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幼”深度解读
杂谈
有几次,路过一个小学,听见学校广播里在高声叫着“幼儿幼、幼儿幼”。一开始,没明白过来,就特意穿过马路去看看,一看,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小学生们在出操。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捧腹大笑。
普通话已经普及了很多年,作为老师,应该更是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的楷模,可把“一二一”喊成了“幼儿幼”,总是不太妥吧?如果你是在和市民街坊一起用方言聊天倒也罢了,可你这是在指挥全校学生做早操呢,用这种不规范的语言,也够丢人的吧?后来与朋友谈及此事,朋友说,这应该是一位外来教师。我想,即便是外来的,那作为人才引进的教师,普通话也不该那么差劲啊。你通过喇叭在那儿“幼儿幼”地叫,几百名小学生无形之中跟着学,以后,他们把数字“一二一”该读成“幼儿幼”吗?
从这句“幼儿幼”我想到了另外一些关乎语言的问题。其实,这样不规范的口语,不仅仅只出现在小学,幼儿园和初中、高中都大量存在。老师用浓重方言的普通话授课,学生听得半懂不懂,这样尴尬的事情真的不应该发生。比如,一个幼儿园老师给小朋友们看图说话,她的讲话带有明显的本地方言特色,问小朋友“小肚皮(图片)上有什么啊”?孩子们撩起衣服,拍打着肚皮说“小肚皮上有个肚脐眼”。老师把图片读成了肚皮,小朋友们当然寻找肚皮上的特征来告诉老师了。这是我看来的一则笑话。
还有一个真实例子,有位音乐老师,普通话非常糟糕,她在给学生讲解一首歌曲时,把“5567111(嗦嗦拉西哆哆哆)”硬是念成了“扫扫垃圾倒倒倒”。老师一个人误读没关系,可把这些知识讲授给学生,那就产生群体效应啦,全班四十多人,在念这句歌谱的时候,异口同声把“嗦嗦拉西哆哆哆”念成了“扫扫垃圾倒倒倒”,来听课的其他学校老师们忍俊不禁。这样雷人的授课水平,绝不是笑话。
前些天,一个朋友的孩子从大学里回来过周末,他是刚考上大学的新生,而且考的是一所名牌大学。我本以为,名牌大学的师资力量肯定是非同一般的好,哪知,孩子却郁闷地告诉我“有一位老师上课时普通话读不准,听得我累死了,真不想去上他的课,没劲!”大学新生的话语让我惊讶不已,看似老师一个小小的瑕疵,却让孩子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可见,老师的影响力是多么的巨大!
为人师者,桃李满天,所以,对自己的言行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比如穿着得体大方,讲话和风细雨,等等。最最重要的,是老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授课方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每一个老师都按自己随心所欲的方式给学生授课,普通话里夹带方言,这不仅成为与孩子沟通的障碍,也会让孩子由讨厌老师的授课语言,发展到讨厌老师所授的课目。这样,就成误人子弟啦。
上海是座移民城市,我所居住的奉贤,也已经成为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各占一半的半移民城市了。我们的学校,不仅有本地学生,也有外来学生;我们的老师,不仅有本地老师,还有外来教师。语言的规范和统一,似乎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在新闻媒体和学校教育这两方面,更是应该成为普通话的先进示范区域。希望我们的校园里今后千万别再出现“幼儿幼”这样令人捧腹的笑话了!
加载中,请稍候......