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一炷清香敬于佛前
大年初一烧香拜佛,成了我很多年来的一个习惯。记得,有几次,为了赶上烧头香,年三十的晚上,时钟敲过11点,我和母亲、妹妹就满怀希望从家里出发,去离家两公里左右的“道院”烧香。
“道院”,顾名思义,不是佛家寺庙,而是道一座道观,道院也没有和尚或者尼姑,只有几个“野道士”。以前,我不懂“野道士”是何意,后来,长辈们告诉我,所谓野道士,是指平日里是不居住在道观里的,只有初一、月半等特定的日子,才会来道观念经做道场的道士。
道观里除了供奉张天师、原始尊者等仙家之外,还供奉着本地的土地奶奶、城隍老爷,另外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鬼神”,还有释迦摩尼佛、观世音菩萨等等佛家仙尊。母亲说:人出生的时候,就得到了神仙菩萨的保佑无论出去多远,出去多久,家乡的小庙是不可忘记的,记得每年初一去烧柱香。于是,每年初一在家乡道院烧香拜佛,也成了我和妹妹一个不变的规律。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佛家讲究慈悲为怀,普渡众生。道家寄希望于这一世,佛家追崇的是未来世。虽然,两个教派扬善惩恶的主题相差不多,但各家宣扬的方式方法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好在村民们孤陋寡闻,也不分道家还是佛家,他们只知道见了菩萨就下跪。
兔年初一,我和妹妹清晨驱车赶往道院,车到之后,才发现依然是重重叠叠的人群,比初一半夜时一点也不会少。附近的很多中老年妇女,暂时充当了道院的义工,她们忙碌地售票、递香、化烛、清扫。只是,混乱不堪的场景让我有些遗憾。堆满窗口的香烛,随口而开的价格,平时舍不得吃穿的农民们,此刻抖抖索索从口袋里掏出牙齿缝里节省下来的几个小钱,心甘情愿地交给寺庙的窗口购买香烛。
我怕拥挤,所以,等候在边上,只见一个60左右的妇人正不厌其烦地推销着高价的香烛:“你买的香烛贵,菩萨是知道的,会保佑你的......”。妹妹显然被她缠住了,听凭她的吩咐买了两柱香、一对烛,妇女开价“98元”,我在后面高声问:“有锡箔吗?总不会再叫我们买锡箔吧”?旁边一妇女赶紧拿出一刀锡箔放在马夹袋里,连声说:“有的,有的”。我又说“这个小一号的98?那旁边那个大的多少钱啊?”女人赶紧改口“你们买的这个小的88元,88,发发,吉利数呀”。我妹妹拿了一百元买单。
轮到我买香烛的时候,那位妇女卖力的推销依然在进行,我很钦佩那几位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村妇女,浸淫与佛家圣地,没有接受菩萨善待一切的教诲,居然把电视里广告推销的那一套坑蒙拐骗手法学的活灵活现。我不想听她们的广而告之,高声对那妇人说“我今天来,是诚心敬佛,所以,即使我现在只买一支香,我想菩萨也会高兴的”。我不要她们推销给我的东西,像自选购物一样,买了两对蜡烛、一刀锡箔、十二包香,价格却只有35元。看着那些声嘶力竭推销着高价香烛的人们,我忽然感觉有些困惑,佛说“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放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今这清静之地却充满了铜臭与恶俗,看来,清静之地人心已经不清!
我让母亲帮我一起燃香祈祷,祝愿天下太平,众生平安,又走向化缘台捐了一百元。然后,我拿着一支点燃的香,走向释迦牟尼佛,跪在佛前,刹那间,我感觉自己的心灵异常宁静,所有的烦恼和压力、情感和困惑、愤怒和喜悦、自私和奢望都化作了这支冉冉飘逸的清香,婉婉约约地缠绕于佛前,慢慢地消失在这袅袅娜娜的烟雾里。
纤手拈香跪于佛前,我仿佛看见菩萨端坐于一朵青莲向我飘逸而来,那样的慈祥和圣洁!心中默念着那句佛家名言“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忽然明白了,烧香,不是为了许愿,而是为了静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