孩子是很可怕的,我们的未来是很可怕的”。的确,一个不懂得进取和反思的人,是无法立足于社会的;一个不懂进取和反思的民族,是无法立足世界之林的。而进取和反思,需要的就是不断的打磨和历练。我们如今这些被宠着、哄着长大的孩子,能撑得起未来的那片天空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